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共9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共9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0 11:0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5张PPT)
第7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预习任务
生平 加来道雄,1947年1月24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
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纽约市州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
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著名的科学畅销书作家,
超弦理论的奠基人
作品 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平行宇宙》《构想未来》。其著作《超越时空》把现代物理最艰深的理论——超空间理论讲述得普通人也能理解,把“高维空间”这一极其难懂的前沿课题写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评价 他秉持着爱因斯坦的精神,探寻“所有事物的原理”
宇宙科学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兴趣。从古希腊人提出“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的问题到现在,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形成了许多关于世界构成的理论。直到上个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把人类探索世界奥秘的步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然而他不能解释所有现象。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又产生了解释微观世界规律的量子理论,但量子理论也不能解决宇宙和粒子的组成及运动规律等问题。于是物理学的发展上升到多维空间理论上来,当今科学界把探求“关于一切的理论”作为目标,但还没有真正出现这种理论,即使科学巨匠霍金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世界总有其本源,宇宙总有其组成的最小单位。这强烈地吸引着科学家去不懈追求,甚至穷尽毕生精力试图完成这项最伟大的“工程”,加来道雄就是这样一位理论物理学家。
1.科普文
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1)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
(2)科学小品文,多用文学笔法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内容科学,文笔生动。
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1)准确、简洁、平实是科普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2)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①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②叙述生活感受,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③适当描写,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
2.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
3.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如十维或更高)空间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的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起来神秘莫测的风暴就被看得一清二楚,人们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这四种力的统一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和谐的)。
zhuàn
chà
xiá
hàn
dàn
lán
lán

hào
huán





祟祟


2.词语辨析
(1)振动·震动
[辨词]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如“蒸汽机里的活塞、钟里面的钟摆的运动都是振动”。震动:指外力引起的颤动,也指精神受到重大影响。如“春雷震动山谷”“消息震动全国”。
[选词] ①在A股市场出现调整的当下,周边股市的低迷很可能给A股市场带来一段时间的    。
②去年夏天,一种甩脂机风靡市场,宣称“剧烈地    ,疯狂地甩脂”。
震动
振动
(2)熟悉·熟习
[辨词] 二者都有“非常了解”的意思。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与“陌生”相对。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等)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
[选词] ①他曾经在这一带工作过,所以对这里的情况比较    。
②有何图谋?美军开始帮日韩澳等亚太盟友    五代战机。
熟悉
熟习
(3)神志·神智
[辨词] 二者都与人的精神有关。神志:人的精神和感觉、知觉和理智。神智:精神智慧。
[选词] 生活在诗书簪缨之家的贾宝玉,可谓    不凡,但在失玉之后却    不清,令人费解。
神智
神志
(4)贪婪·贪心
[辨词] “贪婪”着重于渴求而不知满足。用于书面语。“贪心”着重于内心对私利非分贪求。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选词] ①医院,他隔两天去透析;学校,他    地获取知识;家里,爸爸做的饭菜并不香,但他认为是最好吃的。三年来,周伟就这样规律地运转着。
②“我不    ,如果每天晚上都能听到爸爸妈妈的鼾声我就特别特别幸福了!”昨日,1.3万名学生通过他们的妙笔“晒”出自己眼中的幸福。
贪婪
贪心
×
冷嘲热讽:尖刻地嘲笑和讥讽。与“诋毁”不相对,可用“反唇相讥”。
×
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不太合
乎语境,可用“自命不凡”,使之与“平凡”对应。
×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这里强调两者相比,
某一方“不值一提”,用“微不足道”更恰当。

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使用正确。
必学任务
作者通过对童年两件趣事的回忆,用生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自己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心路历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另外,作者还介绍了自己高中时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的经历。这启示读者:要想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具有想象力和实验精神等基本素质。
1.本文题目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既然为“历程”,一般当以时间为序,按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顺序来写。那为什么本文只选取童年两件趣事和高中建立实验室的事例来写呢?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我的答案:﹍﹍﹍﹍﹍﹍﹍﹍﹍﹍﹍﹍﹍﹍﹍﹍﹍﹍﹍﹍﹍﹍﹍﹍﹍﹍﹍﹍﹍﹍﹍﹍﹍﹍﹍﹍﹍﹍﹍﹍﹍﹍﹍﹍﹍﹍﹍﹍﹍﹍﹍﹍﹍﹍﹍
答案 (1)在作者这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一定有很多值得写的事件,但本文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大家讲述成长故事,它还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在作者看来,想象力、兴趣和实验精神对科学家的成长、成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者便打破常规方式,只选择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这三个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三层内涵的事件来写,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
(2)对于我们写作的启示:形式为内容服务,选材剪裁时一定要考虑内容和中心的关系,重要则详写,一般则略写,无用则不写。
答案
2.研读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部分,根据这一童年趣事的叙事要素,挖掘作者叙事背后的隐喻和科学思考,完成下表。
童年趣事 在旧金山日本茶园观察鲤鱼,产生遐想
叙事要素 环境 主人公 情节
池塘 鲤鱼、鲤鱼“科学家” 解释暴雨下睡莲的运动 一个鲤鱼“科学家”被抓出水面又放回
隐喻
科学思考
答案
答案
童年趣事 在旧金山日本茶园观察鲤鱼,产生遐想
叙事要素 环境 主人公 情节
池塘 鲤鱼、鲤鱼“科学家” 解释暴雨下睡莲的运动 一个鲤鱼“科学家”被抓出水面又放回
隐喻 “我们”生活的宇宙(四维空间) “我们”(人类及人类中的科学研究者) “我们”无法合理解释多维空间的运动而故弄玄虚  极个别的人认为存在另外的“宇宙”,但不被大多数人承认
科学思考 客观上存在另外一个“宇宙”? 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只承认“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不承认“看不见”的世界) 已有的一些科学概念和解释或许是荒谬的?  这个“宇宙”的规律不适合另一个“宇宙”?不能用实验来验证的世界就不存在?
3.研读加来道雄的科学探究内容,概括其精神品质,填写表格。
探究内容 精神品质
喜欢坐在水池边,不断想象、思考 ①
对爱因斯坦尚未完成的论文充满兴趣 ②
决定要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③
从当地图书馆到全市图书馆和书店,再到大学图书馆,阅读能找到的关于爱因斯坦及其理论的每一本书 ④
不拘于世俗的约束,决定自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⑤
把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50码长的线路上 ⑥
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 ⑦
答案 ①想象丰富 ②天真好奇 ③热爱科学 ④勤奋刻苦 ⑤勇于探索 ⑥兴趣浓厚 ⑦酷爱钻研
答案
答案 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而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及时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无法取得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要成为“理论物理学家”道路很艰辛。
4.“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①人类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我们”就“拒绝承认”。②“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③对于“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6.本文主要内容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从文中可以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我的答案:﹍﹍﹍﹍﹍﹍﹍﹍﹍﹍﹍﹍﹍﹍﹍﹍﹍﹍﹍﹍﹍﹍﹍﹍﹍﹍﹍﹍﹍﹍﹍﹍﹍﹍﹍﹍﹍﹍﹍﹍﹍﹍﹍﹍﹍﹍﹍﹍﹍﹍﹍﹍﹍﹍﹍
答案
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实验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如果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到达真理的彼岸。
答案
奇特的想象
本文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很有文采,尤其写作者小时候大胆想象的心理更是细致入微。如在水池旁忽然来了一场暴雨,作者用了两段文字写自己的遐想,一是写水中鲤鱼的反应是困惑的:睡莲怎么会自己动起来呢?二是写“鲤鱼‘科学家’”的杜撰,简直引人发笑。发笑之后,不得不佩服作者小时候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的情景不一定是真实的,但都要以现实为依据。
运用想象的手法要注意:
1.想象要合理。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并和奶奶一起飞走。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但是,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读起来觉得合情合理。因为这些想象与现实生活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穷孩子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而且这些事物是小女孩在临死前神志不清的情况下看到的,合乎人类生理现象。可见,想象既要大胆,也要合理,才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2.想象要独特。独特,就是与众不同。想要与众不同,首先就要在立意上下功夫。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出发点要另辟蹊径,新颖别致。再者,同一出发点,也有很多不同的过程和结果。结果要尽可能出人意料。
3.想象要丰富。丰富的想象可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使已有的材料得以充实,甚至突破材料的限制。因此,经过想象展现出来的画面生动、活泼,富有情调、创意;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描绘出的景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
『针对练笔』
请开动你的脑筋,选取一个事物或一种情景,就像加来道雄看着池中的游鱼一样,驰骋你的想象,把最不可思议的结果记录下来,看看会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答:﹍﹍﹍﹍﹍﹍﹍﹍﹍﹍﹍﹍﹍﹍﹍﹍﹍﹍﹍﹍﹍﹍﹍﹍﹍﹍﹍﹍﹍﹍﹍﹍﹍﹍﹍﹍﹍﹍﹍﹍﹍﹍﹍﹍﹍﹍﹍﹍﹍﹍﹍﹍﹍﹍﹍﹍﹍
答案 (示例)
雨的诉说
天上黑云翻滚,狂风在天地之间蹿来蹿去。伴着狂风,我欣喜地扑向了大地,用雨滴在大地上敲出了美妙的音乐。
“咦?什么东西这么臭?”我吃了一惊,一股奇臭无比的黑烟狞笑着向我冲来。黑烟中所含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竟然与我的雨滴拥吻,并生成了硫酸和硝酸两种强酸物质。糟了,难道我变成酸雨了吗?
我从天空中落下,姿势是何等的优美,植物们原本张开双臂迎接我的到来,可是现在,由于我的雨滴中含有强酸,它们被活活烧死。
答案
历经千年而无残缺的古建筑也因强酸的腐蚀而面目全非……人类开始抱怨,开始诅咒,用一切恶毒的语言骂我。但是,人类啊,你们可知道,造成这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你们自己呀!本来,我一直都是纯洁无瑕、晶莹剔透的,也是你们人类所说的水循环的一个主要成员。如果不是我,被蒸发的水分就无法回到地面上。但是,自从什么“工业革命”之后,你们就开始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工厂每日制造排出大量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中的硫和氮等元素与我的雨滴发生反应后,便成了你们所说的酸雨。其实,这些都是你们人类自食其果罢了。
唉,人类啊,你们何时才能醒悟呢?
答案
选学任务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选文一   文化竞争视域下的中西医之争
张玲 张勇
中西医之争的过程和结局遵循文化交流发展的一般规律。
某种文化因为其产生的地域不属于某特定区域,而被某特定区域人们拒绝接受,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产生的地域性,而在于这种文化科学性不强、适用性不够,不能被运用于该特定区域。也就是说,西医如果不能被中国人接受,症结在于中国人用西医防病、治病效果不佳。
中西医竞争,主要取决于中西医各自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近现代西方医学,是在摒弃古代西方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尤其是随着近几个世纪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方医学吸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营养,产生了一系列成体系的基础学科。在这些基础学科支撑下,西医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较西医而言,中医还没有完成科学化和现代化。原因在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不发达,近代自然科学自国外传入的时间不长,中医界还没能使之很好地为中医所用。中医要科学化和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要成为世界医学,需要更快速地发展,需要在防病、治病等方面有更大的效用,需要更多地发挥公共卫生功能,提供性价比更优的服务,进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使用。
自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伴随世界整体化的脚步,区域性的文明成果向全球扩散,被更大区域的人们接受,得到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文明一旦离开其产生地,为其他区域人群所认识、所接受、所应用,这种文明就不再仅属于最早的创造者和产生地,而变成了所有参与该种文明创造、分享的人们所共有的成果,从而隶属于更大区域乃至全世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如印度的佛教、中国的四大发明、西医、中医等等。因此,今天中国人所称的西医,只是说明这种医学产生于西方,自西方传入中国,并不包含归西方人所有的意思。今天,西医既属于西方,也属于东方,是实至名归的世界医学。中医亦然。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曾说过:
“即使中医在中国消亡了,在国外还是会存在的。”中医历经时间的考验,长存不亡,同样取决于它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只是就目前应用的程度来看,中医世界化的程度还比不上西医而已。历史进化历程中的人们对中西医学持有价值判断的观念标签,如旧医、新医、洋医、科学医、非科学医、国医等,受制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对于历史流传下来的概念和名词,今天的人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今天的我们,对于中西医学有着更为理性、科学的判断,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前人聪明、智慧,而在于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践的验证,中西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中西医碰撞融合的结果日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有删改)
选文二 新中国、新时代对中医药认识的两次飞跃
苟天林
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古人是十分明确的。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了“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乃医官也”;到汉代,班固撰著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学作为“方技”,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并列为“一路”,反映了当时古人对医学的重视。
正是由于古人对中医药学的清醒认识,直至近代以前,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医药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1822年,清道光皇帝在太医院取消了针灸。1903年,清政府制定大学堂章程,中医中药被边缘化。1912年,北洋政府对医学教育只提西医,只字不提中医,发生了“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9年,国民政府将中医称为“旧医”,还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和《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列出了“禁止登报介绍旧医”“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与医学宣传”“禁止成立旧医学校”等条目,即震动全国的“废止中医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这次飞跃具有重大意义:一是鲜明地突破了古人把中医药作为“六路”之一的“方技”思想,明确指出了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中的“伟大的宝库”“文化遗产”,“对全世界有贡献”;二是有力地回击了近代以来产生并延续的“废医论”;三是彰显了历经苦难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下对全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形象。
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习近平从中医药与中国古代科学、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中医药学的先进性、科学性;明确指出了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应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增强民族自信、推动文明互鉴贡献力量,这次飞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有删改)
参考答案  《文化竞争视域下的中西医之争》采用总分结构:第一段提出观点“中西医之争的过程和结局遵循文化交流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段从文化竞争的视域,通过中西医发展的对比,论证中西医竞争主要取决于各自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段从中西医的碰撞融合的角度,论证中西医成果一旦拥有了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具有了世界性意义。《新中国、新时代对中医药认识的两次飞跃》以时间为序:文章先从上古到近代,论述了中国人对中医药认识的曲折变化历程,最后两段具体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医药认识的两次飞跃。
探究任务:
1.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2.两文都有很强的学术背景,但我们读来却并不感到艰涩难懂,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①语言准确而形象。如选文一中“中西医竞争,主要取决于中西医各自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主要”一词用语严谨;选文二中把“中医药”比喻为“伟大的宝库”“文化遗产”,形象而具体。②大量引文,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选文一引用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的话,论证“文明一旦离开其产生地……从而隶属于更大区域乃至全世界”;选文二则引用领袖的著名论断,论述对中医药认识的“飞跃”。③对比论述,不仅使文章思路清晰,也便于理解文章涉及的学术知识。如选文一将中医与西医对比,加强人们对中西医之争的认识;选文二中鸦片战争前后与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医药认识的鲜明对比,突出当代对中医药学的科学认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①加强中医研究,提升防病治病效果,进而提升中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②更多发挥中医的公共卫生功能,提供性价比更优的服务;③做好理性、科学判断,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中西医之争,加强中西医的碰撞融合;④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及其实际疗效;⑤深入挖掘中医药学的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增强民族自信,推动文明互鉴。
3.在中医药日渐被重视的今天,中医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
直击高考
赏析科普文的标题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用词准确而严谨,就人类征服疾病整体而言,这确实是“一小步”,因为这只是解决了众多疾病之一;“一小步”也可见屠呦呦并没有因这个重大发现而骄傲自满,这表现了作者的谦逊胸怀。
一般人阅读科普文章的习惯是先浏览标题,如果标题能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就会去仔细阅读全文。所以标题的吸引力、感染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普文章的普及率。而高考也常常在标题方面设题。
1.本文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如果将标题“×××”换作“×××”,好不好?为什么?
4.请结合文章探究“×××”这一标题的意蕴。
解答标题类题目的三个“关注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②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艾奥瓦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元——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③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④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⑤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⑥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⑦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⑧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
的手记(续)》,有删改]
答案 “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我的答案:﹍﹍﹍﹍﹍﹍﹍﹍﹍﹍﹍﹍﹍﹍﹍﹍﹍﹍﹍﹍﹍﹍﹍﹍﹍﹍﹍﹍﹍﹍﹍﹍﹍﹍﹍﹍﹍﹍﹍﹍﹍﹍﹍﹍﹍﹍﹍﹍﹍﹍﹍﹍﹍﹍﹍
答案
解析 这个标题不但是全文内容的总括,也体现了作者对DNA的评价(“绝妙的”)。同时,本题也考查了综合分析能力,因为要准确回答本题,主要依靠梳理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来完成。首先,标题为什么用“错误”一词?从文章第⑦段可知,“错误”指的是DNA分子的“不稳定性”。正是DNA分子的这种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物种的不断进化。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由于在生物学上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因此只好用“错误”一词。再者,“绝妙”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第③至⑥段,
解析
就是围绕着“绝妙”来行文的。在这几段中,作者一再指出,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也难以设计出这种“错误”,因此,这种“错误”称得上是“绝妙”的“错误”。基于以上原因,作者便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自己对DNA分子这种天生的奇迹的赞美(评价)。
解析
10分钟基础练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令她获此    的成果是青蒿素。在古法的    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将具有极强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提取了出来。经过后续实验,屠呦呦团队发现,    后的青蒿素在高温下是稳定的。然而,随着青蒿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工作者发现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疟疾能像天花一样,被人类彻底征服吗?让我们    吧!
素养分层作业
A.殊荣 启示 提纯 翘首以待
B.荣耀 启发 提取 拭目以待
C.荣耀 启示 提取 翘首以待
D.殊荣 启发 提纯 拭目以待
答案
解析 第一处,殊荣:特殊的荣誉。荣耀:光荣。“殊荣”语气较重,符合语境。第二处,“启示”重在得到提示,“启发”重在使有领悟。根据语境,应选“启发”。第三处,“提取”“提纯”是两种实验方法,“提取”偏重过程,“提纯”偏重结果。根据语境,应填“提纯”。第四处,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和结果。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翘首,抬起头来望。后者侧重等待急切,与语境不符,故应用“拭目以待”。
解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B.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C.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D.屠呦呦表示,希望诺贝尔奖的到来能激励新机制的产生,让年轻人有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答案
解析  A项,语序不当,“不仅是……更是……”表递进,应改为“这不仅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B项,成分残缺,应在“更高维数世界”后补上“的说法”,作“鄙视”的宾语。C项,句式杂糅,可将“的原因”删去。
解析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提起艰苦的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充满怀恋。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从事科学事业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有毅力,但也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身处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相反,    。而且,科学研究充满着魅力,也充满着偶然,有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有些科学家则是幸运地站到了苹果树下。这就更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支持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位科学家都能在温暖中前行。
A.虽然身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之中,有的科学家也会没有力量
B.只要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好,就肯定会对科学家们产生影响
C.一个不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会对科学家们产生影响
D.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难免会对科学家们产生影响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这段文字是说环境对科学家的影响,横线前面说“相反”,且“相反”前面使用了分号,这就提示此处的内容应与分号前面的内容相反。前面说“身处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这是说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对科学家的影响,那么横线上的内容应是说不好的环境对科学家的影响。A项,“虽然身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之中,有的科学家也会没有力量”偏离了“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这一话题,也与语境不符。B项,“只要……就……”表达太绝对。C项,前面说的是“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那么此处应与之对应一致,且“必然”一词过于绝对。排除这三项,故选D项。
解析
4.对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拟人)
B.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比喻)
C.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反问)
D.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比喻)
答案
解析  C项,两个句子都是疑问句。
解析
30分钟提升练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    ),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    )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    )。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    )作出新贡献!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青蒿素比喻成“珍贵礼物”,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礼物,是拟人手法。A.采用互文和借代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管弦”借代音乐。B.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喻为“剪刀”,“裁”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C.采用夸张手法,“千尺”描述夸张。D.采用双关手法,“晴”谐音双关,“道是无晴(情)还有晴(情)”。
解析
答案 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根据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成分赘余,应删去“根据”;第二处,“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逻辑顺序有误,应为“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解析
答案 通常 繁衍昌盛 沧海一粟 福祉
3.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形容一般情况,可填写“通常”。通常:一般;惯常;不稀奇。第二处,形容中医治病,不涉及国家层面,可填写“繁衍昌盛”。繁衍昌盛:逐渐增多或增广达到繁荣。第三处,语境是说“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非常小,可填写“沧海一粟”。沧海一粟:形容非常渺小。第四处,形容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幸福作出新贡献,与“幸福”相关,可填写“福祉”。福祉:福气、幸福。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部位患病, ① 。很多东西靠着血液系统这条人体的“大运河”播散。营养物质和氧气靠血液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处,而结核杆菌也会借助这条“大运河”播散到全身。结核分枝杆菌到达肾后,就会像白蚁一样一点一点地吃掉肾,最开始是一点点“虫蚀样”的改变,接着肾会形成结核“空洞”,最后肾就剩下一个空空的“皮囊”了。这些变化都是静悄悄的,患者很少有腰痛、腰酸的症状,很多人看病时肾都彻底坏掉了还不自知。其实, ② ,比如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肾内的结核分枝杆菌会顺尿路从上到下排入膀胱内,造成膀胱黏膜的炎症,从而导致尿频。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
 ③ ,可由正常的每天数次增加到数十次,严重的每小时都要排尿数次,甚至出现尿失禁现象。除了尿频,还会出现尿急、尿痛等症状。
普通的泌尿系统感染也会有这些膀胱刺激症状,肾结核发病初期不太好区别是普通感染还是结核感染。所以,当你泌尿系统感染久治不愈或者治好后又反复出现时,就需要格外警惕泌尿系统结核了。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午后摄入一些咖啡因,能提高你戒烟成功的概率。
B.三个人面面相觑,你我都心照不宣。
C.你一言,我一语,谈得很热闹。
D.你放心,我绝对有体力救你出来!
答案
解析  A项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都是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B项是指团体中的某一个个体。C项是指每人、人人。D项“你”是第二人称。
解析
答案  ①其他部位也可能受到影响 ②肾结核是有一些早期信号的 ③排尿次数都会明显增多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①﹍﹍﹍﹍﹍﹍﹍﹍﹍﹍﹍﹍﹍﹍﹍﹍﹍﹍﹍﹍﹍﹍﹍﹍﹍﹍ ②﹍﹍﹍﹍﹍﹍﹍﹍﹍﹍﹍﹍﹍﹍﹍﹍﹍﹍﹍﹍﹍﹍﹍﹍﹍﹍﹍﹍﹍﹍③﹍﹍﹍﹍﹍﹍﹍﹍﹍﹍﹍﹍﹍﹍﹍﹍﹍﹍﹍﹍﹍﹍﹍﹍﹍﹍﹍﹍﹍﹍
答案
解析 第①空,根据语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部位患病”对应的是“其他部分”怎么样,故此处可填写“其他部位也可能受到影响”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后文“比如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即可得出“肾结核是有一些早期信号的”之类的句子。第③空,照应前面“从而导致尿频”,由后文“可由正常的每天数次增加到数十次”,可填写“排尿次数都会明显增多”之类的句子。
解析
二、阅读素养培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
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
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
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项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可见,“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解析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评价文章观点和论证结构、方式的能力。C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于文无据,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甲身上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文中从未提到日常生活人们对微生物和疾病的看法。
解析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B项,“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知,“我们死亡后”,微生物并不会立即消亡,而是会消化我们。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见,遵循相同规律不一定就是“同一种微生物”。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并无“损害人体的健康”的说法。
解析
9.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为论点选择适当论据的能力。根据“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可知,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与微生物关系十分密切。A项,“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是认为细菌是生命的本体,是主导,不符合该观点;B项,“它们(微生
解析
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体现了微生物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点,符合该观点;C项,“‘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强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不符合该观点;D项,“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强调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内部的有益作用被人们忽视,不符合该观点。
解析
答案 作者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所有的生命体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以让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10.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呼应前文作者引用威尔斯名句“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同时通过强调要“忘记”前者,“听从”后者,巧妙地表达了我们“并不孤独”,我们是携带着无数微生物的聚合体,是“包罗万象”的生物的观点;引用名言让文章显得颇有文采,同时能够更幽默地表达本文的观点,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巧妙地点出“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的观点,让人更印象深刻。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