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第9课 说“木叶”
预习任务
生平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生于北京。
1928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参与创
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
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1934年后,先后在民
国学院、北平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继续
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
的形式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七七事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
生平 1947年北归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1952年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作品 《夜》(诗集)、《春野与窗》(诗集)、《北平情歌》(诗集),《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等
评价 中国作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学者
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在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1.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个论证过程。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2.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诗歌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作者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quán
niǎo
zhēn
wéi
qí
pǔ
jú
jiǎo
xī sū
ɡāo
rǎn
tiáo
piān
锭
绽
歧
岐
燥
躁
噪
桅
诡
脆
2.词语辨析
(1)启发·启示
[辨词] 二者都含有“开导、指引,使人受教育”的意思。侧重点不同。“启发”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理,促使对方思考、领悟。如“启发式教学”。“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认识有所提高。如“从中获得了重要的启示”。
[选词]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②我爱读寓言故事,因为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 。
启发
启示
(2)传诵·传颂
[辨词]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前者侧重诵读,后者侧重颂扬。
[选词] ①管鲍之交,从古至今都难得到,他们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 。
②西安航空学院 红色经典,绽放青春风采。
传颂
传诵
(3)流传·留传
[辨词] 都有“传下来”的意思。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多指抽象事物。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多指具体事物。
[选词] “气功大师”王林自称利用祖先 下来的秘方治愈了5万多病人,结果被记者证实纯属捏造,“气功大师竟是骗子”的消息迅速在网上 开来。
留传
流传
(4)精妙·精巧
[辨词] 都有“巧妙”的意思。精妙:精致巧妙,多用于书法、手工艺品等。精巧:侧重形容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
[选词] 她的手不像雕塑家的 细致,不像建筑师的精雕细刻,不像绘画家的超凡脱俗,但是这双手却创作出了 的艺术品。
精巧
精妙
×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此处运
用错误,根据语境,应为“游刃有余”。
×
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情上)。望文生义。
√
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使用正确。
√
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此处使用“差
别不大”之意。
必学任务
《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现象,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答案 (1)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2)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1.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第5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
我的答案:﹍﹍﹍﹍﹍﹍﹍﹍﹍﹍﹍﹍﹍﹍﹍﹍﹍﹍﹍﹍﹍﹍﹍﹍﹍﹍﹍﹍﹍﹍﹍﹍﹍﹍﹍﹍﹍﹍﹍﹍﹍﹍﹍﹍﹍﹍﹍﹍﹍﹍﹍﹍﹍﹍﹍
答案
2.圈画有关诗句,体会“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和不同意味,了解其所营造出的诗歌意境的差别,完成下表。
角度
概念 季节 形象 颜色 触觉 意蕴 联想
木、木叶、
落木
树、叶、树叶、落叶
答案
答案
角度
概念 季节 形象 颜色 触觉 意蕴 联想
木、木叶、落木 秋天 单纯、疏朗、空阔 黄 干燥 飘零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树、叶、树叶、落叶 春夏 繁茂、饱满、绵密 绿 湿润 缠绵 密密层层的浓荫,缠绵的情感
3.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木”、“落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的区别,完成下表。
答案 ①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的饱满 ②疏朗、干燥 ③落叶 ④悲愁 ⑤叶片饱含水分,缺少飘零之意 ⑥“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而“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答案
答案 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者是以“木叶”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观点一)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理由:“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更恰当。“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
5.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我的答案:﹍﹍﹍﹍﹍﹍﹍﹍﹍﹍﹍﹍﹍﹍﹍﹍﹍﹍﹍﹍﹍﹍﹍﹍﹍﹍﹍﹍﹍﹍﹍﹍﹍﹍﹍﹍﹍﹍﹍﹍﹍﹍﹍﹍﹍﹍﹍﹍﹍﹍﹍﹍﹍﹍﹍
答案
(观点二)赞成“病树前头万木春”。理由:“木”和“树”都是仄声,在平仄上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和谐。正如杜甫《登高》中使用“无边落木”而非“落叶”或“落树”,“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
答案
妙用古诗文
在《说“木叶”》一文中,作者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大量实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地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名句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1.用于题记,凸显主旨
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挈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如《小草的精神》的题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歌颂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既照应了题目,也领起了下文,一举两得。
2.用于开头,夺人耳目
一篇文章,若能一开篇就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古诗名句,往往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如《又见枝头吐新芽》的开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万物期待的春天,充满希望的春天来了。这个春天,我们充满着期待。这一年,是令中国人自豪的一年……
开篇妙引诗句,营造气氛,之后点明春天来临,希望升起。这样的开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富有意蕴。
3.穿插文中,提升品位
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像太阳那样熠熠生辉,就让它像月亮一样光彩照人;如果不能拥有月亮的光彩,那么,就要留住几颗星星,把文章点亮。从某个角度来说,这里的“太阳”“月亮”“星星”,指的就是文中引用的诗词名句。写作文,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诗文名句,定能够提升文章的品位。如满分作文《收藏友谊》的中间部分:
友谊能带给你“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不舍约定……
友谊能带给你“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慰藉……
友谊能带给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引用诗文名句点明了友谊的可贵,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凸显了作者的才情,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4.充当论据,支撑观点
在议论文中,还可以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诗词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来支撑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磨炼》中的文段: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但,若是有人等不及雪化,又会如何?项羽别姬,有的是豪情,有的是情义。他是堂堂七尺男儿,为何不能忍辱负重,面对挫折,重新来过?“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正是因为无法面对失败,畏惧失败,项羽才会落得四面楚歌的境地,才会那样无颜而死。
这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都能充分论证“成长需要磨炼”这一观点,说服力极强。
5.置于结尾,升华主题
在作文中,以诗文名句来结尾,可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升华文章的主题,获得自然贴切、水乳交融的效果。如《母爱,三月的阳光》一文的结尾:
我笑了,终于明白母爱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平凡,于是那轮小小的太阳又升起在我的心田。也就此明白,爱妈妈,我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细细一品,那杯浓浓的奶茶真的好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孟郊《游子吟》中的句子,因其深情地讴歌了母爱的伟大而广受传诵。以它煞尾,升华了主题。
『针对练笔』
请以“寂寞”为话题,写一段文字,文中要注意引用古诗词名句。(200字为宜)
答案:﹍﹍﹍﹍﹍﹍﹍﹍﹍﹍﹍﹍﹍﹍﹍﹍﹍﹍﹍﹍﹍﹍﹍﹍﹍﹍﹍﹍﹍﹍﹍﹍﹍﹍﹍﹍﹍﹍﹍﹍﹍﹍﹍﹍﹍﹍﹍﹍﹍﹍﹍﹍﹍﹍﹍﹍﹍
答案 (示例)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中,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但我还是不能确定,于是,我又问月亮,寂寞是什么?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答案
选学任务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选文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袁行霈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既没有确定的含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有的指意中之象,如: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诗品·缜密》)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姜夔《念奴娇序》)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如: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
如上所述,对于意象,我们不可能从古人的用例中归纳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把意和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这个词,又让我们觉得它所表示的概念是其他概念所不能替代的,借助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为此,我们应当划清意象与物象的界限,从比较中规定它的含义。下面我从诗歌创作的实际出发,联系诗歌作品的实例来说明问题。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用法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意象可以分为很多种,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有删改)
选文二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朱光潜
什么叫作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比如我昨天在树林里看见一只鸦,同时还看见许多其他事物,如树林、天空、行人等等。如果这些记忆都全盘复现于意识,我就无法单提鸦的意象来应用。好比你只要用一根丝,它裹在一团丝里,要单抽出它而其他的丝也连带地抽出来一样。“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雕刻家在一块顽石中雕出一座爱神来,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画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看到遗衣挂壁就想到已故的妻子。类似联想在艺术上尤其重要,《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关雎鸠》章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于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类的诗句都是以物拟人。
人变成物通常叫作“托物”。“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托物是中国文人最欢喜的玩意儿。庄周、屈原首开端倪。“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甲可以做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
(选编自《谈美》)
参考答案 物象是客观的,不以人的喜怒哀乐而变化;但它在诗人的构思中,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就成了意象;艺术家通过再现和创造的想象把意象表现到作品中引起深切的情感。
探究任务:
1.由“物象”到“意象”再到“想象”,这两篇文章形成了怎样的统一观点?
答:﹍﹍﹍﹍﹍﹍﹍﹍﹍﹍﹍﹍﹍﹍﹍﹍﹍﹍﹍﹍﹍﹍﹍﹍﹍﹍﹍﹍﹍﹍﹍﹍﹍﹍﹍﹍﹍﹍﹍﹍﹍﹍﹍﹍﹍﹍﹍﹍﹍﹍﹍﹍﹍﹍﹍﹍﹍﹍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借助夸张物象的某一特点,不同物象之间特点的移用,甚至以物象为联想的起点进行创造性想象,进行类似联想,拟人托物,寓言象征。
2.诗人在构思意象时,往往借助什么技巧来加强艺术效果?综合两篇文章加以说明。
答:﹍﹍﹍﹍﹍﹍﹍﹍﹍﹍﹍﹍﹍﹍﹍﹍﹍﹍﹍﹍﹍﹍﹍﹍﹍﹍﹍﹍﹍﹍﹍﹍﹍﹍﹍﹍﹍﹍﹍﹍﹍﹍﹍﹍﹍﹍﹍﹍﹍﹍﹍﹍﹍﹍﹍﹍﹍﹍
参考答案
3.依据袁行霈和朱光潜文中观点,请简要赏析李煜的《相见欢》。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答:﹍﹍﹍﹍﹍﹍﹍﹍﹍﹍﹍﹍﹍﹍﹍﹍﹍﹍﹍﹍﹍﹍﹍﹍﹍﹍﹍﹍﹍﹍﹍﹍﹍﹍﹍﹍﹍﹍﹍﹍﹍﹍﹍﹍﹍﹍﹍﹍﹍﹍﹍﹍﹍﹍﹍﹍﹍﹍
参考答案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本来是单一的物象,但它们被亡国之君李煜赋予了主观色彩,成了抒情的意象,并组合成为意境,词人借此想象自己昔日繁盛的帝王生活,抒发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参考答案
直击高考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所写之事的看法。“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彩加以剖析、评价。林庚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对“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木”、“木叶”与“落叶”、“木”与“树”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进行分析,阐释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作者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对我们体会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学生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全文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要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有的论述类文章,具体到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的观点时,作者的意图就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学生下一番功夫进行分析概括。
这一知识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分值为3分。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四个切入角度:
1.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作者有时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需要学生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取精要,进行概括。
3.文中有多种观点时,可以通过对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来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体会文中采用事实材料或文献资料的作用,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答题步骤:
下列对《说“木叶”》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屈原的诗歌来引出文章的论题——木叶,同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能让读者思考其区别,引发阅读兴趣,并为后文作铺垫。
C.文章采用首句标义的方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环环紧扣,结构严谨,有条不紊。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辨析“木叶”与“树叶”艺术形象之间的差别,告诫读者在平时写作中一定要深思熟虑,做到用词恰当贴切。
答案
解析 本文的主旨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
解析
答案
素养分层作业
10分钟基础练
解析 B.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望文生义。A.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很高。使用正确。C.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使用正确。D.大谬不然: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非常错误,与实际完全不符。使用正确。
解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到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C.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的流光溢彩。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D.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答案
解析 A.“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中途易辙,在“形成”前加“使之”。B.“听到”和“游子的漂泊”搭配不当,“和游子的漂泊”改为“,看到了游子漂泊的身影”。C.两面对一面,应改为“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解析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A.它乃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木”与“叶”的统一
B.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C.它乃是绵密与疏朗的交织,是“叶”与“木”的统一
D.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绵密与疏朗的交织
答案
解析 作答时,注重把握所填语句前后分句的内容,特别是两个分句表述的对象的特点和顺序等。从前文对“木叶”“落木”特点的分析可知,“叶”的特点是“绵密”,“木”的特点是“疏朗”,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本体再特点,故排除A、C两项。表述的顺序应是先“木”后“叶”,故后面特点的顺序应先“疏朗”后“绵密”,由此,排除D项。正确选项为B项。
解析
4.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B.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答案
解析 画面中包括弯月、人、树及影子等,由
人所站立的姿态来看,应是向远处眺望,好似有所
企盼。D项,“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意思是“今天晚上朋友到底还会不会来啊?让人立在梧桐树下直到树影散尽”,符合图中的情境。
解析
30分钟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 ① 。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答案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引用 比喻 夸张 B.对偶 反复 排比
C.对偶 夸张 拟人 D.排比 引用 比喻
解析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选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仿佛一条长河”使用了比喻手法;“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使用了引用手法;“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使用了排比手法。
解析
答案 ①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 ②便晕染成(绘就)一幅幅画卷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①﹍﹍﹍﹍﹍﹍﹍﹍﹍﹍﹍﹍﹍﹍﹍﹍﹍﹍﹍﹍﹍﹍﹍﹍﹍﹍ ②﹍﹍﹍﹍﹍﹍﹍﹍﹍﹍﹍﹍﹍﹍﹍﹍﹍﹍﹍﹍﹍﹍﹍﹍﹍﹍﹍﹍﹍﹍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前面把古典诗文比喻成一条长河,后面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这是在追溯诗文中描写“桐庐”的源头,因此横线上可填写“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第②处,前面说“诗画不分家”,又说“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既然前面已经说到了“诗人”“韵脚”,那么此空就应当提到“画”,因此可填写“便晕染成(绘就)一幅幅画卷”,注意句式要与“化成一行行韵脚”协调。
解析
答案 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一词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对比这两句话,我们发现两个区别,一是原句是短句,修改后的句子是长句;二是修改后的句子删掉了“参差隐现”这个词语。短句的特点是短小、精练,读起来节奏明快、有力,而原文中波浪线前面的句子“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也是短句,如果使用短句就能与前文风格保持一致,变成长句就不协调了。“参差隐现”是形容“樵夫钓客的身影”的,这样写富有一种朦胧美,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共同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表现山水长卷的诗意之美;而改成长句并删掉这个词语后,就缺失了朦胧的意境,既不能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协调,也无法体现画作的诗意。因此,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解析
二、阅读素养培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文本一 燕南园62号
——记恩师林庚①
袁行霈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在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不管什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其中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
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做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
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文本二 盛唐气象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
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注] ①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南园62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
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经修炼的独特的气度和风范。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错误,作者在文中说到经老师的指点,自己读《独漉篇》时明白了它能代表李白的独特风格,文章并没有说林庚在这首诗中读出了“盛唐气象”;文中引用《新秋之歌》是为了说明恩师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诗中的韵律、意象和语言等让作者至今感叹。
解析
5.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霈,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
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推断问题的能力。A.“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错误,不是“近体诗”,是现代诗。B.“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错误,坚持将李白的《独漉篇》入选《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林庚先生追求突破,坚持己见,不能说明治学严谨。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错误,从原文“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来看,并不是一直遭到反对,他的见解最后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
解析
答案 ①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②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6.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
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分析可知,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由“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分析可知,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解析
答案 ①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②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③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关联。
7.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给文章写小评论,并且限定了评论的范围“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诗歌魅力”指人物的文学创作,“学术魅力”指人物的治学能力,“人格魅力”指人物的为人处世,“交融”指人物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故可以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方面来进行评论。既然是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文章记叙了林庚先生在诗歌创作、文学研究及为人处世方面的独特之处,故可以从突出人物不同之处来评论文章。还可以从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关联角度评论。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