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1 谏逐客书(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1 谏逐客书(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0 11:1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11课 谏逐客书 *与妻书
谏逐客书
预习任务
生平 李斯(?—前208),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朝著名政治
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
之后,入秦为官,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后李斯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
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
国君臣,李斯为客卿,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秦统一天下后,联合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李斯与次子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作品 《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评价 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书断》评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后世称其为书法鼻祖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使其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5.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泛指天下。
6.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合纵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
7.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8.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采取连横策略,屡败魏、韩、赵、楚等国,降服巴、蜀,取得许多土地,使秦国更为强盛。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巴、蜀:巴,指巴国,其地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蜀,指蜀国,其地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在其地分别设置巴郡、蜀郡。上郡:郡名,原属魏国。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县与秦。汉中:原为楚地,在汉水中游一带。前312年,被秦将魏章领兵攻取。包九夷:吞并九夷之地。包,吞并、囊括。九夷,这里指当时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鄢(yān):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东南。郢(yǐnɡ):楚国都城,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成皋:原属韩邑,在今河南荥阳,地势险要。前249年,秦伐韩,韩献其地于秦。散
“缪”同“穆”
“从”同“纵”,合纵
“内”同“纳”,接纳
“说”同“悦”,喜欢
“采”同“彩”,彩饰
“择”同“释”,舍弃
“藉”同“借”,借给
错误的,有错的
过分,过于
错误,过失
追究过错,责备
超过
攻克,占领
举起,擎起
发动,举行
成功
对不起
背东西,以背载物
凭借
失败
拒绝,推辞
返回,退回
回头
去掉,消除
回头
制服
制定,规定
规模
名词作状语,在西方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
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显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悦
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
被动句,“为”表被动
状语后置句,应为“西于戎取由余,东于宛得百里奚,于宋迎蹇叔,于晋来丕豹、公孙支”
宾语前置句,应为“何若是也”
必学任务
这篇奏章从“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角度,也是从秦统一六国这个战略角度,深刻地分析了“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提出了广纳贤才的主张,说明不分地域,不分国别,以宽广的胸襟去招揽人才,才能成就帝业的道理,体现了作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思想。
1.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段落层次 行文思路 内容梳理
第1段 史实论证:表明观点,论述客卿于秦有功 缪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第2段 事实论证:重物轻人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 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正面:五帝三王的做法
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
第4段 分析总结:逐客必有恶果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孝公用商鞅——移风易俗——民盛国强 ②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③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答案
答案 因为秦穆公等四君在秦国历史上政绩最大,影响也最深远,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是任用了客卿才取得巨大成就的。
2.秦国历史上有很多国君,作者为什么只列出四个国君?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一是为了与秦王逐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秦王明白逐客的错误;二是借此向秦王证明,秦王重物轻人不是成就霸业的做法,切中秦王要害。
3.李斯从不同的方面对当今秦王的爱好进行铺陈描写,意图是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4.作者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等比喻要证明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本文整体上是以“纳客之利”来对比“逐客之害”的。其中文章第一段中的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君主“以客之功”是正面论述,与第一段最后的反面推理构成对比;第二段中对物的“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与对人的“为客者逐”构成对比;第三段中的“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与秦的“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构成对比。
5.对比论证是本文所用的重要论证方法,请结合本文相关段落作简要分析。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①注意角度的变化。文中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一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横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这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上,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
6.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谏逐客书》一文运用铺陈的特点。
我的答案:﹍﹍﹍﹍﹍﹍﹍﹍﹍﹍﹍﹍﹍﹍﹍﹍﹍﹍﹍﹍﹍﹍﹍﹍﹍﹍﹍﹍﹍﹍﹍﹍﹍﹍﹍﹍﹍﹍﹍﹍﹍﹍﹍﹍﹍﹍﹍﹍﹍﹍﹍﹍﹍﹍﹍
答案
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②注意用词的变化。如第一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它们的实际含义其实一样,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第二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的事物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
答案
③注意句式的变化。如第二段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事物。“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说之,何也?”这两句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这两部分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这里不一一列举。
总之,由于铺陈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用大量铺陈既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无烦琐、累赘。
答案
论据充足,论证有力
本文说理论据充足,既有历史事实,又有现实事例,还有理论佐证。历史事实如本文第一段,这一段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现实事例如第二段,这一段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其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出发,点明这种不重用人才,不广纳贤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理论佐证如第三段,这一段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即造成秦国的危亡。
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第一种方法是以举例论证驳斥谬论;第二种方法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地论证其要害;第四种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力的。第二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看到逐客令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背道而驰,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三段以纳客的好处和逐客的害处作对比,又使人鲜明地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从而有力地支撑起作者的观点。
『针对练笔』
请围绕“包容”的话题,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答:﹍﹍﹍﹍﹍﹍﹍﹍﹍﹍﹍﹍﹍﹍﹍﹍﹍﹍﹍﹍﹍﹍﹍﹍﹍﹍﹍﹍﹍﹍﹍﹍﹍﹍﹍﹍﹍﹍﹍﹍﹍﹍﹍﹍﹍﹍﹍﹍﹍﹍﹍﹍﹍﹍﹍﹍
答案 (示例)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齐桓公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