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6张PPT)
第14课 促织 *变形记(节选)
*变形记(节选)
预习任务
生平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
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
获博士学位。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小说《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1915年获德国冯塔纳文学奖。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1924年6月3日卡夫卡逝世。在逝世后,他的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反响
作品 短篇名作有《变形记》《中国长城建造时》《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等
评价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了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入孤独、颓废、绝望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和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1.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2.卡夫卡的小说
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变形记》就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着人。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非现实主义手法写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他变成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能再为家里挣钱,他在他们眼中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还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违反常情与理性,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
wú
qiào
cènɡ
xiè
shuān
jìnɡ
nián
jiū
jǐ
yòu
è
chénɡ
锁
唢
敞
敝
歉
赚
谦
廉
饶
浇
娆
绕
2.词语辨析
(1)倦怠·懈怠
[辨词] 倦怠:疲乏困倦,侧重生理上。懈怠:松懈懒散,怠慢不敬,侧重主观上。
[选词] ①今天已走了太多的路,他有点 了。
②数九严寒,谢涛穿着单薄的戏装登台,认真表演,不敢有些许 。
倦怠
懈怠
(2)宽慰·安慰
[辨词] “宽慰”,可作动词,表示宽解安慰;也可作形容词,表示宽畅欣慰。“安慰”,指安顿抚慰。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安抚或鼓励。“宽慰”的程度比“安慰”更能安适而宽心,它多指使人宽怀,解忧消愁。“安慰”指让人心情舒畅而平静,如“安慰亲人”。
[选词] ①朋友的心情特别激动时,最好什么都不用说,一个真诚的拥抱就是最好的 。
②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这真是 人心的句子。
安慰
宽慰
(3)贯穿·贯串
[辨词] 贯穿:指穿过、连通,对象可是抽象事物,也可是具体事物。如“这条公路贯穿全省多个县”。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如“这篇讲话贯串着民本思想”。
[选词] 京沪高速铁路 七省市,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线路自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新建铁路全长1 318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它就像一部举世杰作,在这部作品中 着中华民族知难而进、永创一流的民族精神。
贯穿
贯串
×
不知所云:表示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而不指听话人,因此该项使用错误。
×
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多用于否定句中。使用错误。
√
焦头烂额:形容十分狼狈窘迫。此处使用正确。
×
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用似是而非的迹象作依据。此处是说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素材,使用错误。
必学任务
小说描绘了一幅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图画,即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失去了工作能力,不仅无法供养父母、还清债务,而且成了全家的一个累赘,因而受到全家人的冷遇和折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社会竞争激烈的生存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
1.甲虫的特点象征着格里高尔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完成下表。
甲虫的特点 格里高尔的生存状态
坚硬的甲
大身躯、多细足
行动困难
人声——虫鸣
笨拙、卑贱
弱小
答案
答案
甲虫的特点 格里高尔的生存状态
坚硬的甲 人际关系隔膜,自我封闭
大身躯、多细足 不堪生活重负
行动困难 难以主宰、把握自己的命运
人声——虫鸣 无法交流和沟通、封闭孤独
笨拙、卑贱 自卑心理
弱小 小人物、微不足道
答案 (1)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2)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3)家庭:冷漠,厌弃。可见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有心理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归纳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
我的答案:﹍﹍﹍﹍﹍﹍﹍﹍﹍﹍﹍﹍﹍﹍﹍﹍﹍﹍﹍﹍﹍﹍﹍﹍﹍﹍﹍﹍﹍﹍﹍﹍﹍﹍﹍﹍﹍﹍﹍﹍﹍﹍﹍﹍﹍﹍﹍﹍﹍﹍﹍﹍﹍﹍﹍
答案
3.品读细节:通过描写家人面对格里高尔变形为虫后的细节,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什么样的真实关系?
(1)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家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我的答案:﹍﹍﹍﹍﹍﹍﹍﹍﹍﹍﹍﹍﹍﹍﹍﹍﹍﹍﹍﹍﹍﹍﹍﹍﹍﹍﹍﹍﹍﹍﹍﹍﹍﹍﹍﹍﹍﹍﹍﹍﹍﹍﹍﹍﹍﹍﹍﹍﹍﹍﹍﹍﹍﹍﹍
(2)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你的感受是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1)父亲:“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不安”“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
母亲:“随即倒了下去,衣裙在她四周摊了开来”“没命地往后逃离”“当她退到桌边时,神不守舍地一屁股坐了下去”。
(2)①原本格里高尔是工作机器,现在没有利用价值了,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累赘。②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们的丑陋、无情、冷漠。
答案
答案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感到主人公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由人变成巨大的甲虫,情节是荒诞的;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中的人变成甲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4.有人评论说:“《变形记》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这里的“真实”与“荒诞”?
我的答案:﹍﹍﹍﹍﹍﹍﹍﹍﹍﹍﹍﹍﹍﹍﹍﹍﹍﹍﹍﹍﹍﹍﹍﹍﹍﹍﹍﹍﹍﹍﹍﹍﹍﹍﹍﹍﹍﹍﹍﹍﹍﹍﹍﹍﹍﹍﹍﹍﹍﹍﹍﹍﹍﹍﹍
答案
荒诞、变形的情节能让读者在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刻画了真实的细节和心理。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同时又使人信服。
答案
象征手法
《变形记》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通过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遭亲人抛弃的遭遇,塑造了格里高尔孝子、好哥哥、好职员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善良、忠厚和有责任心;也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同时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有较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其作用是化无形为有形,委婉含蓄地表达不易或不便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
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1.立意要明确。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2.描写要具体。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3.类比要恰当。所借之物和所寓之意,或所借之物和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这就要找准类比点,进行联想。
『针对练笔』
请选取你生活中熟悉的一个景、事或物,写一个片段,注意运用象征手法来表情达意。30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一堵伤痕累累的残墙固守着自己的天地,默默不语。一株紫藤成了这静寂的角落里最美的风景。
答案
偶尔一个路人经过,惊讶地看着这墙紫藤,啧啧赞叹:“天呀,竟有这样美丽的花!”说完,却又摇了摇头:“只可惜,这堵墙太破了!”骄傲的紫藤听了路人的话,高挂在云霄的心灵突然坠入了幽暗的峡谷。紫藤俯视身下的邻居,果真又老又丑,与自己那美丽的身姿相差甚远。紫藤急了,为自己美丽的身姿遭到玷污而呜呜哭泣。
伤心的紫藤松开了原本紧抓住残墙的手,背过身来,要挣脱恶魔似的残墙,去追求那远处的美好……
夜里,下起了一场暴雨,铺天盖地,毫不留情。清晨,万物从担心恐惧中醒来,却见那墙紫藤已不复存在。它躺在泥水中,片片花瓣已凋落。繁华已逝,荣耀不再,只留下一片狼藉的紫藤伤心地诉说着命运的不公。
答案
选学任务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选文一 叶生
[清]蒲松龄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使即官署,受灯火;时赐钱谷恤其家。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闻,召之来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怜之,相期考满①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传之卧榻,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②,请先发。”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逆而问之。生曰:“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凡文艺三两过,辄无遗忘。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③。生以生平所拟举子业,悉录授读。闱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④。公一日谓生曰:
“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生曰:“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市哉。”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⑤。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⑥。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曰:“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生亦喜,择吉就道。抵淮阳界,命仆马送生归。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我今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将卜窀穸⑦。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衣冠履舄如脱委焉。大恸,抱衣悲哭。子自塾中归,见结驷于门,审所自来,骇奔告母。母挥涕告诉。又细询从者,始得颠末。从者返,公子闻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⑧。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而况茧丝蝇迹,呕学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揶揄。频居康了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⑨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注] ①考满:明清两代对政府官员的考绩办法之一。这里指对外官的考绩。②疾革难遽瘥(chài):病重难望速愈。革,同“亟”;瘥,病愈。③入邑庠:成为县学生员,俗称秀才。邑庠,县学。④亚魁:乡试第二名。⑤纳粟:明清设国子监于京城,国子监生员称监生,可直接参加乡试,不必参加岁试。自明景泰(1450—1457)以后,准许生员向朝廷纳粟,享受监生待遇;后代循例纳粟(实际用银子)入监的生员,又称例监。⑥领乡荐:指考中举人。⑦窀穸(zhūn xī):墓地,墓穴。⑧游泮:进学;成为秀才。泮,指泮宫,周代诸侯所设的学校。代指府、州、县设各类官学。⑨令威:借指淮阳县令关东丁乘鹤。
选文二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子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1917年)
探究任务:
1.这两篇选文构思都精巧离奇,请你谈谈这两篇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
答:﹍﹍﹍﹍﹍﹍﹍﹍﹍﹍﹍﹍﹍﹍﹍﹍﹍﹍﹍﹍﹍﹍﹍﹍﹍﹍﹍﹍﹍﹍﹍﹍﹍﹍﹍﹍﹍﹍﹍﹍﹍﹍﹍﹍﹍﹍﹍﹍﹍﹍﹍﹍﹍﹍﹍﹍
参考答案 《叶生》:①结尾情节逆转,有出人意料的特点。叶生已死,但心有夙愿,魂灵助友人之子登科;叶生生前未中举,死后魂灵参加科考如愿以偿,最后扑地而灭。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叶生富有才华,却怀才不遇,表达了对科举不公的不满;死也要中举衣锦还乡,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对人才的摧残。③突出了叶生怀才不遇的人物形象,暗含作者对自身屡试不第的际遇的感慨与愤懑。
《骑桶者》:结尾荒诞。最后“我”的结局是浮升到“冰山”,结局的设计令人匪夷所思,表意隐晦,使得作品主旨表现为多重性。通过结局我们不但感受到作品展现的黑色幽默,更深深体悟到主人公自嘲式的无奈和深沉的悲哀。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作者采用了“表面虚构”而“内在真实”的法则来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①表面虚构:情节是荒诞的,《叶生》虚构了屡试不第的叶生在病亡后魂灵参加科考中举的情节,《骑桶者》虚构了一个“骑着空煤桶飞翔讨煤”的穷汉形象;小说采用了象征、夸张等艺术技巧,拉开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②内在真实:《叶生》中,叶生发挥自己才华辅助知己之子考取贡士,自己最终乡试中举,衣锦还乡,符合生活真实;《骑桶者》的情节发展与穷人处境悲惨、富人为富不仁的社会现实高度吻合。这两篇小说对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活动等的细致描写,都极其真实。
2.这两篇小说都看似荒诞不经,但又显得合情合理,请探讨《叶生》《骑桶者》是如何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的。
答:﹍﹍﹍﹍﹍﹍﹍﹍﹍﹍﹍﹍﹍﹍﹍﹍﹍﹍﹍﹍﹍﹍﹍﹍﹍﹍﹍
参考答案
直击高考
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促织》中成名的心理变化跌宕起伏。
捉不到促织,不能按期交上,成名饱受皮肉之苦,只想自尽。寺后寻得“巨身修尾”的促织,大喜。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再细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
心中又恐。与村中少年斗,勇猛敏捷,又大喜。……短时间内,有怒,有悲,有惊,有喜,情态无常。这一切都由一只小小的促织而引起,为了促织,成名宁可压住失子之痛,捕得新虫甚至比儿子复生还要高兴,可见促织的得失,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相辅相成,有力地揭示了统治者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受难的罪恶现实。
《变形记》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了格里高尔这一人物。
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成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壳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都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得到家人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最终还是被彻底的绝望代替,弥漫在格里高尔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与悲凉。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心理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就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惧、秘密和矛盾,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其方法大体可分为:
1.直接描写心理
这是最为常见且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标志。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重要手段。请看列夫·托尔斯泰《穷人》中的一段心理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段内心独白把桑娜的内心矛盾刻画得多么细腻,多么曲折!桑娜未征得正在海上与风浪搏斗的丈夫的同意,而抱回寡妇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孤儿,内心忐忑不安。“他会说什么呢”“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写出了桑娜的担心——丈夫会反对,因为自家生活极为贫困。“他会揍我的”,表明桑娜很害怕。“这是闹着玩的吗”“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写出了桑娜的自责。“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表明她已下定决心,为了两个孤儿甘愿作出任何牺牲,突出了她心地善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美德。
2.借助梦境或幻觉描写心理
对梦境或幻觉的描写是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特殊方式。通过梦境或幻觉能表现人物思想愿望,显示人物思想变化的曲折过程,寓意含蓄。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描写: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也会对她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暖和暖和手吗?她抽出了一根火柴。哧!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铜捏手的大火炉前面。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她觉得多么舒服啊!但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把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只拿着一根烧过了的火柴,坐在那儿。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以上的幻觉描写,很好地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3.间接描写心理
间接描写心理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外在活动(如行为、语言、神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1)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例如: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桌上。
语段通过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把“我”在看到试卷时内心的紧张、纠结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2)用景物自然地折射内心的感受。一个人在心情不同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物的性格、情绪一般都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古诗文中就常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心,也常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之感,这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一位同学在《草坪上的故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就很不错:
一场春雨之后,坪里的小草长得愈发茂盛了,那一大片的翠绿简直就是一块碧玉,绿得发疯,绿得逼你的眼睛。在他眼中,那滋生的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叫“幸福”的种子。
这段景物描写很好地写出了主人公喜悦和幸福的心理感受。
心理描写的作用:①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或促使人的性格发生变化;②承上启下,展示情节的变化或反转,推动情节发展;③突出作品的主题。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①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 ①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答案 ①一走上船,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②船到江中央,水流急骤,他内心起伏,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来;③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他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①“一走上船……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伍子胥登舟之后宁静平和的心态。②“船到江中央……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这几句写江水引发的联想,伍子胥想到父兄的遭遇,父兄被杀的家仇,他的心情又难以平静。③“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一段,写由渔夫引发的思考。伍子胥把渔夫当作恩人,看作最亲密的朋友,是因为渔夫的歌唱出了他的悲痛,也让他受到了启发。“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伍子胥从渔夫摇橹的姿态,体验到了平和与柔情,并希望自己能从仇恨中走出来。
解析
答案
素养分层作业
10分钟基础练
解析 固:坚持,一定。
解析
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B.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
D.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答案
解析 A项,“要”同“邀”。B项,“裁”同“才”。C项,“翼”同“翌”。
解析
答案
解析 A项,均为“责令”。B项,①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②买。C项,①看,环视;②但。D项,①抛,扔;②腾跃。
解析
答案
解析 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解析
5.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即童生,是指科举时代未考取秀才的青年读书人。
B.东曦指日神东君,在古代神话中太阳神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C.学使就是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
D.异史氏是作者自称,《聊斋志异》记载了许多怪异的事,所以叫“异史”。
答案
解析 A项,科举时代,还未考中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解析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格里高尔接着又朝窗口望去,那阴暗的天气——他听得见雨点敲打在窗格铁皮上的声音——使他的心情变得十分忧郁。
B.“嗬!”他一边跑一边叫喊,声音响彻整个楼梯间。
C.“果然不出我所料,”父亲说:“我一直告诉你们的嘛,可是你们女人就是不愿听。”
D.况且,一条细腿在早晨的事件过程中受了重伤——只伤了一条腿,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答案
解析 C项,“父亲说”后冒号改用逗号。
解析
30分钟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已经 。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
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令人 ,而成名的人生也从此柳暗花明;此后,( ),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引人入胜,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全文起承转合, ,结构完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览无余 匪夷所思 沁人心脾 前呼后拥
B.一目了然 匪夷所思 扣人心弦 前呼后应
C.一目了然 想入非非 扣人心弦 前呼后拥
D.一览无余 想入非非 沁人心脾 前呼后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一览无余:形容事物简单,一下子可以全看清。也形容视野开阔,一切景物尽收眼底。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这里说的是经过对情节的概括和梳理,全文的情节特征都能看清楚,应选“一目了然”。第二处,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这里说的是情节发展超出常理,应用“匪夷所思”。第三处,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这里是形容文章内容有感染力,应用“扣人心弦”。第四处,前呼后拥:前面的人吆喝着开道,后面的人簇拥着保护。旧时常用以形容达官贵人出行时随从多,排场大。也形容前后簇拥的人很多。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根据语境,应选“前呼后应”。
解析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促织”的奇异功能被极力突显出来,以它的其貌不扬反衬出它的轻捷善斗
B.“小促织”的其貌不扬被刻画了出来,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C.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D.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突出其奇异功能,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后面的“写得引人入胜”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小说”,排除A、B两项;从括号后面的内容来看,应“轻捷善斗”在前,“奇异功能”在后,D项说反了,排除D项。
解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最后以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
B.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
C.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
D.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有两种语病:一是中途易辙,以“大团圆结局”为主语还没有阐述完,后面的陈述对象就换成了“人们”;二是语序不当,“长舒一口气”后,应是先“淡然一笑”再“掩卷三思”,即“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只有D项完全修改正确。
解析
二、阅读素养培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战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他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他们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他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牌,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可瓦多家里没有暖气,最后的干柴也已经用尽,因此在寻找到干柴希望不大的情况下,马可瓦多还是走出了家门。
B.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照应了上文“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
C.“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滑稽的画面既有对马可瓦多的同情,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
D.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接到通知到高速公路上巡查,巡查中他竟然没有发现马可瓦多,这与他没戴近视眼镜有关,但也充满调侃意味。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C项,“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表述有误。马可瓦多是因为太过寒冷才不得已来拆广告牌当柴烧的,作者对马可瓦多持同情的态度,没有讽刺。
解析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是“含泪的笑”。
B.马可瓦多在出门寻找柴火前用四五张报纸作为御寒的盔甲的描述,是对这个贫穷家庭真实的描述,“御寒的盔甲”也有艺术夸张的成分。
C.阿斯托弗在三块广告牌下依次“快速离开”“一溜烟跑掉了”“很满意地离开了”,小说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体现出情节设置的巧妙。
D.“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D项,“表现了……轻松喜悦的心情”表述有误。“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表现的是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的庆幸心情,“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不能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
解析
答案 ①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②开头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作了铺垫。③结尾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④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①②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6.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从内容上看,开头“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写出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②从结构上看,“寒冷”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从人物角度上看,结尾“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④从主题上看,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首尾照应,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明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的主旨。
解析
答案 荒诞:①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作森林,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带有明显的荒诞性。②笔法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森林,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的小孩,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
7.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真实:①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③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创作风格及有创意地解读作品的能力。作答时,先提出“荒诞”和“真实”在小说不同方面的表现,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即可,如情节荒诞,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作森林,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其他要点同理,合理组织答案即可。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