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0 11:1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谏太宗十思疏
预习任务
生平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
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
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
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先后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作品 《论时政疏》《答太宗手诏疏》等。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评价 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鉴矣!
——李世民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以亡,念我之所以得”,励精政道,巩固统治。《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1.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2.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3.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是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4.九德:文中指《尚书·皋陶谟》所讲的九种品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振”同“震”,威吓
树木的根。
放纵情欲。
路人。
使……稳固
牢固,稳固
坚持,一定
本来
安定
哪里
安逸,安乐
安身
怎么
挑选,选拔
简单
简便,容易
诚信
信任
信用
确实
果真,如果
诚心
确实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均为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境遇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大”,形容词作名词,重要的地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名词作动词,统治
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
“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恶”,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均为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_______)
(2)终苟免而不怀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省略句,句前省略主语“民众”
状语后置句,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必学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目的是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建议。强调“居安思危,善始虑终”,对唐太宗成就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答案  (1)讽:意思是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如:“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两个“讽”字的意思都是指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对方。在古代汉语中,“讽”大都不含贬义。
(2)谏:意思是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如“谏逐客书”。“谏”在大多数场合用作动词,有时也用作名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为动词用作名词,作“纳”的宾语。
1.分析“讽”“谏”“谤”“讥”“说”的词义差别。
我的答案:﹍﹍﹍﹍﹍﹍﹍﹍﹍﹍﹍﹍﹍﹍﹍﹍﹍﹍﹍﹍﹍﹍﹍﹍﹍﹍﹍﹍﹍﹍﹍﹍﹍﹍﹍﹍﹍﹍﹍﹍﹍﹍﹍﹍﹍﹍﹍﹍﹍﹍﹍﹍﹍﹍﹍
答案
(3)谤:①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弭谤》)“谤”就是公开指责厉王的过失,在这里,“谤”没有贬义色彩。②诽谤,恶意地攻击别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此处的“谤”就是指毁谤,含贬义。
(4)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思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毁谤;而“讥”则是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如:“于人为可讥。”(《游褒禅山记》)
(5)说:意思是劝说,说服。如:“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
答案
答案  (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显得更加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
(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将“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2.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归纳方面:①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②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③在处事上,应该三驱为度,慎始敬终;④在用人上,应该纳谏纳下,正身黜恶;⑤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核心内容:居安思危、善始虑终、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垂拱而治”的目的。
3.《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魏征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还为人们传颂。
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劝谏唐太宗的?
我的答案:﹍﹍﹍﹍﹍﹍﹍﹍﹍﹍﹍﹍﹍﹍﹍﹍﹍﹍﹍﹍﹍﹍﹍﹍﹍﹍﹍﹍﹍﹍﹍﹍﹍﹍﹍﹍﹍﹍﹍﹍﹍﹍﹍﹍﹍﹍﹍﹍﹍﹍﹍﹍﹍﹍﹍
答案
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第一、二段,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时,也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唐太宗的心,从而使其引以为戒。
答案
答案 生活:戒奢侈/恤百姓→顺民意/安民生→得民心
修养:戒焦躁/不自满/不放纵/不懈怠→养性情/增智慧/强能力→稳帝位
工作:纳忠言/远小人→通言路/清朝堂→树正气
克喜怒/明赏罚→重理性/明法度→立国威
5.魏征的谏议中你认为最值得今人铭记的有哪些?说说理由。
我的答案:﹍﹍﹍﹍﹍﹍﹍﹍﹍﹍﹍﹍﹍﹍﹍﹍﹍﹍﹍﹍﹍﹍﹍﹍﹍﹍﹍﹍﹍﹍﹍﹍﹍﹍﹍﹍﹍﹍﹍﹍﹍﹍﹍﹍﹍﹍﹍﹍﹍﹍﹍﹍﹍﹍﹍
答案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浚其泉源”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比方,用比喻的方式来论证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其效果是: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易,化枯燥为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它的运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主体部分使用,即用一比喻贯穿全文,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地把喻体与所要论证的观点的相同或相似点揭示出来,放在一起比较,从而使喻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另一种是在局部段落内使用。
比喻论证虽然需要比喻的帮助,是比喻在论述文中的运用,但比喻论证却不同于比喻。比喻可以用来形容一切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重在“喻”;而比喻论证必须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观点。具体说,就是不仅要对喻体进行分析,点明喻体的实质,还要从喻体所喻的问题中,概括或引申出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或道理,分析、揭示出用来比喻的事物、现象与所要论证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喻体部分与议论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能在议论中不断地点到喻体,其侧重点在“证”。简言之,就是要“喻而能证”。
『针对练笔』
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谈自由”为话题写一个片段,25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自由,世上本没有真正的自由。从你出生那一天起,就得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生动地诠释了自由的相对性。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里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如果反过来,把鹰置于水中,把鱼放在天空,那么,它们非但得不到自由,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它们的自由都受着空间环境的制约。风筝只有在长线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飘动,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长线对它的制约,并把长线扯断,那么挣断线的风筝,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反而要一头栽进泥潭,再也不能飞了;大如一颗颗行星,一旦脱离了它们必须遵循的运行轨道,将很快变成一颗颗流星,在与其他星体的碰撞及与大气的摩擦中化为乌有。任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