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发掘出一件文物“双面人形青铜神器”。这个青铜面具有着显著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但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据此可知( )
A. 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 B. 文明在交融中发展
C. 商文化对南方影响小 D. 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2. 汉初,利用“三老”的率众作用“导民以善”稳定局势,做出以“三老”为“民之师”暂替“以吏为师”的政策性调整。后来,文帝、景帝虽重提“以吏为师”,这时的“吏”已远不同于秦代纯粹的主法之吏,而强调廉吏为民表率,倡导官吏在地方行政治理的同时亦参与教化。汉代这些措施意在( )
A. 肃清秦朝体制残存的影响 B.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 构建天下一家的社会秩序 D. 削弱地方官吏职权
3. 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于构建这样一个观念共识:应当(人事伦常)—必然(字宙规律),以禁欲主义的形式将人事伦常提高到超道德的本体地位,从而构成了对唐宋时期商品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一系列所谓异端的行为再规范,这一思想体系( )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
C.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 D.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
4. 如图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这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B.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C. 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D. 宗教观念影响文学
5.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于是,这“少数人”( )
A. 创办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开始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D. 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革命高潮
6. 20世纪初,章太炎、梁启超先后提出编纂中国通史,新式通史希望“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逐渐形成编纂新式通史的热潮。新的史书编撰方式( )
A. 是传统王朝史和帝王史的延续 B. 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
C. 把马克思主义引入史书编纂中 D. 其目的在于宣传进化论思想
7. 1924年7月,在农讲所毕业典礼上,孙中山对农讲所的毕业生说:“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极大多数,所以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这反映了孙中山( )
A. 积极筹备国共第一次合作 B.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 经济上主张“耕者有其田” D. 鼓励农民投身国民革命
8.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 )
A. 中共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 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 D.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9. 历史教授章百家认为:在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中,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到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得以改变 B. 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
C. 国际格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D.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10. 可口可乐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外合资企业的晴雨表。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投产,从外销逐渐转为内销。1986年,可口可乐想在上海独资建设浓缩汁厂,但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后经过中美双方协商,中美各控股50%,组成第一个中美合资企业。这主要反映当时( )
A. 中国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 对外开放扩大离不开对内体制改革
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11. 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 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 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 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 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12. 在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英国和法国先后出现过克伦威尔的护国主政治和拿破仑帝国的统治。它们的出现( )
A. 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 B. 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C. 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仍处萌芽状态 D. 有利于稳定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
13. 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人口论》,认为生存资料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多增加的人口总要以某种方式(如战争、饥荒等)被淘汰和消灭,此理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基于这个理论,他认为贫穷和罪恶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马尔萨斯的观点( )
A. 意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 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C. 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 D. 体现工人阶级的诉求
14. 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南美地区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家族第二代的奥雷良诺目睹了国家独立后政府的种种丑行,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党,他的理想是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造成拉美国家此种局面的原因是( )
A. 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C. 独立后的政局动荡 D.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15. 如图的四幅图片出自美国学者斯科特 克里斯蒂安松的《文件中的历史——改变历史进程的100份文件》一书。依照历史发展进程,排序准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④②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16. 谱学或称谱牒学,是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一门学问。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盛极一时。“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贾氏、王氏谱学出焉”。到了唐代后期,士、庶界限逐渐淡漠,谱学衰落了。
——摘编自仓修良《试论谱学的发展及其文献价值》材料二:1917年的《邗江王氏五修族谱》罗列了所有邗江王氏后裔,在此基础上,《邗江王氏六修族谱》于1995年修成,但只刊印了王夫之一脉的繁衍、发展情况。《六修族谱》共分为两部分:一是附录,包括家规家训、人物传记等内容,主要是对王夫之的轶事记载和传诵,以体现族谱特殊的分量和价值。二是世系表,其中包括王夫之祖下各房齿录的子嗣繁衍、配偶、生卒等情况,时间跨度达375年。
——摘编自刘嫱等《<邗江王氏六修族谱>研究》材料三:中国的族谱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源远流长”的迷信……没有一个姓张的不是黄帝第五子之后,没有一个姓李的不是伯阳(指老子)之后,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都到哪里去了?
——胡适《绩溪旺川曹氏族谱序》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谱学在魏晋盛极一时而唐代后期衰落的原因。
(2) 依据材料二、三,简析族谱的史料价值,并结合现实,分析族谱在当今的作用。
17. 危机的应对与抉择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斯兰土耳其国家对基督教世界的步步紧逼使西欧的处境和空间不容乐观,在内外困境之下,西欧国家迈出了新的一步。
第六编新兴的西方世界,1500-1763年
第3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33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34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35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目录节选
材料二 美国为了不让别国商品染指美国市场,于1930年6月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共有890种商品提高了进口税率,其中50种从免税改为征税,平均进口税率提高到40%的新高度。……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日本轻纺工业依靠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等低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和货运费用不合理的降低等,向外倾销产品。英国在其主要的棉纺织品海外市场迅速溃败。面对日本的疯狂倾销,各国群起而攻之。……1932年世界贸易总额降至1929年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欧国家迈出了新的一步”的依据。结合所学从西欧解决其“处境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作者以1763年划界的理由。
(2) 指出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的突出情况,结合所学简析其负面影响。写出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针对此问题的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图中所指之危机,结合所学分析该危机最终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关系层面危机应对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近百年的中外关系史看,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与百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是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历史看,中国经过艰难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将带领世界人民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可以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张海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历史的结论》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角度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角度及内涵;解读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个青铜面具有着显著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但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可知,材料以青铜器的形态为例,突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A项正确;
材料与文明交融发展无关,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商文化对南方的影响,排除C项;
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当时南北文化交流并不频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华文化的特征。
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答案】C
【解析】材料汉初,利用.......已远不同于秦代纯粹的主法之吏,而强调廉吏为民表率,倡导官吏在地方行政治理的同时亦参与教化”体现了汉代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地方治理、稳定局势,C项正确;
肃清秦朝体制残存的影响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汉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削弱地方官吏职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解答。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宋朝理学兴起,将儒家伦理道德(应当)上升到宇宙规律和天理(必然)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禁欲主义),主张克制和规范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符合儒家道德的行为,理学的形成实现了魏晋以来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本身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不能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国尚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要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题干“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说明市民文化发展,反抗意识和自由意识在发展,而这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形象变化并不能反映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南宋和明代均有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B项;
正统思想在宋代和明代均为儒家思想,排除C项;
题干并非体现宗教观念对文学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这里的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进行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C项正确;
这“少数人”创办的是洋务企业,洋务企业不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项;
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排除B项;
救亡图存的革命高潮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思想影响扩大,章太炎、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把进化论思想引入史学研究,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B项正确;“史学革命”试图引入进化论思想,创新通史体例,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1917年以后才传入中国,且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新的史学思想是借鉴了进化论思想,并非以宣传进化论思想为目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的思想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史学革命”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史学革命”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极大多数,所以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可知,孙中山认为,在中国农民阶级所占比例大,应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参与革命,革命才彻底,因此题干内容体现了孙中山鼓励农民投身国民革命,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已经开始,因此“积极筹备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材料“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可知,孙中山主张让农民接受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
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孙中山鼓励农民投身国民革命,没有涉及“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国民革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题干“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信息体现毛泽东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提出要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下国情背景中存在的合理性,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以稳定国民经济,这说明了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故C正确;
A项“大力扶持”说法夸大化,排除;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故排除B;
D题干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是指中国支援世界各国的人民革命,坚决同“帝、修、反”斗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其主要原因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有关,即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冲击了美国霸权地位,D项正确;
中国外交一直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A项;
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材料中变化时间限定为“70年代初”,排除B项;
国际格局的根本变化是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后经过中美双方协商,中美各控股50%,组成第一个中美合资企业”,说明政府改变了对外贸易的垄断经营体制,下放一点经营权,在当时难能可贵,故选B项;
“可口可乐在北京投产,从外销逐渐转为内销”不能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排除C项;
材料无法说明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考生可结合材料“可口可乐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外合资企业的晴雨表。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投产,从外销逐渐转为内销。1986年,可口可乐想在上海独资建设浓缩汁厂,但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后经过中美双方协商,中美各控股50%,组成第一个中美合资企业”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等信息可知,城市以法律的形式获得了自治权,适应当时王权加强的需要,B项正确。
封君封臣制产生于中世纪早期,排除A项;
12、13世纪,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
12、13世纪还未产生新型生产方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城市自治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法等国均出现了强人政治,对于当时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D项正确;
英法等国的强人政治并非是妥协的结果,排除A项;
材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无关,排除B项;
当时资本主义有了显著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拿破仑的活动,需要结合克伦威尔和拿破仑的活动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拿破仑的活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他认为贫穷和罪恶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可以看出马尔萨斯认为贫穷和罪恶是人口规律的结果,与政治经济制度无关,体现其立场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其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
马克思主义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考虑问题,排除C项;
马尔萨斯的观点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体现工人阶级的诉求,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拉丁美洲独立后,各国在经济上仍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实行考迪罗独裁体制,政局动荡,仍面临着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故C正确;
对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的不只西班牙,还有葡萄牙和法国等国,故排除A;
BD两项是拉美独立运动的原因,而不是独立后这种局面的原因,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生需要结合拉美独立后的形势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文字内容可得出,①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内容;②是1938年秋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希特勒签署的慕尼黑协定;③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的内容;④是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故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B项正确。A、C、D排序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近现代世界史的重大事件。
16.【答案】【小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兴盛,家谱、族谱是进行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因此考证其真伪的谱学兴盛。
唐代后期,伴随科举制的确立,士族阶层没落,门第观念受到冲击,谱学失去其政治意义,逐渐衰落。
【小题2】史料价值: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用来拓展史料来源,为研究宗族发展、社会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提供较长时段的史料;但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谱学在魏晋盛极一时而唐代后期衰落的原因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族谱的史料价值和当今的作用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依据: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
理由: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人类历史进入西方占据优势地位(主导地位)的时期。
【小题2】情况: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各国大打关税战、倾销战。
负面影响: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世界贸易额的剧降,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日法西斯上台,为二战埋下隐患。
安排:建立关贸总协定。
【小题3】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解决原因:美苏掌握核武器又势均力敌,力求避免冲突升级;美苏的对话谈判。
认识:危机应对不能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合作共赢,对抗双输;建立有效的对话和协调机制;妥协是一种大智慧;要多极,避免单极。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美苏争霸,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2.
第二问结合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的突出情况分析;
3.
第三问结合古巴导弹危机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美苏争霸,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根据“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得出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时可结合所学概括得出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袁世凯复辟帝制闹剧失败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乱局;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再一次成为列强宰割掠夺的对象;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根据所学可得出站起来的史实有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赢得了民族独立;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2个史实)富起来、强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个史实)逻辑清晰合理。
故答案为:
示例:
角度内涵: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角度,内涵)
解读:沉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袁世凯复辟帝制闹剧失败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乱局;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再一次成为列强宰割掠夺的对象;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站起来: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赢得了民族独立;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富起来、强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治国理政,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特点以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治国理政,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