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13-2014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卷为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3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小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着道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下列各句“穷”的意义与其他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B.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振困穷,补不足
E.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F.图穷匕见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B.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C.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D.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E.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F.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6.与“复驾言兮焉求”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莫之夭阏者 B.极娱游于暇日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都督阎公之雅望
E.彼且奚适也 F. 且臣少适伪朝
7.下列各项对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为了告诉每个人,明知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这里“松菊”既是天性爱好又是言志和寄托。
C.“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从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触景感怀,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9.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10.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上出重霄,__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鹤汀凫渚,________________,桂殿兰宫,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1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格与国性
彭? 林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之一,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留学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曾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之深,罕有其匹,有“中国西学第一”之誉。严复历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长等教职。对于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国民教育如何引导民族自强与自立等涉及办学宗旨的大问题,严复岂能不深思长考。他认为,用经典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人格,对于所有国民而言,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格就不能算人。严复生活的时代,国运飘摇,山河破碎,要挽回颓势,以培养人才为先,而培养人才,以人格为急。人格如何,关乎国家命运。
严复持论并不孤独,许多知识精英有此共识。1911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为唐国安,他将“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总目标。1913年,周诒春接任校长,他说:“我清华学校历来之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清华学校,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故对于三育所施教育之功,不遗余力。”1925年,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在秋季始业式上说:“所谓教育,是欲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在严复此次讲演的次年(1914),梁启超应邀在清华作了题为《君子》的著名讲演,通篇所谈都是人格教育。
近代以来,尊孔与反孔,成了社会争议的焦点。提倡读经,是为了表达尊孔的诉求,还是为了用线装书炫耀于人?严复说都不是,读经不是“为人之事”,不是读给别人看的;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你读不读经,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历史地位,所以说“其于孔子,更加无损”。那么。为何还要读孔子的经典?严复的理由是:“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但依然怀抱着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理念,为此而删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教育人们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是修身,是包括天子在内的所有人的人生必修课,这就是《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严复责问教育界的反对读经者:“试问今日之司徒,更将何以教我?”如果不用这些经典教育国民,你们又用什么做教材?有人会振振有词地说:我用英美的经典来培养中国人的人格!严复回答说:“如此则亡国性,”“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丧失国性就不配做中国人。
什么是国性?严复说:“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未真亡。”国性是历经数千年的教化与浸渍后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是民族的文化属性,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民族得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由。
严复关于国性理念,至迟韩愈就已经意识到了。唐代佛教盛行,朝野争先,大有取代中华本土文化之势。韩愈乃作《原道》,说中国有自古相传的文化传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承传不绝,韩愈称之为“道统”,如今居然濒临断绝,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命,传道、授业、解惑,奋斗终生。这是韩愈的文化自觉。顾炎武生于明清之际,当时的汉文化,面临被清军剿灭的危险。顾炎武在《日知录》的《正始》篇中警醒民众:要识别“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亡国”只是政权易姓,本位文化依旧,无碍大局;“亡天下”则是政权与本位文化都被颠覆,是亡国灭种。这是顾炎武的文化自觉。
(选自20l0年9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3分)
A.严复曾留学于英国,把包括赫胥黎《天演论》在内的许多著述译介到中国,对西方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崇尚西方文化,享有“中国西学第一”之誉。
B.严复历任包括复旦公学、北京大学等很多高等学校的校首,在其位谋其职,对中国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未来方向都有过深刻的思考,也有独到的见解。
C.严复生活的时代,国运飘摇,山河破碎,他意欲教育救国,主张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国民的人格,并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挽回颓势,强我中华。
D.严复反对读经尊孔说,因为他认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他已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对后世的影响与后人是否读经无关。
E.无论是从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命,传道、授业、解惑,奋斗终生的文化自觉看,还是从顾炎武的文化自觉看,严复的文化自觉都有历史传统。
(2)严复为什么提倡读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写韩愈、顾炎武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严复先生从“读经”出发,强调“人格”和“国性”。请你就“人格”和“国性”,任选其一,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第Ⅱ卷 表达题(79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赍发(jī) 模样(mó) 彤云(tónɡ) 提防(dī)
勒索(lè) 遄(chuán)飞 投奔(bèn) 恁地(rèn)
C. 搠倒(shuò) 酒馔(zhuàn) 辖制(xiá) 憎恶(zēng)
D. 出岫(xiù) 氽(tǔn)着 傩(nuó) 送 险衅(pàn)
1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编撰 拔擢 晦朔 萍水相逢
B.嗔密 遐观 船棹 清云之志
C.孤癖 祚薄 希冀 暗然神伤
D.夭阏 懿范 殒首 钟明鼎食
15.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英法等国支持和推动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的手段,和当初其处理利比亚问题的手段如出一辙,都是公开宣称,现政府已经失去了继续执政的合法性。
B.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C.近两个星期,谢峰多次迟到,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似乎理由很充分,甚至还振振有词,根本没有半点悔改之意。
D.面对贩毒手法被公安人员屡屡识破,贩毒团伙的头目气急败坏地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总有一天我要想办法把这些毒品成功地运出去。”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日前从相关会议上获悉,明年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将进一步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严打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B.我们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特点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和法规,研究非法网站的特点和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的特点。
C.虽然枸杞子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服用,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的人最好别吃。
D.今年11月25日,因为叙利亚没有签署阿盟提出的和平调解协议,阿盟拟定了对叙利亚的一系列制裁办法,包括对叙利亚央行实施交易禁令。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少年听雨,青年听雨,也在异乡,那是在祖国的北方, 。
。 。 。 。 。
柔风细雨,不是北方的个性,只有领略过北方豪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北方的魅力。
①忽晴忽雨,豪爽淋漓,一如北方汉子草原牧民的脾性,一如在黄土高坡上高唱信天游的陕北人
②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真个是豪气冲天
③骑在自行车上,大雨淋了个透,阳光很快就晒干了
④在风沙弥漫的北方,绝没有细雨如丝,要下就是瓢泼大雨
⑤那雨从天而下,冲刷一切,荡涤一切,忽而又雨过天晴,阳光灼灼
⑥在北方,永远不用带伞
A.④②⑤①⑥③ B.④⑤③②⑥① C.⑥⑤③②①④ D.②⑤④③①⑥
18.为增强蓉城市民对银杏树所饱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值此2013成都第三届银杏文化艺术节在蓉召开之际,请你围绕此次活动主旨并结合以下材料,为活动主办方创作一条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字数不超过20个字。(4分)
①银杏为落叶乔木,叶扇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
②银杏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被当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
③银杏树具有欣赏、经济和药用价值,全身是“宝”。
④银杏,伟岸挺拔,铁骨铮铮,具有苍劲之美、沧桑之叹。
⑤1983年,成都正式命名银杏树为成都市市树。在成都十大最老古树中,有8株都为银杏。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三只一起工作的钟表,两只旧的,一只新的。其中一只旧表对那只新表说:“来吧,伙计,我们开始工作。但我不知道你走完3200万次后,能不能吃得消。”新钟表说:“天哪!3200万次?做这么大的事情,恐怕我很难做到。”但另一只旧表说:“别听它胡说,很简单。你只要每秒钟‘滴答’摆一下就行。”新钟表高兴了:“好!天下竟有这么简单的事,我这就做。”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主立意;②确定文体;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