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单元测试:必修2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13年真题、模拟)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单元测试:必修2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13年真题、模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1 12:0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 交通运输的发展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3.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4.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5. 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  )。
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
6.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
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C.自由、平等的精神
D.西方文化尚未动摇中国政治制度
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  )。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9.“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  )。
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0.这两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B.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C.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D.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计算机的发明而产生
12. 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是 (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书籍
13.清末上海出版的《游戏报》上记载道:“座客既集,停灯开演,旋见现一影,两西女作跳舞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种种诡异,不可名状……人生真梦幻泡影耳。”这段文字记载的是 (  )。
A.杂剧 B.京剧
C.电影 D.电视
14.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15.2011年3月11日,日本突然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15分钟后,这一不幸的消息已传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 (  )。
①报刊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
材料二 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三)。当今上海的西菜馆名气最大的要数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四)。
(1)从图一、二人物的服饰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4分)
(2)上一问中的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6分)
(3)材料二涉及到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4分)
(4)结合两组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做学生的快乐》《女学报》
材料二 有人劝不要缠足,还有女史张静娴说缠足是害天理、害人伦、害国事、害人命,把妇女缠足的弊都道破了,真说的好得很。妹子从那儿起,这足总没好生缠它。
——《舒仙女士致陈班仙女士书》《女学报》 1903年11月
材料三 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
——《女子蚕业学校校歌》《女子世界》第6期1907年7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气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气象的成因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三中的歌词,说明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4分)
(3)综合三段材料,概括20世纪初妇女的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8分)
答案解析
1. 【解析】选B。 “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 【解析】选B。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崇尚西装,不过是一时的风气,说明西装流行时间不会太久,传统的中国服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3.【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西餐馆仅仅是少数人的就餐场所,仅仅分布在天津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
4.【解析】选A。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解析材料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信息体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程度,说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造成的。
5.【解析】选B。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故出现了上述现象。但需要指出的是,辛亥革命反对的是满洲贵族的统治,并不是针对所有的满洲人。
6.【解析】选A。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这就是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就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7.【解析】选C。礼仪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随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8.【解析】选C。鲁迅先生的话,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迅速变迁,而不是渐进性。
9.【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 “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可知当时的新式学堂已经开始教授电话等近代科学知识。
10.【解析】选A。 19世纪末,中国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火车传入中国,这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可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交通便利地区,特别是交通枢纽中心,发展迅速,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交通便利,也有利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入侵,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错误,排除即可。
11.【解析】选D。国际互联网是1969年出现的,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12.【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种“纸”信息量大,内容多,博古通今,符合这些特点的只有报纸。
13.【解析】选C。这是对电影的形象描述。
14.【解析】选B。唐胥铁路修建于19世纪80年代初;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因此A、C、D三项所涉及的史实与1913年不符,排除。
15.【解析】选B。注意要求的是迅速获取消息,所以不能选报刊杂志和电影。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服饰、建筑的变化及原因。第(1)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最大程度地提炼两幅图中的信息,不要只看到服饰变化的一方面,也应看到未变化的一方面。第(2)问,在归纳基础上提炼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存的结论。第(3)、(4)问,首先要明确中国的服饰、住宅建筑的变化代表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回答“意味着什么”即从这方面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来思考。
答案:(1)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
(2)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
(3)西式居室建筑、西式饮食文化传入中国。
(4)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
17.【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发展变化。第(1)问,“新气象”抓住材料信息提炼分析。“成因”可以从西方思想、政治运动、新式教育等角度分析。第(2)问,从“振兴实业之先声”“我曹责任非轻”来概括。第(3)问,可以从经济观念、教育观念、社会观念、审美观念等角度思考。
答案:(1)新气象:妇女摆脱了缠足陋俗的束缚,接受新式教育。成因:报纸的宣传,新式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
(2)办学理念:倡导实业,救国救民,注重社会责任感。
(3)经济观念:重视女子就业。教育观念:重视女子教育。社会观念:重视文明进步。审美观念:提倡自然清纯之美,反对矫揉造作的旧观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