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单元测试:必修2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13年真题、模拟)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单元测试:必修2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13年真题、模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1 12:0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图片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 (  )。
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2.(2013·杭州模拟)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4.(改编题)影响下图曲线②变化的因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5.(2013·盐城摸底)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6. 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国家工业化政策的推行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
7.(2013·烟台模拟)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进而避免了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避免了毁灭一切人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 (  )。
A.斯大林模式
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C.美国凯恩斯经济模式
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8.在所有制问题上,列宁提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这种经济思想表明 (  )。
A.俄共(布)认为无需过渡即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当时俄国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绝对优势
C.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D.俄国国民经济恢复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9.列宁说:“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到的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在这段话中所反思的政策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建立集体农庄
D.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10.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自由放任
11.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12.沈志华教授指出:“斯大林这个……经济就是由国家做主,投资搞什么就搞什么,没有市场。”这实质上是指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与图片人物有关的是 (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4.有学者这样描写一位前苏联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他”是指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烈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的新政、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的三大著名改革运动,但也曾引来了普遍的质疑:“新经济政策是退回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是搞社会主义运动”、“邓小平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1933年,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中产阶级的积蓄和家产荡然无存,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几十万少年失学,几百万青年没有就业,许多家庭连照明用的蜡烛都没有。
材料二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参加者多为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他们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克服这一状况,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哪里?(6分)
(3)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4分)
17.(2013·宣城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3年是苏联解体22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 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4分)
(4)指出材料四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4分)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注意关键信息“苏俄”、“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故选C项。A、B、D三项均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皆排除。
2.【解析】选B。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后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的化合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联系各选项,①②④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③项“按劳分配”说法错误,实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解析】选B。题干中“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分别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4.【解析】选B。 1921~1923年期间,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时间是1918~1921年,排除A项;斯大林经济体制中的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排除C、D两项。
5.【解析】选C。因为新经济政策是先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被认为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6.【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列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暂时恢复资本主义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
7.【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可知,该经济学家主张,通过国家制定经济目标,有计划地实施计划,会造成企业成为官府意志的奴隶,企业家缺乏自主性,剥夺了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是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批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
8.【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俄国占有一定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应为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9.【解析】选A。为了应对国内外敌人的严重挑战,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是在城市实行供给制,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口粮外,剩余粮食全部上缴国家。这一政策对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使国内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社会矛盾不断激化。1921年,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材料正是列宁同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政治、经济危机后进行的反思。
10.【解析】选B。做到的”可以判断为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应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发展商业,这反映了列宁主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选B。A项是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1.【解析】选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4年”和所学史实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救命稻草,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就是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
12.【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斯大林”、“国家做主”、“没有市场”等,由此判断是斯大林模式,其本质就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故选C项。A、B两项是列宁时期的;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一个表现;皆排除。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可使用排除法,A项是列宁;B项是斯大林;D项是戈尔巴乔夫。
14.【解析】选D。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一直到剥光为止”,可知此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其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15.【解析】选D。三大改革都是在坚持原有根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都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16.【解析】本题围绕美国30年代大危机和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危害命题,以体现罗斯福新政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创新性。从要求回答的内容看,多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这说明基础知识在平时学习的重要性。最后一问要求紧扣题意,不要漫无边际地回答。
答案:(1)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措施: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手段。
17.【解析】第(1)问,从表格看1918~1937年苏联农庄的数量迅速增长,基本实现集体化,由此概括其特点,目的从当时的背景分析。第(2)问,从材料二赫鲁晓夫主张“第一个十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超过美国”,第二个十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可以判断其错误所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即可。第(3)问,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不断下降,从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方面分析。第(4)问,依据材料有效信息“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可以判断。第(5)问从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谈启示。
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
主要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任答三点即可)
(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任答三点即可)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