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考点集训】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13年真题、模拟)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考点集训】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13年真题、模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1 12:0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3·汕尾调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西方的严峻挑战,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延误了20年。主要原因在于(  )
A.林则徐等改革派的退让 B.顽固派的阻挠
C.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国人对世界趋势认识不明
2.(2013·保定模拟)1842年后香港岛异常拥挤,加之气候炎热和潮湿,疟疾、痢疾和黄疸病流行。香港岛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  )
A.当时政府无作为 B.社会发生巨变
C.地域狭小 D.人口众多
3. 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奴才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学武者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造成学文科者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已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4.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5.(2013·德州模拟)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6.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君主立宪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7.梁漱溟在报上发表题为《论学生事件》的文章,他说:“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从这段材料中提炼的信息有(  )
①学生有爱国之举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③学生爱国且尊重人权、遵守法律④学生行为有过激之举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8.《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的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神父、一群女学生、13个风尘女子以及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下列对当时抗战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转向合作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C.日本占领广州,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消极抗战
9.(2013·金华模拟)平型关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它属于抗日战争时期(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战略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B.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C.战略相持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D.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10.右面这幅漫画将高举刺刀、手榴弹和拳头愤怒呐喊的民众比做汹涌咆哮的“巨浪”,背景有闪电划过夜空,整个画面很有气势。作品形象地反映了(  )
A.粉碎列强瓜分中国迷梦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宏阔的一幕
B.中国人民反帝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篇章
C.“百万雄师过大江”,推翻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画面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曙光喷薄欲出
11.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和平死了”是因为(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和平协议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12.(2013·雅礼中学模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民主革命
13.“大战方告终结,内战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有赖于先生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会,岂仅个人而已哉!”这是某一时期的电文,发文者的本身意图是(  )
A.维护国家利益 B.实现和平建国
C.维护抗战成果 D.争取有利时机
14.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
A.开始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1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
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6分,第17题14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材料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8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分)
(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两件大事……民贫国弱的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继承中山先生革命遗愿,且升华之,殚精竭虑,万死不辞,致力于中华之独立,民族之复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奋进前行。
材料二 以下是1921~1949年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组历史图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和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分析这两大事件对中国革命分别产生的重大影响。(6分)
21世纪教育网
(3)如果把材料二中的四幅图片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素材,请你为该组图片拟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下被迫进行的,国人对当时世界的大趋势了解少,是内因,也是主要原因。
2.【解析】选B。题干中的时间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主权大量沦丧,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因而出现题干中状况。故B说法最符合题意要求。
3.【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时间“1904年”可以看出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学校学习文科法律、制度的人远远多于学武者,说明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更希望通过制度变革来救国。
4.【解析】选A。漫画常带有讽刺意义,解题时注意时间“1907年”和限制词“政治寓意”,C、D不符合“政治寓意”,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漫画嘲讽的是“政府”和“官”在“外国”侵略中国过程中的作用,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可判断出答案。
5.【解析】选B。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是反对满清统治,并且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由此分析是太平天国运动。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解。根据时间提示“1924年”可知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
7.【解析】选B。材料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由“爱国急公”可判断①④正确,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解析】选B。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A项指的是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排除;C项是在1938年10月,排除;B项是在1937年9月,符合题目要求;此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还是积极抗战的,D项与史实不符。
9.【解析】选A。平型关战役是正面抗战中太原会战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极大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10.【解析】选B。解题关键要注意画中“全民抗战”字样,及图下部即将“溺水”的日本人形象。作品通过漫画形象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抗日热情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坚强决心和信心,指出了侵略者必败、抗日军民必胜的必然结果,选B。A指义和团运动;C是渡江战役;D指五四运动。
1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46年”,内容“国军已攻下张家口”。材料表明,此时国民党发动了内战,要消灭人民民主力量,内战的爆发说明中国国内和平的可能已不存在。B、C与史实不符,D发生在1949年。故答案为A。
12.【解析】选D。材料中的这些口号反映了不同时期,在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历史事件,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13.【解析】选D。从“大战方告终结”“收抗战之果”可以看出,本电文发表的时间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据“有赖于先生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电文的内容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蒋介石发此电文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发动内战的时间,答案为D。
14.【解析】选A。材料中“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是解答的关键,这说明了当时中国在战略上的动向。根据相关知识,可以综合判断出,当时的人民解放军正在进行战略反攻。
15.【解析】选C。《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1949年4月,主要描写的是渡江战役。所以,A、B两项均错;D项表述错误,应是“基本胜利”。
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实际上考查《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行的原因;第二小问结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鸦片战争以后的时代特征回答;第三小问根据第二小问回答。第(2)问,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从组织、思想、舆论、军事、政权建设等角度概括回答。第(3)问,概括材料3的两段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从思想解放、革命道路的新选择等角度概括回答。第(5)问,综合以上各问,从政治、思想和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等角度回答。
答案:(1)理由:这个制度要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平均一切社会财富的社会,以求人人平等,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实施。主观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强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教训: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理论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3)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虽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辛亥革命留下的革命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寻找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基础。
(5)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7.【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探索为切入点,考查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1“致力于中华之独立,民族之复兴”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概括作答。第(2)问,结合图片信息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概括作答。第(3)问,综合四幅图片和内容准确精练地概括出主题。
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4分)21世纪教育网
(2)图二:1927年,毛泽东领导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开始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图四:1949年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6分)
(3)主题: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探索之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