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专练--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1.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2.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望乡。
注:①[芦管]笛子。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1)(甲)诗首句以“杨花”和“子规”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营造出暮春时节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 之情。(乙)诗写作者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夜风送来了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 之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与“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都写到了月,请分别说说两位诗人各是如何借“月”来抒发情感的。
4.比较阅读下面古诗与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题。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天净沙 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寞,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
(2)《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 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5.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2)前三句用九个偏正关系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 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 。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 之情。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B.“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思乡之情并非主要。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1)“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是什么意思?
(2)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本诗第一句连用两个“期”,请说明其表达效果。
(2)简析本诗想象丰富的艺术特点。
8.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2)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9.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 。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诗歌鉴赏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经冬复历春”中“历”的意思是:
(2)诗歌前两句里的“绝”和“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
(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诗中的“怯”和“不敢” 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12.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古城①春望
[明]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②,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袅,前朝今是非。
[注] ①古城:宿迁故城遗址,晋朝在此设宿豫郡,唐时郡治迁徙,故城废。②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1)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一种 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一个“ ”字总领全诗。
(2)“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一联写景颇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3)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练习。
【甲】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4.下列选项中对这两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中,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江面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B.【甲】诗中,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之情。
C.【乙】诗前两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D.【乙】诗后两句为想象希望之景,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15.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16.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2)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17.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接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都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2)三,四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 、 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 的心情。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完成下列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 ”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 ”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
谢道韫·雪
[日本]下田鸥湖
晓来簌簌扑窗鸣,一夜千山削玉成。柳絮随风翻万点,谢家小妹是才情。
21.诗歌中的第一、二两句,“簌簌”一词写出雪 的特点,“ ”字写出了山之高峻陡峭。
22.请联系文言文《谢道韫传》,具体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
(2)B
(3)自己的雄心壮志
(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答案】(1)A
(2)C
(3)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3.【答案】(1)凄凉(“悲伤”等);思念(“牵挂”等);思乡(“盼归”等)
(2)示例:“我寄愁心与明月”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月当成了使者,(或“运用想象,将月亮想象成知己”)能够寄送愁心,以此抒发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受降城外月如霜”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光比成霜,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以此抒发愁苦之情。
4.【答案】(1)秋景
(2)豪放,热情 ; 凄愁
(3)《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 秋思》是借景抒情。
5.【答案】(1)枯藤;老树;西风;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2)冷寂、悲凉
(3)枯藤;昏鸦;思乡
(4)D
6.【答案】(1)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2)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怀念友人被贬后离开的愁绪,王昌龄诗歌中,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7.【答案】(1)一问一答,写出未有归期的苦闷心情。
(2)本诗有两层想象:一是憧憬团聚时剪烛夜话的美好情景,既表达美好愿望,又反衬今日之痛苦;二是想象团聚时谈论苦闷时的“巴山夜雨”的情景,以今日之苦反衬憧憬之乐。
8.【答案】(1)B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9.【答案】(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10.【答案】(1)靠近
(2)重阳节,“九日”“登高”
(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11.【答案】(1)经历 经过
(2)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3)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12.【答案】(1)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2)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13.【答案】(1)阴沉(萧条);望
(2)此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偶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诗人赋予野色、林鸦以人的情感,通过“寒"和“雨"生动形象地渲染出环境的萧条,突出故城遗址的荒凉,从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遗憾和担忧。
(3)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在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答案】14.B
15.家书送到哪里去啊?|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16.【答案】(1)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2)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17.【答案】(1)秋天细雨丝丝,若有若无。
(2)秋山淡远、清逸潇洒;树木幽深、绰约多姿;极度愉悦或惬意
18.【答案】(1)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2)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19.【答案】(1)“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2)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轮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0.【答案】(1)忽放;独立
(2)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答案】21.纷纷扬扬(意对即可);削
22.《谢道韫·雪》一诗,诗人由翻飞雪景联想到谢道韫的咏雪诗句,诗歌末句用“谢家小妹是才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谢道韫“咏絮之才”的赞美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