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记载,到1948年底,在山东解放区,有2 000多万翻身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获得了近3 000万亩土地。山东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得益于(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与下面时间轴上1947年相对应的事件是( )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双十协定”的签署
C.全面内战的爆发
D.千里跃进大别山
3.《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哪个城市通过和平方式获得解放( )
A.锦州 B.徐州 C.北平 D.西藏
5.毛泽东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南京解放
6.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战果
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如图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D.团结一切力量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8.观察下图,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跃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解放南京
9.1948年辽沈战役中,某国民党军官在锦州被俘获后,感叹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据此可知,解放军攻克锦州( )
A.截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
B.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10.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1.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电示:“国民党有在京(南京)沪线组织抵抗及放弃该线将主力撤至浙赣路一带的两种可能,我们必须有应付两种可能的准备。”根据这一判断,中共中央决定进行( )
A.北平谈判以达成和平协定
B.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C.渡江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12.1949年,洪荒作为上海漫画工学团的作者,目睹当时上海解放的情景,创作了漫画《强烈的对比》。漫画上半部分描绘的是三个国民党士兵正在役使民夫,掳掠百姓,抢走一头肥猪,军民如寇仇;下半部分是三位解放军战士在帮助农民挑担、收割和背稻谷。作者借助漫画想表达( )
A.解放军装备比国民党优越
B.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
C.国民党抢夺物资发动内战
D.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统区人民厌倦了战争
C.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14.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15.利用年代尺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如图所示年代尺梳理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下列与年代尺对应的历史事件中,正确的应是( )
A.①重庆谈判②转战陕北③渡江战役④淮海战役
B.①重庆谈判②孟良崮战役③平津战役④北平解放
C.①千里跃进大别山②解放区土地改革③辽沈战役④渡江战役
D.①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②千里跃进大别山③平津战役④解放南京
16.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7.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18.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9.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0.如图的日历定格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它标志着( )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二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127万人,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三 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1)材料一中说的“两个拳头”指的是什么 “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 “插上一刀”有何历史
意义
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概括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 这场战役解放的是哪座著名城市 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及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我跟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材料二 承派恩来到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惠然偕临,则重要的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则赖之!
——蒋介石
材料三 鄙人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政权坚持正确的政治、军事战略方针,紧紧依靠劳苦大众,领导人民军队,在兵员、装备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高扬“一切为了新中国”的崇高理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了3年多时间就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敌人,结束了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解放战争精神与中国梦的历史辩证法》
(1)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1927—1936年的时间中,蒋介石为了“安内”,对中国革命犯下的罪行。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蒋介石定要毛泽东“赴渝面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指出材料四中“3年多时间就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敌人”的三大战略决战的名称。请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23、辨析史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挖蒋根”是指什么?该事件有何意义和作用?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材料四: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获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材料五:1949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5)依据材料四、五说出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答案
1-5CDACD 6-10ACAAC 11-15CBDBD 16-20ABCBD
21、(1)蒋介石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解放军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和不得人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得人心者得天下;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2、(1)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回答一例即可)发动了西安事变。
(2)重庆谈判。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等等。
23、(1)“挖蒋根”是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在这里发展生产,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因为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4)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5)不利: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远大于共产党。有利:有中共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