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1 20: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整理历史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2.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于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反攻。与战略反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北平解放 D.渡江战役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行动的历史意义是( )
A.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4.1947年,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整”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5.毛泽东主张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与国民党军队开展大规模运动战。下列战役,打退了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是( )
A.青化砭战役 B.沙家店战役 C.孟良崮战役 D.临江战役
6.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绘的一幅简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转战陕北、战略防御 B.御敌于外、自卫反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统区人民厌倦了战争
C.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8.1947年夏,毛泽东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 了。”这是因为( )
A.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解放战争打响了 D.大决战开始了
9.邓小平在论述某一战略行动时说:“正像刘司令员(刘伯承)所讲,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刚好是个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这个战略行动(  )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10.1947年,一则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 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这段话中 的内容是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淮海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1.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
A.解放战争打响了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战略决战开始了 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12.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3.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 160 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 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这段材料说明了( )
A.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B.三大战役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C.土地改革使解放区的农民踊跃参军
D.抗战之后解放军的实力优势明显
14.纪念章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下列纪念章见证了
A.北伐铁军的胜利进军 B.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C.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5.“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16.下表为解放战争初期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在东北地区的发展概况(截止1947年4月).表中数据表明( )
类别 控制面积 县级政权 控制区域总人口 人民军队
数量 90万平方公里 242个 1800万 46万
比例或发展 约70% 约75% 约46% 初期外地派人11万
A.东北地区人民已经基本获得解放 B.中共在全国的力量优于国民党
C.中共在东北地区已占据优势地位 D.中共已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17.“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此项土地改革总路线制订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朝鲜战争时期
18.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某一法规:“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根据农民的要求,消灭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这一法规的实施有利于( )
A.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团结地主阶级抗日
C.激励农民支援解放战争 D.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9.下图所示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政策的两次调整,其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农村
B.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决定
20.美国的密勒氏报曾这样评论,“(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材料体现的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B.得民心者得天下
C.共产党的正确指挥 D.国民党的指挥失当
二、非选择题
21.“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幅对仗工整、大气磅礴的对联,出自80多年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坐落于巴中市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英勇抗争!恰逢建党100周年,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党的历程吧!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遂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以游客泛舟为掩护,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请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红船精神”,请说出“红船精神”的内涵。
(2)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得出了怎样深刻的认识?
材料二:如图。
(3)材料二中的“星星之火”指的是哪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挽救革命,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革命道路?
材料三: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艰难困苦、英勇牺牲,……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一如往昔。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4)长征途中召开的哪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指挥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什么?
材料四:“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5)材料四所述内容是哪次会议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此次会议确立了哪一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材料五: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担当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6)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实现合作,请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请列举正面战场的战役一例。
材料六: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的讲话
重庆谈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三大战役起到了怎样重大的作用?
22.纵览党的奋斗历程,常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在毛泽东、朱德同志领导下,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它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粟裕《激流归大海
(1)材料一中“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说说该事件推动中国走上一条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 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刘伯承《回顾长征》
(2)指出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并简述它的历史意义。“向东却又向西……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指的是哪一军事行动?
材料三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79页
(3)依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这场改革的影响。
材料四 党中央当机立断,立刻转入全国性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简史》
(4)材料四描述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材料说明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 每遇到困难和风险,中国共产党都能够做到头脑清醒、处变不惊、迎难而上,根本原因在于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能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判断形势。
——《中国新闻网》
综合上述材料思考:百年党史,多少跌宕起伏,几多惊心动魄,中国共产党总能绝处逢生、化危为机靠的是什么?
23.在中国近代史上,1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党的曲折发展历程,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间,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军军歌》
材料二: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青年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国民族抗日全史》
材料三: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后,取得了哪些成果?在这一时期,有一支中共领导的军队战功显著,被誉为铁军,该军队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36年为了使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这对国共关系的变化有何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请写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各一著名战例。
(4)根据材料四指出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渡江战役的军事基础是什么?
(5)通过以上探索,你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5CBBAC 6-10DDBCC 11-15BDACC 16-20CCCCB
21、(1)1921年;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等。
(2)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国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5)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台儿庄战役。(或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7)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2、(1)井冈山会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道路)。
(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或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四渡赤水。
(3)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或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保障)。
(4)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靠的是坚强的信念(靠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23、(1)建立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
(2)西安事变;国共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3)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战役等;百团大战等
(4)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5)国共两党合则两利,战则两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