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2018·全国卷Ⅰ】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018·全国卷Ⅱ】2.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018·全国卷Ⅲ】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018·全国卷Ⅲ】4.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019·全国卷Ⅰ】5.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019·全国卷Ⅱ】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019·全国卷Ⅱ】7.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020·全国卷Ⅰ】8.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 《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020·全国卷Ⅰ】9.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2020·全国卷Ⅲ】10.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2021·全国乙卷】11.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2021·全国甲卷】1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的他们( )
A.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B.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1·全国甲卷】13.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2022·全国乙卷】13.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2022·全国乙卷】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下表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几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18·全国卷Ⅲ】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墨家学派成就的认识。墨家学派多数为“农与工肆之人”,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且注重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其成就和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一书中。《墨子》一书记载了几何学、力学、声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成就,这些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墨子》对科学成就的记载,排除A项;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项。《墨子》中的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探索出来的,不是贵族阶层的贡献,故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陆王心学提倡“心即理也”,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昆曲关系不大,A项错误;昆曲流行于京剧之前,是京剧的渊源之一,京剧吸收了昆曲的部分元素,B项逻辑错误;昆曲是“官腔”“雅乐”且很受江南士大夫欢迎,这反映了社会上层的文化取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强化,C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通过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明朝中期以后,除士大夫间以书籍作为礼物外,连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刻一文稿用来交流,这反映了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出版业较为发达,正确选项为D项。文化水平较低者“刻一文稿”和士大夫之间以书为礼并不是学术文化水平提升的表现,A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士人地位的变化,B项排除;材料中也未反映出经世致用思想,故C项也可排除。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社会风尚,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唐代“拔河”风俗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从材料信息看,唐代“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中的诗句描绘了拔河时人们的英勇气概和争胜精神,据此分析可知,在唐代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故选C项。唐玄宗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也是文化中心,江南文化并未成为主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战”,无法体现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间风俗而非宫廷生活,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正确。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排除B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从程颢的诗切入,考查考生对理学内涵的理解。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可见其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可作为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绘画作品典雅绚丽,线条流畅,构图错落有致,画面中人物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见该作品是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的统一,C项正确;该绘画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不能体现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交汇,排除A项;“市井风情”“浪漫主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根据题目中“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可知清代纂修宗谱重视宗族血缘关系,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题目中没有涉及科举选官制的作用,排除A项;宗谱中族规是对各阶层的本宗族成员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不只是针对士族家庭,排除C项;四民社会是传统中国社会形态特征,其主体由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集团构成,题目中未涉及这一内容,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开始时,我听说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的神韵,说明张旭书法具有灵动性,故B项正确。A项是楷书的特征,排除。材料反映了张旭草书的灵动性,没有体现繁杂性和内敛性,故CD两项错误。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题干材料表明“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善书”多为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等,这进一步强化了理学所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故B项正确。理学在南宋时期已经成为社会主导思想,A项错误;“善书”表达的思想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内容是一致的,不会冲击儒家经典的神圣性,C、D两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老子的意思是,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他认为礼是道德缺失后的产物,所以是反对礼;而孔子则认为礼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倡导礼。这体现了两位思想家对周礼的反思,故B项符合题意。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学思想。A项,材料中“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反映了古时的婚姻强调承袭祖制、延续家族血脉,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A项错误。B项,材料大意为士大夫批评宋代盛行婚姻论财这一现象。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不能;论财,应该治理这种风气的盛行,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承袭祖制、延续家族血脉。这反应了当时浓厚的宗法观念,体现了理学家意图维护礼教纲常。故B项正确。C项,“背离”一词说法错误,材料中的主张意在维护礼教纲常,巩固封建统治,符合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只涉及士大夫对宋代盛行婚姻论财这一现象的批评,无法得出婚姻习俗的变革。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道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庄重”“挂甲”“将立”等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C、D两项错误。
15.答案:现象:东汉时期,地方官吏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
结论: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着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要先注意材料所述现象发生于东汉时期。四位地方官员的行为都体现了德政,可结合材料内容阐述其中的历史现象并加以总结,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然后,考生要思考,德政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此时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它成了官员理政的重要理念,渗透在社会生活之中。所以,治理虎患跟传统思想有了关联。
16.答案:示例:看法:《古今人表》体现了历史人物观
东汉史学家班固《古今人表》以“表”为载体,“古今”为时空界定,“人”是主体。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的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优劣评价寄寓其中。无论是对人物的遴选,对品第的区分,体现了班固对人物与历史进程关系的思考。如班固把孔子其地位和影响与开天辟地的古代帝王相提并论,说明儒家思想已取得正统地位;把秦始皇列于第六品,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灭六国,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是其“功”,但在位实行暴政,造成秦二世而忘。夏桀、商纣皆为残暴荒淫,误国误民之人,分列下中、下下。由此看出作者褒贬人物、劝诫后人、微言大义的思想。
总之,《古今人表》体现的历史人物观,势必和当时儒家思想的社会正统地位密不可分,也是班固受自身封建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思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发现,班固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相应的等级分类,一共九个等级,以德、智、功为依据,并加以品第,而且表格中只有古人,没有今人(汉代人)明显,他的目的是要彰显所表之人的“善”,“恶”,以“劝诫后人”。有以同类的古人为准,暗示出“今人”该列何等的目的。例如,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是其“功”,但在位施行暴政,民怨载道,班固把他列于第六品,相对汉朝的皇帝,同样功过参半的,在《古今中表》中就可以暗示出来,反映出班固把这些皇帝列于何等。这种撰述方法,即表达了褒贬人物,徽言大义的精神,同时避免政治上的压力。在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后,由此提出看法;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自己的看法予以说明,也就是写出原因。如,看法一表中人物按善恶贤愚划分等级,说明一儒家思想在汉代居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