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六:中国近代思想史——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六:中国近代思想史——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1 08:1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六:中国近代思想史
【2018·全国卷Ⅲ】1.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018·全国卷Ⅲ】2.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2019·全国卷Ⅰ】3.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2019·全国卷Ⅲ】4.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020·全国卷Ⅱ】5.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2022·全国乙卷】6.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己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022·全国甲卷】7.“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严复“有意”把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可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用意。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严复的这一做法意在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严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用意也不是纠正进化论的错误,排除A项。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由此排除B、C两项。
2.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他们批评改良主义,主张用革命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他们把目光投向工人阶级,到工厂中去,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并积极准备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题干中,主张革命、批评改良主义和深入工人群众正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深入传播和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表现,故C项正确。民主和科学这两大旗帜以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实业救国运动亦不符合题意,故A、B、D三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题干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反映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之权与国家息息相关,且发挥重要作用,但也指出“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由此可知,其意在批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迫,故B项正确。题干中反映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与个人之权,而不是突出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C项“反对西方民主”、D项“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5.答案:B
解析:由“‘微生物’等词”“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可知《大公报》对瘟疫的关注,使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清末瘟疫防治中得到了传播,B项正确。A项中“从根本上改变”的表述绝对化,可以排除;结合所学可知,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生理学家施旺已提出细胞学说,C项错误;D项中“彻底改变”表述绝对化,排除。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由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运动后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加理性,这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它主张辩证地看待问题,故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材料表明“百日维新”前,维新派在湖南主张改革,“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却又传播革命思想,导致“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了维新派变法策略混乱,故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革命成为主要思潮,A项错误。C项“根本转变”材料不能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