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四:中国近代政治巨变——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四:中国近代政治巨变——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1 08:1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四:中国近代政治巨变
【2018·全国卷Ⅰ】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018·全国卷Ⅰ】2.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2018·全国卷Ⅱ】3.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018·全国卷Ⅱ】4.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2019·全国卷Ⅰ】5.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2019·全国卷Ⅱ】6.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020·全国卷Ⅱ】7.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020·全国卷Ⅱ】8.1927年8月至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 )
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 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
【2020·全国卷Ⅲ】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2021·全国乙卷】10.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2021·全国乙卷】11.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2021·全国甲卷】12.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2021·全国甲卷】13.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2022·全国乙卷】14.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2019·全国卷Ⅰ】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全国乙卷】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在外交方面的落后。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A项夸大了欧美舆论宣传的作用且与史实不符;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2.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有利于人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通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故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琉球与明朝就建立了明确的藩属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清代。19世纪70年代,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企图吞并琉球国。针对这一事件,一些中国地方督抚向清政府建议,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照国际法与日本交涉,解决琉球事件。这说明他们受到了西方外交观念和国际公法的影响,逐渐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结合所学中日甲午战争的知识可知,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朝鲜还存在朝贡关系,故可排除B项。当时的地方督抚无权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C项与史实不符,故可排除。材料中并未说明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可排除A项。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因为获得了政治权利而成为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说明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并未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记述,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抗日积极性的提高,并未涉及国民党的影响,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根据材料“1940年”“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强调在抗日战争背景下,需要联合资产阶级,以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要,而中国近代革命的性质就是反帝国主义侵略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可见毛泽东意在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故C项正确。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说明毛泽东分析的主旨不是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不是资产阶级,毛泽东的分析并非为扩大中共的阶级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毛泽东对右倾错误的看法,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中的“中学为体”可以使近代中国“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西学为用”可以使近代中国“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由此可知,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符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不符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由“1927年8月至1937年6月”可知,此时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由“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可知,革命志士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由“在这时……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可知,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得到了传播。由此可知,B项正确。A项“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范围过大,可以排除。C项“普遍接受”的表述绝对化,可以排除。题干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传播,无法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材料中袁世凯在清帝退位的诏书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体现出袁世凯借清帝退位拟诏之机欲掌握大权的思想。孙中山予以反对,体现了二人在政府组建主导权上的分歧,故B项正确。材料中袁世凯和孙中山都赞同实行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组建主导权的问题,不是是否进行社会革命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临时大总统人选的信息,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根据材料可知,1898年,某书商以为“经学”书籍会因废八股而难卖,新学书籍会因变法而畅销,但之后“经学”书籍依旧有人购买,新学书籍反而滞销。结合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可知,C项正确。儒学地位未被颠覆,A项错误。列强侵略加剧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中“1934年”“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等信息可知,毛泽东意在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革命统一战线指的是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建立的统一战线,C项错误。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2.答案:A
解析:抓住时间,1961年是《北京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咸丰帝病死慈禧掌权,以奕诉为首的议和派占了上风,议和派与洋人勾结,洋枪队常捷军1864年与湘军一起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因此,A正确;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因此B错误;《北华捷报》只是一份英国人在华创办的民间报纸,和顽固派势力地位无关,故C错误;题中没有涉及到外交体制问题,因此D错误。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C项正确。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其不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革命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排除A项;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B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由材料内容可知,陈宝箴支持变法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但对西方的民主思想并没有接受。这有利于得到更多守旧势力的支持,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难以合流,A项错误。他的主张显然没有突破“中体西用”束缚,B项错误。“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
15.答案:示例观点:钱穆先生强调中国国民应对本国的历史有所了解,对本国的历史与传统保存一份温情与敬意。
评析:钱穆先生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尊敬,希望以史书的形式传承中国的历史与传统。这一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进一步策划华北自治,中日民族矛盾空前加剧,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日战争扩大,抵抗日本侵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钱穆先生亲身经历家国巨变,在国破家亡的动乱环境之下撰写《国史大纲》一书,以国家、民族为中心,主张发掘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精神力量,激发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延续华夏文明的信心。总而言之,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书是抗战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以中华民族历史与传统为武器,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作用,凸显了史学家的神圣职责,也有利于争取抗战的胜利。
解析: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本题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具体的史实论证可以结合比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的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6.答案:示例一:1921.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1927.8.7“八七会议”。观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根据国情不断进行调整发展。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八七会议”在危急时刻做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进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中国革命策略由此转变。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是不断学习成长的政党,是立足国情,根据时代大背景,不断调整发展的。
示例二:1935.1遵义会议和1949.3七届二中全会。观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根据国情不断进行调整发展。遵义会议: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七届二中全会: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逐渐成熟,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在此指挥了三大战役,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新民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决策,并提出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是不断学习成长的政党,是立足国情,根据时代大背景,不断调整发展的。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党史,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发散思维的考查。此类试题向来是高考中的特色题型。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求考生选取党史上的两次重要会议,结合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阶段特征,再联系相关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论证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