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五:中国近代经济史——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五:中国近代经济史——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1 08:2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五:中国近代经济史
【2018·全国卷Ⅱ】1.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9·全国卷Ⅰ】2.下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019·全国卷Ⅲ】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此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的局面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019·全国卷Ⅲ】4.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2020·全国卷Ⅲ】5.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2020·全国卷Ⅲ】6.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 “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2021·全国乙卷】7.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2021·全国甲卷】8.1931年~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根据如表可知,当时( )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840279 831652 804000 557625
1932 1839212 758441 404000 430655
1933 1903466 992521 694000 525673
1934 2135031 864107 770000 617726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2021·全国甲卷】9.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运用辩证唯物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以“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考点,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社会财产的享有者,主人翁自豪感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整个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处处焕发出建设新国家和新生活的高度责任感和积极性。题中漫画正是创作于这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漫画家激发出创作灵感,他们以画笔生动反映着新人、新事、新成就和新气象。《两把尺》通过“奶奶的尺”和“阿姨的尺”的对比描绘,讴歌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女性。B项正是反映了这一点,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答案为B项;部分名人参与工商业是个人行为,不是科举取士选官标准变化的结果,排除A项;C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新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故选B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民间设厂高潮,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外国资本输入中国加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殖民地”或“半封建”的术语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整个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膨胀问题,排除B项;“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民众,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李鸿章认为外商轮船占尽了中国各口岸的轮船生意,如果“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他认为华商应该自立公司对抗洋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洋务企业由官办向官督商办模式的转变,洋务运动由“自强”进入“求富”阶段,说明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故D项正确;“商战”是早期维新派提出的主张,不是当时的对外交往中心,故A项错误;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李鸿章主张华商设立公司与洋商对抗正是“求富以自强”方针的体现,而不是改变,故C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统区的经济。材料中“1940年代中后期”“难以维持再生产”“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的主要原因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国统区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工矿企业难以真正盈利和维持再生产,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民党军阀混战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土改后”“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可知,男人尊重女人,女人对家庭支出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这反映出当时解放区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故选B项。A项、D项说法绝对,故排除。材料未提及按劳分配,C项排除。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从表格数据可知,1931年至1934年,中国铁砂产量增加,铁砂和生铁输出量基本稳定,钢铁消费量变动较大,一直需要进口钢铁。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需要长期进口钢铁,体现出我国工业基础落后,故D项符合题意。我国民族工业有发展空间,A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民族企业规模变化,B项错误;从材料不能得出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C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在华并没有出现畅销的局面,由此西方列强认为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需要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为此西方列强提出了“修约”要求,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未反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