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八:西方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18·全国卷Ⅰ】1.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2018·全国卷Ⅰ】2.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2018·全国卷Ⅱ】3.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2018·全国卷Ⅲ】4.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2019·全国卷Ⅰ】5.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19·全国卷Ⅱ】6.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2019·全国卷Ⅲ】7.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2020·全国卷Ⅰ】8.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2020·全国卷Ⅱ】9.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2020·全国卷Ⅱ】10.据钱乘旦等所著《世界现代化进程》记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年)在位20多年,却从来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威廉二世曾说:“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B.德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普鲁士未占据帝国统治地位 D.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2020·全国卷Ⅲ】11.美国建国初期某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和独立,凡未由各州授予中央的权力,一概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B.恢复了邦联制度
C.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D.赋予了各州主权
【2021·全国乙卷】12.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2021·全国甲卷】13.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2022·全国乙卷】14.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祗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2022·全国乙卷】1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2021·全国乙卷】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 )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翟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促使一系列法律颁布;“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说明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C项正确;“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排除A项;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B项;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侧面反映出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参政议政十分活跃,故B项正确;“公民的成功”需要“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但并非公民都必须能言善辩,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雅典公民的参政议政,没有体现民主政治下权力的滥用,与民主政治的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谈话、论辩”等雅典民主政治决策的方式,与内乱、思想纷争无关,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材料“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说明判决体现了权力来源,故B项正确。A项中“民众意愿”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陪审法庭的职权和能力,不能体现全体公民参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故C,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神”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在自然哲学时代,以泰勒斯为代表,他们研究的核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故B项错误。古代希腊人文主义起源于智者学派时代,之后学者们的关注对象和研究主题为人,故C项正确。政治是研究人在社会的存在状态,是研究人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智者学派之后学者研究的核心,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说明是强化君主的地位,故选C项;材料重点是突出君主权力,而非信仰自由,排除A项;根据题干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尚未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题目可知,雅典城邦的公民陪审团通过抽签产生,并且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城邦案件审理等,可见公民通过陪审团直接行使司法权,C项正确;题目中反映了拥有专业法官的是罗马,不是雅典,排除A项;罗马负责司法解释的是专业法官和法学家,雅典负责司法解释的是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B项说法错误;雅典公民陪审团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是“所有人的法律权益”,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和近代欧美国家的法律。《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的共同点之一是三者都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罗马法为这些法律奠定基础,说明它们都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故D项正确;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和议会至上等特点都是罗马法所没有的内容,故A、B、C三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由“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反映出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D项正确。据材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年)在位20多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中“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年)在位20多年”的限定条件,可以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后,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普鲁士国王同时又是德意志帝国皇帝,C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A.材料只体现了各州保有主权,没有体现各州对中央的制衡,排除A;B.这一规定确立了联邦制度,没有恢复邦联制度,排除B;C.这一制度下保有了各州的主权,因此并不能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排除C;D.根据“各州保留其主权……凡未由各州授予中央的权力,一概由各州自行保留”可知这一规定下各州保有主权,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对法国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国民议会将对个人的保护置于国家之下,建立起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B项正确。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的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据材料中“‘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他的火气也就消了”的信息可知,陪审法庭的陪审员因为犯罪者的事前通融之举,而对罪犯的行径也就没有那么愤怒了,这说明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故C项符合题意。雅典司法审判陪审团成员由公民直接参与,能体现民意,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其弊端而非趋于完善,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直系亲属、男性亲属所在村社”结合所学可知,成为雅典官员的先决条件是具有雅典籍贯的成年男性公民,D项正确。“信仰、品质、能力、财力、血统”只是成为官员的“加分项”,不是“必须项”,排除ABC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依据材料“支持”“和谈”等可知,此时布尔什维克党部分领导人对临时政府的认识还不深刻,有一定的妥协成分,对革命形势尚未作出正确判断。对此,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C项正确;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际局势的变化,D项错误。
16.答案:(1)求真的史学思想;致用的史学目的;史料实证的方法;开创性的编写体例;崇高的史学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2)《历史》产生历史背景:①希腊哲学产生、人文精神兴起;②希波战争;③《荷马史诗》的传播;④希腊小国寡民城邦政体,政体多样性,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⑤希腊地理位置优越,海洋文明孕育了冒险精神,进行海外殖民。《史记》产生历史背景:①儒学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了主流正统地位。儒家重视思想传承;②社会安定,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③大河文明,农耕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④汉代丝绸之路发展,中外联系加强。
(3)①史家记事应清晰记录时间、人物、时间、起因经过结果等具体史实。②正确的史观;③目的: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鉴,垂范后世;④方法:多方搜集运用史料;史料考辨或史料实证(实事求是)。⑤重视史书的体例,有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与古希腊的相关史实,属于中外关联型题型。
第(1)问,根据材料“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和“司马迁的游历见闻”以及两本史书的内容等可以得出答案。第(2)问,《历史》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一“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和“作者赞扬雅典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答案。《史记》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二“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和“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以及汉代的阶段特征可以得出答案。第(3)问,设问相对开放,在引导学生结合前两问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究,进而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