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1 08:2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2018·全国卷Ⅰ】1.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018·全国卷Ⅰ】2.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018·全国卷Ⅱ】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8·全国卷Ⅲ】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019·全国卷Ⅰ】5.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019·全国卷Ⅱ】6.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019·全国卷Ⅲ】7.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020·全国卷Ⅰ】8.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
A.体现了战国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2020·全国卷Ⅰ】9.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2020·全国卷Ⅱ】10.《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2020·全国卷Ⅲ】11.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2021·全国乙卷】12.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 (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2022·全国乙卷】13.据上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2022·全国乙卷】14.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2022·全国甲卷】15.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及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即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北宋前期,随着制盐技术的进步,私人开办的盐井遍布井研县一带,工匠聚集,这反映了北宋民营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故A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运用中国文化对长颈鹿加以解读,误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长颈鹿“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是运用传统观念对海外新事物进行解读,没有推动传统观念更新,故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成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清朝中期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项排除。
7.答案:A
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排除B项;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排除C项;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礼乐制度。根据“《周礼》记裁, 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可知,贵族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要使用冰鉴,这体现了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无法体现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贵族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使用冰鉴,并不能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贵族的日常礼仪,和地主阶级的崛起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B正确;A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材料无关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D排除。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经济。根据图表中信息可知,该题反映的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北方的代郡、太原、汝南的民户数在下降;而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的民户数在上升,人口数字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豪强地主的实力在东汉有所增强,B项不符合史实。这一时期由于南方经济发展,南北方的经济差距在缩小,C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由图片可知,商周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青铜原料有一部分来源于长江流域,这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出青铜铸造对农业的影响,A项错误;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项错误;商朝统治区域并没有扩大到江南地区,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由材料“明后期有士人……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可知,这一时期工商业繁荣,江南人民的情趣也随之发生变化,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在此之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且材料无法反映“解体”,排除C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海外贸易。根据“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说明宋代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故D项正确。根据“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这些进口商品属于奢侈品,A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代,B项错误。根据“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只能说明外贸成为国家税收重要来源,C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