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一:世界现代经济模式——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十一:世界现代经济模式——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1 08:2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十一:世界现代经济模式
【2018·全国卷Ⅲ】1.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2018·全国卷Ⅲ】2.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019·全国卷Ⅱ】3.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2020·全国卷Ⅱ】4.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020·全国卷Ⅱ】5.作家约翰 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1939年)一书中描述了美国贫苦农民的处境: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愤怒的葡萄正在长成。该作家这一描述( )
A.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 B.表明应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
C.呼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D.说明了美国联邦制确立的历程
【2021·全国甲卷】6.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2021·全国甲卷】7.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题干表格显示,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到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的周工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大危机在这一时期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最低工资标准失效”,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部分行业中工人的周工资的下降幅度,并未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财政支出情况,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题干时间是1959年,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共制定七年经济计划以及其中的相关规定,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即用行政指令来规划经济发展,说明当时苏联虽然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但仍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正确;针对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 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了经互会,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题目中苏联制定经济计划的指导思想不符,故C 项错误;苏联本身实行的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掌控经济,材料体现不出“加强”,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严重的问题,不是强调经济政策的连续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且这一时期苏联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社会生活需求的变化,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导致“背口袋”活动盛行,故选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才出台,B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C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为渡过经济危机,在农业方面实行减耕减产、销毁大量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该措施虽然使农业收入增加,但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故选B项;罗斯福新政与经济危机有关,但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A项错误。题干材料描述了美国贫苦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不满,没有呼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C项错误。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这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前线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禁止自由贸易。材料中部分地区“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这部分地区没有严格执行该政策,体现出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故C项正确;此时的粮食短缺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故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不允许自由贸易,故排除B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故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纽约廉价午餐数量猛增,说明贫困家庭增多;香烟产量剧增是人们忧虑的表现;穿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说明商品滞销和经济不景气,这些情况综合说明经济危机持续加深,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趋于缓和,B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故C项错误;福利制度建立于二战后,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