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九: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与世界市场
【2018·全国卷Ⅰ】1.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2018·全国卷Ⅰ】2.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2019·全国卷Ⅰ】3.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2022·全国甲卷】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2022·全国甲卷】5.上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2022·全国乙卷】6.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2018·全国卷Ⅰ】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8·全国卷Ⅱ】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2020·全国卷Ⅱ】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转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内部,首先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人类历史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因这个变化而归于结束,资本主又开始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围绕“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题目材料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出现了经济条件论、政治条件论、自然条件论等多种解释,研究趋于全面和深入,故B项正确;A项错在“只能有”,排除;题干中传统观点和后来的研究都没有提及对其他国家的观察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排除C项;D项说法本身错误,前后虽然研究角度存在差异,但不能作可信度的比较,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图示数据显示在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大幅增加,这一时期正处于早期资本主义扩张阶段,而奴隶贸易正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之一,A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C项以偏概全,排除;奴隶贸易达到极盛是由于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非白银开采的需要,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特点。根据题干信息,“修理过唧筒”的瓦特最终改进制成了“万能蒸汽机”,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于劳动实践,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劳动实践,没有体现科学理论,排除B项;C项错在“取决于”,工厂主的资助是条件之一,但不是主要条件,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劳动实践,排除C项;D项错在“各阶层”,题干只涉及瓦特和工厂主,排除。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表明,20世纪初农业机器动力的使用相比工业革命蒸汽机动力的使用更为便捷,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不能体现。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皆排除。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的影响。材料表明,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可知这一时期殖民扩张推动了欧洲人消费结构的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英国生产方式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17世纪前,英国即已确立了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B项错误。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尚未发生,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初的欧洲。
选项 分析 结论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世界工厂”是对英国的称呼 ×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此时德国的航运业发展非常迅猛,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促使其海外扩张,试图与英国争夺殖民地 √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
7.答案: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首先提取一个情节,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的历史观象,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观象进行概述和评价。本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考生可以从冒险航海、建立领地、贩卖黑奴等情节指出任意一个历史观象,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此观象的形成,如“冒险航海”可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冒险家把航海贸易看作发财致富的主要途径,形成了当时欧洲的“航海热”,之后再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评论,此“航海热”虽然促进了商业革命的发生和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但同时也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评论时,一定要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8.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1)第一步:分析设问第一小问:“特点”,设问限定“种植利用大豆”即从材料中提取种植和利用大豆两方面的信息。分析某一历史现象具有的特点,一般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等方面分析,本问需从大豆种植时间、种植范围、方式、过程、主体力量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作用”,分析作用一般需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本题则主要从食物来源改善食物结构用途等积极方面作答。第二步:定位知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第三步: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组织答案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可知从时间上看我人民最早培育驯化;据材料“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可知其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北方,据材料“《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可知从传播方式上,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据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可知开发出各种豆制品;据材料“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可知主体力量上是政府推动。第二小问:据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可知是民众更要的物来源;据材料“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可知推动了史国农业的发展;据材料“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可知大豆为备荒物资;据材料“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可知使人们的食物结构合理化。(2)第一步:分析设问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分析原因主要是结合新航路的开辟、科技发展等相关知识,从时代特征、前提、大豆特性(适宜种植)、广泛种植的保障等方面作答。第二步:定位知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步: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组织答案。据材料“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并结合“此时正处于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据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早地区推广种植”可知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种适宜种楨;据材料“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可知科学技术进步大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第一步:分析设问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设问限定“物种交流”“积极意义”,即从正面总结回答。回答积极意义主要从对物种交流、世界文明交流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逐步深入作答。第二步:定位知识→物种交流第三步: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组织答案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不同物种互相传播,可知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据材料“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并结合“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的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据材料“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结合材料出处《“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可知,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9.答案: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国家开始了早期的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而同时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促进了西欧思想的解放,进一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