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4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诗两首》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4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诗两首》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01 14:28:13

文档简介

《1.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未选择的路)》
  
  ●作业导航
  1.从诗中领悟人生哲理;
  2.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了解普希金与弗罗斯特。
  一、基础部分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 ) 伫立( ) 萋萋( ) 涉足( )
  瞬息( ) 延绵( ) 幽(jì)______ _____(yùn)含
  __________(kuài zhì)人口 污(rǎn)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延绵__________ 叹息__________ 犹豫__________ 选择__________
  3.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_艺术手法。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使人容易接受作者的意见。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未选择的路》中所写的“路”指的是人生之路,也包括自然界的路。
  D.《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要慎重选择人生之路,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思考,独立选择。
  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完成5~8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忧郁的日子里____________:
相信吧,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却常是忧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5.将诗中空缺处补写完整。
  6.回答。
  (1)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你将怎样?
  (2)在苦恼之时,要学会怎样?
  7.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8.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椰子树像什么?
胡世宗
①椰子树像什么?
②像芭蕉像棕榈
③芭蕉没有它高
④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⑤椰子树像什么?
⑥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⑦椰子树就是椰子树
⑧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9.对这首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句是思索起点,由疑而思。
  B.②与⑥相互照应,由疑而知,由浅入深地探求。
  C.③、④把椰树与芭蕉、棕榈比较,说明了尺短寸长。
  D.⑧是全诗的核心,是哲理,是诗的主题。
  10.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项是( )
  A.采用象征手法,以设问作诗节开头,设问是在思索之后发出的,诗人心中已把椰树作为象征体。
  B.这是一首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的哲理诗,它成功地表达了一种独到的思想感情。
  C.诗先提出椰树像什么,最终确认是它“自己”,由迷惑到清晰,由疑问到肯定,自然而合逻辑。
  D.诗以平常事物谈起,展开联想,最终得出“艺术贵在独创”的哲理。
  ★试一试
  11.读卞之琳的《断章》,谈谈你有何体会?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参考答案
  一、1.yù zhù qī shè shùn mián 寂 蕴 脍炙 染
  2.连续不断 叹气 踌躇 挑选
  3.(1)俄 普希金 《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2)美 弗罗斯特 象征
  4.C 5.略
  6.(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2)需要镇静。
  7.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8.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9.C 10.B
  11.提示:答案并不惟一,意思重在“相对”上,世间的人物、事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4诗两首
【导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学重点、难点】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预习导学】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4.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5.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6.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7.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拓展提升】
8.阅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完成后面的题目。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⑴ 结合句子内容解释诗中加粗的词语。
     瞬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怀恋:_________________
   ⑵ 诗人在第二节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这种态度的感受。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合作探究】
4.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5.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6.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拓展提升】 
7.选择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了( )
   A.劝说的口吻  B.教训的语气
   C.激昂的语调  D.激动的语态
  (2)《未选择的路》中“路”象征( )。
   A.田间小路  B.林间大路
   C.人生之路  D.河边小路
8.填空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_________(填作者名)被流放的日子里。
(2)《未选择的路》是_____(国籍)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
(3)当感觉到生活欺骗了你时,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⑴ 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第一.二节中两个加粗的词。
     涉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用“/”在诗句中标出第三.四节诗的节奏。
   ⑶ 诗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两首》第一课时: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必须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5.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6.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7.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8.⑴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暂时间。怀恋:怀念.留恋。
⑵ 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个人感受略,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二课时: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即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4.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6.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7.(1).A(2).C8.(1).普希金 (2).美国 弗罗斯特 哲理诗(3).镇静 乐观
(4).未选择的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9.⑴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⑵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⑶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⑷ 提示: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第4课 诗两首》
学情分析: 
学习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积极态度,培养坚韧的品质;养成对人生严肃慎重的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目标:
1、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理解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象征手法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学生熟读诗歌,初步对诗歌作自我的解读;学生查询作者的相关资料;查询什么叫象征;教师准备:课件及诗歌朗诵录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小精灵儿童网站]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3、解读诗歌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提问: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提问: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提问: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小组讨论交流:
1、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诗中,诗人的意思是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能与之硬抗,故只能暂时保存实力,耐心等待,当有一天时机成熟时,将完全而彻底地爆发。二是在生活中,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或是灰心丧气,或是暴跳如雷,常常会失去理智,做出傻事。这时候首先需要的是冷静沉着,而不是盲目地争强斗胜,以致反而坏了事,故必须“镇静”。这里,“镇静”就是“不慌乱”,即便把它理解为“忍耐、忍让”,那也是说不要急功冒进;“镇静”,才能保持清醒,才能看准时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抗争,更有效地抗争。所以说,“须要镇静”同样是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小精灵儿童网站]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再回过来思念这一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那将会倍感亲切。另一方面,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经历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正如七色虹那样,少了哪一种都会是一种残缺,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真谛,它与中国古诗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延伸: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一些学过的诗歌,古今中外的都行,只要是有鲜明形象的,如《关雎》《饮酒》《天净沙秋思》。这些诗歌,或是人物生动,或是景物具细,总之形象鲜明,亲切可感。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却没有什么形象可言。怎么看待这一点呢?
明确:这首诗的确没有什么形象,短短的八句诗,都是以劝告的口吻在诉说。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类型与形式。它是诗歌形式的一种,叫做哲理诗。诗人以平等交谈的口吻,娓娓诉说的语气,和婉亲切的语调,热诚坦率的与读者对话;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所以,这首诗问世后,迅速流传开来,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希望我们同学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的博大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境的时候,能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笑对人生,成为生活的真正强者。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五)、 板书设计
普希金哲理诗
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
(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六)课后反思:
这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和学生都变换了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培养了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讨论,既解决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师“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使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共同的知识,而且应当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需求。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对同一教材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紧扣书本,书写到哪里,学生的思维就停止在哪里;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强调“标准化”、“一刀切”……这样,不仅影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犹如一个大的构架,其中许多内容有待于学生去填写,这就是所谓的“再创造”。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节课便充分突出了这方面的特点。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拓展和延伸了教材内容。例如对“生活欺骗了你”的理解,学生的认识角度就很独特,也很深刻。这是教学参考所没有提到的,更是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的确是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未选择的路
学情分析 :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㈠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
2、理解诗中的哲理;
3、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