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蜀相》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0 21: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感受七言律诗严整的结构,把握诗歌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整体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人情景交融,包含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以及惋惜。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中暗含着的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重点字词的深刻内涵如:寻、自、空等。
难点:感受杜甫内心的多重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巴蜀大地是中国人民不可不铭记的地标之一,上节课我们在李白的带领下游览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这节课,我们将在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的带领下,感受武侯祠的幽静春色,体会杜甫的别样心情。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有1 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二、初读
1、听朗读,正字音,抓节奏。
2、感受诗歌韵律。
整齐,结构严整。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律诗由八句组成,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通晓大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诗歌内容。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三、深层感知
1、赏析前四句——找意象,析意境。
(1)意象:柏、阶、草、叶、黄鹂
(2)开篇发问,丞相祠堂在哪里?我该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那柏树茂盛的地方。“寻”——说明作者是有意前去,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意,凭吊心境的急切。
(3)因此要读出诗人的怀念、仰慕之情,语速平缓。
(4)远远望去,那里一派葱葱郁郁,翠柏成林;走到近处,碧绿的草映衬着台阶,隔着树叶鸣叫的黄鹂也在对唱,声音婉转。这一切看起来都是美好的景象,但是真是如此吗?
自:意为独自;空:意为徒然。尽管春色再美,青草再绿,却无人光顾;黄鹂鸟的声音尽管再优美婉转,又有谁来欣赏呢?因此只是白白的浪费了这优美的声音。
(5)读的缓慢、忧伤
(6)景色的描写中饱含着作者内心观景思人的浓愁思绪,有利于下文记事抒情。
2、赏析后四句——记前事,抒情感。
(1)前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①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五六两句,写了诸葛武侯的卓著功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辅佐,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诗人用简短的两句高度概括诸葛亮的辉煌业绩,表达出诗人对诸葛亮智慧、品德的赞颂和倾慕。
②杜甫写出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为人所敬佩,因此要读出赞颂、仰慕、崇敬的情感。
(2)抒情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但尾联笔锋一转,有着这样才干、品德的人,却没有统一全国,没有实现梦想,因此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样的结局,让每个人都生出一种惋惜之情,自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②最后三字,一字一顿,读出内心的惋惜、沉痛之感。
3、总结:前四句写景:专程寻访祠堂,渲染冷落荒凉。后四句抒情:概述武侯盖世功勋,慨叹自己壮志未酬。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作者自己呢?
指失败的英雄,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未竟事业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同时诗人自己也在外漂泊,壮志未酬,因此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成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背景介绍: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杜甫,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安史之乱仍未平息,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破坏,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地落空了。作者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不论他在哪,不论他境遇如何,他都忧国忧民,感时伤怀。
因此诗人才会对诸葛亮产生敬仰之情,对他的功业未成产生共鸣,写出千古佳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手法探究
(1)设问。开篇自问自答。
①一般而言,设问往往用在语段的开头,用于问题的提出。通过设置悬念,把事物的矛盾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存疑而读,产生继续探究的心理。
②能够起到强调语意,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发人们的思考的作用。能使文章波澜起伏,起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情景交融。借春色写出自己内心的感伤、苍凉。
3、齐读。
五、作业
背诵整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