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高考作文的理性思维
语文是一门( )学?
玄
模块 分值 题型 预计时间 预期得分
信息类 19' 3选 2答 20' ?
文学类 16' 2选 2答 20' ?
文言文 20' 3选 2译 1答 20' ?
古诗歌 9' 1选 1答 10' ?
默写 6' 6空 (考前5') ?
语用 20' 3选 2答 20' ?
作文 60' 1答 50' ?
选择30+ 主观40+ 作文50+ 浮动10'- 110+
基础立意准确 38分
能出现立意关键词 42分
拥有明确的分论点 45分
立意较深刻、规范 48分
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50分
例证有力,内容充实 54分
语言优美、情感丰富 56-58分
【理性思维】
从题目出发,关联知识点,由知识点联想解题步骤,再填充所给条件,最终计算得到答案。
【感性思维】
从题目出发,分析文本材料,输入思想,然后输出一系列观点。
【作文的理性思维】
题目→知识点 →答题步骤→代入关键词 →得到答案
(作文材料→关键词→逻辑关系→标题、素材→文本填充)
1.主题框架的搭建
①确定基本结构:
总分/总分总,即一个中心论点,两个或三个分论点。
②寻找知识点:
题目划出关键句,关键句提炼关键词,由关键词深入立意,得出中心论点。近些年常考知识点:青年、国家、价值观等等。
③分化中心论点:
根据固有解题步骤,对中心论点进行分化,形成某种逻辑关系。如时空关系、程度递进、因果关系等等。
④填充参变量:
从中心论点引出合适的标题,再给每个主体段独立的小标题或过渡段,令框架能够明确的分割为可表述的多个部分。
⑤填充核心内容:
添头加尾,利用素材、论证手段让框架更为饱满,立意更为扎实。通过平时的积累、总结,最终作为文本内容填充到整个框架中,那么一篇文章就完成了。
【2020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2.主体段落的写作
【概念】“主体段”又叫论证段,字数150-200不等,是进行具体分析论证的段落,丰富的论据、充沛的情感、严密的逻辑是构成强大论证力量的重要部件。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这段文字有什么优缺点?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①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②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③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④这都是些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⑤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主体论证段的常规形式
①观点+②阐释(过渡)+③材料(转述、分析)+④论据(事例或道理)+⑤回扣观点
【写作训练】
材料一: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雇主家干活,木匠干得满头大汗,于是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件脱掉。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生怕他热着,也把孩子的衣服一件件脱掉,结果孩子冻病了。
材料二: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则故事:森林王国中的梭子鱼犯了罪,法官是怕水的山羊,它的裁决是,将梭子鱼扔到河里淹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段不少于350字的议论性文段。要求:①观点鲜明深刻。②要有具体事例作论据。③要有文采:可以用引用、对称句、比喻句、长短句。
【立意】
1、别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 2、理解他人,尊重差异。
3、主观臆断他人不可取。 4、学会换位思考。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亦无两个相同的人。(观点句)于每个人而言,心中的准则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阐释句)大汗淋漓的木匠未经思考,认为孩子也应脱去衣服;生性怕水的山羊擅作主张,决定淹死梭子鱼。(转述材料)这样的闹剧,读来是愚蠢,细想来,是将自己的准则凌驾于他人,置他人的感受于不顾。(分析材料)古有嵇康,喜林间草木,崇山间自由,归隐山林,是谓“竹林七贤”之一。好友山涛,希望能与他一同为官,便邀其出仕。可万没想到,等到的不是走马上任,而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只知道,一同为官,彼此照应。却不知道那嵇康本是心怀自由的飞鸟,情愿在天地间翱翔,怎能甘心被束缚。入朝为官,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事例句)每个人的标准正如一杆秤,你只能对你的身内之物进行计量,若强行对身外之物进行评判,便会有失偏颇。(分析句)生而为人,我们既不能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跑马场,也不能把别人的准则作为自己的殖民地。(总结句,回扣中心句,比喻句,深刻)
结语
作文的本身是输入输出的过程,同学们有合适的输入,有合理的输出,但缺少的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联纽带,也就是方式方法,以合适的结构渗透进自己的输入,并且表达出自己想要的输出,那50+作文指日可待。
不要总把语文当做玄而又玄的东西,语文很玄,但是高考语文不是,可大规模展开的知识性测试一定有逻辑与规律可循,将其结构化、逻辑化、理性化,一切将迎刃而解。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段不少于350字的议论性文段。
要求:①观点鲜明深刻。②要有具体事例作论据。③要有文采:可以用引用、对称句、比喻句、长短句。
痛而善言,是智慧,亦为责任。(观点句,深刻)生而为人,痛苦是我们对外界的挣扎与思考。于痛,不言者,谓之坚强;直言者,谓之本能。然而这两者的痛苦将永远是痛苦,积成云翳,掩蔽阳光。善言者,越泥淖而前行,化苦痛为力量。(阐释句)一代大师季羡林,遭十年“文革”之难,其间被劳改,被批斗,也曾住入牛棚。“文革”期间,痛苦与黑暗编织形成一张细密的网,紧紧笼罩着季老。残酷的批斗伤及肉体,却也震醒了灵魂。耄耋之年的季老,不惧揭开“文革”的伤疤,以旷达,以笑容,把自己的痛苦用幽默的笔调写出,凝聚在《牛棚杂记》里。(事例句)《牛棚杂记》承载着痛苦,却不是痛苦的延续;记录着事实,却不是对历史的仇恨。尽管痛苦,但季老以其善言来传递智慧,履己责任。(分析句)他说:“这本书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希望可以从中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引用)痛而善言,是化痛为翼,化苦为镜,是责任,是为了揭露和反思生活中的痛苦。痛而敢言,痛并善言,慧者也。(总结句,回扣观点,比喻句,长短句,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