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鱼资本主义的形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鱼资本主义的形成(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1 17:2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 元 检 测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故A、B、C三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 D
2.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  )。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解析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需要大量原料,中国农产品大量出口,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原料产地。
答案 C
3.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一切入点,19世纪中叶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启动经济近代化(如洋务运动)、政治近代化(如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进程,故C项正确。
答案 C
4.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主要是因为 (  )。
A.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促使该地区封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
C.清政府扶持沿海企业
D.维新派的宣传推动
解析 影响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重要条件有市场、资金、劳动力等。中国近代沿海城市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同时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了市场和劳动力条件。
答案 B
5.右图是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该址原为李鸿章1865年兴建的金陵制造局。其产品除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关于该局表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清王朝镇压天京的太平军
B.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民用工业
C.记录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
D.见证了中国从传统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演变
解析 1864年天京被攻陷,所以不会出现A项的局面;材料中提到的 “金陵制造局”是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而不是民用工业;材料描述的是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因此A、B、C三项都不正确,故选D项。
答案 D
6.《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 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解析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掀起抵制日货,爱用国货的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就是这种运动的进一步体现。
答案 C
7.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  )。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 两个工厂分别是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两者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故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没有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项错误。洋务派军事工业没有起到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但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错误。
答案 D
8.19世纪末,山东桓台县苗世厚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9.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 1927~1936年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10.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解析 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较快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答案 C
11.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考查对材料观点的理解。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的观点,故③错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故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之一民族独立仍不具备,故④错误。
答案 C
12.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 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再到破 产的历程。若要改变陈寿亭“心酸”“无言”的命运,关键是 (  )。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问题
C.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运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解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因此只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得到发展。
答案 D
13.下表为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
项目 1920年产值(亿元) 1936年产值(亿元) 年增长率(%)
官僚资本 1.84 2.22 1.18
民族资本 2.51 16.32 12.41
合计 4.35 18.54
上表能够说明1920~1936年间 (  )。
A.中国近代工业遭受挫折 B.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C.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 D.民族资本多于官僚资本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识读能力。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从1920到1936年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都有所发展,但民族工业明显比官僚资本增长快得多。所以,答案为C。
答案 C
14.1935~1936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86%,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约230亿美元,为日本的1.8倍,占世界经济的近4%,是近代中国经济的最高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民政府的推动   B.国内政局的稳定
C.国际社会的支持   D.科技发展的影响
解析 1935~1936年,正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这个时期,日本侵华,国共内战,政局动荡,中国科技落后,故B、D两项错误;西方国家危机不断,谈不上对中国的支持,故C项错误。
答案 A
15.“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这首诗反映的是中国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  )。
A.1924~1937年   B.1937~1945年
C.1945~1949年   D.1949~1956年
解析 “工厂死在接收上”指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利用接收机会中饱私囊,“发行发到天文上”指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8分,共2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偷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 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 334人增至33 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6分)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1分)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新的情境材料考查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江浙一带经济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变化。第(1)问,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提炼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第(2)问,要从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的角度回答,体现了历史考查中外关联的能力要求。第(3)问,直接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即可,对原因的分析可从城市化进程、民族工业的发展及近代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角度进行作答。第(4)问,要注意把江浙地区经济的变化放在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坚持粮食生产的同时,以经济作物(或棉花)为主(或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局面: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趋势:逐渐形成“中心——边缘”的经济格局(或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非工业国家生产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
因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3)现象:流入城市做工。因素:城市化进程加速;民族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地位:领先地位。
17.阅读中日纱厂纺制20支纱的每包成本比较表(1933年):
成本 中国(元) 日本(元) 中国超过日本(元) 超过的%
工资 10.50 5.80 4.70 81
动力 5.50 4.80 0.70 15
机械修配 1.80 0.60 1.20 200
营缮 0.40 0.40 —— ——
消耗品 1.70 0.50 1.20 240
包装 1.50 1.20 0.30 25
薪金 1.20 0.60 0.60 100
职工保护费 0.20 0.50 -0.30 -60%
运输 0.20 0.20 —— ——
营业 2.50 2.00 0.50 25
捐税及利益 15.00 2.70 12.30 446
保险 0.20 0.10 0.10 100
制造及营业杂费 3.00 1.00 2.00 200
总成本 43.70 20.40 23.30 114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请回答:
(1)归纳中国纱厂成本显著高于日本的主要因素(不得照抄原文)。(2分)
(2)1933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2分)
(3)据表中信息,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力?(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问,从表格可直接归纳。第(2)问,抓住时间1933年,结合此时中国(国民政府前期)政治经济状况即可。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根据表格中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提出对策即可。
答案 (1)捐税沉重,贷款利息高;生产耗费大;机械修配支出大;制造及销售杂费高;工资成本高。(任答两点)
(2)有利:国家基本统一;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反帝爱国推动等适当赋分)
(3)国家: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实现民族独立;减轻赋税,制订利于企业发展政策方针。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工人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先进技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