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单元测试: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单元测试: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1 17:2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 元 检 测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服饰发生变化,故B不正确;A错在“应有尽有”, 西装和中山装是服饰的新变化,但传统的长袍马褂仍存在,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
答案 C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崇尚西装,不过是一时的风气,说明西装流行时间不会太久,传统的中国服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答案 B
3.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西餐馆仅仅是少数人的就餐场所,仅仅分布在天津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
答案 B
4.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解析材料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信息体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程度,说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造成的。
答案 A
5.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 “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 “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  )。
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
解析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故出现了上述现象。但需要指出的是,辛亥革命反对的是满洲贵族的统治,并不是针对所有的满洲人。
答案 B
6.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这就是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就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答案 A
7.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
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C.自由、平等的精神
D.西方文化尚未动摇中国政治制度
解析 礼仪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随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答案 C
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  )。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解析 鲁迅先生的话,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迅速变迁,而不是渐进性。
答案 C
9.“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  )。
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 从材料信息“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可知当时的新式学堂已经开始教授电话等近代科学知识。
答案 C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解析 社会生活是时代的缩影,反映时代特征。从材料看,建国初期,中国各地对所谓“资产阶级”文化抵制和批判,这反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抵制;同时体现意识形态、个人崇拜的服饰受到推崇,反映出当时国内政治特点,故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C                 
1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互联网的优势有 (  )。
①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文字、图像、声音兼备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 ④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
答案 D
12.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 “纸”是 (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书籍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种“纸”信息量大,内容多,博古通今,符合这些特点的只有报纸。
答案 C
13.清末上海出版的《游戏报》上记载道:“座客既集,停灯开演,旋见现一影,两西女作跳舞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种种诡异,不可名状……人生真梦幻泡影耳。”这段文字记载的是 (  )。
A.杂剧   B.京剧  
C.电影   D.电视
解析 这是对电影的形象描述。
答案 C
14.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解析 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答案 B
15.2011年3月11日,日本突然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15分钟后,这一不幸的消息已传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
(  )。
①报刊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注意要求的是迅速获取消息,所以不能选报刊杂志和电影。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共2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 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楞《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3分)
(3)根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3分)
解析 本题以发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第(1)问,体现了血缘关系的影响;第(2)问,体现了辫子政治化的特点;第(3)问,综合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说明问题。
答案 (1)人伦(亲亲、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
(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3)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17.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4分)
(2)材料二是否表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结合政治、经济的相关知识证明你的判断。(4分)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4分)
答案 (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财产共有共享;家庭关系和谐。
目的: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2)是。理由: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
(3)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