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 元 检 测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有学者撰写了一篇题为《作用不算大,危害却不小》的评论文章,以评价某一经济政策,该文的主要内容最可能涉及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对于另外三项政策,其实行时间短,主要是服务于军事的,因此经济上的作用不大,在后期危害较大,故选A项。
答案 A
2.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集权专制
解析 1918~1921年,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
答案 B
3.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 材料表明,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余粮收集制,反映的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它实行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答案 B
4.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中“小工厂租给私人”及时间1923年可知苏联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
答案 B
5.1921年,某国规定:对于那些基本上不需要国家从储备中拨给原料、燃料和粮食的中小企业给以支持。允许把国家 企业租让给私人、合作社、劳动组合和公司。这个国家是 ( )。
A.苏俄 B.美国
C.中国 D.英国
解析 注意关键词:1921年,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规定允许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把一些企业给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这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答案 A
6.“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取消义务交售制
解析 材料反映苏俄政府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以偿还农民的债务。
答案 B
7.列宁曾这样说到,“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
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 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列宁主张以商品经济的方式发展经济,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由此可以排除①,从而排除A、B、D三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答案 C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由“在西方的经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可知此时应是20世纪30年代初,此时苏联正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斯大林模式。A、B两项时间不符,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答案 C
9.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解析 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 C
10.“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
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因此选A项。
答案 A
11.“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解析 扣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
答案 D
12.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 )。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④的说法错误,可排除。
答案 A
13.下表是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从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
年份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1951~1955 10.8 11.3 13.1
1956~1960 9.1 9.0 10.4
1961~1965 8.5 6.6 8.6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材料相关数据的分析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能力。从表格中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的递减可见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但数额的递减不能误认为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衰退。
答案 B
14.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解析 材料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说明了苏联在1976~1990年经济增长逐渐放缓,并在1990年出现负增长。这一时期正处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说明他改革不成功,故选B项。A项无涉及,C项苏联解体是1991年,D项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1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
A.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
C.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解析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在原有体制框架下的改革,没有创立一种新的工业化模式。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共20分)
16.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4~178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不准技师、机器出境,对私带图纸“闯关”者,判刑1年,罚款500英镑。……1790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专利法案,联邦专利委员会开始运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英格兰的穷工匠起了活思想。塞缪尔·施莱特和约翰·施莱特穷兄弟俩,把最前沿的纺纱技术装进大脑,飘洋过海来到美利坚。美国人洛维尔出访英国也不空手,顺手牵羊偷回尖端织布技术。
——节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局》
材料三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颁布禁令的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美国通过专利法案的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公司的特点和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俄国急需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并分析它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3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1分)
解析 第(1)问,注意从时间上入手考虑英国禁止人才外流的原因:工业革命的需求及维护自身地位的需要。美国专利法案的背景是独立战争的胜利,新政府成立。影响要从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上分析。第(2)问,考查中国洋务运动。特点从材料可以归结:官督商办。性质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总结。第(3)问,“原因”要从苏俄建立后的国际环境上考虑,“不同”从材料可以看出苏联首先发展重工业,而且实现工业化的时间也较短;其次西方国家则是首先发展轻工业,经过长期积累后逐渐实现工业化。第(4)问,“认识”应从工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地位以及工业化中科技人才的地位分析。
答案 (1)原因: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急需人才;维护世界殖民帝国的地位。
时代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
影响:有利于引进科技和人才,加快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2)特点:官督商办。
性质:采用近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历史地位: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轮船公司,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的局面,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3)原因: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在列强的包围之中,急需要加强国防,维护国家独立。不同:苏联的工业化从重工业开始,实现工业化的时间比较短;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从轻工业领域开始,实现工业化的时间比较长。
(4)认识:工业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独立和提升国际地位,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重视科技和人才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言之成理即可)
17.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6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
解析 本题属于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型试题,从一组海报切入,分析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第(1)问,回答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关系,注意两者在工业化方面的相同或不同做法,并加以分析比较,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从图片看,苏联的轻工业前景光明,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说明海报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