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含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最新命题导向假期培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含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最新命题导向假期培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1-21 19:1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单选题
1.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小
B.冬天闻到腊梅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氨气在加压的情况下液化——分子之间间隔缩小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原子的种类不同
2.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
A.氧气液化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小
B.结成冰的水不能流动,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CO 能燃烧,CO2不能燃烧,说明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3.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盛有滴入酚酞溶液的蒸馏水,然后向小烧杯B中倒入浓氨水,立即用大烧杯罩住烧杯A和B,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会变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验说明浓氨水易挥发 B.实验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C.烧杯A中溶液变红,说明氨水显碱性 D.实验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4.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 )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17g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2.1L 11.2L
A.氨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5.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点击化学“采取简单方法构建复杂的功能分子。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6.以天然气为原料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B.8g甲烷完全反应理论上可以得到3g氢气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目不变 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
7.物质甲在氧气中燃烧可用微观示意图表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属于缓慢氧化 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前后在微观上只涉及三种分子 D.甲分子的构成中一定含碳原子、氢原子,可能含氧原子
8.2021年科学家本·杰明和戴维因催化剂研究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如图是加入了催化剂后的某反应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保持不变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和原子个数都发生了改变
9.近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在液态锡催化作用下的高效制氢设备,该设备发生反应的微观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中各微粒的个数比为1:2:1 B.反应前后液态锡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甲烷分子
10.图中的微粒符号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
A. B. C. D.
11.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B.原子是最小粒子
C.在这个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不能由原子构成
12.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从微观角度看,图中共有3种分子
B.变化I和变化Ⅱ中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C.上述变化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D.分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重新组合
二、填空与简答题
13.如图是两种变化的微观图示:
(1)①②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 (填“①”或“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一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2)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该反应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 (填具体粒子的名称)。
1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
(2)氧化汞分解的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______;
(4)一定温度下,气体受压体积减小,主要是因为______;
(5)氧气能助燃,氮气则不能,说明______。
1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___________。
(2)此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的名称是氢原子和___________。
(3)此变化前后发生改变的粒子的名称是氢分子和___________。
三、流程题
16.利用氢气(H2)和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N2)可以合成氨气(NH3),下列是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图:
(1)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氮气,该方法属于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氮原子,“”表示催化剂,观察下列微观图,合成氨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顺序为_______(将下面三张图用序号排列)。
(3)N2、H2合成氨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填符号)。
(4)实际生产中,N2和H2不可能全部转化为NH3.将降温分离出的N2、H2送回合成塔的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充分利用原料 B.防止氮气污染空气
17.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工艺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1)合成塔中的反应必须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反应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填化学符号)。
(2)除水外,上述生产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
(3)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 H2 N2 NH3
沸点/C(1.01×105Pa) -252 -195.8 -33.35
在 1.01×10 5Pa 时,欲将 NH3与 N2、H2分离,应控制温度(用 T 表示)的范围是______。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详解】A、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则水分子体积很小,说明分子的体积小,故A正确;
B、冬天闻到腊梅飘香,香气分子运动被人闻到,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正确;
C、氨气在加压的情况下液化,分子之间间隔缩小,故C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D不正确。故选D。
2.B
【详解】A、氧气液化后体积变小,分子体积不变,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小, 正确;
B、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不会停止,错误;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氢分子和氧分子反应生成水分子,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正确;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CO 能燃烧,CO2不能燃烧,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正确。
故选B。
3.D
【详解】A、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说明浓氨水易挥发,正确;
B、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正确;
C、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都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烧杯A中溶液变红,说明氨水显碱性,正确;
D、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隔,错误。
故选D。
4.C
【详解】A、6.02×1023个氨气分子质量为17g,因此氨分子质量很小,故A正确;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因为氨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温度升高,氨分子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故C错误;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D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分子由原子构成,选项A正确;
B、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选项B正确;
C、化学变化是分子变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选项C不正确;
D、分子决定化学性质,因此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选项D正确;
故选: C。
6.B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前含有碳、氢、氧三种原子,反应后仍含有碳、氢、氧三种原子,即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1个甲烷分子与1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了1个一氧化碳分子和3个氢分子,反应中甲烷与氢气的质量比=16:(2×3)=8:3,则8g甲烷完全反应理论上可以得到3g氢气,选项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前的分子数目为3,反应后分子的数目为5,即反应前后分子总数目发生了变化,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1个甲烷分子与1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了1个一氧化碳分子和3个氢分子,即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选项错误,故选B。
7.D
【详解】A、物质甲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属于燃烧,不是缓慢氧化,故A错误;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B错误;
C、该反应前后在微观上涉及甲分子、氧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四种分子,故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所以甲分子的构成中一定含碳原子、氢原子,可能含氧原子,故D正确。
故选D。
8.B
【详解】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不是物理性质,错误;
B、由微观示意图可看出,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CH4)和氧气(O2),生成物是CH4O,属于“多变一”的特点,所以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C、由微观示意图可看出,参加反应的甲烷分子是2个,氧分子是1个,所以个数比为2:1或1:2,错误;
D、由微观示意图可看出,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原子个数没有改变,错误。
故选B。
9.C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H2+C,反应中各微粒的个数比为1:2:1,此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液态锡是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此选项正确;
C、该反应是甲烷在液态锡催化下生成氢气和碳单质,符合一变多,是分解反应,此选项错误;
D、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甲烷分子,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0.A
【分析】分子是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氢分子。
【详解】A、由图可知,微粒符号表示1个氢分子,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微粒符号表示2个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微粒符号表示2个氢原子,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微粒符号表示2个氢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A
【详解】A、由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如图可知,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汞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此选项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此选项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此选项错误;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如氧化汞由分子构成,汞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2.D
【详解】A、由图可知,A中为两种分子,B中为一种分子,所以图中共有3种分子,故A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变化I和变化Ⅱ中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B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变化I中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C说法正确;
D、由图可知,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不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3.(1) ② 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2)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
【解析】(1)
变化①中有新分子生成,变化②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故变化②属于物理变化;
(2)
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该反应中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故该反应中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14.(1)水分子
(2)汞原子、氧原子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4)气体受压分子间隔变小,物质的体积变小
(5)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解析】(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2)
氧化汞通电分解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大量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汞原子聚集成汞,故反应中不变的微粒是汞原子、氧原子;
(3)
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分子不断运动,水分子扩散到空气中;
(4)
一定温度下,气体受压体积减小,主要是因为气体受压分子间隔变小,物质的体积变小;
(5)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氧气、氮气是由分子构成。氧气能助燃,氮气则不能,说明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15.(1)1个氯原子构成一个氯化氢分子。
(2)氯原子
(3)氯分子
【分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氯分子由两个氯原子构成。氯化氢分子由氯原子和氢原子构成,一个氯化氢分子由一个氯原子和一个氢原子构成。
(1)
如图可以看出: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一个氯化氢分子。所以答案是:1个氯原子构成一个氯化氢分子。
(2)
化学变化前后没有 发生变化的是原子,发生变化的是分子。所以填:氯原子
(3)
化学变化前后没有 发生变化的是原子,发生变化的是分子。所以填:氯分子
【点睛】化学变化前后没有 发生变化的是原子,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16.(1)物理
(2)③①②
(3) N,H NH3
(4)A
【详解】(1)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氮气是物理变化,因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根据两种无得沸点不同从而分离开,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填物理变化;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合成氨的过程就是氮气和氢气先分解成氮原子和氢原子,然后重新组合成氨气分子,故微观顺序为③①②;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故合成氨变化过程中最小的微粒是N、H原子,保持氨气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是NH3;
(4)实际生产过程中将没有反应完全的N2和H2送回合成塔目的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原料,故选择A。
17.(1) 化合 N、H
(2)N2、H2
(3)-195.8℃<T-<-33.35℃
【解析】(1)
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该反应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氮原子和氢原子,化学符号表示为:N、H;
(2)
由图示可知,氮气和氢气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循环利用;
(3)
在1.01×105 Pa时,欲将NH3与N2、H2分离,最好将温度控制在-195.8℃~-33.35℃温度区间,这时氮气、氢气已经蒸发出去,留下液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