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何士光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种包谷的老人
何士光
一条隐约的山路,从山垭跌落下来,光是一些窄狭的、深深浅浅的石级,折回在长满刺丛的岩石之间。后来就变成一条沙土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那些低矮茂密的青榈林。最后来到坝子上,成为一条洁净的石板小路,在溪水潺潺的田畴之中蜿蜒。
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刘三老汉就住在这里。他七十多岁,脸、脖颈和手,都是深褐色的。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死去了,剩了一个幺女儿,嫁到了五十多里外的七星场。人们逢到在近旁做活路,就常到他的土坝里来,卷上一匹叶子烟,坐上一阵。后生和媳妇们顺手操起扁担来,为他把水缸挑满。过路的人知道他和气,也往往向他讨一个火吸烟,或是借一只水瓢来喝一回凉水。
有好几次,他病了,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要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有离开,像一棵坚韧的草茎,在风雨袭来的时候弯下腰去,过后又依然伸直起来。
农历六月的一个午后,刘三老汉躬着佝偻的脊背,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拥动。泥土渴透了。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刘三老汉把木瓢贴近一株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细根的空隙里。水刚沾着泥土,马上就被吸干了,在周围留下一小圈浅浅的影子。过后他摸索着出来,在旁边的草埂上慢慢地坐下。去年,落溪坪的庄稼人,托福被允许把庄稼划给一家一户料理,队长刘诚喜笑眯眯地来到刘三老汉跟前,问三伯要不要也分派一份土地。刘三老汉就要了这一处半荒的山坡来种包谷。乡亲们先一诧异,跟着就明白了三伯忠厚的用心,是不耽误大家的熟田熟土。
七月半,刘三老汉的包谷,是刘诚喜带人去帮忙扳的。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三十个男子汉一次也未必能担完。刘诚喜惊愕得好一阵也说不出话,他扳好一挑,就回到坝子上来邀约人。临近黄昏,包谷全扳回来了,足足五十七挑。这并不算很多,五口之家大抵有这样的收成。可是,这样好的庄稼却是三伯做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
可是,就在八月开头里的一天,入夜以后,有人慌慌张张地传过话来,说刘三老汉病了,病得很厉害。不一会,刘三老汉歇息的屋里都站满了人,从门槛那儿往屋里探望。往昔的日子那样艰难,他不是一次次地都没有死去 好容易到了今天,再说他又收了那么多的包谷,为什么要别了大家而去呢
他似乎已经不省人事了。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额头和眼角的那些皱纹不再牵动,凝结着一丝再不更改的笑意;可是一点也不像病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
这时候,木匠刘诚贵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来到床跟前,俯下身去探望。等到他清楚了事情确实是这样,就一跺脚回过身来,对大家说:
“嗨呀,这咋会呢 前天三伯还找我给他做家什!”
“嗯 ”乡亲们不明白,“做……家什 ”
“是呀,”刘诚贵说,“三伯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娥的!”
乡亲们都怔住了,翠娥,就是刘三老汉的幺女儿,六0年就嫁过去的,难道说,二十多年了,他心里还一直挂记着这回事情 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可是,那时地方上不清静,连衣食也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女,连自己也病着,是靠了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里顾得了这些事情呢 万分想不到,他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这一来,刘诚喜又才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的手交给他三十二块钱,托他还到乡场上的信用社,那不知道是三伯哪一年欠国家的贷款。
一时间,乡亲们似乎明白过来了,感到刘三老汉这一回真要去了。有的女人失声啜泣起来。刘诚喜他们又弯下腰去,哽咽着声音呼唤:
“三伯,三伯!”
“三公,三公公!”
后来,人们看见刘三老汉合着的眼帘微微地动了一动,终于慢慢地睁开来。刘诚喜连忙要女人们递过来一碗水,请了人端到床前去,自己则挪出来打发人去七星场叫翠娥,去乡场上请医生。
不一会,在落溪坪的因为成熟而变得宽厚和深远的夜色里,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即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几位乡亲分头赶路程,朝西北的青木桠,朝东南的青榈林。赶紧,赶紧,三伯辛苦一生,还能让他把好日子过下去也说不定……
(节选自《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长满刺丛的岩石”表明此地的荒瘠,而“洁净的石板小路”“溪水潺潺的田畴”又暗含了此地百姓的古朴和勤劳。
B.刘三老汉给包谷浇水的情节,描写细腻,写出了他种包谷的艰难,为下文刘诚喜等人帮忙等事件做了铺垫。
C.小说运用多种物象来丰富内涵,“油灯的光亮”暗示刘三老汉生命垂危,流露出他对生命的不舍,营构了凄凉哀伤的氛围。
D.小说安排木匠刘诚贵这一人物出现, 意在通过他与别人的交流来解释刘三老汉种包谷的原因,进一步丰富了刘三老汉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刘三老汉的品质特点。
3.小说结尾对刘三老汉的命运,设置了开放式结局,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场上
何士光
“冯幺爸!刚才,你是不是牵着牛从场口走过?”支书曹福贵问。
冯幺爸搔着乱蓬蓬的头发,嬉皮笑脸地说:
“一条街上住着,吵哪祥哟!”
人们哄地笑了。正逢早饭后,乡场上已聚了差不多半条街的人。
他身旁的矮胖女人是罗二娘,冷笑起来:
“冯幺爸,别人硬说你在场呀!”
这些年来,一听见她的声音,人们心里就像被雨水湿透似的。罗二娘在梨花屯的地位,相当于贵妇人,因为她男人是食品购销,任老大一个老实巴巴的民办教师,他家的娃儿,敢招惹罗家?
“冯幺爸!我那娃儿,实在没……”
瘦弱的任老大女人怯生生地望着冯么爸,恳求他。
“今早呢,”冯幺爸有些慌了,“我在犁田……今年是责任田!”
看样子他当时在场,可是不敢说。本来作为庄稼人,在这乡场上就低人一等,他呢,偏偏又比谁都更没出息,老是说:“做哪样哟!做,不做,还不是差不多?——收那么几颗,还不够鸦雀啄的。”分到一点点秋粮,他还要卖掉一两升,换斤酒,大醉一回。有人劝他,他反问劝的人:“我冯么爸就不是人,只该喝清水?”还不到春天,就缠着曹支书要回销粮①;以后呢,又涎着脸找人接济。他要求人,咋敢得罪人呢?
“冯幺爸!”罗二娘叫起来,“你真看见了?真像任家说的那样?”
她向前一步。在她眼里,冯幺爸不过像一条狗,只有朝她摇尾巴的份。
人们同情冯么爸了。你以为,得罪罗二娘就只是得罪她一家?没那么简单!我们这乡场,是这样的狭小,偏僻。只有街上那唯一的商店,才能买到半瓶煤油、一块肥皂。得罪罗二娘的话,商店的老陈也会对你冷冷的,于是你夜里会没有光亮,也不知该用什么来洗衣裳了。更不要说,曹支书还会一笔勾掉该发给你的回销粮,使你难度春荒。
冯幺爸艰难地笑着。正是春光明媚的好天气,一股汗水顺着他又方又宽的脸颊淌下来……
“冯幺爸!”曹支书点燃叶子烟,“是任家的娃儿说你在场。你真在场,就说在场:要是不在,就说不在!——你听清楚了?”
曹支书说话很懂分寸,但人们不会听不出其中的意思。
冯幺爸干脆不开口,抱着双手,在一处房檐下蹲下来。街头一时沉寂了。乡场上空,燕子低飞着,不住地啁啾……远处清楚地传来一声声布谷鸟的啼叫。
罗二娘冒火了。冯幺爸一声不吭,不也意味她理亏?这等于在一街人面前丢她的脸,而这人竟然是连狗都不如的冯幺爸!她直接开骂,一声接一声地“呸”,往冯幺爸面前吐口水。
曹支书又开口了,“冯幺爸,你就实事求是地讲!”
冯幺爸终于动了一动,站起来了。
“我冯幺爸,大家知道的,”他说得慢吞吞的,声音像在发抖,“在这街上算不得一个人……不消哪个说,像一条狗!……我得没有办法呀!……脸是丢尽了……”
“去年呢,”他接着说,……谷子和苞谷合在一起,我多分几百斤,算来一家人吃得到端阳……自留地还有麦子要收……去年没有硬喊我们把田放了水来种小麦,田里的水是满荡荡的。这责任落到户,打田栽秧都容易了!……秧子载下去,往后就有谷子挞,有苞谷饭……
罗二娘打断他说:“冯幺爸,你扯好远呀!”
万没想到,冯幺爸猛地转过身、也把脚一跺,眼都红了,扯开声音吼起来:
“曹支书!这返回销粮,我冯幺爸今年不要了!”
人们从来没有看见冯幺爸这样凶过,一时都愣住了!
“我冯幺爸要吃二两肉不?”他自己拍着胸腔回答:“要吃!……这又怎样?买!等卖了菜籽,就买几斤来给娃们吃一顿,保证不找你姓罗的就是!反正现在起赶场天都有猪杀,要肥要瘦还随你选!”
曹支书插进来说:“冯幺爸——”
冯幺爸一下子就打断了他:“不要跟我来这一手!你那些鬼名堂哟,走远点!——送我进管训班?支派我大年三十去修水利?不行罗!你那一套吃不通啰!……做活话——这回政策是准许的,我看你能把我咋办?”
“你、你……”
“你什么!——你不是要我当见证?我一直在场!罗家娃儿捡了别人东西不但不还,别人问他一句,他还一凶二恶的!任家娃儿不仅没有动手,连骂也没有还一句——这回你听清楚了没有?”
他迈开一双大脚,头也不回地走了。他那双大码数的解放鞋,不就是去年冬天才新买的?大家想起来,不错,从去年起,冯幺爸是不同了,他不大喝酒了,也勤快了。穿上了解放鞋,这就解放了……不公正的日子有如烟尘,早在一天天散开,乡场上也有如阳光透射灰雾,正在一刻刻改变模样,庄稼人的脊梁,正在挺直起来……
男男女女的笑声像旱天雷一样,使得整整一条街都晃荡起来。这雷声又化为久久的喧哗和纷纷的议论,像随之而来的哗啦啦的雨水一样,在乡场上闹个不停。不管罗二娘再怎样吵闹,大家心满意足地散开了。确实是春工忙啊,男男女女都步履匆匆……
(有删改)
[注]①回销粮,指国家从农村征购来又销售到乡村中缺粮生产队和农户的粮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幺爸、罗二娘、任老大女人等称呼,责任田、自留地、解放鞋等用语,使小说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B.与罗二娘的蛮横无礼有所不同,支书曹福贵“说话很懂分寸”,他要求冯幺爸实事求是,这表明他是顾全大局主持公道的基层干部。
C.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乡场上燕子的啁啾和远处布谷鸟的鸣叫,与现场的沉寂形成反差,烘托气氛,暗示人物内心即将发生变化。
D.面对曹支书的不断催问,冯幺爸却讲起自己去年种地的收成与生活的变化,表面看来是答非所问,却为下文他突然爆发埋下伏笔。
5.小说如何塑造冯幺爸这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小说通过小人物的变化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花屯的故事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第三段“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路面虽不平坦,但身处其中也“叫人沉醉不已”,为故事情节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展现了群众对上级决策积极纠偏的态度,使小说主题丰富。
D.小说结尾部分“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表现了他们对赶车老人说话絮絮不休的反感。
8.小说的第一段安排别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9.小说中多次写到“路”,请结合小说内容、时代背景、思想主题等方面分析“路”的深刻意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喜悦
何士光
秋深了,晴朗的早晨,鸭子一半浮在水田里,一半栖在田埂上,已显得那样清冷;余下来的,还没有干透的谷草个子,零落地立在那儿,也显得寂寥。几只白鹭倏地又飞起来,闪着白亮的翅膀,低低地划过田野……在这一片遥远的、被磅礴的大山围着的坝子上,又一个年头算是过去了!
一年一次的,年轻的媳妇惠回娘家的日子到了。一年只有一次,婆婆暗中是这样规定的;哪一天才能上路呢?她不知道,也不敢打听。没有想到,今年婆婆却爽爽快快地要她在今天就动身。日子太平了,田土里有收成,婆婆好像也很高兴。
大清早她就起来挑水,想把家里那一口石板砌的水缸挑满,来答谢婆婆的恩情。那时,雾罩还大得很,现在呢,远远的扁担山虽然还望不见,但晨雾却不再是沉重的一片,已经浮动起来,变得灰白,对面的林子和人家的剪影已经清晰地透出来。
她立在水井边,把扁担横在手腕上。看得出来,她什么也没有想,她的一颗心,只是同这田野的早晨一样新鲜喽。婆婆没有像往年一样,在她要回娘家的时候用难看的脸色待她。她今天能宽宽心心地上路,日子能这样地呈现在她的面前,她就喜悦不尽了。
只一会,她就担好水桶,轻盈盈地顺着窄窄的田埂往回走。太阳虽然还看不见,却让人感到它正朝这一片坝子上走来。雾气也浮转得更快,乱纷纷的,好像很紧张,很快抵挡不住太阳的光亮了。猛地,她觉得肩头一阵温暖,一片光亮已经像水一样漫过去,她家的瓦檐、壁板和窗棂,还有旁边的牛棚和谷草垛子,屋后的那一片杂树林子,都浸在浅黄色的光亮里了。
她担着水走进灶间的时候,婆婆正蜷在灶边,早饭快要好了,她正往灶膛里架柴草。惠连忙倒了水,赶过去说:“妈,我来!”4年前她嫁过来以后,就接替了做家务的位置。灶膛里散出青烟,枝叶毕剥地响着,探出猩红的火舌来。“我来烧……你看……有哪样要收拾……”婆婆说,声音有些含糊不清,脸上还像往常那样没有一点表情。她的脾气乖戾,常常使人不安,但惠听得出婆婆今天这样说并不是使气。今年分组做活了,大家都把季节抓得紧,忙不过来的时候,婆婆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她煮饭的。今天呢?却是要帮她早一点把饭煮好,来犒劳她一年的辛勤。她站着,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就到柴草棚子里去选了一捆树枝,给婆婆堆放在灶边。
早饭摆出来的时候,丈夫也回来了。今早上他好像很忙碌。一家人坐下来吃饭。菜有三碗,一碗红亮的、添了糯米粉的辣椒,一碗白净的、盐水浸渍的蒜瓣,一碗酸菜炒肉片。这比平常丰盛多了。大家都一声不响,没有交谈,只是婆婆吃完了的时候,惠就立即搁下自己的碗筷,起身为婆婆添饭,然后双手把盛好饭的碗送到婆婆的手上。
吃完了饭,她要洗碗,婆婆说把碗收拾在锅里好了。她要喂猪,丈夫先吃完,已经把木桶提在手里了。这么说,她空闲了?
该换衣裳了,但她还是不由得停了一停,才低着头,慢慢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她出嫁的那一年,用来压衣箱的衣裳,只有一件碎花灯芯绒上衣,一条蓝布长裤,一双浅蓝色纱袜,一双深棕色布鞋。这套嫁装她平时从来不穿,现在从红漆已经发暗的柜子里把它们一件件取出来,不一会就穿戴好了。
衣裳是用心浆洗过的,一走动就窸窣作响。她放轻脚步走出来。堂屋里的方桌上搁着一个细篾背篓。她心里一动,不禁偷偷地向背篓里瞥了一眼:好几只黄颜色的旧玻璃瓶里盛着包谷酒;还有用旧报纸一份份包起来的,则多半是砂糖。这一带的风俗,一瓶包谷酒或者一斤砂糖,就是一份带给亲戚的见面礼。要是这些全是婆婆用来打发自己上路的,就可以去看望许多家亲戚了。不知是为了偷看过背篓,还是为了动过这样过分的念头,她顿时觉得脸热心跳。
不一会,婆婆和丈夫从对面的房间里走出来。
“跟亲家说,”婆婆开始嘀嘀咕咕地吩咐她,“这回简单得很,等到正月间,再……”她的心一下子跳得更厉害,慌慌张张地连连点头。眼前的情形叫她不敢相信,因为这样的事情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婆婆很爱面子,但又很小气。她已经习惯了不在婆婆面前把喜悦表露出来,只是微微地红着脸,羞涩地低下头去……
终于,婆婆要她动身了。她最后点了一次头,轻轻地“嗯”了一声,往前去背那只背篓。“叫长顺……背嘛……”婆婆说。话还没说完,丈夫就一声不响地把棕丝编织的背篓系子抓在手里。
惠又心跳了。如果她暗暗地盼着什么,就是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不是为了恩爱,而是为了让自家的爹娘看见高兴,觉得婆家并没有亏待她,觉得他们当初并没有将她错嫁人家,于是很放心,脸上也光彩。
来到碎石铺的大路上了!经过整个上午的追逐,雾岚已经被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浮在那儿一动不动,留在近处的也变得像水一样透明,抖动着,融入阳光之中,浸着水田飞入家和山林,太阳高高地照着,一点也不骄矜,又宽阔又明净。
大路上没有人,但惠还是没有和丈夫并排走,一直落后那么一点点。他们也一直没有说话。她只见那只背篓不停地在眼前晃动,隔一会,她又高高兴兴地往前赶几步,跟上他。
一片晒谷场过去了,一座烘房出现在前面,丈夫的背篓仍在摇晃,而阳光还是那样明亮,天还是那样蓝……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土里有收成”“今年分组做活路了,大家都把季节抓得紧”,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小说有多处写到雾和阳光,营造了欢乐的气氛,暗示婆婆态度转变和惠的心情变化,也暗示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会越来越好。
C.婆婆脾气乖戾,不太好相处,一年只允许惠回娘家一次;如今婆婆为惠准备了较为丰厚的串亲礼物,还让长顺陪着她回娘家。
D.小说小中见大,以舒缓的叙事、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文笔,对日常琐事进行精心提炼,使之放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折光。
11.请谈谈本文如何具体塑造惠的形象。
12.有人评价小说《喜悦》在欢愉中透出一点哀愁,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情
何士光
日头刚西斜,一片炎暑笼罩,梨花屯坝子上静静悄悄。没有一丝儿风,没有一个人影。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担着水桶来到一口水井边,她的蓝色的旧布衫已经洗到了发白,一层层补缀过的,但是规整、干净。她从桶里取出一只水瓢——那龟裂了的葫芦水瓢用匀净的针脚缝起来。她蹲下来,一瓢一瓢地舀起那清清亮亮的井水。
不一会桶就盛满了,突然她发现在水井的那一边,站着一个男人,正望着她。
那人两鬓灰白,微微佝偻着高大的身躯,身背挂包,手捏草帽。显是走了远路,满面风尘,显得很疲乏。
在这日头西斜,连金蝇也只在树荫里歇息的时刻,赶路是多么辛苦!她连忙从桶里盛了一瓢凉水,双手捧给他。
但是,那人并没有接。
“你……”他迟疑地问道,“是不是叫桂芬?”
“我是。”她迷惑地回答。
他说:“我姓杨。”
女人仍迷惑地摇头。
“嗨,我是杨平山呀!”
杨平山?女人心里一动,但还是记不起来。
一时间两个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好半天,女人才叫出来:
“哎呀,你是杨书记?!”
他反而不说话了,好一阵,才缓缓地对她点头,并接过水瓢。那神情,不知道是喜悦还是伤心。
这个叫桂芬的梨花屯的妇女,万分没有想到会在水井边碰上多年不见的杨书记。眼前的这个人,在梨花屯当过书记,对了,那还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差点认不出来了呢!杨书记,你老了!”
她这样说的时候,当然是恭敬的;但这又和例常的恭敬不尽相同,显见得有真切的感情,并不完全因为他原来是一位书记。
“是呀!”他叹了一口气。
他认真地端详她,说:“桂芬,你也变了许多了……”
毕竟二十年的光阴过去了。杨书记在她家吃过饭,那还是互助合作时的事情。那时,她还是没有出嫁的年青姑娘,现在呢,她的大女儿都和她一样高了!
他站在那儿,只是望着她。她想:他望些什么呢?她不知道他是在望她那件满是补丁的布衫。那样的衣衫,只要境况略略好一点的人,都不会再穿!
人们常说,一个人会有第二故乡。如果真是这样,这个人的第二故乡就是梨花屯。他老家在北方,当年大军转战,南下西进,他的足迹最后到了梨花屯。他留下来建设梨花屯,他曾向梨花屯的父老乡亲,允诺过一份丰衣足食的前程。二十年后的今天,面对大抵依旧的梨花屯的田野,面对仍然贫困的梨花屯的故人,你叫他作何感想?
倒是女人又说话了。
“杨书记,”她惴惴地问,“听说,你后来被人整了?”
哎,过去的二十年,尤其是才过去的十年,他杨平山何曾得到过一天的清静?离开梨花屯,绝不是他所甘愿;削职回北方老家,更不是他的选择!但此刻他的心思似乎不在这上面,因此桂芬的问话她好像没有听见,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
“桂芬,我看今年的庄稼还不错——你说是不是?”
不料,这一问却勾起了桂芬心头的忧虑:
“杨书记,听说又要纠定产到组,是不是真的?我们队今年的庄稼长得好,就是定产到组,才有了活路……”
“谁说的?”他说,“谁要纠,就请他来问一问乡亲们是不是允许!”
她倏地抬起头,望着杨书记,好像有什么想法掠过了她的心头,仿佛说:要是你还是我们梨花屯的书记就好了。
“杨书记,你今天是……”
“就是来梨花屯呀!”略一停,又说,“这回是再也不走了!”是对她说,但好像也是对自己说的。
再不走了?这使她微微一怔。
“你又来……”她先是迟疑着,后来就一口气说出来,“你又来当书记?”
是呀是呀,怎么不是呢!他杨平山没有忘记他当年对梨花屯的乡亲们做过的保证!而今历史昭雪了他的屈辱,他唯一要求就是回梨花屯,把中断了二十年的事情,接着做下去。空负了河山万里,空负了二十载光阴,一想起来,就叫人疾首痛心。赤日炎炎,他不愿稍停片刻,风尘仆仆,就是为了早点看一看梨花屯的土地!
他认真地对她点头,这使她第一个知道了这个消息。
但她还有些不相信,她问:“真的?”
“不走!不该纠的,也绝不纠!”他略略侧过身子,望着梨花屯的绿透了的田野,激动地说。
他回过身来,直望着她,好一阵子,才说:“这一回,绝不骗你们!”
这时,突然传来了隐隐的锣声。啊,对了,梨花屯的人们薅秧薅草,是爱敲锣鼓、唱山歌,以壮声色的:他记得,这叫薅“打闹草”。
一霎时,有一支歌子来到了他的心上:
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凉水长青苔;拨开青苔喝凉水,凉水悠悠吹过来……
1979年11月
(选自《故乡事》,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关于梨花屯的景物描写,为下文杨书记在烈日中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地赶路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自然背景。
B.文中两次写到桂芬“一层层满是补丁”的旧布衫,这一细节表现了当时梨花屯普通劳动者贫穷的生存状态。
C.在叙述特征上,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旁观者视角,便于对情节客观地展开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作者曾说“在1980年前后写的一些文字都是真实的生活”,小说中的“互助合作”“定产到组”等事件,都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4.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那神情,不知道是喜悦还是伤心”中“喜悦”“伤心”的原因?请结合全文分析。
15.小说穿插叙述了杨书记二十年以前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C“流露出他对生命的不舍”理解有误。文中描写“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额头和眼角的那些皱纹不再牵动,凝结着一丝再不更改的笑意;可是一点也不像病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从他脸上的笑意可以看出,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之后内心安宁、恬静,没有对生命的不舍。
①坚韧顽强:历经变故而依然坚强地生活下来;②和善体贴:与村民相处和睦,分田地时只要荒坡;③勤劳能干:冒着酷暑种出大量包谷;④诚信守诺:有了包谷收成后归还国家贷款;⑤重视亲情:为二十多年前的女儿补办嫁妆。
3.①打破封闭结构,提供多种可能,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②设置悬念,激发同情,表现对刘三老汉美好人性的赞颂;③契合时代,表达作者对善有善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4.B“曹福贵‘说话很懂分寸’,……这表明他是顾全大局主持公道的基层干部”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你以为,得罪罗二娘就只是得罪她一家?没那么简单……更不要说,曹支书还会一笔勾掉该发给你的回销粮,使你难度春荒”分析可知,得罪了罗家,曹支书就会勾掉该发的回销粮,可见他是个徇私的人,文中的“说话很懂分寸”,含有讽刺的意味。
5.①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冯么爸的朴素善良,有正义感;②运用动作、神态细节描写,表现了冯玄爸的精神开始觉醒,对新生活抱有希望;③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冯玄爸怕得罪人,有些怯懦。
6.小说先写冯玄爸的怯,过去的穷日子使他连一句真话都不敢说,他怕得罪整个上层社会,怕春荒时曹支书不发给他回销粮。后来冯玄爸怯到了极点,在人们都替他难受同情他的处境之时,突然笔锋一转,写他突然爆发的勇,写他的愤怒。冯玄爸最后的怒吼,告诉我们,连冯玄爸这样的农民都开始变化了,那么别的农民的变化更是不言之中。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村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后农民的新面貌。
7.D“表现了他们对赶车老人说话絮絮不休的反感”错误,根据前文老人家回答他们的关于“沟”的事情,“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可知他们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陷入沉思,并不是对老人说话的反感。
8.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首尾都写到沉默,结构上前后照应;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强调了呼吁改革的时代主题。
9.从小说内容上看,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为后文故事发展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时代背景上看,“拐弯”“爬坡”反复出现,象征着改革开放之初对改革之路的艰难探索;从思想主题上看,“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深化了改革的时代主题。
10.B“营造了欢乐的气氛”有误。景物在不断变化,如“那时,雾罩还大得很,现在呢,远远的扁担山虽然还望不见,但晨雾却不再是沉重的一片”,雾气的变化暗示人情绪的变化,简单说营造欢乐的气氛不准确。
11.①行为描写,嫁过来后接替做家务的位置,清早就起来挑水等,表现她勤快能干。②心理描写,如“惠又心跳了……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表现了她的羞涩纯朴。③神态描写,如“只是微微地红着脸,羞涩地低下头去”表现了她的温顺。
12.①小说通过写年轻媳妇惠回娘家的早晨情景,写惠对自然景物和对婆婆的细腻感受,流露出生活的喜悦。②惠情绪变化受婆婆影响,带丈夫回家为了让自家爹娘看见高兴,小说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令人感到忧郁。③惠的喜悦中有辛酸,辛酸中有喜悦,令人产生一种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意蕴。
13.C“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错误。第三人称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一二人称都能够较直接地表达感情,用第一人称能够直接表达作者本人的情感,第二人称能够方便向读者表达情感。
14.喜悦:风土人情未变,巧遇故人并被认出,政治昭雪后能重回梨花屯。
伤心:人事沧桑自己面貌变得让人难以认出,空负二十年光阴,愧对梨花屯乡亲。
15.交代了杨书记的丰富经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梨花屯是杨书记的第二故乡,他要给梨花屯的父老乡亲一份丰衣足食的前程,解释了他重返梨花屯的原因,为情节发展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