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6页,20题。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以青铜雕像群为代表的古蜀文物,以及古城墙、古祭祀礼仪中心残迹等,证明了三四千年前的川西平原已具有了可以同殷商中原文明媲美的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形态。据此可以推断()
A.古蜀文明水平高于殷商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特点
C.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 D.古蜀地区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中心
2.现在已经面世的甲骨卜辞,除了极少数是记事刻辞之外,绝大部分是对于祖先神灵的贞问。大量的卜辞材料所表现的思想,乃是神灵为历史的主宰,神意左右着历史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灵。甲骨卜辞与青铜铭文记载内容的不同,表明()
A.天命神学在西周遭到普遍怀疑 B.中国古代人神关系出现重大变化
C.西周时期民本思想已经产生 D.西周时期礼乐等级秩序开始形成
3.据钱穆先生研究,汉代的察举制,要求首先进学校读书,获得补吏后,才可以被察举。而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这说明()
A.士族门阀的世袭特权具有法律制度保障 B.门阀士族成为皇权的重要支撑
C.魏晋以来的门第社会起源于汉代察举制 D.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西汉时期
4.唐宋时期,言利的思想主张日益抬头,一批思想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一时期,社会价值取向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实效和注重功利,整个社会焕发出一种新的精神生活面貌。这反映出该历史时期( )
A.传统的儒家伦理纲常已被完全抛弃 B.平民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和兴盛
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财富力量崛起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录,故班录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意,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录以代耕之意,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该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
A.继承先秦民本思想 B.主张君民一体
C.主张君臣地位平等 D.主张君舟民水
6.明万历时期,即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陷入经济萧条,大西洋贸易衰退,以转贩中国商品为主的太平洋贸易发展为世界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中国商品由此大量进入世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市场贵金属相对过剩与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的不平衡状态。这反映出明朝中国()
A.呈现某种走向“世界史”的趋势 B.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央政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D.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7.1835年,道光帝发布上谕称:“从来民风之纯朴,由于士习之端谨。凡有教士之责者,不徒课以文艺,务在敦崇实行,严为旌别,以树风声。”道光帝发布该上谕的根本目的是()
A.改善社会风气以维护清朝统治 B.发动民众监督以整顿吏治
C.整顿民风以端正士人学术风气 D.提高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
8.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中国近代这一思想演进的过程中()
A.中西方文化激烈交锋,儒学被彻底抛弃
B.西学广受欢迎,逐渐统治国民思想
C.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D.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9.抗日战争给中国现代化道路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中国民主力量在成长、新的社会集团兴起,除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建国之外,各民主党派也积极要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甚至被战争动员起来的社会各利益集团在战后也纷纷舆论议政、组织政党、干预国事。这()
A.表明抗战胜利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
B.表明中共的和平建国纲领即将得到实施
C.表明抗战胜利促使国民党放弃了一党专政
D.反映了当时中国参政扩大化的历史趋势
10.漫画《鸟儿与草人》发表于1952年9月《人民日报》。
鸟儿对草人说:“我过去一直以为你是农民,现在农民可不是你这个样儿。”该漫画反映了()
A.土地改革受到农民欢迎 B.农民当家做主的意识增强
C.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功 D.解放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11.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审判中,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这()
A.有利于保证判决的公正
B.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C.体现了审判程序的民主
D.体现了民主程序与公正结果的一致性
12.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木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契约理念的萌发 B.世俗权力的加强
C.“民族情感”的缺乏 D.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13.有学者指出,西方现代金融市场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导致上述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经济实力的增强
C.殖民扩张的加剧 D.大国之间的争夺
14.苏俄中央消费总社计划于1921年8月15日前拨出8105亿金卢布的工业品给地方合作社,而实际只拨出1133亿金卢布。同期,政府计划用工业品交换3200万普特粮食,但只得到218万普特粮食。为了克服这种困境,苏俄政府()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扩大农村租佃关系 D.统一进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15.1933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关于除财政部批准外一律禁止黄金出口的行政命令,后来强制全国私人公司和个人把储备的黄金交到联邦储备银行,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10月,罗斯福宣布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第二年,国会又授权联邦储备银行,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这些措施()
A.确保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B.有利于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
C.有利于美国拓展国际市场 D.维护了美国的金本位制度
16.阅读下列材料
年份 发达国家间贸易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之间的贸易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1965 59. 0 32.5 3.8
1970 62. 1 30.6 3.3
1975 46.5 38.4 7.2
1980 44.8 39.0 9.0
1985 50.8 35.3 9.0
1990 55.3 33. 4 9.6
1995 47.0 37.7 14. 1
资料来源:(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注:百分比合计不到100是因为统计与经互会的贸易时,国家未被区分,故有误差。
下列各项中对上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稳步增长
B.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迅速
C.制成品和服务贸易长期主导世界贸易
D.发达国家长期主导二战后的世界贸易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 12分,共52分)
17.(14分)【社会治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很多人以为“中国”是指“中央帝国(Middle Kingdom)”,但这个词最初是指“中原的诸国”。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不过,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国际体系,此后,秦始皇不再需要争取人心,遂以暴政取代“公民权”。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及公民权》
材料二 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的“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路易十六时代的法国也是如此,因为贵族往往更敢于冒险,投资也更大胆。1603年的伦敦,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的晚年,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大城市的市政权往往把持在大商人手中:伊丽莎白时代的46届伦敦市长全部是12个同业公会或贸易公司的头面人物。在亨利八世后期的议会立法中,涉及社会经济内容的议案占总数的75%。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新兴利益集团与统治者之间的默契,使得奥尔森定义的“共容利益”不断扩大,正是二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8分)
18.(14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材料一近代的大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不是在摧毁中世纪大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中世纪大学的一系列制度在近代大学以至整个高等教育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中世纪大学的学院体制、学位制度,都成为近代大学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中世纪大学的一些实质性的要素仍继续作为近代大学的重要精神财富,并得到发扬光火。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无论是洋务学堂,还是大学堂,都未与原有的太学、国子监、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发生实质性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到近代初期似乎发生了中断,而以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为标志,这个过程仿佛突然改变了原有的前进方向,并且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仲展。
-摘编自张斌贤《中外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1949年,我国仅有高等学校205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全部在校生不足12万人,其中工科在校生只有3万人。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到1957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其中,综合大学17所,工业院校44所,师范院校58所,基本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发布,高考制度恢复。然而,直到1998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78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扩招是民心所向,势在必须。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5%,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吹响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号角。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发布将推动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摘编自《扎根中国大地奋进强国征程》(《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22 日)
(1)据材料一指出,与欧美相比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显著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5分)
(2)据材料二,概述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9分)
19.(12分)【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直至今天仍然方兴未艾,并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爆发”起来。在新技术的研发中,美国政府利用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受到削弱,一时难以与美国展开有力竞争的良机,凭借自己庞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工业基础,不仅投入巨额资金,还大力组织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实施重大的科技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如核物理和原子弹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科技在世界上跃居首位,确立科技优势。
-摘编自吴必康《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力中的地位逐步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其他诸要素的渗透和物化,已经不仅是简单地使它们发生了量的变化,而是产生了崭新的质的变革。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已经上升为主导因素,成了第一生产力。
-摘编自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确立科技优势的主要原因,概括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影响。(6分)
20.(12分)【铁路发展与社会进步】阅读下列表格
材料 晚清具有代表性的铁路遗产一览表
铁路 起始点 建设日 期(年) 建成日期 (年) 所用轨距 (毫米) 里程(千 米) 建造国
中东铁路 满洲里--绥 芬河 1898 1902 1524 1560 俄国
南满铁路 哈尔滨--旅 顺口 1898 1902 1524 940 俄国
安奉铁路 丹东--沈阳 1904 1905 762 302 日本
京奉铁路 北京--沈阳 1881 1912 1435 840 中国
正太铁路 石家庄--太 原 1904 1907 1000 243 中国
胶济铁路 青岛--济南 1899 1904 「 1435 395 德国
道蒲铁路 道口--焦作 1902 1907 1435 150 英国
汴洛铁路 开封--洛阳 1903 1909 1435 183 中国
京绥铁路 北京--包头 1905 1923 1435 818 中国
津浦铁路 天津--南京 1908 1912 1485 1013 美德两国
芦汉铁路 北京--汉口 1898 1906 1435 1214 中国
粤汉铁路 汉日--广州 1900 1936 1435 1059 中国
沪宁铁路 上海--南京 1905 1908 1435 307 英国
滇越铁路 海防(越南) --河口 --昆明 1901 1910 1000 859 法国
-崔卫华、杨成林《中国近代铁路遗产的时空分布与遗产价值研究》综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B; 2.B; 3.C; 4.D; 5.A; 6.A;7.A;8.C; 9.D; 10.D;
11.C; 12.C; 13.B; 14.B; 15.C; 16. D。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14分)
(1)西周时期: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
(2分)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法家 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土地私有制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
(任答两点给4分)
(2)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 (任答两点给4分)
影响: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有利于宗 教改革和殖民掠夺;促进了西欧各国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进程。(任 答两点给4分)
18.(14分)
(1)特点:突变性(或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产物。)(1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兴起;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兴起。(任答两 点给4分)
(2)历程:1952-1957年,配合国家“一五”计划,开展院系大调整;1977年 恢复高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1998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 渐走向大众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双一流”大学建设等措 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任答两点给4分)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接受 高等教育的需求;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推动;党和政府对高 等教育发展的重视;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任答三点给5分)
19.(12分)
(1)原因:直接原因: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的科技成果;外部原 因: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受到削弱,一时难以作出有力竞争;政策原因: 政府的巨额投资和大力组织;基础原因: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工业 基础;科技事业结构:拥有一个强大和完整的全国科技体系,特别是发达的教育 事业。(任答两点给4分)
背景:科学革命的巨大成就提供了理论基础;两次世界大战和生产实践的需 要刺激了科技发明与应用。(2分)
(2)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到来(或推动了知识经 济的到来;社会信息化);推动社会生活的科技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包 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推动人的现代化(包括人 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的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任答三点给6分) 20.(12分)
示例1:晚清铁路建设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阐述:我国近代铁路建设时间晚于西方国家,晚清铁路建设基本由西方国家 掌控,建设标准与技术不统一,空间分布也由各方利益主导,在空间分布上极不 均衡。由于铁路建设对交通运输的巨大推动作用,各国列强为掠夺我国资源,近 代铁路建设布局基本由列强支配,建设线路的整体分布也多为资源主导,整体上 呈现出由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向外发散的分布特征;南北走向呈现出北部密集而南 部稀疏形态;东西区域铁路网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只分布了几条线路;由 于近代国情与地形的原因,当时的铁路建设多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地区以及华中与 华东经济发达地带。
示例2:晚清铁路建设空间分布呈现不平衡状态
阐述:晚清铁路建设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又以东 北地区居多,其中东部地区铁路里程占比,远较西部地区为多,尤其是东北地区 在占有全国国土面积9%的前提下,却占有全国铁路总里程的一半,形成原因主 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我国地形复杂,东部地区多为平原,铁路建设的工程技术 要求相较于西部的高山盆地地形低;另一方面,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 展快,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集中于此,以至于他们疯狂抢占在华的铁路修筑权,进 而导致了东部地区铁路网远密集于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