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蒋冬梅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蒋冬梅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1 16:2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蒋冬梅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伊芝花
蒋冬梅
伊芝花长得丑,丑得让全村女人都放心。
她黑,却不抹粉,村主任刘德水说她,黑不牙碜。她胖,但不减肥,一顿两大碗饭,雷打不动。她说话压不住冲劲,像按拖拉机喇叭。她爱系纱巾,一个月不带重样的。
丑女人,细端详也能找到风味。伊芝花笑起来好看,牙白,整齐,碎瓷似的,笑得实心实意,感人肺腑。
伊芝花最不能让人小瞧的一点:和乡长是同学。她一上乡里开会,见着乡长就开玩笑,一晃二十年不见,你看你都当乡长了,上哪说理去!
提名伊芝花当妇女主任是村主任刘德水的策略,在向阳村,伊芝花和她老公王二帅两家都是大家族,伊芝花上街转一圈,遇上十个人,八个是亲戚,有号召村民的能力。
村里的事,刘德水说了算。他说,老爷们干的活不能让老娘们干!伊芝花歪着脑袋想不明白有啥不合理。时间长了伊芝花明白了,凡是往外花钱喝酒吃饭的事,都是老爷们干的活。凡是出去要钱拉架安抚闹事的,都是老娘们干的活,刘德水还振振有辞,这种事女的干有优势。
村里想修个文化广场,刘德水老婆说,该修!我们晚上扭秧歌就有地方了。这事很快提上了日程,支书村主任会计研究了三天,研究出一个结果,缺钱!会计提议,这事得开会!刘德水一拍大腿,对,叫伊芝花来开会。
三个人坐在村部准备开会。支书说刘德水,你“微”一下伊芝花!刘德水捏了半天手机假装没收听见。支书说,他,你“微”呗,紧张啥!会计也说,正事要紧!刘德水说他俩,你俩咋不“微”?支书说,那咱仨一块“微”!
伊芝花正搁那拉架呢,两家为一根地垄打一块去子。这家说,走!上法院!那家说,行!我告你去!伊芝花说,屁大个事就上法院,法院给你家开的呀?
这边伊芝花的手机嘟哪哪三声响,她一看,支书,树长,会计齐刷刷发来三条微信:伊芝花,到村部开会!
伊芝花转身要走,开架的人拉住她。你还劝不劝架啦?伊芝花说,你们再干一会,等我回来接着劝。
伊芝花到村部一瞅那架势,肯定又是村里差钱了。刘德水冲伊芝花两手一摊,钱的事还得你上,谁让你和乡长是同学呢!伊芝花就笑,和乡长同学倒楣呗!刘德水说,主要这不是老爷们干的活。
他们四个平时像打麻将总是四股劲儿,这时突然拧成两股劲儿了,会计说,对这不是老爷们干的活,得芝花上!刘德水说,不行举手表决,同意芝花上的举手!支书、村主任、会计三支手齐刷刷举起来,像三个树杈。
伊芝花都让他们气笑了。她斜眼看这仨大老爷们的为难样,明知道管上面要钱难,可也得硬着头皮上。支书平时寡言少语,关键时候说话赶劲,他说,芝花啊,该弄弄,该整整,自己把握啊!
伊芝花从来把出门当大事,何况这是上乡里,怎么也得打扮一下。她把出门那几套“行头”拎出来,选了又选,对镜子照了又照。王二帅小心眼不乐意,一个劲儿说她,总理要接见你呀?!
到了乡里,乡长见了伊芝花就说,刘德水咋又派你来?伊芝花也不客气,开门见山就说事。乡长说,文化建设有项目不愁资金。伊芝花一阵欣喜说,这么简单个事,把刘德水他们弄得不敢抻头了。乡长说,刘德水他们脑子里长弯,脚下不走直道,正经事不敢正经办!伊芝花说,他们也是没想到风气真变了!
乡长说,再这么下去,你们这个村委该换换水了,下届村委改选,芝花你上来干吧!伊芝花连连摆手,我我一个女的可干不了!乡长说,女强人多了!你当个村干部才哪到哪?
伊芝花一高兴拉着乡长说,老同学,我请你喝酒!乡长说,不喝了,上一任喝酒,一将到底,成白帽子了。伊芝花点点头,大气候搁那呢!
出门前,乡长叫住她欲言又止,最后悠悠说了句,芝花啊!大形势底下,不能请你吃大餐了!伊芝花说,你已经给我吃大餐了,我还怕不消化呢!乡长也知道她指的是啥,说,那你好好考虑下。
回家后,大大咧咧的伊芝花竟然睡不着觉了。 王二帅听不见夜夜杀猪般的呼噜,也跟着她睡不着觉了。没心没肺的伊芝花,因为乡长这一句话,成了有心事的人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伊芝花的丑、黑、胖,饭量大,嗓门高,然后再写她的“风味”,一个生动的“伊芝花”已经呼之欲出。
B.小说描写的乡村生活真实生动,富有喜剧色彩,如三个人各怀鬼胎,谁也不愿先“微”伊芝花,最后三个人齐刷刷地一起“微”。
C.伊芝花劝架时所说的“屁大个事就上法院,法院给你家开的呀?”“你们再干一会,等我回来接着劝”,充满乡土气息,展现了人物个性。
D.小说取材于当下农村生活,虽然切入点小,但反映了当下农村的一些问题,故事有深度和广度,反映了作者构思上的非凡功力。
2.小说以小见大,既反映了基层政风的转变,也反映出存在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3.因为乡长的一句话,大大咧咧的伊芝花竟然“成了有心事的人啦”,请分析伊芝花的“心事”是什么?这样安排结尾有何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双伶
蒋冬梅
这一年,他听出她声音里泛起的秋风了。
眉笔在她脸上笔墨横姿,像春风剪一片柳叶,屋子里仿佛有了一丝风。他这样给她画眉很多年了,不唱戏的时候也画,他怜爱地嗔她,老想活在戏里头呀!她也嗔他,又给我梳小辫,你当我是小姑娘哪!不等她说完,他偏在她鬓角插一朵花,左右端详着说,给看官来一段吧!她眼里就来了神,拈指蹙眉地唱一句:一轮明月呀,照西厢啊……
边上放着一只妆匣,里面有一副不值钱的头面。妆匣不知传了多少代,被多少双手抚弄过,跟多少命运纠缠过,斑驳的镜子曾模糊了谁的前世今生。镜上嵌一张小像,一个头,戴凤冠、身着霞帔的女子,周身笼着一层灿烂的光芒,像踩着云霞来的人。他不止一次问过她,是你师父的师父的师父吧?她总是摇头。妆匣是谁的,头面是谁的,小像是谁的,都像谜一样,总归是从前一个爱戏的伶人的。
记得当年她师父用妆匣上妆唱小戏的日子。人们闲暇的时候,都爱看这种小戏。用乡里人的土话讲,小戏比大戏更对他们的口味。村庄里没有正经戏台,打稻谷的场院啦,学校的操场啦,村部的空地啦,有人看戏自然就有戏台。可是现在,打谷场、操场、空地都在,看戏的人却不来了。人人都说,国粹大戏都衰了,何况这种没名头的小戏?
那天在县上看地方戏非遗保护的海选演出时,那漫舒水袖,飞花逐月的场面还萦绕在他们的眼底心头。回来后她就不停地赞叹,他看见她满脸艳羡痴迷的样子,不禁有些心疼,就说:“我看,咱们的唱腔也够上去拼一拼!”
梳妆后,他和她来到自家稻田地边,看一台红色的收割机嚣张地收割着。之后他们揣好用稻谷换来的一沓钱币,就往村西的玉米地走去。那片枯黄的玉米地里,星星点点有人在穿梭。
一个扎着绿围巾,戴着黑口罩的妇女,正坐在玉米棒堆里麻利地剥着玉米衣,一双手在秋风里吹成了红薯色。
戏班里的的几个业余演员都在,个个包裹得严严实实。他们分明像乔装的花验、老旦、小丑匍匐在田里,连剥玉米衣的一招一式,都有唱念做打的韵味。
那些人都热情地和他们打着招呼,却不敢停下手里的活儿。他的声音比风的声音大:“扒一天一百块?”扎绿头巾的女人用比他还大的声音回答:“一百五!”脆生生的声音中气,有长年练嗓的功力。他用更大的声音喊着:“给你二百,跟我唱戏去,参加县上的非遗海选!”扎绿头巾的女人停下了剥玉米衣的手。他记得,这只手去年这时节还在台上拈兰花指,执一方绣着梅花的丝帕。
她在一边正正经经地说:“选不选上非遗并不打紧,打紧的是,让那些省城来的大人物也听听咱们的小戏,这可是咱们小戏能上的最大台面啦!”大家听得有些眼泪汪汪的了,他口袋里摸出刚才卖稻谷换来的钱币,扬得老高:“别怕,咱拉来赞助了,大伙儿放心唱吧。”扎绿头巾的女人过来了,几个男人女人也过来了,他们一边接下了钱,一边七嘴八舌地说,从骨子里爱唱小戏,苦点儿累点儿都不怕,可就怕唱小戏活不了命。
夜里,小小身量的她,躺在他宽宽的膀弯里,像一个孩子。她突然说,今年就唱最后一年吧。
他听了没有说话,想起她声音里的那股秋风,他的心突然疼了一下。他想起很多年前第一次见她,不是在灯光灿烂的舞台,而是在后台。那时她就做着这个草台班的班主,台上唱戏台下张罗,下了台脸上的油彩都来不及擦,捧起一碗凉饭就往嘴里扒,一双筷子都被唇膏染得通红,他看了,心突然就疼了一下。
到了非遗海选演出那天,大家都像平生第一次演出那样,尽管头面首饰残破,戏衣褶皱陈旧,可是人往台上一立,自然都带了一股气势,一招一式招招到位,一唱一念句句动情。他在台下看着看着,就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他们一会儿变成玉米地里剥玉米衣的甲乙丙丁,一会儿又变成台上唱念做打的生旦净末,生活使他们随时在各种角色间变换,他们都用同一股劲头用力地演着。
他拍了一张她盛妆的小照,把小照嵌在了那个旧梳妆匣子里,两张小照上的人竟有几分相似,她们隔着时空相望,浅笑盈盈。
夜深了,暗黄的灯光里,那只妆匣还在半开着,像一部旧了的书,里面仿佛传出多少鼓车马声,多少的莺啼燕语声。她闭上眼醉了一阵,就伸手轻轻合上了妆匣。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20年 9 期)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一个深深爱着地方小戏的“她”,她既有很高的演唱才能,又有非常突出的组织才能。
B.作品回忆和现实交错,把她辉煌的过去与窘困的现实结合,把他过去对她的疼爱与现实的关爱结合。
C.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了对地方小戏的无比挚爱之意,同时也对小戏的未来表现出了迷茫之情。
D.语言优美流畅,叙述舒缓平实,十分简洁典雅;大量口头语的运用,使其富有地方色彩。
5.本文多次写“妆匣”,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
6.简析“这一年,他听出她声音里泛起的秋风了”中的“秋风”有哪些含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①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只有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傅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注]①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1976年,实施“引松工程”,引松花江水入查干湖,与自然抗争,开凿了“草原运河”。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一块珍贵的原色。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述查干湖当下渔猎过程的同时,不时穿插“过去”,增加了小说的故事成分和底蕴。
B.小说下面的“注”介绍查干湖渔猎悠久的历史,易于读者理解文本开头,使文章具有厚重感。
C.小说情节分为“传说大鱼——寻找大鱼——捕捉大鱼——大鱼,一直都在湖里”等几个部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
D.小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渔猎的场面,使其显得古朴、隆重,并具有鲜明地域特点。
8.简要概括“师傅”的形象特征。
9.请结合本文和“注”,简要分析文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鹰
蒋冬梅
他想起40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①!”
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鹰的首领),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巅岩画的故事。在库页岛北边的大海上,驾着船踏浪的,有打鱼人也有捕鹰人。他们登上峰顶的哨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铺天盖地袭来。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
鹰来的那天,当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鹰嘴子,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那鹰一身青白带黑的毛,像一只勾了墨的白瓷瓶。“得好好熬一熬它,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 ”他对父亲发着誓愿。父亲驯了一辈子鹰,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
他不懂这话的意思,只知道驯鹰都得按老办法来。他把自己和鹰关进一间小屋,小屋框起的方寸之地,遮挡了白鹰往日的天空。白鹰被一段铁链拴在木杆上,边上摆着羊肉和清水。他试探着挑起一块肉凑近鹰嘴,拿出老驯鹰人的架势,像念叨咒语般呼唤着:“这这、这这。”可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他有些心急,又探,再探,动作多少带些赌气。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他捡起那些毛羽,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从佛像上掉下的金漆,觉得心疼极了。
看来,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天色渐暗,白鹰眼中射出的剑光折断在黑暗之中,他假装不再理会鹰;升了篝火烤起来。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映出白鹰扑凌起的巨大翅膀,夜色正把它们勾勒成一对出鞘的长刀。
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都已精疲力竭。他困得张不开眼皮,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跑到外屋,浸了一脑袋凉水,转头钻进屋,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
“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
哪座高山去捕食?
哪个大洼来背风?
今天上山把你请,
把你请啊把你请,
来我家中敬一敬,
你不喝来我不吃,
你不睡来我不歇。”
轻易屈服的绝不是一只好鹰。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鹰的耳膜。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地给了他一爪。他也不擦手上的血,还是不停地唱,直到嗓子哑得完全发不出一丝声音。
第三天天亮的时候,他饿得眼冒金星,手上鲜血淋淋,鹰也撒了羽,低着头喘息。当他把一块羊肉放在掌心伸了过去,鹰一口叼起狼吞虎咽起来。他抚摸着鹰胸口的羽毛,白鹰的目光软了下来,低头承接着他的善意。他会心一笑说“嘿,你看,打了个平手!”冷不防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他对父亲说∶“鹰熬成了!”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
当他和鹰同吃同睡三个月之后,他走到哪鹰跟到哪,白鹰稳稳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他背着的一支剑。就算他解开鹰脚上的铁链,鹰在天空追逐一朵云,最后还是像归巢的鸟,落回他的手臂。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
他架着鹰一头扎进屋外的北风,等日头快沉落草莽之时,不远处的草窠中飞出一只山鸡,展着五彩的长尾划过天空。鹰头上的顶毛突然炸开了一朵花,只一瞬间,就如一道白光和山鸡卷在了一起。山鸡的哀鸣响起,他踉跄赶过去的时候,鹰正落在一株大树上,看见他过来也没有飞下来。
如果一只鹰起了走的心,那只能试试“摆床子”②绝技了。他掏出切好的鲜肉,按着老辈传授的秘诀,不断变换着抛肉的花样,柔声叫着:“这这、这这!”这是他和鹰之间的秘语,他知道鹰听得懂。可是鹰既不飞走也不落下,静地和他对望着,站成一座雕塑,从天黑到天亮。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鹰不在树上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小半年投入的感情把他的心揪疼了。他失魂落魄地往回走,突然一声鹰唳如闪电般划过天空,白鹰驼着旭日,周身金光,一对羽剑自由挥斩在苍穹,转瞬又昂头冲击高空,似一只镖射向太阳。
他伸出手臂时,白鹰还是落了下来。他不舍地抚摸着鹰的身体,解开了它脚上残留的绳绊,突然向上扬起手臂,把鹰抛向空中,大喊着:“你去吧!”白鹰在空中来回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终于一个振翅,慢慢消失在了天际。
他脸上淌满了泪水,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歌谣:“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身披白玉衫,不是捕鹰人。”
(有删改)
【注】①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海东青,被喻为“万鹰之神”,是中华肃慎(满族)族系的最高图腾。驯化猎鹰是满族古老的传统技艺,他们用猎鹰追捕天鹅,以天鹅脚上的绒毛制作“白玉衫”作为贡品。驯鹰展现了强者交锋的智慧之美,人与动物的情感交融之美。②摆床子,又叫出床子,是指鹰一旦受到惊吓,便独自待在树上,猎人必须用自带的肉摆在地上,吸引它下来。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笔触细腻、文字灵动,作者把白鹰的高傲威严、凶猛无畏和熬鹰人的耐心、坚忍刻画得惟妙惟肖。
B.小说写他历经艰辛熬鹰,但当“鹰起了走的心”时,他却选择放鹰,造成故事的陡转,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C.“父亲”在这篇小说中虽着墨不多,但他的话语如“可没那么容易!”等为下文“鹰起了走的心”埋下伏笔。
D.小说结尾写白鹰在天空中盘旋最终飞走,而他脸上淌满泪水,表现出他的无奈,说明人永远无法战胜自然。
11.文章第二段描写了“老鹰达”捕鹰人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群像”描写的作用。
12.文章两次引用满族古老的熬鹰歌谣,请结合文本分析两次引用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跑南海
蒋冬梅
①他在南海打鱼的时候,大马哈鱼正肥美,它们满满地铺在海底,像扯着一面色彩鲜艳的旗。鱼像听到什么召唤一样,迎着浪头逆水而行,向乌苏里江洄游。打鱼人并不急着下网,他们只等在河口,把白色的渔网撒成半开的花朵,网住的鱼一个人就已经拉不动了。产卵后死去的鱼漂满河面,连它们红色的尸身都是美的。他知道所有的大马哈鱼攒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才能把它们送回乌苏里江。
②乌苏里江畔的男人,顺着大马哈鱼的来路,坐一条杨木船去跑南海。那里有肥美的海参和森林一样的海菜。他们把自己“卖”给渔头,预支了银钱交给女人,打着单薄的背包去搏命。他也在一张薄薄的契约上,像他的父亲那样,按下半只手掌的印子,把自己交给了大海。
③母亲穿着棕色的袍子在江边送他,站成一块风化的石头。从送走父亲的那一年开始,这块石头就伫立在江边。十几年的江风吹过,把石头吹矮了,终有一天会变成一颗石子,等着父亲回来握在手里。
④坐上杨木雕下海时,他穿着一件鱼褂子,持一柄钢叉,扎水底白沙上黑宝石一样的海参。人们看到他手臂上凸起石头一样的肌肉,就喊他“石头”。南海上的人,都忘记了本来的名字,看着近旁的物什,随口喊一个人,就当作名号了。他们渔帮里有一个老头,年老打不动鱼了,人家可怜他,让他蹲在杨木雕里绑海菜,一喊他就叫“绑菜”。“绑菜”沉默寡言,好像他不会说话一样。不只是“绑菜”,打鱼的人互相也不常说话。
⑤母亲说过,南海码头上的女人,是缠人的绳子,缠住了父亲的腿。有时候母亲又说,是南海的海菜缠住了父亲的腿。他刚一到南海,就急着向人打听父亲,可他又说不清父亲的样子。他用力回想幼年时父亲的样貌,眼睛、鼻子、嘴巴全都模糊一团。他才发现,父亲就像一幅洇了水的画,色彩和线条全被冲毁,只剩下一个斑驳的影子。这让他想起那些死去的大马哈鱼,用面目全非的样子,把自己交回故乡。
⑥他向人描述着父亲,酱色的脸庞,山石一样的身体,一顿能喝下一坛烧锅酒,用一只手就能拉上来一网大马哈鱼。人们听了指着“绑菜”说,他当年就是那样子啊。“绑菜”蹲在船头,像什么也没有听见,木然得像块石头,一双粗黑的大手,加紧在绑着海菜。那些海菜长得能绑住这片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绑完。“绑菜”站起身来,弯曲的身体像一只青虾,常年漂在海上的人,骨头都被海里的湿气弄变形了。不只是“绑菜”,打鱼的人个个都被蚀成海边的断崖。那时的“绑菜”踩着船像踩着一片树叶,吹着哨子,举着手里的鱼叉,有海豚涌过来敲击船帮,一齐引来硕大的海狗。“绑菜”会握紧鱼叉猛刺向海狗,胳膊上的肌肉凸起,像坚硬的石块。
⑦没有人见过他的父亲,打鱼人都不打听别人的事,譬如问他的家乡,问他的女人,问他的儿女。他们只说受了一天的海风,于是晚上点起火,围着喝酒。
⑧从前,父亲教他唱渔歌调子“跑南海”时就唱过:“东道走来,西道往来,海参崴[注]呀,撒大网呀。打好鱼来,大马哈来,叉海参呀,拧海菜。”父亲说,大马哈鱼群里,能游回乌苏里江的都是最勇猛的鱼。千万条鱼里,只有数十条能回去。大马哈鱼能跳过瀑布,跃过桥栏,隔着山海,也能闻到淡水的气味。它们回到出生的那片淡水,在一片沙砾里安静下来,产卵之后慢慢死在那里,像秋天的落叶。他无数次地想,父亲为什么不是最勇猛的大马哈鱼呢,是不是他忘记淡水的气息了。
⑨有一天他路过出海口,看见大马哈鱼正在洄游,它们逆水冲浪,聚成一团,像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嘶鸣。“绑菜”很少见地居然没有绑海菜,他蹲在船头,望着碧青色的海水,突然说了一句:“一条鱼都知道回家。”听他说这话,杨木雕上的人都停了手里的活,望着海口的浪头。谁也不知道,从前和“绑菜”一起打鱼的人都去了哪,他们只知道,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绑菜”。
⑩“石头”踩着杨木雕靠过来,他突然对“绑菜”说了一句:“乌苏里江抚远来过一个林绍春,一顿能喝一坛烧锅酒,一只手能拎上一网大马哈鱼。”
“绑菜”垂着头,俯身又开始从船帮往上拉海菜。他背朝着“石头”,背朝着出海口,背朝着大马哈鱼群,踩着杨木雕,在灰黑的大海上渐渐漂远了。
(有删改)
[注]海参崴,即符拉迪沃斯托克。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他”到南海打鱼写起,再介绍“他”的家庭情况,然后写“他”前来南海的目的,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父亲”和其他奔赴南海打鱼的人一样,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们为生活所迫,先从渔头那里预支银钱给家人,其实就是把命交给渔头,难以翻身了。
C.母亲对父亲是十分惦念的,文中“站成一块风化的石头”一句生动形象地将母亲眺望父亲归来的深情期盼表达了出来。
D.尾段写“绑菜”踩着杨木雕在海上消逝的场景,极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从和“绑菜”类似的打鱼人的灰暗人生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14.文中多次提到了“大马哈鱼洄游”之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5.有人称《跑南海》为“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答案】
B“各怀鬼胎”的描述不当,谁也不愿先“微”是村干部做事推诿拖沓的习惯所致。
①伊芝花一提出要钱的要求,乡长就答应了,乡长说“大形势底下”不能请她吃大餐了,这一情节反映了反腐倡廉的“大气候”已经在基层形成,廉洁已经深入到乡镇基层干部的内心。这些反映了基层政风的转变。②向阳村的村干部只知道吃喝,正事不敢正办,反映出某些村级领导班子的涣散,也反映出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
3.心事:根据伊芝花大胆泼辣、敢作敢为的性格,她的“心事”,应该是琢磨什么时候走马上任,如何管理好村子,提前筹划村里工作了。
好处:①丰富了人物形象。前面的描写,伊芝花给人大大咧咧的印象,但结尾一段,又刻画了她细腻、有责任心的一面,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②伊芝花到底在想什么,作者采用留白手法,让读者用想象来补充这样的结尾,含蓄蕴藉,增强了艺术张力。
4.C“表现出了迷茫之情”错,从小说的结尾“她们隔着时空相望,浅笑盈盈”“她闭上眼醉了一阵,就伸手轻轻合上了妆匣”可以看出,对未来是充满了信心。
5.①写妆匣年代久远,暗示了小戏历史悠久厚重;②写妆匣上已有的小像和放上了他给她拍的小像,暗合标题“双伶”;③通过妆匣上的两张小像隔着时空相望的叙写,表明小戏后继有人,绵延不绝,寄托着作者的希望。
6.①看海选演出后内心激起的参赛欲望;②抓住今年最后一年积极演唱的拼搏之意;③对过往唱戏时光的怀念之情。
7.C“小说情节分为‘传说大鱼——寻找大鱼——捕捉大鱼——大鱼,一直都在湖里’等几个部分”分析错误。通过阅读整篇小说,可以知道,“传说大鱼”情节概括不准确,应是“期盼大鱼”。
8.①血性和豪烈,渔猎经验丰富。②对接班人,鼓励信任,培养有方。③深谙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道理。
9.①通过对古朴、隆重、热闹的渔猎场面的反复描写,生动描绘了查干湖的冬捕风俗画,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悠久的渔猎文化的热爱及代代传承的期待。②通过对师傅与鱼把头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对具有豪壮、血性、坚毅、责任等优秀品格的查干湖人的赞美。③小说的最后两行,含蓄蕴藉,表现了大湖是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人类应该永远敬畏大湖、尊重自然的哲理。
D“表现出他的无奈,说明人永远无法战胜自然”错误,小说中的“他”主动放走白鹰,表现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主题,并无无奈和“人永远无法战胜自然”的意思。
11.①情节上,“群像”描写交代了捕鹰的传统,为后文做了重要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②环境上,“群像”描写交待了主要人物的成长背景,营造了满族人以狩猎为生的社会环境。
③人物形象上,“群像”描写突出了捕鹰人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共性。
④主题上,以小见大,以捕鹰人的群体形象,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坚韧品格,歌颂了满族人民坚毅的精神。
12.①在熬鹰阶段,人和鹰两军对峙,熬鹰的过程是强者交锋的过程,考验着熬鹰人的意志,此时“他”唱起古老的歌谣,“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展现熬鹰人对成功的渴望。
②释放白鹰之后,“他”耳畔响起了古老的歌谣,展现熬鹰人内心的感情,“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他对白鹰虽然充满了不舍,但还是把自由还给白鹰,体现他内心发生了变化,在经历了熬鹰到放鹰的转变之后,他对熬鹰传统该不该坚持的问题,也产生了一些犹豫,体现了复杂的心理变化。
D“使读者从和‘绑菜’类似的打鱼人的灰暗人生中看到了一丝光亮”于文无据,“绑菜”踩着杨木雕在海上消逝的场景,在这里只是强化了悲剧的色彩,并没有光亮色彩出现。
14.①用“大马哈鱼洄游”来揭示主旨,从而表明思念故乡、盼望回故乡的主题。
②用“大马哈鱼洄游”的艰难来比喻跑南海渔人的回乡之难。
③多次提到“大马哈鱼洄游”,并以此串联起文章内容,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相互呼应。
15.①虛化人物。小说中的人物连姓和名字都没有,都是看着近旁的物什,随口喊一个人,就当作名号了。儿子向人打听父亲,可父亲始终没出现,其样貌,眼睛、鼻子、嘴巴全都模糊一团,符合小说虚构性的特点。
②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儿子找父亲、“绑菜”绑海菜、渔人跑南海等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趋向散文化。
③营造意境。着力于对“大马哈鱼洄游”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有散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