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新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新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1 21:5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赵新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叫遛弯儿叫散步
赵新
葫芦老汉从省城回到老家沟里村,正是夕阳西下落霞缤纷的傍晚时分。一下子走了一个多月,他很是想家,想念家乡的山水,想念家乡的亲朋,想念家乡的月亮,想念家乡的细雨和风,等吃了晚饭、收拾好碗筷之后,他对女人说:“你和我到村外转悠转悠,看看那小路,看看那树林,看看那沙滩,看看那河,看看那……”
女人问:“咱们两个一起去?并着肩膀一起走?”他说:“那是当然。我在省城儿子家里,天天晚上出门遛弯儿,可惜你不在身边,一个人转来转去,就少了成色,少了滋味,少了意思!”女人摇了摇头:“意思?什么意思?你去吧,俺不去,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
他笑了:“都60岁的人啦,老夫老妻了,谁笑话?常言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装上你的手机,走吧。”
他伸手去拉女人时,女人躲开了。葫芦没了奈何,仰天感叹道:“哎呀,就你脸皮薄!在省城的大街上、花园里,人家红男绿女,双双对对,都是两口子。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
女人很严肃:“老汉,那可不一样,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
葫芦说:“山沟里就不是人啦?山沟里的人就没感情啦?山沟里的人就矮半截啦?山沟里的人就……”
女人说:“你别和我抬杠,反正我不和你去!”
说不服,劝不动,葫芦只好一个人走出门来,沿着村边的小路,向滩上的那条小河走去。阳春三月,月色朦胧,小路上鸟语花香,和风习习。葫芦正在感叹自己的女人如何如何头发长见识短、如何如何思想保守时,回头之间,看见一条黑影跟在身后;那影子若即若离,扭扭捏捏。葫芦哈哈大笑。葫芦喊道:“老太太,赶快跟上来吧,还拿捏什么?我知道是你,我的那位韩大妮!”女人跑了几步,就跟上来了。女人问:“老汉,你怎么知道是我跟着你?”葫芦拉住女人的手说:“常言讲,秤杆儿离不开秤砣,有感情嘛,所以你一定会跟着我。老太太,你看这夜色多么美好,你看这天地多么辽阔,你看这山水多么明媚,你看他们两个多么亲密!”
女人很吃惊:“谁们两个?”
葫芦搂住女人的肩膀:“大妮,你说呢?”
女人说:“去去去,你敢叫我的小名,你老葫芦真是长了出息!”
一言未了,女人的手机响了,是儿子从省城打过来的。儿子问候娘的身体,问候娘的生活,问候爹到家了没有,问候爹晕车了没有,一路上是不是顺利。葫芦很高兴,正想和儿子说几句时,儿子却把电话挂了。
葫芦很遗憾地说:“这小子,光知道他娘——我也有手机,他不打我的!”
女人说:“你小心眼儿!儿子哪里亏待了你?”
他们沿着小路,走过一片冒着花香的桃树林,来到了洁白细腻的沙滩上;沙滩很柔软,一踩一个脚窝窝。
女人说:“哎呀,脚底下好暄乎,你小心点儿。”
葫芦说:“暄乎一点好,有弹性,踩下去舒服!”
他们走到小河边,河水很清亮;细微的波浪涌起来,层层叠叠,咿咿呀呀。又似有声,又似无声。
葫芦说:“老太太,你明白了吗?如果只是我自己来,那是名副其实的遛弯儿,走出来走回去,很是枯燥乏味;现在咱俩来了,内容就丰富了,这遥弯儿就成了一种陪伴,一种责任,一种滋润,一种享受!”
女人点了点头:“老汉,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呢,还非得叫上俺?”
葫芦说:“我在省城学的呀。城里人能做的事情,咱乡下人就不能做吗?”
女人说:“老汉,明天晚上咱们还出来转悠。看着那月亮,看着那星星,看着那长长的流水,我心里就宽绰,浑身就舒坦!”
一星期之后,村主任二毛突然来到葫芦家里,开门见山、郑重其事地说:“姑父,您好,我能给您提个意见吗?”葫芦说:“可以可以,当然可以;你是主任,你随便提。”
二毛说:“老人家,您以后晚上出来遛弯儿时,别带我姑姑好不好?您这一带呀,好家伙,全乱套了。”
葫芦说:“等一等,你把话说清楚,什么好家伙,什么乱套啦?”
二毛说:“我的天,您没看见吗,您这一带头,咱们村的老夫妻、小夫妻双双对对都出来遛弯儿了,黑更半夜的,出了问题怎么着?”
葫芦说:“人家都是两口子,能出什么问题呀?”
二毛说:“有的不是两口子,也出来瞎跑!”
葫芦说:“不是两口子,也能出来遥弯儿呀,怎么会是瞎跑?你没看见吗,乡亲们遛弯儿时有说的有笑的,有扭的有唱的,有吹笛子的有拉胡琴的,现在咱们村热闹了,活泼了,有生气了,有气象了,你二毛脸上也光彩呀!”
二毛高兴了:“姑父,谢谢您的吹捧,谢谢您的夸奖。这么说,您是给沟里村办了一件好事呀。”
葫芦说:“你说呢!你40多岁的人,应该比我们想得透彻、想得周到。”
几天之后,葫芦老汉和女人在沙滩上遛弯儿时忽然看见了二毛和他媳妇。老汉很兴奋,立在那里大声喊道:“二毛,你们夫妻俩也来啦?好,好呀!”
二毛说:“姑父,怎么偏偏碰到您啦?我本来是坚决不来,可是我媳妇非拽着我出来,结果……我们家里是女人当家,我拗不过她呀!”
葫芦说:“所以你就出来遛弯儿啦!”
看了看天上的一弯月亮,二毛背着手走了过来,然后很严肃地说:“得给您纠正一下,我们这不叫遛弯儿叫散步,明白了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表现了女人对散步的否定。
B.“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所以儿子也更关心母亲,打电话只打给母亲。
C.小说语言质朴、富有特色,大量使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遥弯”“老汉”“瞎跑”“喧乎”等。
D.小说情节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相似,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内容又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2.小说中的葫芦老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颇具戏剧性,从矛盾冲突的展开过程来看,呈现出“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平衡”的经典叙事结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年那件事情
赵新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村里的社员们生活困难,不少人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那时候我在乡下一所初级中学教书,学校离我老家沟里村正好有十里地的路程。我还担任着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有五六个学生都是沟里村的;他们一个个拿不出伙食费,所以都是走读生,天天来来回回跑饭吃,尽管很累,但累也没有别的法子。
那一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那个时候这个节日不放假),晚饭时厨房里限量分给我们每位老师一个二两面的白面馒头、一个二两面的棒子面窝头,还有小半碗儿滴了一点点香油的凉拌菜,款待大家,欢度中秋。我把饭端回我的办公室正准备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突然想起了父亲: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今年我已经23岁,是父亲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叫我读书识字的!
我想,今天晚上自炊自食的父亲会吃什么饭呢?老人家已经年逾花甲,烧火做饭拙手笨脚,不是稠了就是稀了,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不是生了就是煳了。
而且今天非同一般,今天是一个很隆重很喜庆很讲究很传统的节日!
有夕阳照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个馒头热热地冒着香气。
有秋风吹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份凉莱悠悠地飘着香气。
我恍然大悟,激动地跑到教室,把正准备起身回家的赵尚叫到了我的办公室。
赵尚就是我们沟里村人。他既是我们班的学生,又是我的本家兄弟。这个孩子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担任着我们班的班长,我指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是我很喜欢的学生之一。
他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迟;别人没来他来了,别人走了他还要坚持学习一会儿。
他个头儿长得也高,16岁的年纪,焕发出蓬蓬勃勃的青春气息。
他规规矩矩地问我:“老师,您找我有事?”
我点了点头:“赵尚,咱们村又是只剩你自己没走了?”
他回答:“是。老师,每天都这样。”
我说:“赵尚,今天可不一样,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他说:“一样一样,八月十五我们家也没有好东西吃,能填饱肚子就不赖。”
这时候他才看见了我放在桌子上的白面馒头、棒子面窝头,还有那半碗滴了香油的凉菜。
他的眼睛大放光彩:“老师,您这是?”
我说:“赵尚,你把这个馒头、这碗凉菜给我爹捎回去,让他过个节日……”
他说:“老师,那……那……那您吃什么?”
我说:“我吃那个窝头。赵尚,这个事情不能告诉我爹,你就说我也吃的馒头。”
他点了点头:“是,老师。”
我把东西交给他,嘱咐他路上小心些,别洒了也别掉了。他说:“不会不会,这么贵重的东西,我能不负责任,给老师弄丢了?”
他又说:“老师,这是您的一片心意啊!”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他们中午不带饭,硬扛着,他饿了啊!
两三个星期过去以后,我回沟里村看望老爹。爹很动感情地说:“小子,八月十五你给我捎的那个馒头、那碗菜,我都收到了,也都吃掉了。你正年轻,饭量大,别老是惦记我……”
我说:“爹,您把我拉扯这么大,那还不是应该的么。”
爹用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头:“小子,那东西真是好吃,真是香甜,真是有味道,这个八月十五真是没有白过!”
爹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我满心的幸福和高兴。
一年后赵尚考上了高中。
几年后赵尚考上了大学。
又几年后赵尚大学毕业,在我们县政府参加了工作。
赵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八月十五,就捉着两瓶酒两包月饼到家里看望我。提起当年那件事情,他立起身来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老师,对不起,那一年八月十五您让我给大伯捎东西,我在路上饿得走不动了,就偷吃了半块馒头,偷吃了一点点凉菜……”
我很吃惊:“是吗是吗?赵尚,你只把半块馒头交给了我爹?”
赵尚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老师,对不起,那时候越吃越想吃,越吃越香甜,反正也是吃了,就管不住自己了,我把那馒头把那菜一口气吃光了,这才觉得自己犯了错误,丢尽了脸面……”
赵尚紧接着问我:“老师,我当天晚上就把这件不光彩的事情告诉大伯了,说我日后一定一定报答他——大伯没有告诉您?”
我摇了摇头:“没有,爹只字未提。爹只说那些东西真香甜、真好吃。”
赵尚的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打湿了他的衣襟,打湿了他脚下那片土地。
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
(选自《金山》2020年3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回忆开篇,将时光拉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颇有几分历史沧桑感;接着叙述当时国家受灾、社员们生活困难的现实,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B.小说构思缜密,如写赵尚看到食物时“眼睛大放光彩”、跟“我”说话时“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等,为后文写他偷吃馒头和凉菜埋下伏笔。
C.小说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听到爹只字未提自己偷吃,“赵尚的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这一处描写生动传神,从侧面衬托出爹的感人形象。
D.“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寥寥十余字中蕴含了“我”对爹已去世的悲伤,对已去世的爹的怀念以及对赵尚偷吃之事的不悦,可谓意蕴丰富。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爹”的性格特点。
6.画线句中包含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2乘以3得8
赵新
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
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
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
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
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
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
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
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
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
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
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
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
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
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
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
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
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
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
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
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新颖简洁又独具匠心,通过一个错误的算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
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心。
D.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
8.“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
9.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0.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也有人认为是“爹”。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县长欠我一支烟
赵新
那是5年前的事情。5年前,马亮35岁,在古寨乡当乡长。
那年春天的一天,马乡长在乡政府召开一个小型座谈会,座谈关于放牧和养殖大牲畜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只有十多个人,都是古寨乡的村民,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作为会议的主持人,会议开始时,马乡长首先向大家问好,给大家道了辛苦,然后掏出自己带的香烟,一支一支递给大家。马乡长的身边坐的是放羊的老汉杨老万,马乡长由远及近最后一个把烟递给他时,竟出现了特殊和意外:那老汉双手把那支烟挡了回去,脸上一片郑重和严肃的表情。
马乡长笑了:“大叔,您不抽烟?”
老汉掏出烟来说:“抽啊,我抽烟抽得很勤,很凶!”
马乡长说:“那您就抽我一支,我这烟比您的烟好!”
老汉说:“好也是抽,歹也是抽,反正都是冒烟,咱还是各抽各的吧!”
会议出现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大家都笑了,都觉得杨老万这个人真是有点别扭。会议接着往下开。会议开得很热烈。十多个人全都发了言,杨老万当然也发了言,而且发言的质量要比别人高,他结合自己的放牧实践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马乡长很兴奋。马乡长在做会议总结时这样说道:“今天的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实在,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我们乡的放牧和养殖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尤其是杨老万大叔的发言,朴实深刻,诚恳直率,句句说到了点子上,句句……”
讲到这里时,马乡长很想点一支烟抽。马乡长有个习惯,开会讲话时喜欢抽烟,只要把烟一点,他的讲话会更加精彩,表情会更加生动。可是现在马乡长的烟盒里没有香烟了!自己再去买吧,显然不合时宜,而且马上就要散会了,托人再去买烟也不值当;不抽烟呢,情绪上不来,影响自己的临场发挥,影响会议的效果。也是凑巧,这时候正好杨老万往外掏烟,马乡长便抓住这个机会说:“大叔,借给我一支烟吸!”
杨老万愣了一下:“马乡长,你是说借我一支烟吸?”
马乡长点了点头:“对,借您老人家一支烟吸?”
杨老万说:“马乡长,既然是借,借了东西是要还的!”
马乡长说:“还,还,散了会我就还给您!”
杨老万递给马乡长一支烟,马乡长继续把话讲了下去。这又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大家都笑了,都觉得杨老万这个人真是有点意思!
会议说散就散。散会以后,马乡长立刻被人拉到了饭馆里,一下子喝得酩酊大醉。喝醉了酒,马乡长当时就忘掉了那支烟的事情。
马乡长工作忙,后来仍然忘掉了那支烟的事情。马乡长常常在古寨村的村口和街面上遇见杨老万,遇见那老汉赶着羊群上山,赶着羊群回村。有一次马乡长看见那老汉从地上捡了许多烟头,并把那些烟头小心翼翼地装进衣服兜里。那年年底乡政府召开全乡劳动模范大会,中午就餐时马乡长去给杨老万敬酒,顺手把桌子上的一盒香烟塞进老汉的口袋里。马乡长说:“大叔,以后别再捡烟头吸啦,那玩意不干净!”老汉掏出那盒烟答非所问地说:“马乡长,这烟我可不能要,这是乡政府出钱买的烟,这是招待大家的烟!”
过罢春节,马乡长被调到了县城,先任某局局长,后来当上了分管全县教育工作的副县长,这就到了现在,到了今年春天。这一天马县长到古寨乡考察工作,除了看见杨老万那一群雪白的羊外,又看见那老汉弯着腰在地上捡烟头。
马县长让司机把车停下,一个人走到了老汉跟前。马县长说:“大叔,您好!您还在放羊啊?我看见您又从地上捡烟!”老汉有些脸红,有些尴尬。他慌忙把手藏到背后,低下头说:“没有啊,没有啊,我正赶着羊群出村……”马县长递过去一条烟说:“大叔,我送给您一条烟,您别捡烟头啦,那玩意不干净!”
老汉说:“马县长,这条烟是你自己买的吗?”
马县长说:“不是,这么好的烟我能买得起吗?给您您就抽,管它……”
老汉说:“不是你买的我不要;是你买的我也要不了这么多,我只要你一支烟!”马县长还是没有想起那一支烟的事情来,他只是看着那老汉渐渐地走远,渐渐地走远。
夏天的时候,县教育局忽然报告马县长,说古寨村的村民杨老万去世了,这位62岁的老汉立下遗嘱,要把多年积攒下的18万元人民币捐给古寨小学!马县长大为感叹,等匆匆忙忙赶到古寨村时,老汉已经入土了。马县长从杨老万的儿子杨小万的手里看到了那份遗嘱,遗嘱上除了捐款的事情外,还有一条是:“马县长还欠我一支烟,一定要让他归还!”
马县长终于想起了5年前的那个座谈会,想起了那支烟。
马县长本来带着烟却又亲自从村里的小卖部买了一盒烟。马县长带着这盒烟来到了老汉的坟头上。马县长给老汉点燃了一支香烟后泪流满面地说:“大叔,您抽吧,这是我自己的烟!”
马县长还了解到,那杨老万原来是古寨村的前任支部书记,退下来之后当了名副其实的放羊汉。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县长欠我一支烟》围绕一支烟叙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思想涵盖量很大,给人一种厚重之感,刻画了极具个性、极富感染力的人物杨老万。
B.小说通过杨老万拒绝马乡长递来的烟和杨老万递给马乡长一根烟两段“小插曲”的叙写,展开了故事情节,在这两个小插曲中,突显了杨老万对年轻干部马乡长的关心。
C.作者赵新,在写作技巧上得心应手,尤其是简洁明了、呈现动态状的叙述艺术,令人赏心悦目。本文作者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细节、心理等多种方法,使杨老万的形象生动感人。
D.小说不止一次地提到马乡长看到杨老汉从地上捡烟头的情节,既与小说的线索相关联,又与杨老万“把多年积攒下的18万元人民币捐给古寨小学”的情节形成反差,突出了杨老万的大爱。
12.阅读小说,思考题目“县长欠我一支烟”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13.请分别概括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14.有人说,结尾“马县长还了解到,那杨老万原来是古寨村的前任支部书记,退下来之后当了名副其实的放羊汉”一段文字可有可无,你是否同意?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的庄稼
赵新
赵庄稼大门前的荒地上长了一棵庄稼。赵庄稼已经六十二岁,种了一辈子庄稼,从未见过这样好的一棵庄稼。饭前饭后,工余闲暇,端上一袋早烟,老汉常常站在那棵庄稼跟前,观赏它粗壮挺拔的身姿,抚摸它舒展修长的枝叶,直看得如痴如醉。
老汉现在是沟里村的清洁工,每天拿把扫帚在街道上打扫卫生,然后按月去村委会领钱,然后用两千四百块钱的工资,买米买面,买油买菜,买这买那。
日子过得很享受,但是过得不踏实,很纠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沟里村的庄稼人一窝蜂地都去打工,怎么不种庄稼了呢?眼见大片大片的土地撂荒了,怎么没人心疼呢?家家户户买着吃,要是有那么一天天底下的米面卖完了,人们该吃什么呢?他去问村委会主任。年轻的村主任哈哈大笑。村主任说,姑父,你这就叫杞人忧天啊!人们出去打工,那是因为打工比种地挣钱;人们方方面面买着吃,那是因为手里有钱;而只要你手里有钱,你就永远有饭吃!他说:照你这么说,钱就是饭,钱就是粮食?村主任说:你真是,这还用怀疑吗?他不服:那,要是万一光有钱没有粮食呢?村主任说:姑父,你别死凿铆,好好打扫卫生吧。他胡乱地点了点头,心情却越发沉重起来。
只有见了那棵庄稼,老汉的心情才会感到舒畅,感到明朗,感到踏实。老汉拍手掌,提高噪门夸奖那棵庄稼:好家伙,你腰杆子真硬,你旱也不怕,涝也不怕,风也不怕,雨也不怕!正兀自念叨时,发现它的叶子上爬了一只虫子。那虫子又细又长,弓了腰快速蠕动,像爬在他脊背上,像爬在他的心上,他伸手把它拿住,用力一搓,那虫儿便成了一滩绿色的汁水。
说话到了白露节令,那棵庄稼上的娃娃已经长得比棒槌还大。一团红缨秀出来,丝丝缕缕,飘飘洒洒。老汉把那娃娃摸了摸、按了按、捏了捏,上面的颗粒密密实实,娇娇嫩嫩,饱满圆润,又鼓又大!老汉闻到了它的芳香:那芳香如酒,扑鼻而来,令他陶醉。老汉看见了它的成熟:那成熟金光闪闪,像一道霞光,扮亮了秋天。
傍晚的时候,村主任忙忙活活地来到赵庄稼家里,递上去一支香烟。老汉正在吃饭,顾不上接那支香烟。村主任说:姑父,就你一个人吃饭?老汉说:你姑姑撇下我走了,孩子们都在外头打工,可不是就我一个人吃饭!村主任说:姑父,我问你一个问题,你门前的那棵玉米,是你的吗?老汉放下饭碗:这还用问吗?它长在我的地里,当然就是我的。村主任又给老汉递烟,老汉忙着刷碗,又没接。村主任说:姑父,你把那个棒子送给我吧,我儿子吵着闹着要吃煮玉米。老汉的心猛地一抖:那可不行。你到别处找去吧……村主任笑了:咱们村只有你这一棵玉米,只有你这一穗嫩棒子,我到哪儿找啊?老汉说:不行就是不行!那穗棒子我要留下作种子,不能随便糟蹋了它!村主任说:姑父啊,你已经不种地了,还要种子干啥?老汉说:种,我现在就开始准备种,你别忘了我叫赵庄稼!老汉又说:想吃煮玉米还不好说,你有钱有车,你到城里买去啊。
当天晚上,月光明媚,夜色如画。在缠绵的秋风里,赵庄稼披了一件厚衣服,坐在一张板発上,聚精会神地守护那棵孤独的庄稼。有只萤火虫儿飘过来,欢欣地绕着那棵庄稼转,而它好像睡着了,顶着满天露水,抱着硕大的娃。老汉想,再有十几天,我就可以收获,把这穗种子藏到我家。收获了这穗种子我就向村委会辞职,我还种我的庄稼。
老汉竟迷迷糊糊睡着了,睡梦中漫山遍野都是好庄稼。老汉是自己笑醒的。笑醒了,天亮了,那庄稼上没了那个娃娃。
晌午的时候,村主任又忙忙活活地来到赵庄稼家里。他说:姑父,我今天还真到县城去买嫩棒子了,可惜白跑了,没有卖的啊!老人家,求求你……
老汉说:你别求我啦,我的娃娃早丢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赵庄稼的形象特征。
16.文章第五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7.小说第八段写赵庄稼梦到“漫山遍野都是好庄稼”,这情节有何作用?
18.小说标题是“孤独的庄稼”,请探究“孤独”的意蕴。
【答案】
B小说中并没有显示“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儿子打电话只打给母亲并不表明“儿子也更关心母亲”,而且,儿子给母亲的电话中,也有询问与父亲相关的问题。
①思想开放,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敢为人先。在劝说无力的情况下,葫芦老汉独自散步,感叹自己的妻子见识短、思想保守;村主任二毛上门劝葫芦老汉不要带女人遛弯,遭到葫芦老汉的反对和辩驳。②热爱家乡。葫芦老汉离开家乡一个多月,很是想念家乡的山水等。③自尊自爱。葫芦老汉与妻子展开辩论,认为农村人与城里人人格上平等,同样具有审美需求。
3.①葫芦老汉想和女人遛弯,遭到女人反对,经过葫芦老汉的开导,女人接受和老汉遛弯,旧的矛盾暂得解决,新的矛盾冲突尚未产生,叙事结构处于平衡状态。
②村主任二毛上门劝葫芦老汉不要带女人遛弯,遭到葫芦老汉的反对和辩驳,矛盾冲突出现,叙事结构平衡被破坏。
③葫芦老汉夫妻遛弯时遇到村主任二毛夫妻也出来散步。矛盾冲突得以弱化与消除,叙事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4.D“对赵尚偷吃之事的不悦”分析不正确。“我”并没有“不悦”,更多的表现了父亲的善良大度,表现了“我”的遗憾。
5.①坚强独立:“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是爹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我”工作后爹独自一人自炊自食。②关爱儿子:嘱咐儿子“正年轻,饭量大,别老是惦记我”。③善良大度:对赵尚偷吃之事只字不提,说那些东西“都收到了,也都吃掉了”“真是好吃,真是香甜”。
6.①爹虽然没有吃到馒头和凉菜,但儿子的孝心让他感到无比快乐与满足,同时也为了替赵尚掩饰事情真相,故而表现出“满脸的幸福和高兴”。②“我”因自己能够回报爹的养育之恩、让爹在八月十五吃上馒头和凉菜而感到“满心的幸福和高兴”。
7.D
A.“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说法错误,本文标题“2乘以3得8”既不是行文的线索,也没有揭示小说的主题,只是涉及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具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错误,赵泰穿着“长衫”到我家里来,体现他此行的郑重,没有盛气凌人,也不是表达讽刺。
C.“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心”错误,原文不仅有对赵泰的痛恨,还有对于儿子不识数受欺负、家里穷没办法供孩子读书的痛心。
8.①爹激动是因在困难时期,赵泰爷爷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族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我被赵泰爷爷骗去4分钱 。②感慨的是赵泰爷爷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竟然可以用2乘以3得8来欺骗不识数的“我”。③叹息的是不识数没文化终将被人欺侮。
9.①交代了“我”爹去世时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小说的结局。读书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暗示父亲的心愿实现了,放心地离开了人世。②衬托了赵泰的智慧与远见,进一步凸显了人物有文化、有见识的形象特点。③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贫穷、愚昧被富足、文明代替,揭示了作品主题。
10.①小说主要情节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赵泰故意多收4分钱,以此逼迫“爹”送我上学,从而改变了我的命运。②在赵泰爷爷身上体现了在贫穷落后中生活的人所拥有的智慧和眼光。③作者借赵泰爷爷和我的故事,反映知识对我及整个农村的改变这一主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11.AD
B.“突显了杨老万对年轻干部马乡长的关心”不准确,还表现了杨老万的耿直。
C.“运用……心理等多种方法”错,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12.①情节:精炼地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②是小说的线索:在开篇借烟之后,杨老汉又三次暗示马县长还烟,直到去世后留下遗嘱。③人物:点明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关系。④主题:言简意丰,暗示了干群关系的主题。
13.马县长:①年轻有为:35岁当上乡长。②善于应酬:主持会议送烟,会后喝酒。③本性善良:每次看到杨老汉捡烟头都送上烟以及杨老汉死后他泪流满面返还香烟。
杨老汉:①正直:不接马乡长的烟。②坚持:用一生索要马县长欠下的一支烟,以此教育马乡长。③无私:个人捡烟头,却把18万元人民币捐给古寨小学。
14.我认为结尾段是对前文的必要的补充,必不可少。
①人物:使杨老汉的形象更丰满,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出身的农民,又曾是一个基层干部,回归农民身份后,仍然不忘在改善干部作风上做出努力。
②情节:使前面杨老汉在乡政府会议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以及坚持一辈子索回马县长欠下的一支烟等情节有了合理性。
③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从内心深处呼唤的那种正常的“干群关系”和“干部作风”。
(以上3点,答到其中任意2点即可;答“可以去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①物质生活宽裕但内心纠结;②孤独寂寞;③热爱土地;④心忧现实。
①使用比喻、叠词、视觉触觉嗅觉结合、动作(细节)描写等手法。②多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庄稼的形状、颜色和香味,突出了老汉对庄稼的喜爱与兴奋、呵护与期盼之情。17.①梦境表现赵庄稼对撂荒后农村重又种满庄稼的期昐;②现实与梦境的反差,更加突显赵庄稼对农村撂荒现象的忧虑。
18.①庄稼由多到少,只剩下一棵,是孤独的;②失去了庄稼的土地是孤独的;③不被理解的赵庄稼是孤独的;④被逐渐遗弃的传统农耕文明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