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人教版选修4)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高中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人教版选修4)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1 20:30:18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30分钟,分数: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爱因斯坦口中的“他”应当是指(  )
A.华盛顿        B.孙中山
C.甘地 D.拿破仑
解析:从“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可以看出,他主张“非暴力”,故应该是甘地,其他三人都主张革命手段,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2.甘地非常强调“坚持真理”,他认为“坚持真理”(  )
①是弱者的武器 ②是强者的武器 ③就是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④就是在政治斗争中实行非暴力抵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甘地最初用“消极抵抗”一词来说明他在南非的斗争,后来他认为“消极抵抗”与“坚持真理”是两回事,前者是弱者的武器,后者是强者的武器,因此①表述错误。
答案:B
3.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范围有(  )
①政治 ②教育 ③经济 ④宗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范围包括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和抵制英货,而不包含宗教。
答案:D
4.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倡导“回到纺车去”,其实质意义是(  )
A.恢复行会式工业组织
B.大力发展家庭纺织业
C.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
D.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解析:甘地倡导“回到纺车去”,目的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迫使英国屈服。
答案:D
5.标志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  )
A.“手摇纺车”运动 B.阿姆利则惨案
C.食盐进军 D.“文明不服从”运动
解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最著名的是“手摇纺车”运动。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甘地才提出不和英国政府合作,使不合作范围扩大。“文明不服从”运动超出了非暴力抵抗的界限,但还没有达到高潮。只有在1930年的“食盐进军”中,“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才达到了高潮。
答案:C
6.非暴力运动矛头主要针对(  )
A.宗教冲突 B.印度政府
C.英国殖民统治 D.印度国大党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明白当时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的国家。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答案:C
7.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开展和停止充分体现了(  )
A.时代的要求       B.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停止是因为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界限。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害怕或不敢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是其软弱性的表现,故答案为C。
答案:C
8.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  )
①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领导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③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
④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甘地一生的活动。1950年印度取得了独立,而当时甘地已经去世,故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均为其活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9分,10题9分,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5年12月18日,在孟买召开了全印度国民代表大会,国民大会党成立,出席大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占50%,商人和高利贷者占25%,地主占25%……大会主席巴纳吉在开幕词中说:“……英国对印度造福无穷,全国都为此对英国表示感激。”
材料二 甘地认为:“铁路、律师与医生,他们已把印度弄得贫穷不堪。所以我们若不及时觉悟起来,我们必至于灭亡。……使印度贫穷的,是那‘机器’,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因此甘地得出结论:“自治是一座伟大的结构,但中心是纺纱车,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它旋转。”
材料三 甘地认为:“请求若无力量为后盾,是毫无用处的,印度的独立将由我们自己的力量以求实现……一个国家的独立,绝不是别人当作礼物一样送来的。”
材料四 尼赫鲁曾经写道:“甘地第一次踏进国大党就立即把它的党章完全改变了。他把它变得民主化,并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组织。……现在农民大量涌进来,在这新的装束下,国民大会党开始像一个掺杂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成分的庞大农民组织了。这种农民性质还在增强,产业工人也来了……”
——以上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巴纳吉和甘地对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甘地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一、三、四分析印度国大党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首先在于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找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其次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甘地想法的不正确性。第(2)问抓住材料中关键性词语“群众性的组织”“产业工人也来了”,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大党的变化,原因及影响结合所学解答。
答案:(1)巴纳吉认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是为印度造福;甘地认为英国的物质文明给印度带来了贫困和灾难,而且正在加剧。甘地的看法也不正确。因为造成印度贫困的不是西方文明,而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2)国大党正由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政党变为包含农民和工人阶级在内的具有较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民族矛盾的加剧和甘地个人的推动。这些变化使国大党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使运动的群众性更加广泛。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地认为“坚持真理”是强者的武器,它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材料二 15岁时,甘地偷了哥哥的一小块金子,由于不敢当面认错,他写了悔过信给父亲。原以为会受到重罚,没想到父亲竟原谅了他,甘地感动得哭了。他认为,父亲信任与慈爱的力量远远胜过责打。在英国留学期间,他阅读了许多书籍。《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给甘地以深刻的印象。
材料三 (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举行总罢工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
(上册)(1983年版)
材料四 (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994年版)
(1)材料一体现了甘地的什么思想?(1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甘地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1分)
(3)材料三、四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的?这两种评价有何差异?(4分)
(4)这种评价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3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爱与真理的统一”可以得出体现的是甘地的非暴力思想。解答第(2)问要仔细阅读材料二,材料二分两层,第一层体现受家庭影响;第二层体现受宗教影响。第(3)问要读懂材料三、四,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第(4)问,可以从时代、阶级、史料等方面思考。
答案:(1)非暴力思想。
(2)家庭影响、西方宗教的影响。
(3)评价:材料三认为甘地在运动中的作用“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材料四认为甘地在“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差异:材料三对甘地的作用偏向于否定;材料四充分肯定了甘地的作用。
(4)可能的原因:①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前者写于1983年,当时“文革”的“左”倾错误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后者完成于1994年,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已较为客观、公正。②作者的史观不同:前者以阶级
斗争史观为指导思想,采用的是阶级分析法,更关注甘地的阶级局限性;后者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思想,将甘地放在印度的文明演进史中加以考察,因而给予较为肯定的评价。③作者掌握与依据的史料不同:史料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差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30分钟,分数: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
A.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首先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C.首先发动了反清的武装起义
D.首先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析:革命的任务决定革命的性质。所给选项中只有D项任务决定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D
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因为(  )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②它的成立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③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 ④它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其特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他们领导的革命也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兴中会成立后,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故①②错误。
答案:B
3.下列孙中山有关民族主义的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③驱除鞑虏,光复我民族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孙中山的民族团结和平等的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坚持的正确理论。
答案:C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C.给予了人们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B、C、D三项的叙述都是错误的。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给予了人民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并不充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并未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5.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在上海设立铁路公司,兼任铁路协会名誉会长,中华银行总董事长、永年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这反映了孙中山(  )
A.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殷切愿望
B.放弃了对民主事业的追求
C.由工业资本家演变成金融资本家
D.实现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解析:孙中山在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后,认为中国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已经实现,所以专心致力于社会革命,进行民生主义的宣传和活动,题干中反映的就是民生主义,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6.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能取得成功
解析:护国运动最终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因此是成功的。
答案:D
7.“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孙中山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应该怎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倾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解析: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深深感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改组国民党。经过苏俄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D
8.1924年,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的内容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联商、联俄、联共
C.俄共联合、工农联合、农俄联合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
解析:1924年1月,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8分,10题10分,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2011年3月29日,中国国民党青工总会会长何庆纹率领的“辛亥革命百年访问团”,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何庆纹率团在孙中山先生座像前肃立,向孙中山先生座像敬献花环、花篮,行礼默哀。
请回答:
(1)请说明中国国民党“辛亥革命百年访问团”拜谒中山陵的原因。(2分)
(2)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曾说:“……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他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你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6分)
解析:本题以时政热点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从“国民党”这一角度思考。第(2)问应结合材料回答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各指什么。
答案:(1)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他发起并领导了辛亥革命,是国民党的创始人。
(2)“民主、自由”即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用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的主权,国民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均富”即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此来解决土地和贫富不均问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4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和华盛顿两位历史人物,尤其是他们那种“激流勇退”,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高尚品格。第(1)问直接从两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整合、分析、归纳后回答。第(2)问,对华盛顿辞职的看法大家观点比较一致,而对孙中山辞职问题,史学界评价有较大分歧,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而孙中山辞职后继续坚持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答案:(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迫,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30分钟,分数: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凯末尔第一次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在哪次战役中(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达达尼尔海峡战役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一战中,凯末尔开始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粉碎了协约国优势兵力的进攻,为奥斯曼帝国赢得了惟一的胜利。
答案:D
2.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从1920年下半年起进入高潮。其原因不包括(  )
A.素丹成为英国的傀儡
B.土耳其的属国和欧洲大部分领土被列强瓜分
C.希腊军队向土耳其内地推进
D.国民军获得国外的大力支援
解析: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从1920年下半年进入高潮的原因是B、C、D。
答案:A
3.右图为盘踞在土耳其的外国军队,到1922年,土耳其军队将它们逐出国境。图中的外国军队是(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美国军队 D.希腊军队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希腊军队入侵土耳其。
答案:D
4.为了给土耳其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凯末尔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
A.进行改革,废除哈里发和素丹两个职位,把土耳其的封建君权和神权政体变成资产阶级共和国
B.改变土耳其的整个社会和文化结构,颁布改革服饰和其他传统象征物的法令
C.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
D.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中“政治方面”限定词的理解,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是政治方面的。
答案:A
5.(2011·福建高考)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文化常识及历史文化素养。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鸭舌帽既满足了改革者的要求,又满足了百姓做礼拜的需求,这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共存,即二者之间的一种妥协,故选A项,排除B、C两项。从鸭舌帽可以满足百姓做礼拜的需求的情况可知,D项不正确。
答案:A
6.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凯末尔以苏俄为师,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是(  )
A.大力推行国家主义     B.大力发展私营企业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农、轻、重协调发展
解析:凯末尔在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即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金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
答案:A
7.凯末尔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
A.与协约国签订《洛桑和约》
B.废除素丹制,实行政教分离
C.用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
D.扩大世俗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洛桑和约》的签订应是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背景而非内容。
答案:A
8.与亚非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特点是(  )
A.发动民众广泛参与
B.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特征
C.采用暴力斗争的方式
D.赢得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解析: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废除了协约国强加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体现了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特征。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将斗争矛头主要指向英国殖民者;中国的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8分,10题10分,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2年初,土耳其一位美女被选为欧洲小姐。
1933年,土耳其有13名妇女当上了法官。
1934年,在土耳其大城市中的电车上,为妇女专设的头两排座椅不见了。
1935年,有17名妇女当选为议员。
材料二 1965年发生了一件事——必须说明这纯属罕见,但值得深思。在伊兹密尔地区的一个农村,有几位受过教育的新上层分子教员遭到一群居民的殴打,起因是这几位教员打算在学生中发起一场足球赛。时间正好是斋月。一位被居民们请来主持斋月的伊斯兰教士鼓动居民们去清真寺,教士向他们宣布,足球比赛是不虔诚的。一位教员因此差一点被杀死。当地行政官员无法平息这场骚动,当局不得不出动警察和部队前去镇压。这件事经报刊广泛报道后,引起土耳其人的深思:怎么可能在1965年的共和国发生这类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凯末尔改革的认识。(3分)
解析:回答第(1)问,要结合凯末尔改革的措施分析土耳其妇女地位得到提高是其原因。回答第(2)问,要从材料二归纳出宗教神权势力在土耳其的影响力。回答第(3)问,要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一方面说明改革对土耳其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说明改革的艰巨性和不彻底性。
答案:(1)现象:妇女得到解放,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逐渐提高。原因:凯末尔改革打破了原有的陋习,为妇女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土耳其的宗教神权势力强大且根深蒂固。
(3)凯末尔改革使土耳其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促进了土耳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凯末尔的社会改革并不十分彻底,未能从人们的灵魂深处彻底消灭旧有的思想。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军事胜利对真正解放来说是不够的,在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在民族的思想教育中,我们的指南将是科学和技术,能否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凯末尔
材料二 在土耳其,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村镇,人们都可以看到他的塑像矗立街头。在机关、学校、公司内,几乎每个办公室的墙上或桌上都有他的画像和照片,他被人们尊称为阿塔图克,即“土耳其之父”。
——博客杂志
材料三 凯末尔逝世距今已经七十多年,但其影响力始终不衰。现在土耳其的政治家们,无论属于哪个党派,都宣称自己是凯末尔的继承者,来表达其政治主张。凯末尔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土耳其,更是世界性的。纵观近现代中东地区的历史,还没有其他能与凯末尔比肩的人物。
——博客杂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军事胜利”指的是什么?凯末尔是怎样解决“生死存亡的问题”的?(4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三,人们是否应该尊称凯末尔为“土耳其之父”?试分析人们尊重和高度评价凯末尔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轻松作答。第(2)问考查凯末尔的主要活动,回答时需将其主要活动简要总结出来。
答案:(1)材料一中的“军事胜利”指的是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击败协约国支持的希腊的武装入侵。解决的方法是在土耳其推行改革。
(2)应该。原因:①一战中指挥第19师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成功粉碎了协约国优势兵力的进攻,为奥斯曼帝国赢得了惟一的胜利。②在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时,号召人民用一切代价捍卫民族的尊严和荣誉,领导土耳其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瓜分,捍卫民族主权。③领导土耳其击败协约国支持的希腊的武装入侵,维护了土耳其的国家独立和主权,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了现代土耳其国家。④在土耳其大力推行改革,实行政教分离,实行男女平等,把土耳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