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人教版选修4)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高中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人教版选修4)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1 20:30:46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30分钟,分数: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以上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  )
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的作用不大
B.商鞅变法是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
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
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故B项的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
答案:B
2.“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划时代”体现开创性,“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的时代,且儒家学者也大惑不解,只能是秦代了。
答案:B
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则树兵也,求其息宁岂不难哉!”秦始皇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应追溯到(  )
A.郡县制 B.西周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秦始皇认为,导致国家分裂割据的根源在于实行分封制,诸侯权力的增强对最高统治者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答案:B
4.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解析:由“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可知“陛下”代称“皇帝”说明了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答案:B
5.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把秦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观察各选项字体可知,D项为秦小篆。
答案:D
6.下图为秦始皇统一币制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统一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 ②奠定了此后2 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状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④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图中提供的信息是币制改革,①②③④均符合。
答案:A
7.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
A.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的阐释能力。本题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因此,其最重要的贡献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D。
答案:D
8.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C.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这是一道程度选择题。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其暴政,C、D是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B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8分,10题10分,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专制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关于毛泽东所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试以秦始皇的举措加以论证。(4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秦朝史实,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4分)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产生的原因及其弊端。第(1)问实则要求回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第(2)问要综合材料二、三的内容,从弊端角度进行分析和归纳,注意不要罗列史实,而应深入分析和总结。
答案:(1)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经济上,实行并保护土地私有制,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2)这种制度具有独断性和绝对性,秦始皇依靠手中的绝对权力采用严刑酷法控制、镇压人民,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统治时赋役繁重,使人民不堪重负。这种制度带有浓重的“人治”色彩,往往会因皇帝的才识、品质好坏发生大的起伏或变化。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
材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4分)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6分)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第(1)问,先依据材料总结出秦始皇的事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第(2)问,实际考查对“焚坑事件”的评价问题,“要商量”是指毛泽东对郭沫若全面否定“焚坑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要全面地分析,既要指出其危害,也要看到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
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30分钟,分数: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答案:C
2.唐太宗的主要施政措施有(  )
①重用人才 ②善于纳谏 ③完善科举制 ④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⑤减轻刑罚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从唐太宗的具体活动的辨析中,不难得出题中所给备选项都符合要求。
答案:D
3.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措施是(  )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解析:从生产关系的三个要素看,均田制的实行体现了生产资料的归属,租庸调制的实行体现了产品的如何分配。
答案:D
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  )
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
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完整理解题干所给的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朕独爱之如一”和“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的意思,A符合题意。
答案:A
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材料蕴涵的信息有(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解题关键是从题干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A
6.观察下图,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稳定了唐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统治
B.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统治区域
C.扩大了唐朝同亚、非等地区的交流
D.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团结
解析:《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的情景。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团结。
答案:D
7.假设你生活在唐太宗时代的长安,你可能见到的现象不包括(  )
A.唐政府中出现了鸿胪寺这一机构
B.一位中国人娶了一名罗马女子
C.唐政府中出现了金发碧眼的官员
D.鉴于佛教太过兴盛,唐太宗下令灭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唐朝时中外交往频繁,鸿胪寺是专门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唐政府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故D项错误。
答案:D
8.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中材料的意思。从“若……则……”可以看出这是晚年的唐太宗的自我反省,表明晚年的唐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10分,10题8分,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
(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已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4分)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2分)
(4)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进行简要评价。(3分)
解析:第(1)、(2)、(3)问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回答。第(4)问据材料中唐太宗言行辩证评价。
答案:(1)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
(2)变化:大兴土木,耗费巨资。
(3)目的: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
(4)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三 波斯商人的遗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批运往波斯,并被波斯人转销西方。
材料四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有关知识从原因、条件、历史特点、历史影响等方面简评唐朝的对外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表述要成文,不超过300字。(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作答时注意表述要有条理,语言要简练、概括。
答案: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先进,社会安定繁荣,重视中外交往和贸易,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同亚洲各国交往持续时间长,联系范围广;既有使者往来,又有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宗教文化各领域的相互交流,更有直接商品贸易等;既有唐朝学习外国的方面,也有唐朝吸引外国的方面。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了唐朝同各国的交往。对唐朝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当时主要是唐朝文化促进了亚洲及世界文化的发展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30分钟,分数: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康熙初年,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根基未稳的江山。“根基未稳”的表现不包括(  )
A.统一全国的任务仍然繁重
B.沙俄势力侵入东北地区
C.满汉间的民族矛盾仍很尖锐
D.清军还未能进入山海关
解析:A、B、C三项是当时存在的社会形势,D项不正确,清军早已入关并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答案:D
2.(2012·重庆高考)史载:“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最早实施这一政策的皇帝也曾(  )
A.册封五世达赖 B.平定三藩之乱
C.首次征收地丁银 D.接见过渥巴锡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政策为康熙帝的“永不加赋”政策。平定三藩之乱属于康熙帝的政绩,B项正确;清世祖顺治正式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A项错误;雍正时,实行地丁银制,C项错误;接见渥巴锡的是乾隆,D项错误。
答案:B
3.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鳌拜集团被铲除
B.清军平定三藩之乱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解析:从诗中的“岛”可以排除A、B两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康熙帝才刚刚继位并且郑成功与清政府处于敌对状态中,故排除C项。
答案:D
4.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去黄屋重?辛苦事亲征。”此诗是对右图的反映,这首诗写在(  )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
解析:从诗和图片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地点是天山及沙漠地区,发生了战事,皇帝亲征。据此判定是平定噶尔丹叛乱。
答案:A
5.康熙帝特别尊重喇嘛教,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  )
A.促进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
B.缓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
C.尊重蒙藏等民族的文化传统
D.巩固对蒙藏等地区的统治
解析:康熙帝作为最高的封建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答案:D
6.(2012·浙江高考)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解答本题要阅读题干,依据康熙帝的作为进行思考。结合祭孔、听学、授官可知①③④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提升满族文化”的内容,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
D.解决中俄东西边界问题
解析: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军,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D项中“东西边界”叙述错误。
答案:A
8.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
A.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D.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活动
解析: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9分,10题9分,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提到康熙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61~1722年在位),现行历史教材及有关传记、评论乃至文学作品几乎交口称誉,直将他等同于唐太宗、汉文帝。然而,从康乾(注:乾隆,1736~1796年在位)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后人在总结时大都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可是,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笔者发现,误区就出在后世对康熙的评价太高,忽略了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孤立与静止地看待当时的中国,无意中沿袭了旧史家对康熙的颂扬。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康乾盛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康熙帝的哪些功绩可以“等同于唐太宗”?(3分)
(3)康熙帝统治时期,哪些措施“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3分)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概括出康乾盛世的表现。第(2)问根据所学归纳出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第(3)问结合康熙帝的措施从中概括出维护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
答案:(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经济繁荣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统一的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平定准噶尔部和三藩叛乱;设置台湾府;册封宗教首领;抵制沙俄侵略,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
(3)调整统治政策;设立南书房,使皇权得以加强;大兴文字狱,加强文化专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政策。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清史稿》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材料三 ……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2分)
(2)请根据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材料一的观点。(2分)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分别对材料三、四作出合理解释。(3分)
(4)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结果的因素有哪些?(2分)
解析:本题以记述康熙帝史实为切入点,考查对康熙帝的评价。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分析其不同评价。第(2)问由材料三、四可知,康熙帝尊重汉族皇帝推崇孔子表明其尊重汉文化,具有广阔胸怀和雄才大略。第(3)问主要从康熙帝为巩固统治,笼络民心等方面组织答案。第(4)问应客观、辩证的综合考虑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各方面因素。
答案:(1)材料一:崇儒重道,开创盛世局面。材料二:利用儒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文化专制,政治局面沉闷。
(2)材料三:祭拜前朝汉族皇陵,说明康熙帝雄才大略、胸怀宽广、至仁至善。材料四:祭拜儒家至圣孔子,说明对汉文化的尊重、崇儒重道、重视儒学。
(3)材料三:祭祀明太祖陵,显示尊重前朝,消除明遗民敌对情绪,笼络民心,维护统治。材料四:祭祀孔子,争取汉族民众拥戴,缓和满汉矛盾。利用儒学加强对人民控制。
(4)政治环境、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时代背景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