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蒙福森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蒙福森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2 10:0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蒙福森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外公县令
蒙福森
乾隆十八年,三月,树木葳蕤,草长莺飞。
山路弯弯,不见尽头。一路上,杂草丛生,悬崖峭壁,云雾缭绕,飞瀑似练,磐石如船,古树参天,遮天蔽日。远处,峰峦起伏,青山如黛,空中有飞鸟盘旋。宋运新和侄子贵武,及一名挑夫,行走在道路崎岖的山岭上。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运新吟毕,贵武笑了:“四叔,此乃贵州蛮荒之地,山高路远,人烟稀少,瘴气弥漫,如民谚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民无三两银,非江南繁华之处也’。”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运新淡然一笑,健步如飞。似应景般,果见不远处山崖下有一樵夫,贵武跑过去问路。樵夫告诉他,过了此山,再翻过两道山梁,即锦屏地界了。
眼看已日过中天,他们遂加快脚步。
黄昏时,他们到了锦屏地界,遥看来处,山回路转,峡谷幽深,峰峦如聚,一轮红日似磨盘般慢悠悠地沉下去了。据樵夫所言,他们应快到锦屏城了。
山里的天黑得快,不一会儿,夕阳最后一抹余晖也消失了,夜幕降临,他们的脚步慢了下来。
一边是悬崖峭壁,深不见底,一边是崇山峻岭,高耸的大树直插苍穹,大风过处,松涛阵阵。天黑之后,密林里,草丛中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鸟鸣兽吼声。
没办法,唯有点起火把继续前进。
此起彼伏的鸟兽声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怵人。有时,仿佛就在身后。
翻过山坳,到了一处荒野,四周黑如墨斗,再往前直走,不久可到锦屏城了。
“慢!”宋运新突然停了脚步,“你们听听,什么声音?”
“没有啊。”
“好像有婴儿哭声。”宋运新说。
“快走吧,四叔,这黑黝黝的夜,我怕……”黑夜像鬼魅般张牙舞爪,贵武越来越怕,汗毛都竖起来了。
宋运新蹲下,敛声屏气,仔细听。
果然,有婴儿啼哭声,虽若隐若现,断断续续,可越来越清晰了。
在这荒郊野岭,渺无人烟,怎么可能有婴儿的哭声呢?一股冷飕飕的寒气当即从贵武脚底直蹿头顶,他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宋运新却镇定自若,举着火把,循着哭声,仔细寻找婴儿。
“你们快来!”在一棵松树下,有一个女婴,被破布包裹,闭着眼,在啼哭。
宋运新迟疑一下,抱起她来。
他们继续赶路,半夜时,终于到了锦屏县衙。
听说新上任的知县大人在半路上捡到一个刚出生的女婴,县丞和众衙役并没有感到什么意外,他们在县衙外大街不远的地方,找了一户有哺乳妇人的人家,暂时照应女婴。
宋运新到任后,每日忙忙碌碌,处理公务,不厌其烦,不觉间,已是一月有余。
一日,春光旖旎,惠风和畅,宋运新微服出访,独自一人离开县衙,出了城,一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到了一处荒郊野外。山脚下,茅屋农田,竹林篱笆,稀稀疏疏的有十几户人家。
忽见那儿一阵忙乱,有一个女人跳进河中,一个男人手忙脚乱地救起她。宋运新匆忙走下山去。
那女人披头散发,哭哭啼啼。男人说,自从上个月开始,就这样了,神情恍惚,胡言乱语,不是上吊,就是跳河。
“为何?”宋运新问。
“唉……”男人欲言又止。
再三追问,巧得很,他们竟然就是宋运新在路上捡到的女婴的亲生爹娘!女婴出生后,被弃之野外,女人思女成疾,落下了精神病。
原来,此地民生困苦,环境恶劣,思想愚昧,重男轻女,长期以来有溺沉女婴的陋俗。那晚,男人抱着刚出生的女儿,不忍溺死,弃之野外,恰好被赴任途中的宋运新所救……
不日,县衙贴出公告,严令禁止溺婴,违者重罚。此令一出,妇孺感激涕零,风气为之一新,锦屏百姓亲切地称宋运新为“外公县令”。
宋运新任内,清正廉明,兢兢业业,修水利,开荒地,兴教育,课农桑,养民力,锦屏县百姓安居乐业,百业俱兴。六年后,宋运新离任,归故里。
走的那天,凌晨,宋运新和侄儿贵武,悄悄离开了县衙。
转过山坳,就是来时之路,山色空蒙,草木依旧,转眼已是六年,忧惚间,仿佛时光交错。六年前,他来了,六年后,他走了。他似轻拂的山风,静静地来,悄悄地走。
天亮时,上到山坳,宋运新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嘈杂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大。
“四叔,你看——”
宋运新回头,不知何时,山那边聚集了黑压压的百姓,隔着山谷,齐声大喊:“宋大人,等等我们——”肩挑背负的是鸡鸭腊肉、果品茶叶等东西。
人群中,一个六岁的女孩大声哭喊:“爷爷,我的宋爷爷……”这正是六年前在荒山野岭中命悬一线,被宋运新所救的女孩。
宋运新百感交集,向山那边送行的百姓深鞠一躬,一步三回头地走下山坳。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呈现宋运新到锦屏为官上任的路途中与贵武的几次对话,巧妙地表现出两位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
B.小说着力描写锦屏夜色降临后黯淡压抑的山林景象,与落日前的山间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发生变化,暗示情节将发生转折。
C.在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运用了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了多层次的表现,极具艺术效果。
D.小说详细记述了宋运新在荒郊野岭中发现、救助女婴的过程,对他在锦屏任上的其他业绩几笔带过,在故事叙述上注重详略的安排。
2.简要分析小说以“外公县令”为题的作用。
3.这篇小说充满了美感,请结合文本从人物、环境、情感三方面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抢炮
蒙福森
赵万福在抢炮庙里三叩九拜,焚香祈福之后,拿出怀表看了一下时间,谦恭地问渡边一郎:司令官阁下,您看,抢炮可以开始了吗?
渡边点了点头。
下面的群众骂了一声赵万福:哼,狗汉奸!
赵万福站起来,看了一圈人群,大声说:各位父老乡亲,一年一度的抢炮活动即将开始,有请渡边司令官致辞!
渡边致辞完毕,一声“开始”,抢地的四支队伍(每队4人),整装待发,神情肃穆地站在抢她庙前宽阔的草坪上。四周,彩旗飘扬,猎猎有声。
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凝固了,停止了,全场鸦雀无声,静静地等待抢炮开始,似乎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咚咚咚——
咚咚咚——
蓦然间,鼓声骤起,震耳欲聋。
赵万福往空中高高地抛出红炮,红炮飞出一道孤线,落到地上,队员们齐声一吼:抢炮啦——寂静的草坪瞬间就变成了一个战场,像风平浪静的海面突然间刮起了一阵飓风,风高浪急,卷起万丈波涛;又似万马奔腾,撼天动地,他们如猛虎下山,蛟龙入海,奔跑如飞,争抢激烈。
抢炮是大鹏古镇流传了上千年的风俗习惯。镇上有一座抢炮庙,香火鼎盛,庙里供奉着个巨大的红炮,粗如大树,庙前有一个宽阔的草坪。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抢炮活动。据说,谁哪年抢到红炮,哪年就添丁发财、家宅平安。红炮用一层层红纸缠绕挤压而成,似竹棍大,半米长,便于传接。
抢炮源于先祖的一个古老传说:在一千多年前,先祖族人为躲避战乱,拖家带口,跋山涉水,来到这里,见古镇山环水绕,草木藏蕤,土地肥沃,便定居下来,耕田种地,繁衍生息。一天晚上,德高望重的族长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赐给族人一个巨大的红炮,之后,他们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为感念上苍,他们建了一座庙,名曰“抢炮庙”。每年正月举行抢炮活动,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日军占领大鹏镇后,在镇后的北帝山上建了一个秘密雷达站,监控盟军丹竹空军基地。雷达站驻扎着一个日军联队,戒备森严。不远处有一个山洞,是日军的秘密军火库。北帝山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日军在山下设立关卡,严禁外人靠近;从北帝山下来唯一通往外面的大鹏镇路口,更是岗哨林立,盘查严密。
自从日本人来了之后,有两年不搞抢炮活动了。今年,渡边突发奇想,搞一次盛大的抢炮活动,要全镇的老百姓参加,以示中日友好、大东亚共荣。
赵万福是大鹏镇维持会会长。他一家一户上门请求大家组队参加。
一个老人说:赵万福,你就甘心做日本人的走狗?当汉奸?你有辱“精忠报国,耕读传家”的祖训啊!
赵万福不吭声,低头走了。
老人叹息一声。
有人连门都不开,有人冲赵万福的背影碎一口:狗汉奸!
最后,只组成三队。
以前,最少四队。
赵万福小心翼翼地向渡边提议: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张老三,家在临近的一个小镇,要不……请他组一队参加?
渡边想了一下,说:可以。
此时,抢地场上激战犹酣。抢地队的每一个队员,胳膊、腿、头,甚至全身,有力地搏击着:他们挥汗如雨,奔跑如风;红地在他们之间飞来飞去,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忽高忽低,迅疾加风,眼花缭乱。全场观众时而凝神观看、鸦雀无声,时而发出阵阵喝彩声、喊叫声、欢呼声,声震四野。那时,大家暂时忘记了战争带来的饥荒、灾难、恐惧和死亡。
渡边看得如痴如醉,频频点头,连声说:吆西吆西!
赵万福像渡边身旁的一条狗,极尽卑微,不时地给他介绍抢炮的风俗和典故。
最终,张老三那队抢得了红炮。
他们带着红炮离开大鹏镇。在城门口,他们被拦下了。日军仔细搜身,除了一身汗臭熏人的破脏衣服,一无所有。日军拿起红炮看了又看,要撕开红炮。张老三赶紧说:太君,这是渡边司令官亲自颁发的红炮,拆开就不吉利了。你们可以打电话问司令官。
日军迟疑了一下,最终没有拆开。
张老三的心都要蹦出胸口了,冷汗直冒——红炮里,藏有赵万福画的北帝山雷达站地形图!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十多架中美空军轰炸机满载弹药,从丹竹盟军飞机场起飞,在茫茫夜色的掩护下,飞越崇山峻岭,向北帝山日军雷达站悄然扑来……
日军查出传递情报的是赵万福。不久,他被敌人枪杀了。
《鹏化志》载:赵万福,大鹏镇人,中共地下党员,为摧毁北帝山日军雷达站和军火库立下不朽功勋……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2019年07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画线处的场景描写渲染了抢炮活动开始前紧张的气氛,为下文人物的出场蓄势。
B.文章介绍日军雷达站和军火库地势险要、戒备森严,暗示了赵万福所传递情报的重要。
C.文章描写赵万福成功向渡边推荐张老三的情节,为后文张老三顺利送出红炮做了铺垫。
D.文章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刻画赵万福,突出赵万福的形象,也让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5.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抢炮活动的历史渊源,并强调了红炮于大鹏镇百姓的意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6.文章以《鹏化志》中关于赵万福的记载结尾,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里的庄稼
蒙福森
深夜,月色朦胧,万籁无声。突然,沙沙沙,沙沙沙,野猪来了,成群结队,一溜儿来到山脚下老田的玉米地。它们啃玉米,咔嚓一棵,咔嚓一棵,一会儿,啃倒了一大片。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
老田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醒来后,老田再也睡不着了,脑海里全是玉米花生水稻,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
老田辗转反侧,把老伴儿桂珍弄醒了。她问:“怎么,又做梦了?梦见庄稼了?”“嗯。”老田说着,然后,轻轻地叹息一声。
几天前,儿子打来电话,催老田两口子进城去。再过十几日,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他们的宝贝孙子就要出生了。桂珍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城去照看儿媳妇和孙子。老田不愿去,他放不下地里的庄稼。
“你一个人在家行吗?”桂珍说。
“咋不行?”老田说,“我能吃能睡,能扛能挑,你担心啥?”
桂珍说:“村头那个龚伯,你知道的……”
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龚伯,死在家里好几天,等人发现时,已经有臭味了。
“龚伯是龚伯,我是我。他病恹恹的,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他咋能跟我比!”老田气咻咻地说。
桂珍说不过老田,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可老田就是不答应。
从那时起,老田就开始做梦了,夜夜梦见地里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在梦里,郁郁葱葱的庄稼不是旱死了,被野猪糟蹋了,被洪水淹死了,就是被轰隆隆的铲车铲掉了,一铲一铲地铲到卡车上,运到河边倒掉。
醒来时,老田的眼里含着泪花。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展,到处开发得热火朝天。轰隆隆的铲车、钩机伸展着巨大的手臂,昼夜不停地作业。城市像—条饥饿的巨蚕,村里的农田像—张张桑叶,不断地被蚕食着、吞噬着。绿色的农田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村里的地越来越少,老田的地越来越少。谁能料到,哪一天,他的地会被城市这条贪吃蛇吞噬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他该怎么办?
年轻人高兴得很,地被征了,得了一大笔土地补偿款,逃离乡村,到城里去买了房,成了城市人;或者,游手好闲,不分日夜在村头的小卖部打牌赌钱,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有的人,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老田就不一样了,他幼时贫穷,吞糠咽菜,是吃过苦的人,视土地如生命。他在剩下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丝不苟地种庄稼。老田来到田头,昨天刚浇过地,田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一股泥土的气息和庄稼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
老田下定决心,不去儿子家了,让老伴儿去带孙子,他要留在乡下老家,在他的土地被征收之前,在有生之年,好好种地。
桂珍拗不过他,儿子拗不过他,只好作罢,留下他一个人。临走前,老伴儿再三叮嘱老田这呀那呀,又请邻居帮他们照看老田,毕竟,他已年逾七十了。
儿子把桂珍的行李放到车里。突然,桂珍说:“等等,我去地里摘些青菜,家里的青菜没化肥农药,鲜嫩得很呢。”
桂珍就去了田里。
日上中天了,桂珍还没回来。
咋回事呢?老田和儿子刚想去地里找,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们,桂珍在地里晕倒了,不省人事。
他们赶到地里时,桂珍坐在田边,已经醒过来了。“要不要去医院?”老田心急如焚地问。“不用,歇一会儿就好。”桂珍说。
这下,老田放心不下老伴儿了,近段时间她在家里已经昏倒几次了。思前想后,最后老田把田里的庄稼低价租给邻居,老两口儿坐儿子的车去了省城。
几天后,孙子出生了,桂珍忙前忙后,手脚麻利。儿子疑惑地问:“妈那天你在田里……”桂珍嘘了一声,低声说:“我不这样,你爹哪肯离开他的庄稼啊?丢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在老家,我咋能放心?”
那时,老田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高楼大厦,默默地看着老家的方向,一言不发。桂珍知道,他昨晚又做梦了,梦见了葳蕤郁葱的庄稼……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田视庄稼和土地如生命,他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形象的缩影。
B.桂珍不放心老田一人在家,假装晕倒,不明就里的老田只好放弃庄稼进了城,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田夫妇深厚的感情。
C.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老田依然想着固守土地,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
D.年轻农民得到土地征收补偿款后,有的逃离农村,有的养成不良生活嗜好,这些社会问题令人担忧。
8.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老田的形象,请找出其中两处进行点评。
9.小说开头和中间都较为详细地叙写了老田的庄稼梦,有何用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羡歌①
蒙福森
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中,猿猴难攀、飞鸟盘旋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棵高耸入云的茶树,葳蕤郁葱,苍翠欲滴,笼罩在雨霭云雾之中。山色空蒙,细雨如烟,正是江南最美的时节,在这举世闻名的天柱山,奇峰突兀,峭立如柱,处处灵气四溢,连一块石头、一条山溪、一树一草、一花一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盎然生机。站在山岭上远眺,烟岚缥缈,群峰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水墨画。
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斜风细雨,云雾缭绕。在密林深处,苦苦寻访了一个多月的朝廷使者终于见到了身着箬笠蓑衣、爬在树上采茶的陆羽。
见有人来,陆羽停了手中的活儿。
“你,就是陆羽?”使者问。
“正是。”
“皇上召你立刻进宫,不得有误。”
陆羽摇头:“草民过惯了闲云野鹤的日子,恐将辜负圣恩。”
使者说:“先生的恩师智积禅师正在宫中做客,先生以为如何?”
一听说多年不见的智积禅师就在宫中,陆羽没有丝毫犹豫,便随了使者前去。
智积禅师对陆羽来说,如再生父母,岂能不去?陆羽曾是一个弃儿,奇丑,结巴。多年前,一个深秋的早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一石桥,忽闻桥下有鸿雁哀鸣之声,下去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孩儿。男孩儿冻得瑟瑟发抖,气息微弱。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智积禅师遂把男孩儿抱回寺中,为之取名陆羽,字鸿渐。那年,陆羽三岁。
十年后,陆羽告别智积禅师,离开龙盖寺,漂泊流浪,四海为家,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茶。——在智积禅师年长日久的熏陶下,陆羽爱上了茶,如醉如痴,嗜茶如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陆羽对于茶道比师父用功更深。
一个多月前,智积禅师入宫面圣。唐代宗李豫亦嗜茶,素闻智积禅师善品茶,端起茶碗,轻轻一闻,不用入口,便能分辨出茶的好坏、产地、品种,以及水质的优劣、火候是否得当,甚至连泡茶人的心情、脾性、手法也能不见而知。
代宗不信,命太监沏了一壶上等好茶,请智积禅师品尝。智积轻轻地啜了一口,放下茶碗,再也不肯喝第二口。
代宗问:“茶不好?”
智积答:“茶甚好。然自从贫僧喝过弟子陆羽所沏之茶后,天下之茶皆淡如水、味如蜡。索然无味矣。”
代宗半信半疑,偷偷派人去寻找陆羽。
没过几日,陆羽随使者来到了长安。
自龙盖寺一别,已有十多年了,今日,陆羽要为恩师智积禅师亲手沏上一壶茶,一壶上等的好茶。
自然,水要好水,茶要好茶,壶亦是好壶。水,当然至关重要,除了水质要好,还得掌握好火候,一丝一毫不可马虎。陆羽说:“一、其火,用炭,次用劲薪。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三、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太监问:“茶呢?”陆羽说:“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陆羽闯荡江湖多年,将沏茶功夫与禅道融为一体,茶艺越来越老到,无人超越。
一壶茶端上来了,远远地,一股若有若无的茶香氤氲飘溢。智积端起茶碗,轻轻一闻,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轻轻地啜了一口,淡淡的甘甜中似有一股苦味,但苦过之后便是悠长的甘甜,苦中带甘,甘中有苦,仿佛生命深处苦涩后的一缕甘甜与闲逸。茶亦醉人何必酒,从来佳茗似故人。刹那间,智积禅师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渐儿茶,渐儿茶啊!一定是渐儿来了!”渐儿,是陆羽的小名。
屏风后,陆羽早已泪如雨下。“师父——”陆羽踉跄而出,扑通一声跪伏在地,放声大哭。泪水如梅雨天屋檐落下的雨滴,一滴一滴,濡湿了地板。
代宗目瞪口呆,惊讶万分。随后,他端起茶碗,轻轻地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而来,精神为之一爽。他闭眼屏气,细细地品了一口,顿觉甜润甘洌,口感独特,舌下生津。就那么一口,代宗知道,这辈子,他再也无法忘记陆羽沏的茶了。
“此茶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故落凡间!如果喝不到陆羽的茶,朕今生今世宁可不喝!”
可是,陆羽执意要走,哪怕给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一生命运多舛的陆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寄情山水、放浪形骸、采茶品茗、培育茶树、著书立说才是他生命的全部。
他赋诗明志,一首《六羡歌》飘荡在车水马龙、繁华富庶的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中。“不羡黄金雲,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慕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辞别圣上,飘然而去。他像一只翱翔云天的大雁,展翅高飞,渐行渐远,消失在云雾缭绕、烟岚如黛的密林深处。
【注释】①《六羡歌》为“茶圣”陆羽所做,因其有六个“羡”字而得名。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天柱山“奇峰突兀,峭立如柱”的神奇景象,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外,也暗示了陆羽的性格特征。
B.在插叙陆羽出身的过程中,作者虚构了“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的神奇经历,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让故事更富传奇色彩。
C.小说情节跌宕,智积禅师一开始“不肯喝第二口”与后来“热泪盈眶”形成强烈的对比,直接表现出陆羽茶道的出神入化。
D.小说的结尾处有引用,有比喻,在历史的真实中更穿插艺术的想象,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
11.文章写智积禅师对塑造主人翁陆羽有什么样的作用?
12.“茶亦醉人何必酒”,茶如何能“醉人”?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龚州石
蒙福森
明朝成化十一年三月,陈文瑜调任龚州知县。他带着两名随从、一个书童,坐一叶扁舟,沿江南下。其时,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路江水苍茫,烟波浩渺。没过几日,古城龚州将近,陈文瑜走出船舱,伫立船头,眺望两岸景色。杏花烟雨,桃红柳绿,陈文瑜诗兴顿起,吟道:“龚州平原小路斜,两岸村落百姓家。眼前分明桃源景,只欠溪流泛落花。”此时,江风吹拂,衣衫飘飘,龚州城郭遥遥在望。
至龚州渡口,下船登岸。码头上,早有县丞丁大典带着县衙一干人等候已久。
寒暄毕,陈文瑜抬头看见岸边不远处,隐约有一庙宇,气象巍峨,问道:“丁大人,这是什么地方?”
丁大典答道:“此渡口名曰将军古渡,那寺庙叫伏波寺。相传,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交趾,路过此地,其时天色已晚,不知江水深浅,大军踏江而过,安然无恙。军队驻扎岸边,次日清早,才惊见江水之深,若非神助,岂能渡过?邑人感念上苍,遂建庙立碑,年代久矣。”
陈文瑜打发众人先行回去,至寺庙。寺庙果然气势不凡,香火鼎盛。寺中方丈了然大师闻知来者乃新任知县,敬茶让座,奉为上宾。
聊天中,陈文瑜得知了然大师佛法高深,擅占卜,通晓术数和阴阳八卦之术,遂笑问自己前程。了然道:“大人学识渊博,文采风流,更兼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自然前程锦绣,官运亨通。”
陈文瑜笑了笑。暮色降临,他告别而去。
陈文瑜到任,白天理政,晚上读书,转眼一月有余。
一日,陈文瑜独自一人微服外出。一路碧草翠烟,春色如绣。陈文瑜出了龚州城,到了郊外的江边。
岸边,有人拿着铁揪铁针在低头寻找着什么。远远看去,这些人似甲虫一般在蠕动着。
陈文瑜颇觉惊奇。此时,风和日丽,春暖花开,正是农忙时节,该插秧种豆了。可一路走来,不少农田抛荒,杂草丛生。有的田地,即使有人耕种,也是妇孺老幼在忙活,青壮年男人去哪儿了?
一问,原来他们在寻找奇石。
“奇石?啥奇石?”陈文瑜问。
一个老人告诉他,几年前,韩雍率军平定大藤峡侯大苟之乱,路过此地,龚州知县向他进献了一块奇石。韩雍转送给了上司。不久,朝廷的达官贵人盛传龚州产奇石,广西知府每年向他们进献大量奇石。此后,龚州百姓再无宁日,被逼没日没夜地寻找奇石。可是,哪有那么多奇石啊!送上去的石头,很少有遂知府大人心意的。如此,轻则责罚鞭打,重则坐牢杀头!
陈文瑜倒吸了一口冷气。
当得知陈文瑜就是新任知县后,他们纷纷跪倒,哭诉道:“请大人救龚州百姓于水火!”
陈文瑜眼含热泪,一一扶起他们,问:“近来可否找到了奇石?”
“找到了一块,请大人过目。”
陈文瑜掀开红布,但见此石通体雪白,晶莹剔透,如一幅画:白雪皑皑的原野,空旷无人,冷月无声。有一纹路,似一枝红梅,虬枝峥嵘,树影扶疏,几朵梅花在冰天雪地里尽情绽放,仿佛有一股淡淡的幽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它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一白一红,相得益彰。
“此石起名了吗?”陈文瑜问。众人摇头。陈文瑜道:“不如就叫‘踏雪寻梅’吧。”
那天晚上,陈文瑜的房间里一直亮着灯。他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几日后,陈文瑜吩咐丁大典留守县衙,他要亲自将此石送至省城。
在江边,正欲登船,陈文瑜意外地遇到了然大师。了然大师得知陈文瑜要送奇石去省城,不知怎的,怅然若失。
陈文瑜默然不语,良久,拱手作揖,告别了然,登船而去,孤帆一片,渐行渐远。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他如轻拂的江风,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离开了到任仅仅月余的龚州。
此石送到京城后,辗转送入了皇宫,嵌在御花园里。一日,皇上带众大臣观赏,见石头上有蚂蚁在蠕动,近前一看,隐约聚成一行字:佞臣苛政,百姓遭殃;民间疾苦,谁人可知?
皇上龙颜大怒,下令彻查送石者。
陈文瑜和广西知府被捕入狱,不久就被杀了头。朝廷诏令:“龚州地处蛮荒之地,少有教化。其地石质低劣,不得再入宫廷京畿重地,违者杀无赦!”龚州百姓如释重负,跪倒江边,哭声震野。
史载,陈文瑜临刑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风雨交加。那场雨下了七日七夜,京城洪水滔天,几成泽国。
(摘自2020年11月《小小说选刊》,有删减)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丁大典向陈知县介绍寺庙的来历,讲述汉代伏波将军的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陈知县上任不久,独自微服私访,得知龚州百姓的疾苦后,彻夜辗转反侧,暗思救当地百姓于水火之策。
C.小说以“龚州石”为题,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全篇紧紧围绕着题目来叙述故事,刻画了陈文瑜的形象。
D.最后一段写道“史载……几成泽国”,补叙了陈知县临刑时的天气状况,从侧面突出他的壮举惊天动地。
14.小说两次写“了然大师”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案】
1.C“小说运用了肖像……描写手法”错,小说没有运用肖像描写手法塑造人物。
2.①人物形象:题目既体现了宋运新作为锦屏父母官的身份,又反映出他爱民如子,令妇孺感激涕零的人物形象。②小说结构:题目与小说结尾处女孩大声哭喊“爷爷,我的宋爷爷……”形成照应。③小说主旨:“外公县令”是锦屏百姓对宋运新充满爱的称谓,表现出为官者造福百姓就会让百姓感恩于心的主旨。④小说内容:题目高度概括了宋运新在锦屏为官期间涤荡重男轻女等愚昧思想而受人尊敬、爱戴的主体事件。
3.①人物塑造之美:宋运新是心怀百姓、革除旧弊的父母官;当地村民是心怀善良、知恩图报的百姓,这些形象鲜活生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②环境表现之美:小说描写的自然环境虽是贵州蛮荒之地,杂草丛生,悬崖峭壁,但风景如画,充满生机;描写的人文环境虽是民生困苦,环境恶劣,但百姓民风淳朴,知恩感恩。③情感表达之美:小说表达了对宋运新为官一方、爱民如子、尽职尽责、造福百姓的赞扬,情感表达积极向上、质朴健康。
4.D“文章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刻画赵万福”,手法分析错误。应该是欲扬先抑。先是刻画赵万福狗汉奸的形象,后来真相大白,他是“中共地下党员,为摧毁北帝山日军雷达站和军火库立下不朽功勋”。
5.①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抢炮活动是大鹏镇流传近千年的风俗习惯,在当地百姓中极受欢迎;才让渡边有了搞抢炮活动的想法;为赵万福的情报工作提供了契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埋下伏笔。红炮美好的寓意使抢炮活动在当时极具影响力,所以渡边对抢炮活动十分重视,当参加的队伍数量太少时,赵万福找到了机会让张老三带着队员来参加,这为张老三的出场埋下了伏笔。③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赵万福借抢炮活动完成了重要情报的传递,表现了他沉着机智,忍辱负重的高贵品质,凸显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6.①从表现主题上看,与前文多处写到人们唾骂他为“汉奸”的情形形成对比,说明他未忘老人话中的“‘精忠报国,耕读传家’的祖训”,升华了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更突出了赵万福为了民族大义而忍辱负重,精忠报国的精神品格。③从读者情感体验看,使读者更能感受故事的真实性,获得完满的情感体验。
7.C“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分析错误。老田固守土地不愿进城的行为表明他对土地的热爱。
8.①小说通过详细描写老田的梦境,突出了老田害怕离开土地,不愿进城的想法。②小说在描写老田到田里看庄稼,似乎听到庄稼的拔节声以及他抚摸嗅着庄稼的动作,表现了老田对土地和庄稼的热爱之情。
9.①开头写老田的梦境,是为了突出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同时表明他不愿离开土地进城生活。②中间写老田的梦境,他梦到庄稼被铲车铲走,表明随着城市的扩张对土地的占用,对传统农村的侵蚀。
10.C“直接表现出陆羽茶道的出神入化”错,应为间接表现。
11.①写智积禅师,引出陆羽的出身及以往生活的经历,让其形象更加完整;②以智积禅师在宫中推动情节的发展,为陆羽进宫沏茶做铺垫;③以智积禅师衬托陆羽高超的茶技以及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出世精神。
12.①茶味清香,茶味悠长甘甜,沁人心脾,使人感到沉醉;②茶道博大深邃,让人沉醉其中探索钻研;③从茶道悟人道,让人沉醉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超然精神。
13.C“全篇紧紧围绕着题目来叙述故事”理解有误,小说的开头部分并未围绕题目来写。14.①情节结构上,为后文写陈文瑜舍身救民的情节蓄势。第一次写了然大师给陈文瑜占卜前程,为后文的情节作铺垫;第二次写了然大师“得知陈文瑜要送奇石去省城”时,“怅然若失”,与第一次和后文陈文瑜送石被杀的情节呼应,并形成强烈对比,把小说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②人物塑造上,写“了然大师”两次面对陈文瑜的不同反应,与结尾部分照应对比,从侧面突出了陈文瑜不凡的胆识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歌颂了他舍身为民的浩然正气。③表达效果上,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有力地刻画了陈文瑜这一形象,突出了主题。15.①句式之美: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如“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路江水苍茫,烟波浩渺”。②风格之美:典雅优美,充满诗意,如“江风吹拂,衣衫飘飘”,如“一路碧草翠烟,春色如绣”“白雪皑皑的原野,空旷无人,冷月无声”“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等。③遣词之美:巧用成语,简洁凝练,如“草长莺飞”“桃红柳绿”“风和日丽”“晶莹剔透”“辗转反侧”“如释重负”“风雨交加”等。④修辞之美:善用比喻,形象生动,如“一路碧草翠烟,春色如绣”“这些人似甲虫一般在蠕动着”等。(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