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过程方法目标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3.分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4.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教学难点】
理解“枣儿”在剧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小男孩儿讲了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作品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4.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蓦(mò )然 翘(qiáo)首 咀嚼 (jǔ jué ) 蹑(niè )手蹑脚
囫囵 (hú lún ) 掸(dǎn )土 踌躇 (chóu chú )凝(níng )视
(2)字词释义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翘首】抬起头来(望)。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踌躇】犹豫不决。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津津有味】特别有兴味,也指特别有滋味。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3.通读话剧,复述剧情。
【点拨】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4.概括内容主题
【点拨】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位老人和一个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第二课时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老人主要回忆了哪些事情?简要分析老人形象。
【点拨】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儿子只顾摘枣儿竟尿了自己一脖子
儿子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故事
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的事
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事
老人形象:老人(老一辈的农民形象)辛勤劳作,热爱家乡关爱下一代、念旧而又传统、对生活不失希望。
2. 跳读有关男孩的事件,简要分析男孩这形象。
【点拨】
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
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
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
温顺地挽扶老人,认
真听老人讲故事,
和老人拉勾发誓……
男孩形象: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纯真可爱,好奇而又懂事。
3.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点拨】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4.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点拨】 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5.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但出现的方式不同,说一说:童谣在剧中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现效果有什么不同。
【点拨】作用: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不同:幕后换台前,哼唱变呼喊,由没人回应变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6.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 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老人 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点拨】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 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点拨】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点拨】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 (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点拨】“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 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点拨】“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点拨】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四.品读课文,特色归纳
1.线索清晰,行文紧凑。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全剧中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枣儿”展开的,结构和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2. 运用象征,内涵深刻。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发生的一段交往,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及几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和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剧中的“枣儿”有着深刻丰富的象征意义,请你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
板书设计(共27张PPT)
19 枣儿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小男孩儿讲了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
者
简
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新知讲解
相
关
链
接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字
词
积
累
新知讲解
蓦( )然 翘( )首
咀嚼 ( ) 蹑( )手蹑脚
囫囵 ( ) 掸( )土
踌躇 ( ) 凝( )视
mò
qiáo
jǔ jué
niè
hú lún
dǎn
chóu chú
níng
【咀嚼】
【翘首】
【凝视】
【踌躇】
【囫囵】
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抬起头来(望)。
聚精会神地看。
犹豫不决。
完整,整个儿的。
新知讲解
【津津有味】
特别有兴味,也指特别有滋味。
【囫囵吞枣】
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喜出望外】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蓦然】
【蹑手蹑脚】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猛然,不经心地。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情
节
概
括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内
容
主
旨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位老
人和一个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
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
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
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
社会变迁。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研
读
探
究
1.老人主要回忆了哪些事情?简要分析老人形象。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儿子只顾摘枣儿竟尿了自己一脖子
儿子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故事
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的事
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事
合作探究
老人(老一辈的农民形象)辛勤劳作,热爱家乡关爱下一代、念旧而又传统、对生活不失希望。
老人形象:
合作探究
2. 跳读有关男孩的事件,简要分析男孩这形象。
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
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
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
温顺地挽扶老人,
认真听老人讲故事,
和老人拉勾发誓……
合作探究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纯真可爱,好奇而又懂事。
男孩形象:
合作探究
3.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合作探究
4.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合作探究
5.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但出现的方式不同,说一说:童谣在剧中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现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不同:幕后换台前,哼唱变呼喊,由没人回应变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品
读
语
言
(1) 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老人 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 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 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写
作
特
色
1.线索清晰,行文紧凑。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全剧中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枣儿”展开的,结构和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 运用象征,内涵深刻。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发生的一段交往,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及几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和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枣 儿
童谣开场 唱枣儿
男孩遇老人
捡枣儿 老少拉家常
社会变迁
呼唤亲情
童谣收场 唤亲人
吃枣儿 老疼少
忆枣儿 老人思儿儿不归
留枣儿 男孩念父父不回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剧中的“枣儿”有着深刻丰富的象征意义,请你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