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
8.2“海水”晒盐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大多数固体的溶液将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①增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加水
④升高温度
⑤降低温度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 D.①②④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
B.农业上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C.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的生产
D.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食醋清洗
3.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钠着火时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苏打可用于治疗胃穿孔
C.小苏打可用作面点膨松剂
D.碳酸钡常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4.下列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是一种常见的可燃性气体
B.海水晒盐是通过蒸发结晶实现的
C.C元素在自然界中通过化学变化实现循环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5.下表为NaOH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溶解度/g物质 0 10 20 30 40
NaOH 42.0 51.0 109.0 119.0 129.0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A.10℃时,KNO3的溶解度小于NaOH的溶解度
B.20℃时,将129g NaOH固体加入100g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是因为溶解放热
C.40℃时,将等质量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30℃,所得溶液溶剂质量多的是NaOH溶液
D.KNO3适合用降温结晶的方式提纯
6.根据表格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KNO3 20.9 31.6 45.8 63.0 85.5
A.氯化钠在30℃时溶解度为36.3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可以相等
C.40℃时KNO3溶液中的溶质比NaCl溶液中的溶质多
D.提纯混有少量KNO3的NaCl固体,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7.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倒出少量溶剂 B.投入硝酸钾
C.蒸发部分水 D.适当降温
8.如图B,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二者溶解度曲线如图A。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溶液质量减少
C.乙试管中固体量增加
D.乙试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
9.粗盐提纯的实验中,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加快溶解速度,溶解时用多些水
B.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
C.过滤可以除去粗盐中的所有杂质
D.蒸发至大量固体出现熄灭酒精灯
10.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分析合理的是( )
A.过滤速率太慢﹣﹣未用玻璃棒搅拌
B.量取一定量液体时量取体积大于读数﹣﹣读数时仰视凹液面最低点
C.粗盐提纯过程中,产率高于100%﹣﹣滤液仍浑浊就蒸发
D.用红磷测定空气中O2体积分数,实验结果偏高﹣﹣红磷量过多
11.一定质量的碳酸钙高温分解,某些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受热时间,根据图象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①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③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N点对应的是物质A的 (“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加热C的饱和溶液,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 。
(3)除去A中少量的B,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过滤,洗涤,干燥。
(4)t1℃时,向三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C三种物质,至不再溶解为止,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A)、w(B)、w(C),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2“海水”晒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大多数固体的溶液将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①增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加水
④升高温度
⑤降低温度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 D.①②④
【解答】解: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大多数固体的溶液将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故选:B。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
B.农业上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C.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的生产
D.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食醋清洗
【解答】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因此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故B错误;
C、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的生产,故C正确;
D、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因此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食醋清洗,故D正确。
故选:B。
3.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钠着火时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苏打可用于治疗胃穿孔
C.小苏打可用作面点膨松剂
D.碳酸钡常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解答】解:A.钠能与水反应,因此金属钠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应该用干土掩盖,故A错误;
B.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碱性较强,不能用于治疗胃穿孔,故B错误;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小苏打可用作面点膨松剂,故C正确;
D.碳酸钡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钡是一种有毒的可溶性重金属盐,所以碳酸钡不能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易造成重金属中毒,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是一种常见的可燃性气体
B.海水晒盐是通过蒸发结晶实现的
C.C元素在自然界中通过化学变化实现循环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解答】解:A、氧气是一种常见的助燃性气体,没有可燃性,故A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海水晒盐利用水分蒸发得到食盐,是通过蒸发结晶实现的,故B正确。
C、C元素在自然界中通过化学变化实现循环,故C正确。
D、物质都是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故D正确。
故选:A。
5.下表为NaOH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溶解度/g物质 0 10 20 30 40
NaOH 42.0 51.0 109.0 119.0 129.0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A.10℃时,KNO3的溶解度小于NaOH的溶解度
B.20℃时,将129g NaOH固体加入100g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是因为溶解放热
C.40℃时,将等质量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30℃,所得溶液溶剂质量多的是NaOH溶液
D.KNO3适合用降温结晶的方式提纯
【解答】解:A、由10℃时,NaOH和KNO3的溶解度数据,10℃时,KNO3的溶解度小于NaOH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B、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0g,20℃时,将129gNaOH固体加入100g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是因为溶解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4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40℃时,将等质量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的溶剂的质量多;40℃时,将等质量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30℃,均有晶体析出,溶剂质量不变,则所得溶液溶剂质量多的是硝酸钾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KNO3适合用降温结晶的方式提纯,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根据表格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KNO3 20.9 31.6 45.8 63.0 85.5
A.氯化钠在30℃时溶解度为36.3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可以相等
C.40℃时KNO3溶液中的溶质比NaCl溶液中的溶质多
D.提纯混有少量KNO3的NaCl固体,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解答】解:A、氯化钠在30℃时溶解度为36.3g,故选项说法错误。
B、表中NaCl的溶解度最小为35.8g,最大为37.0g;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30℃时溶解度为45.8g,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故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说法没有指明饱和溶液的质量,40℃时KNO3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比NaCl溶液中的溶质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提纯混有少量KNO3的NaCl固体,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7.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倒出少量溶剂 B.投入硝酸钾
C.蒸发部分水 D.适当降温
【解答】解:A、溶液具有均一性,不能倒出少量溶剂,不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B、加入KNO3固体,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蒸发水分,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降温,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如图B,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二者溶解度曲线如图A。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溶液质量减少
C.乙试管中固体量增加
D.乙试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
【解答】解: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A、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会继续溶解,故甲试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A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会继续溶解,故甲试管中溶液质量增加,B错误;
C、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氢氧化钙,故乙试管中溶液的质量减小,C正确;
D、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氢氧化钙,故乙试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D错误;
故选:C。
9.粗盐提纯的实验中,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加快溶解速度,溶解时用多些水
B.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
C.过滤可以除去粗盐中的所有杂质
D.蒸发至大量固体出现熄灭酒精灯
【解答】解:A、溶解时用多些水,会造成蒸发的时间过长,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损坏滤纸,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滤只能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粗盐中的所有杂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分析合理的是( )
A.过滤速率太慢﹣﹣未用玻璃棒搅拌
B.量取一定量液体时量取体积大于读数﹣﹣读数时仰视凹液面最低点
C.粗盐提纯过程中,产率高于100%﹣﹣滤液仍浑浊就蒸发
D.用红磷测定空气中O2体积分数,实验结果偏高﹣﹣红磷量过多
【解答】解:A、进行过滤操作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滤纸破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量取一定量液体时量取体积大于读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C、滤液仍浑浊就蒸发,会导致精盐中含有泥沙,导致精盐的质量偏大,但其质量不可能大于粗盐的质量,产率不可能高于100%,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红磷量过多,是正确的操作,不会导致实验结果偏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1.一定质量的碳酸钙高温分解,某些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受热时间,根据图象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①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③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
【解答】解:①、高温分解碳酸钙时,碳酸钙变为氧化钙,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小,错误;
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逐渐增大,错误;
③、刚开始,没有达到碳酸钙的分解温度,钙元素质量分数不变,当开始分解后,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钙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钙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正确;
④、固体中碳元素变为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碳元素,质量减小至0,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N点对应的是物质A的 不饱和 (“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加热C的饱和溶液,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 C溶液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升温之后为过饱和溶液,所以会有晶体析出来 。
(3)除去A中少量的B,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 ,过滤,洗涤,干燥。
(4)t1℃时,向三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C三种物质,至不再溶解为止,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A)、w(B)、w(C),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w(A)=w(B)>w(C) 。
【解答】解:(1)N点对应的是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因为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还未达到饱和;
(2)加热C的饱和溶液,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C溶液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升温之后为过饱和溶液,所以会有晶体析出来;
(3)除去A中少量的B,因为A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所以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4)t1℃时,向三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C三种物质,至不再溶解为止,因为此温度下A、B两物质溶解度相同且大于C,所以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w(A)=w(B)>w(C)。
故答案为:(1)不饱和;
(2)C溶液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升温之后为过饱和溶液,所以会有晶体析出来;
(3)冷却结晶;
(4)w(A)=w(B)>w(C)(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
8.2“海水”晒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
B.硝酸铵溶于水能使水温降低
C.升高温度可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都会全部溶解
2.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
③降低温度
④升高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将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以下方法错误的是( )
A.继续加入氢氧化钙
B.恒温蒸发水分至有固体析出
C.升高溶液温度
D.降低溶液温度
4.如图可表示A、B、C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时,物质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将t2℃时物质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变成C的不饱和溶液
D.将t2℃时的物质A、B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两溶液浓度A>B
5.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一定是气体物质
B.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t1℃时,将8克乙物质放入25克水中,充分溶解可获得33克乙溶液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甲<乙
6.粗盐中通常含泥沙、CaCl2、MgCl2及硫酸盐等杂质,粗盐经过处理可以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过量氢氧化钠”这一步一定要在加入“过量氯化钡”的前面
B.若8g粗盐经过上述处理后得到纯净NaCl质量可能大于8g
C.上述流程中因为加入了过量盐酸,所以无法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固体
D.过滤后滤液中的主要离子有:Na+、Ba2+、Cl﹣、CO32﹣、OH﹣
7.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石灰石与稀盐酸混合后,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二氧化碳气泡冒出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8.如图所示,用恒温蒸发氯化钠溶液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已知图②中的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①和图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B.图②和图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图①和图④溶解度保持相等
D.质量分数大小关系①<②<③=④
9.某粗食盐水中含有少量MgSO4、CaCl2杂质,为将这些杂质除去并得到精制氯化钠,可进行如下操作:①加过量Ba(OH)2溶液、②加过量Na2CO3溶液、③过滤、④加过量盐酸、⑤蒸发得到精制氯化钠。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操作顺序依次为:①②③④⑤
B.不能使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C.上述过程共发生4个复分解反应
D.过量试剂不会影响精制氯化钠的纯度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10.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
A.烧碱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食盐水用于清洗伤口
C.无水硫酸铜用于检验水 D.明矾用于水的消毒
三.填空题(共3小题)
11.如图是MgCl2、K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P点的意义是 。(写一条)
(2)t2℃时,向40g的MgCl2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到0.1%)。将其升高到t3℃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最简比为 。
(3)0—t1℃范围内时,若想提纯混有的少量KCl的MgSO4,具体的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4)将t2℃时KCl和MgSO4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 。
(5)要配制100g的5%的KCl溶液,需要20%的KCl溶液 g,需要加水 g,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1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一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
现有①氧气,②氮气,③碳酸钠,④浓硫酸,⑤碳酸钙,⑥浓盐酸,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
(2)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
(3)气体的干燥剂 。
(4)可用作补钙剂的是 。
13.从A.明矾、B.氧气、C.活性炭、D.二氧化硫、E.一氧化碳、F.氢气六种物质中,选出符合下列题意的物质,用序号填空。
(1)用于沉降水中悬浮颗粒的是 ;
(2)未来最理想的气体燃料是 ;
(3)污染空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
(4)用于冰箱除臭剂的是 。
四.实验题(共1小题)
14.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100g水) 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5.8 36 36.3 36.6 37.3 38.4 39.8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
②60℃时,60克KNO3固体放入50克水中,所得溶液为 (选填“饱和”、“不饱和”或“无法确定”)溶液,该溶液的质量为 g。
③现有一包含169g硝酸钾和3.6g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为了提纯硝酸钾,设计如图实验:
Ⅰ.操作1的名称是 。
Ⅱ.溶液B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选填“>”、“=”、“<”或“无法确定”)溶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Ⅲ.请结合数据说明实验中蒸发90g水并降温至20℃的原因: 。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2“海水”晒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
B.硝酸铵溶于水能使水温降低
C.升高温度可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都会全部溶解
【解答】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升高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可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达到饱和后不再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
③降低温度
④升高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①加入CaO,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②加入氢氧化钙,①②均能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④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D。
3.将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以下方法错误的是( )
A.继续加入氢氧化钙
B.恒温蒸发水分至有固体析出
C.升高溶液温度
D.降低溶液温度
【解答】解:A、温度不变时加氢氧化钙固体,能使一杯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能使一杯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能使一杯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所得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4.如图可表示A、B、C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时,物质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将t2℃时物质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变成C的不饱和溶液
D.将t2℃时的物质A、B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两溶液浓度A>B
【解答】解:A、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
B、t1℃时,C的溶解度为25g,形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故B正确;
C、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降温后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的组成没有变化,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C正确;
D、将t2℃时的物质A、B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解度减小,均为饱和溶液,t1℃时,溶解度:B>A,故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A,故D错误。
故选:D。
5.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一定是气体物质
B.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t1℃时,将8克乙物质放入25克水中,充分溶解可获得33克乙溶液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甲<乙
【解答】解:A、丙可能是固体氧化钙,是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该选项不正确。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该选项不正确。
C、t1℃时乙的溶解度是28克,将8克乙物质放入25克水中,充分溶解,能够溶解7克,可获得32克乙溶液,该选项不正确。
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中的水的质量小于乙中水的质量)降温至t1℃,析出固体,溶剂质量不变,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甲<乙,该选项正确。
故选:D。
6.粗盐中通常含泥沙、CaCl2、MgCl2及硫酸盐等杂质,粗盐经过处理可以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过量氢氧化钠”这一步一定要在加入“过量氯化钡”的前面
B.若8g粗盐经过上述处理后得到纯净NaCl质量可能大于8g
C.上述流程中因为加入了过量盐酸,所以无法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固体
D.过滤后滤液中的主要离子有:Na+、Ba2+、Cl﹣、CO32﹣、OH﹣
【解答】解:A、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化镁,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除去硫酸盐,过量的氢氧化钠用盐酸除去,过量的氯化钡用碳酸钠除去,故氢氧化钠不一定要在加入“过量氯化钡”的前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若8g粗盐经过上述处理后得到纯净NaCl质量可能大于8g,是因为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氯化钠,该选项说法正确;
C、加入过量盐酸的目的是为了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过量的盐酸蒸发可以除去,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固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过滤后滤液中的主要离子有:Na+、Cl﹣、CO32﹣、OH﹣,没有Ba2+;Ba2+与CO32﹣不共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7.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石灰石与稀盐酸混合后,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二氧化碳气泡冒出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解答】解:A、石灰石与稀盐酸混合后,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气泡冒出,实验现象不能说出生成物的名称,故A错误;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故B错误;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故C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D错误。
故选:C。
8.如图所示,用恒温蒸发氯化钠溶液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已知图②中的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①和图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B.图②和图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图①和图④溶解度保持相等
D.质量分数大小关系①<②<③=④
【解答】解:A、①→②,没有氯化钠析出,图①和图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图②中的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④有晶体析出,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恒温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图①和图④溶解度保持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①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②③④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小关系①<②=③=④,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某粗食盐水中含有少量MgSO4、CaCl2杂质,为将这些杂质除去并得到精制氯化钠,可进行如下操作:①加过量Ba(OH)2溶液、②加过量Na2CO3溶液、③过滤、④加过量盐酸、⑤蒸发得到精制氯化钠。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操作顺序依次为:①②③④⑤
B.不能使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C.上述过程共发生4个复分解反应
D.过量试剂不会影响精制氯化钠的纯度
【解答】解:A、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过量Ba(OH)2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和镁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Ba(OH)2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Ba(OH)2溶液;操作顺序依次为:①②③④⑤,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不能使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否则会生成新的杂质硫酸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上述过程共发生氢氧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共5个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过量Ba(OH)2溶液能被碳酸钠除去,过量的碳酸钠能被稀盐酸除去,稀盐酸具有挥发性,蒸发时被除去,过量试剂不会影响精制氯化钠的纯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10.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
A.烧碱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食盐水用于清洗伤口
C.无水硫酸铜用于检验水 D.明矾用于水的消毒
【解答】解:A、烧碱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说法错误;
B、食盐水可以用于清洗伤口,故说法正确;
C、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可用于检验水,故说法正确;
D、明矾不能用于水的消毒,故说法错误;
故选:BC。
三.填空题(共3小题)
11.如图是MgCl2、K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P点的意义是 t2℃时,KCl和MgSO4的溶解度相等 。(写一条)
(2)t2℃时,向40g的MgCl2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1.2% (保留到0.1%)。将其升高到t3℃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最简比为 4:9 。
(3)0—t1℃范围内时,若想提纯混有的少量KCl的MgSO4,具体的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降温结晶 ,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4)将t2℃时KCl和MgSO4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 KCl>MgSO4 。
(5)要配制100g的5%的KCl溶液,需要20%的KCl溶液 25 g,需要加水 75 g,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
【解答】解:(1)P点是KCl和MgSO4溶解度的交点,P点表示t2℃时KCl和MgSO4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MgCl2的溶解度是70g,将40g MgCl2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能够溶解35gMgCl2,所得溶液质量为85g,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41.2%;将t2℃时MgCl2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观察图示可知,MgCl2的溶解度变成80g,40g的全MgCl2全部溶解,最终形成的溶液为MgCl2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40g,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变成了90g,故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之比为40g:90g=4:9;
(3)在0—t1℃范围内,KCl和MgSO4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K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而MgSO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再冷却热饱和溶液使MgSO4先结晶出来、再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得到纯净的MgSO4;
(4)由t2℃时KCl和MgSO4的溶解度相等可知,t2℃时KCl和MgSO4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将t2℃时MgSO4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观察图示可知,MgSO4的溶解度减小,该过程有MgSO4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将t2℃时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观察图示可知,KCl的溶解度增大,所以最终形成的溶液为KCl的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将t2℃时KCl和MgSO4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KCl>MgSO4;
(5)根据浓溶液配稀溶液溶质不变,设需要质量分数为20%的KCl溶液质量为x,则100g×5%=x 20%,解得x=25g,需要水的质量=100g﹣25g=75g,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故答案为:(1)t2℃时,KCl和MgSO4的溶解度相等;
(2)41.2%;4:9;
(3)降温结晶;
(4)KCl>MgSO4;
(5)25;75;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1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一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
现有①氧气,②氮气,③碳酸钠,④浓硫酸,⑤碳酸钙,⑥浓盐酸,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② 。
(2)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③ 。
(3)气体的干燥剂 ④ 。
(4)可用作补钙剂的是 ⑤ 。
【解答】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2)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的是碳酸钠。
(3)气体的干燥剂是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4)可用作补钙剂的是碳酸钙。
故答案为:(1)②。
(2)③。
(3)④。
(4)⑤。
13.从A.明矾、B.氧气、C.活性炭、D.二氧化硫、E.一氧化碳、F.氢气六种物质中,选出符合下列题意的物质,用序号填空。
(1)用于沉降水中悬浮颗粒的是 A ;
(2)未来最理想的气体燃料是 F ;
(3)污染空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D ;
(4)用于冰箱除臭剂的是 C 。
【解答】解:(1)用于沉降水中悬浮颗粒的是明矾;
(2)氢气燃烧生成水,是未来最理想的气体燃料;
(3)污染空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是二氧化硫;
(4)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冰箱除臭剂
故答案为:(1)A;(2)F;(3)D;(4)C。
四.实验题(共1小题)
14.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100g水) 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5.8 36 36.3 36.6 37.3 38.4 39.8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100g水 。
②60℃时,60克KNO3固体放入50克水中,所得溶液为 饱和 (选填“饱和”、“不饱和”或“无法确定”)溶液,该溶液的质量为 105 g。
③现有一包含169g硝酸钾和3.6g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为了提纯硝酸钾,设计如图实验:
Ⅰ.操作1的名称是 过滤 。
Ⅱ.溶液B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选填“>”、“=”、“<”或“无法确定”)溶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Ⅲ.请结合数据说明实验中蒸发90g水并降温至20℃的原因: 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和3.16g硝酸钾,该操作能使硝酸钾尽可能多地析出并保证氯化钠不析出,从而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合理即可) 。
【解答】解:(1)由溶解度表可知,2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
(2)60C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60克KNO3固体放入50克水中,只能溶解55g,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该溶液的质量为55g+50g=105g;
(3)I、通过过滤可将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与水分离,故操作1的名称是过滤。
II、8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8.4g,则溶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32%,10g水最多能溶解16.9g的硝酸钾和3.84g的氯化钠,溶液B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1.8%,故溶液B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溶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II、实验中蒸发90g水并降温至20℃的原因是: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和3.16g硝酸钾,该操作能使硝酸钾尽可能多地析出并保证氯化钠不析出,从而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故答案为:
(1)36g/100g水;
(2)饱和;105;
(3)Ⅰ、过滤;Ⅱ、>;Ⅲ、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和3.16g硝酸钾,该操作能使硝酸钾尽可能多地析出并保证氯化钠不析出,从而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合理即可)。(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
8.2“海水”晒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或者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
C.溶质只能是固体或者液体
D.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一定得到其饱和溶液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20g丙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70g溶液
C.t2℃时,将等质量的甲、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丙
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3.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1℃时,乙、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1:5
C.提纯混有少量乙的甲,可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D.将t3℃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固体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4.为除去粗盐中的泥沙、Ca2+、Mg2+、SO42﹣等杂质,可将粗盐溶于水,再进行下列五步操作:
①过滤
②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③加稍过量的盐酸
④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⑤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⑤②①③ B.②④⑤①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③①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海水获得金属镁
B.纯碱可用于洗涤油污、制造玻璃
C.蒸发操作时当出现固体时立刻停止加热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SO2、CO、NO2和CO2
6.向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相关图像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可表示NaCl或CO2或H2O
B.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C.b、c两点对应的溶液中阳离子相同
D.若X表示CO2,m为8.8,则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7.室温下,将盛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的小烧杯放在盛水的大烧杯中(如图所示),欲使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向大烧杯中加入足量的固体物质是( )
A.硝酸铵 B.食盐 C.氢氧化钠 D.蔗糖
二.实验题(共1小题)
8.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1)一定质量的海水,通过贮水池引入到蒸发池,在没有引入结晶池之前的蒸发过程中,蒸发池中氯化钠的质量会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将其去除,这些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三个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 、 、 .
(3)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
A.称量及量取 B.计算 C.溶解 D.装瓶贴标签.
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 (填字母).
②将已配好的100g质量分数的6%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 g(计算结果精确到0.1).
三.解答题(共3小题)
9.根据如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要使20℃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 (写出一种即可)。
(2)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所采用的方法是 。
10.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用盐酸除铁锈的反应原理: 。
(2)某小组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加到稀硫酸中,并通过温度传感器测得溶液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12g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若改用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钾溶液,滴入10g时溶液pH (填“>”“<”或“=”)7。
(3)从海水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泥沙和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②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
③按照如图所示流程,能否用价格更便宜的熟石灰代替氢氧化钠来提纯氯化钠?请说明理由 。
④滤液B中含有哪些杂质?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4)某航天器上有3名航天员,如果每人每天呼出0.88kg CO2,假如呼出的CO2全部被LiOH吸收,则该航天器工作10天需要LiOH的质量是多少?
11.二十一世纪是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世纪,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1)海水晒盐: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到一定程度时,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也称卤水)。海水晒盐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包含蒸发、 等过程。
(2)海水制镁:海水晒盐后,以其母液(卤水)和贝壳(主要成分是CaCO3)为原料制镁,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I、步骤①所加的碱应该是 (选填“氢氧化钠”或“石灰乳”),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II、Mg(OH)2加热分解生成MgO和H2O,MgO是高熔点的化合物,某些阻燃剂(阻碍燃烧的物质)的有效成分是Mg(OH)2.你认为Mg(OH)2能够阻燃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A.Mg(OH)2分解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了空气
C.生成的水蒸气降低了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反应因吸热降低了环境温度,使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2“海水”晒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或者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
C.溶质只能是固体或者液体
D.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一定得到其饱和溶液
【解答】解: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质也可以是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不一定得到其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20g丙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70g溶液
C.t2℃时,将等质量的甲、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丙
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解答】解: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错误,因为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选项错误;
B、t1℃时,丙的溶解度是20g,20g丙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溶液的质量=10g+50g=60g,70g溶液错误;故选项错误;
C、t2℃时,将等质量的甲、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丙正确,因为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甲、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丙需要水多;故选项正确;
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乙>甲=丙错误,因为降温后,乙的溶解度大于甲,丙的质量分数不变,还是最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1℃时,乙、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1:5
C.提纯混有少量乙的甲,可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D.将t3℃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固体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乙、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t2℃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125g=1:5,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中混有少量乙,若要提纯甲,可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将t3℃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固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为除去粗盐中的泥沙、Ca2+、Mg2+、SO42﹣等杂质,可将粗盐溶于水,再进行下列五步操作:
①过滤
②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③加稍过量的盐酸
④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⑤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⑤②①③ B.②④⑤①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③①
【解答】解: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溶液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②⑤④①③或⑤②④①③。
故选: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海水获得金属镁
B.纯碱可用于洗涤油污、制造玻璃
C.蒸发操作时当出现固体时立刻停止加热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SO2、CO、NO2和CO2
【解答】解:A、海水主要含有氯化钠,电解后无法直接得到镁,选项A错误;
B、纯碱为碳酸钠,可与油污发生反应生成盐,将油污去除,碳酸钠可与二氧化硅反应制取硅酸钠,制造玻璃,选项B正确;
C、蒸发时不应等到固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应该在看到形成液面上形成一层薄膜,还留有少量液体时就停止加热,选项C错误;
D、二氧化碳不属于有害气体。选项D错误;
故选:B。
6.向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相关图像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可表示NaCl或CO2或H2O
B.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C.b、c两点对应的溶液中阳离子相同
D.若X表示CO2,m为8.8,则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解答】解:A、X随着盐酸加入质量增加而增加,而最后保持不变,说明刚开始溶液中不存在,盐酸过量后该物质不再增加,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而水一直在溶液中,开始不是零,所以X不能表示水,且稀盐酸含有水,最后水的质量也会一直增大,选项A错误;
B、a点过后X质量还在增加,说明盐酸量少,此时碳酸氢钠有剩余,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氢钠,选项B正确;
C、b点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盐酸没有剩余,溶液只含有氯化钠一种溶质,阳离子为钠离子,而c点时盐酸过量,阳离子为钠离子和氢离子,选项C错误;
D、设此时消耗氯化氢质量为m,
HCl+NaHCO3=NaCl+H2O+CO2↑
36.5 44
m 8.8g
m=7.3g,稀盐酸质量分数==14.6%,选项D错误;
故选:B。
7.室温下,将盛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的小烧杯放在盛水的大烧杯中(如图所示),欲使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向大烧杯中加入足量的固体物质是( )
A.硝酸铵 B.食盐 C.氢氧化钠 D.蔗糖
【解答】解:A、硝酸按加入水中,溶液的温度明显的降低,故A正确。
B、食盐加入水中,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故B错误。
C、氢氧化钠加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溶液的温度升高,故C错误。
D、蔗糖加入水中,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二.实验题(共1小题)
8.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1)一定质量的海水,通过贮水池引入到蒸发池,在没有引入结晶池之前的蒸发过程中,蒸发池中氯化钠的质量会 不变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将其去除,这些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三个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 加速溶解 、 引流 、 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滴飞溅 .
(3)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
A.称量及量取 B.计算 C.溶解 D.装瓶贴标签.
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 BACD (填字母).
②将已配好的100g质量分数的6%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 11.9 g(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答】解:(1)在蒸发池中,水蒸发了,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不变;
(2)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将其去除,这些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三个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加速溶解、引流、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滴飞溅;
(3)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所以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BACD;
②100g质量分数的6%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g×6%=6g,
设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x,
×100%=16%
x=11.9g
故答案为:(1)不变;
(2)加速溶解、引流、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滴飞溅;
(3)①BACD;
②11.9.
三.解答题(共3小题)
9.根据如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要使20℃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 降低温度 (写出一种即可)。
(2)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所采用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 。
【解答】解:(1)由表中的数据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所以降低温度能20℃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2)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所采用的方法为降温结晶;
故答案是:
(1)降低温度;
(2)降温结晶。
10.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用盐酸除铁锈的反应原理: Fe2O3+6HCl=2FeCl3+3H2O 。
(2)某小组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加到稀硫酸中,并通过温度传感器测得溶液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12g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NaOH、Na2SO4 。若改用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钾溶液,滴入10g时溶液pH < (填“>”“<”或“=”)7。
(3)从海水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泥沙和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
②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
③按照如图所示流程,能否用价格更便宜的熟石灰代替氢氧化钠来提纯氯化钠?请说明理由 可以,熟石灰也可以除去氯化镁杂质,且过量熟石灰引入的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以被后续加入的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除去 。
④滤液B中含有哪些杂质?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滤液B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取少量滤液B,滴加足量的CaCl2(或BaCl2等)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Na2CO3,静置(或过滤),向上层清液(或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含有NaOH 。(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4)某航天器上有3名航天员,如果每人每天呼出0.88kg CO2,假如呼出的CO2全部被LiOH吸收,则该航天器工作10天需要LiOH的质量是多少?
【解答】解:(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2)由图可知,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10g时,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12g时,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Na2SO4;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参加反应的硫酸与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98:80,若改用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和稀硫酸反应:H2SO4+2KOH=K2SO4+2H2O,则参加反应的硫酸和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98.112,故滴入10g时,硫酸过量,则此时pH<7;
(3)①由图可知,操作③将氯化钠溶液变为氯化钠晶体,则操作③为蒸发,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②粗盐中含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杂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除去硫酸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除去氯化镁,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钠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③如果用熟石灰代替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可除去氯化镁,过量的氢氧化钙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氯化钙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从而除去过量的熟石灰和生成的氯化钙,故可以用熟石灰代替氢氧化钠;
④由以上分析可知,过量的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钡和氯化钠,过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滤液B中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杂
质;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可用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检验碳酸钠,且将碳酸钠除尽,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可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故取少量滤液B,滴加足量的CaCl2(或BaCl2等)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Na2CO3,静置(或过滤),向上层清液(或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含有NaOH;
(4)3名航天员工作十天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88kg×3×10=26.4kg
解:设该航天器工作10天需要LiOH的质量是x
CO2+2LiOH=Li2CO3+H2O
44 48
26.4kg x
x=28.8kg
答:该航天器工作10天需要LiOH的质量是28.8kg。
故答案为:(1)Fe2O3+6HCl=2FeCl3+3H2O;
(2)NaOH、Na2SO4;<;
(3)①不断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②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③可以,熟石灰也可以除去氯化镁杂质,且过量熟石灰引入的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以被后续加入的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除去;④滤液B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取少量滤液B,滴加足量的CaCl2(或BaCl2等)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Na2CO3,静置(或过滤),向上层清液(或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含有NaOH;
(4)28.8kg。
11.二十一世纪是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世纪,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1)海水晒盐: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到一定程度时,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也称卤水)。海水晒盐是 物理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包含蒸发、 结晶 等过程。
(2)海水制镁:海水晒盐后,以其母液(卤水)和贝壳(主要成分是CaCO3)为原料制镁,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I、步骤①所加的碱应该是 石灰乳 (选填“氢氧化钠”或“石灰乳”),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Mg(OH)2+2HCl=MgCl2+2H2O ;
II、Mg(OH)2加热分解生成MgO和H2O,MgO是高熔点的化合物,某些阻燃剂(阻碍燃烧的物质)的有效成分是Mg(OH)2.你认为Mg(OH)2能够阻燃的原因可能是 BCD (选填序号)
A.Mg(OH)2分解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了空气
C.生成的水蒸气降低了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反应因吸热降低了环境温度,使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解答】解:(1)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氯化钠从海水中分离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过程中包含蒸发、结晶等过程。
故填:物理;结晶。
(2)I、步骤①所加的碱应该是石灰乳,这是因为石灰乳相对氢氧化钠来说,价格较低;
步骤②中,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OH)2+2HCl=MgCl2+2H2O。
故填:石灰乳;Mg(OH)2+2HCl=MgCl2+2H2O。
II、A.Mg(OH)2分解需要吸收大量的热,但是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了空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生成的水蒸气降低了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因吸热降低了环境温度,使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