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作业设计
【作业目标】
通过连一连的方式,巩固园地中所学的“税、档”等7个生字,并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成果。
2.能仿照范例,按照活动的步骤,利用动词的先后顺序,有序介绍学做一种传统美食或传统手工活动的过程,学会有序表达。
3.通过选一选,进一步积累巩固“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丰富词汇量,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仿照“词句段运用”第2题的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特点,自主选择传统节日中的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5.能了解选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初步了解选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把事物写清楚的。从中感受文化遗产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本园地的作业就以本次“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依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语文作业本》中的习题进行改编,展开设计。一是关注积累与运用。把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中习得的知识加以积累与运用,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增加识字量,丰富词汇量。二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本次阅读练习中就突显了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同时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有序表达”“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加以运用,也为单元习作作铺垫。三是有效结合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进行言语运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作业内容】
◎导语:
(设计意图:本次语文园地作业的设计置于走进“传统文化”这样一个背景中,把每一道作业题设计成闯关形式,给作业加点趣。所以在篇首加个导语,来个仪式感,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作业一:连一连,说一说
(设计意图:作业一对语文园地三第一板块“识字加油站”一个巩固练习,巩固园地中所学的“咖、啡、税、档、阅、贸、废”7个生字,并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成果。在《语文作业本》第37页第1题就是针对这一目标来设计的,但作业本上的题目只是把这些标牌词语画了个框,让学生连一连,缺少情趣,于是我在题目展示形式上做了改变,以灯笼为背景,并附上“泡泡语”,创设元宵灯会的氛围,让学生连线,闯关,学生会更乐意完成这一道作业,也能更好地巩固这7个生字。此项作业建议放在“识字加油站”学完后进行。)
作业二:画流程图,介绍一项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语文园地三》中的“词句段运用”第1题是请学生照样子用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说清某个手工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学着《纸的发明》中写蔡伦如何造纸的内容,练习按先后顺序进行有序表达。《语文作业本》第37页第2题就是针对这一目标来设计的,题目要求是:照样子,先画流程图,再向同学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结合本单元主题,也更好地能把学生在单元实践活动中开展的活动加以言语表达,于是我把此道作业题目进行了改编,变为“照样子,先画流程图,再向同学介绍在“走进传统节日综合性活动”中开展的一次学做传统美食或手工活动的过程”,以努力做到单元人文主题、实践活动与语言运用相融合。作业二建议是结合“词句段运用”第1题学习来完成的。学生写完后,一定要当堂展示,对照评价要求展示生生互评。)
作业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设计意图:《语文园地三》中“日积月累”这一板块安排了一组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通过学习交流学生积累了这3个四字词语。作业三就是根据这一板块来设计练习的,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加以理解。而《语文作业本》第37页第3题的原题设计只是请学生像对对子一样,把这3个词语与它们所对应的意思进行匹配,显得有点固化,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对这3个词语的理解。所以我对此题进行了适度的改编,设计了三个句子,让学生选词填入句子中,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是否真的理解这几个词语。日积月累中的词句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背诵默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在语境中活用。此项作业建议在学生“日积月累”后在学生填完后,学生填写后,要让学生说清这样选择的理由。)
作业四:选一个开头,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语文园地三》中的“词句段运用”第2题是引导学生照着《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有关句子进行仿写,通过仿写,尝试将阅读中获得的“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加以运用。《语文作业本》第38页第4题就是针对这一目标来设计的。这道练习我同样进行了适当改编,就像作业二一样,充分体现“本单元主题和学生在单元实践活动中开展的活动”加以言语表达,于是我把原先的三句开头进行了改变,选了三个不同的传统节日的三个不同角度,一个场景——元宵节晚上的广场,一样传统美食——中秋月饼,一类物品——春节时超市里的商品。作业四建议是结合“词句段运用”第2题学习时来完成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喜欢选择其中一句来写。学生写完后,一定要当堂展示,对照评价要求展示生生互评。)
作业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第五关: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莫高窟
佚名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沙丘林立,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______的菩萨,有________的天王,还有_________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lún)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mó)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kuà)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bó)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设计意图:作业五是为了再次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而设计的,是对《语文作业本》第38页第5题的一次再加工,第(1)小题没变,第(2)小题在原题的基础上在表现形式上填写的内容上都有所改变。因为这道小题是要求学生分析全文介绍了莫高窟哪几方面的内容,原题是画了4个框,其中第一个框内填写了“位置和整体面貌”,其余三个框都是要学生填写的,而实际学生做这道题时,最后一框的填写是非常有难度的,段落中没有可供学生直接借用的关键词语,学生难以概括出这是写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作用),特别是中下层级的学生来说无从下笔。所以我给出了这个答案。同时,把四个框变成了一个思维导图,更以整体感,又补写了一句泡泡语,提示学生怎么思考。这道题目其实是和本册教材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有联系,是一次前置性练习,所以我给了支架帮助学生理解。第(3)小题是是一道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的题目上,原先是一道填空题,我改变成了一个思维导图,更直观简明。为了体现导图的灵活性,区别与第(2)小题,这一题我设计成了竖向的图示。第(4)小题是一道选做题,设计对话情境,让学生表达读完文章后的情感。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能力进行选择。作业五建议在“交流平台”学习中指导学生完成。)
【整体构想】
作业是我们整个教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努力把作业和课堂教学加以糅合,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成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有利动力或一个有力支架。所以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想努力做到:
是达成语言实践运用的落脚点。
我们在设计每一项作业时,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要与我们学科课程标准相关,与我们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紧密联系。本园地的作业共有五项,作业三、五都指向了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从能读懂一段话到尝试会写一段话,从阅读到写作进行了一个延伸练习,都是基于本园地教学目标的一个表现结果的设计。
同时,本课作业的五项内容分别和《语文园地三》的各个板块的学习相匹配,可以较好地推进课堂教学的前行,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支架,力图提高作业在课堂中的融合度,发挥作业引导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价值。
2.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情感的生发点。
我们的作业要考虑充分考虑学情,既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应兼顾学生挑战性思维,调动学习学习的欲望。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作业形式多样,有连线题、图式题、选择题、交流题、阅读题、写话题,并努力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外显。同时,在具体的题目呈现时,也充分考虑作业的情趣性,把整个作业设计成闯关形式,并加上导语,如第一题还配上灯笼背景,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和仪式感,更入境入情。)
3.是对《语文作业本》的再开发。
本园地作业的每一道题目都是基于《语文作业本》中的题目,但大部分都进行了改编,是为了更好地与单元主题、学生实践活动想融合,助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但也不是另起炉灶,这也更充分发挥《语文作业本》的价值,既减轻教师开发作业的压力,又提高《语文作业本》在课堂中的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