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2019)必修 音乐鉴赏 15.30 作品鉴赏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2019)必修 音乐鉴赏 15.30 作品鉴赏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2019)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1-22 21: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授课班级
执教者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目 标 通过欣赏,学生对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之《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及 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过程与 方法目 标 通过对《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分段主题欣赏及演唱,能够从节奏、旋律、 音色、调式方面说出每段主题音乐的特点。能够在讨论以及教师提示下 总结出民族乐派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 度与价 值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唱、记作品主题旋律和对这首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从作品的题材和音乐语言上把握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主要体现在 (1)视唱主题旋律时的音准。(2)作品时间近13分钟,在这么 长的时间里,要始终保持学生对音乐音响的关注。
教学关键点 从节奏,速度,调来区分音乐主题,并感受其对音乐主题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从感受各音乐主题,让学生认识分辨音乐主题,对各音乐主 题的理解,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在创编中认识节奏,速度, 调对音乐主题的影响,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和探索。以视听欣赏为主,与 听、唱、打节奏、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钢琴和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将《捷克的原野和 森林》第三主题音频做为片 头曲循环播放 带着问题阅读并 欣赏《捷克的原 野和森林》并回 答问题 上课前播放即将要 欣赏的音乐作品主 题,学生一进教室就 在无意之中进入了音 乐,进入了情境,也 给学生增加了熟悉音 乐主题的机会。
讲授新课 1、节奏练习与视唱《捷克的 原野和森林》第三主 2、简介《捷克的原野和森 林》、简介音乐家斯美塔那 3、熟悉与记忆《捷克的原野 和森林》中的主题旋律 4、完整欣赏《捷克的原野和 森林》 5、了解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 1、模仿老师拍击 的节奏型。划拍 读节奏。划拍视 唱。 2、回答问题。了 解交响诗《我的 祖国》各乐章的 标题。聆听教师 对斯美塔那关健 内容的介绍。 3、视唱主题乐 谱。观看演奏录 像。听。记。 4、聆听教师讲 解。 5、阅读关于民族 乐派的文字,了 解民族乐派的音 乐特点。 从感性入手,教会学 生如何听辨音乐主 题。分析所塑造的形 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
巩固新课 1、引导学生根据音乐主题 创编节奏。 2、引导学生感受因节奏, 速度,调的不同音乐主题的 形象变化。 1 创编节奏 2、感受节奏,速 度,调的变化对 音乐主题影响 从音乐主题影响所受 的因素入手,进行创 作,训练学生思维能 力和动手能力,让学 生更能感受节奏,速 度,调的变化,如何 影响音乐主题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听总结,回答问 题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前打开课件,屏幕第一页是一望无 出示《捷克的原野和森 际的绿色森林的图片,背景音乐为第三 林》第三主题的谱例。 主题部分音乐。
出示斯美塔那画像及介绍生平的简 练文字: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捷 克民族音乐之父。 屏幕出示:交响诗《我的 祖国》及六个小标题。
出示谱例,播放演奏视频。 用捷克国家爱乐乐团演奏,库 贝利克指挥的视频。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的,又是新教材第一轮教学,没有经过试讲,几乎是随堂课,但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结构清晰、合理,目标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突出了高中音乐教学的特点,教学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节课最大的成果是学生熟悉了《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这部作品的主题旋律,全神贯注地聆听了全曲,使这首音乐作品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了解了与这部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认识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和了解了民族乐派音乐的特点,初步了解了音乐家斯美塔那。这节课将德育溶于整个过程之中而没有痕迹,音乐本身的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斯美塔那双耳失聪,在无声的世界里用音乐来讴歌自己的祖国令学生感动,捷克人民对斯美塔那的敬重与纪念也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得到了心灵上的体验。从学生填写的文字中看到,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之中的赞美之情,感受到了音乐中的热情、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理解了作曲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将美学原理引入音乐欣赏教学之中,是这节课的一个特色之处,但通过学生课上作业的反馈,看到部分学生对欢乐美与喜剧美、壮美与崇高之美的界限还不容易分清,因为崇高之美本身就有壮美,喜剧美本身也包含欢乐之美,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音乐作品来理解这些美学的范畴。将美学原理引入音乐欣赏教学之中,是这节课的一个特色之处,但通过学生课上作业的反馈,看到部分学生对欢乐美与喜剧美、壮美与崇高之美的界限还不容易分清,因为崇高之美本身就有壮美,喜剧美本身也包含欢乐之美,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音乐作品来理解这些美学的范畴。
这节课还有几个地方点做得不够好: 1、在视唱第三主题、引子主题乐谱时,对1#2 3#2与12 32未 能做更多的对比练习。 2、没能对“套曲”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解释。 3、在介绍民族乐派音乐家时,字幕中没有打进格林卡这位重要人 物,课下才得以发现。 另外,由于这首音乐作品用时较长,对个别学生坚持听下来还有些 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寻求到解决的途径。
附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