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2019)必修 音乐鉴赏 10.20 作品鉴赏 黄水谣 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2019)必修 音乐鉴赏 10.20 作品鉴赏 黄水谣 说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2019)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1-22 22: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水谣》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二十节,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着重于学生学习、思考与探讨,课程标准可以分为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它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兴趣贯穿始终。让人生都享受音乐,更让音乐美化人生。着重体验奇妙的音乐世界。
全册教学目标,以感受和鉴赏为主,不断培养学生音乐的体验能力,然后有引导性的对起进行表现和创造方面的导向,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兴趣贯穿始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黄水谣》是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乐章。《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史诗,是近代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指挥的要点: 本歌曲共分三段,三段又各有不同情绪,指挥时也应当根据情绪的不同做不同的处理。“A”段是悠扬的,“B’段是戏剧性的,变化较大,再现“A”段基本用控制性虚拍,而“B”段大量使用实拍。
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的声乐作品,深刻体会《黄水谣》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欣赏及学习《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保卫黄河》等。了解外国声乐风格。
(2)结合视频教材,教师适当的补充,声乐示范,作品分析,及作背景或创作过程的展开等。
(3)准确体会《黄水谣》的情感,理解《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位置的统一,两个声部的配合演唱。
(2)掌握《黄水谣》歌曲风格、学唱歌曲,理解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以结合教师拓展,融入歌曲作品,理解体会作品,熟悉甚至学唱歌曲部分或全曲,突破重点和难点。
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音乐课单纯的教师教授、学生跟唱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作品欣赏和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视频、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讨论、反馈和总结,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有机、多方面的“跟唱”“学唱”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歌曲中出现的专业性知识进行解答,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如:《黄水谣》中的“合唱”等形式。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说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举例说出一些学生常见现象。例如:设想百万红军横渡黄河的壮观场面,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农民们与小日本搏斗的情景。配合雄壮的交响乐伴奏进行演唱。[以情景式的虚拟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导入新课专业性词语后,了解其创作背景。
在教材的配合下,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2.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把握:
引导学生对黄水谣情感关系的理解把握。
引导学生对歌曲风格的把握。
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的欣赏与分析。
学唱《黄河大合唱》之《黄水谣》
说板书设计
黑板正中间写这本科课题:黄水谣。左边是主板书,列出课堂大纲,右边是附板书,中国歌曲用画图示的方法表示出黄水谣的背景等。并用于必要的书写与绘图。
说课综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更多的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从实际出发,综合各方面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有步骤、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实习知识的习得、应用及再次创新的循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