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第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2 11:31:31

文档简介

万州第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C
2.B
3.A
4.文章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论证语言不以古今论生死,文字可以古为今用;然后从“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的区别入手,论证“写的语言”有弊有利;最后总论写诗应该用“活的语言”“写的语言”。 5.①但丁丢去“土语”的土性,筛出最精纯部分改造为做诗之用。②作者认为但丁使用“土语”的方式可以借鉴来解决中国诗“白话运动”中语言使用的问题,精炼语言使之适于为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截然不同”错,原文表述是“‘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都有很大的分别”“‘写的语言’比较‘说的语言’丰富”。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现代作品以流行语言表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特殊情思”错,结合原文“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特殊情思,现代语言是和这种生活方式和情思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承认古文仍可用时,我们主张做诗文仍以用流行语言为亲切”,由“承认古文仍可用”“主张”等可知,现代作品不都是流行语言写的。
C.“可有效解决现代国人表达字汇贫乏的问题”夸大其词,原文是“现代中国一般人说话所用的字汇实在太贫乏,除制造新字以外,让一部分古字复活也未始不是一种救济的办法”,只是“一种救济的办法”,谈不到“有效解决”;
D.“并以日常语言表达,就能达到‘做诗如说话’的艺术境界”错,原文说“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诗所用的应该是‘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原文说“散在字典中的文字,无论其为古为今,都是死的;嵌在有生命的谈话或诗文中的文字,无论其为古为今,都是活的”。
A.“现代汉语词典增收的新词”属于“散在字典中的文字”,是“死”的。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关键句是“以文字的古今定文字的死活,是提倡白话者的偏见。散在字典中的文字,无论其为古为今,都是死的;嵌在有生命的谈话或诗文中的文字,无论其为古为今,都是活的”,这是论证语言不以古今论生死;
第二段关键句是“我们现在用的文字大部分还是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所有的,并有许多字的用法,现代和二千年前也并没有多大分别”“让一部分古字复活也未始不是一种救济的办法”,论证文字可以古为今用;
第三段关键句是“无论在哪一国,‘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都有很大的分别”“散文已应比说话精炼,诗更应比散文精炼。这所谓‘精炼’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第四段关键句是“‘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放弃陈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这是从“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的区别入手,论证“写的语言”有弊有利;
最后一段关键句是“总之,诗应该用‘活的语言’”“诗所用的应该是‘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这是总论写诗应该用“活的语言”“写的语言”。
由此可见文章采用了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看但丁的观点,“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精纯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炼的土语’为做诗之用”,但丁丢去“土语”的土性,筛出最精纯部分改造为做诗之用。
再看作者的看法,“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借鉴”。而前文谈到了这件事的背景,对于“写的语言”有两种观点,“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中国诗现在还在‘白话运动’期”,那么中国诗也存在提倡用“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的问题。但写诗毕竟不同于说话,正如前文作者说“无论在哪一国,‘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都有很大的分别”,那么如何解决中国“白话运动”中存在的语言使用问题?作者认为但丁使用“土语”的方式可以借鉴来解决中国诗“白话运动”中语言使用的问题,精炼语言使之适于为诗。
6.C
7.B
8.①剧本改编更注重用台词(或: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用舞台说明作为叙事性语言来为情节补充。 ②小说中对话较少,叙事性语言较多。
9.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 ②让“我”充当人生悲剧和不幸经历的讲述者,从而使情节的叙述没有任何阻挡。 ③让“我”充当故事经历者,让作者借助“我”来实现情感的直接抒发,使情感的抒发没有任何阻挡。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表述有误,根据文中“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可知,家珍内心应该明白凤霞出事了,只是她内心已经麻木,没有强烈的反应。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错误,文本一描写了自然环境,但是文本二包括舞台说明都没有自然环境的描写。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对比文本一和文本二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大量对话描写,但是小说的对话多为叙事性语言,如文本一中“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而剧本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台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形象的,如“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表现了二喜对凤霞深厚的感情,因此,剧本更注重人物的台词。
另外,由“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灯光亮起”等句可知,剧本改编用舞台说明作为叙事性语言来为情节补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特色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分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说明应当结合“第一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
由“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等句可知,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讲述“我”走后,凤霞大出血,讲述二喜背着凤霞回家,讲述家珍见到凤霞的痛苦情景,以“我”的亲身经历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情节的叙述没有任何阻挡。
“我”不但讲述故事,而且“我”本是是故事的亲历者,“我”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饱受“活着”的煎熬,“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等句子抒情达意没有任何阻挡,写出了“我”失去亲人的痛苦。
10.B
11.A
12.C
13.(1)这里做过州牧、郡守的官吏前后相继,在西部地区为最多,真是人才众多啊。
(2)陈禅明白进攻不能立即克敌,现在又收成不好,百姓困苦,于是假托诏命赦免羌人造反之罪,羌人上下都臣服。
14.①汉高帝东征时,汉中郡为汉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兵源。
②高帝九年时,汉中郡为汉军提供军饷,为朝廷提供兴建宫殿所需名贵木材。
③东汉时,汉中郡为王朝贡献了众多杰出人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守郑廑率领人马驻守在褒中一带,打算与羌人决战。主簿段崇劝阻,认为汉中只能坚守,来犯的羌人气势很盛,他们的锋芒不可阻挡。郑廑没有听从,两军交战,汉军大败。
“褒中”是“太守郑廑出屯”的地点状语,省略介词“于”,属于后置状语,所以应从“褒中”后面断开,排除AC;“主簿”是“段崇”的官职,二者属于同位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的能力。
A.“丞相即宰相”的说法错误,丞相是古代一个具体官职,宰相在古代通常是对掌握政权高官的泛称,二者文化内涵有所下同;“各朝代均有设置”错误,丞相一职在一些朝代并没设置,如唐代就没有丞相一职。BC均正确。D.怨,怨恨;“程信怨耻”句意:功曹程信怨恨羌人。/怨,指讽刺时政;“可以群,可以怨”句意:(《诗经》)可以交往朋友,可以讽刺时政。
两句中的“怨”意思不同。理解正确。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让刘邦认识到汉中优于关中”错,原文中萧何为刘邦分析了占据汉中后的合理规划,并没有将汉中与关中进行比较,“汉中优于关中”之说属无中生有。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盛”,多;“济济”,人才众多。
(2)“卒”,立即;“年荒”,收成不好;“矫诏”,假托诏命;“赦”,赦免;“咸”,全都。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及项籍弑义帝,高帝东伐,萧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可知,汉高帝东征时,汉中郡为汉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兵源。
根据原文“高帝九年,以田叔为汉中守,属县十二。叔既馈以军饷,又致名材立宫室,帝嘉之”可知,高帝九年时,汉中郡为汉军提供军饷,为朝廷提供兴建宫殿所需名贵木材。
根据原文“自建武以后,群儒修业,汉之宰相当出坤乡。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于西州为盛、盖济济焉”可知,东汉时,汉中郡为王朝贡献了众多杰出人才。
参考译文:
汉中郡本未是附庸国,隶属于蜀国。周赧王三年时,秦惠文王设立汉中郡,是因为境内有汉水而得名。到六国时期,楚国强大,便强占了这里。后来成为秦地。这里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帝攻克秦都,抓获子婴,本来应该封关中王,项羽却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很不高兴。这时,丞相萧何给他出主意说:“虽然只当汉王是一件令人怨恨的事,难道不比被消灭好很多吗?再说,这地方古称“上天之河”,这个称呼很美啊。能够屈于一人之下,而能在万人之上的位置上施展自己抱负的人,有商汤和武王。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安抚那里的百姓,招引贤人,收用好巴蜀之地,将来回军平定三秦之地,如能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谋取天下。”高帝听从了他的建议。等到项籍杀害义帝,高帝进行东征时,萧何常镇守汉中,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兵员。高帝平定三秦后,萧何坐镇关中,给众将提供粮草,最终平定天下。汉高帝九年,任命田叔为汉中太守,管辖十二个县。田叔不仅供给军饷,还广泛采集名贵木材为高祖兴修宫室,高帝嘉赏他。但因为这里是高祖称帝的根基之处,所以这个地方没有封王。自从田叔治理汉中以后,这个地方历代都注重文治教化,涌现出不少高雅的士人和杰出人才:在孝景帝时,邓先在朝廷之上(为诛杀晁错的事)直言争辩,澄清了忠贞之士而被冤杀的实情;张骞出使危险而偏远的边陲,为汉孝武帝拓宽了疆城,让西域各国臣服;杨王孙有圣人的节操。从东汉建武以后,此地众多士人致力于学业和修养,汉代宰相多出于西南。这里做过州牧、郡守的官吏前后相继,在西部地区为最多,真是人才众多啊。汉安帝永初二年,阴平一带的武都羌人造反,侵入汉中地区,杀了太守董炳,抢劫平民百姓和官吏。永初四年,羌人再次起事。太守郑廑率领人马驻守在褒中一带,打算与羌人决战。主簿段崇劝阻,认为汉中只能坚守,来犯的羌人气势很盛,他们的锋芒不可阻挡。郑廑没有听从,两军交战,汉军大败。段崇和门下史王宗、原展及段崇的儿子段勃、侄儿段伯生都奋勇作战,保护郑廑,相从而死。功曹程信一向在家居守,这时也赶来救援,冒死抢出郑廑的遗体加以掩埋。这一仗后,羌人的势力大增。皇上于是命令巴郡陈禅担任汉中太守。羌人向来惧怕陈禅,于是加强内部联结。陈禅明白进攻不能立即克敌,现在又收成不好,百姓困苦,于是假托诏命赦免羌人造反之罪,羌人上下都臣服。不久,陈禅将造反的首恶捕杀了,皇上认为他很有才,升他为左冯翊太守。功曹程信怨恨羌人,并以为陈禅用安抚的方法对待羌人是一种耻辱,于是他结交以前的门生故吏和高门子弟二十五人,发誓报复羌人。元初二年,羌人再次造发,程信等人率领军士勇效作战,大败羌人。从那以后,羌人再不敢南侵。
15.D
16.主要原因:作者描写了自己的住处高大宽敞,地位尊贵,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却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如何表现:对比(反衬)用“自己的住处高大宽敞,地位尊贵”和百姓不能安居做对比,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内疚之情。直抒胸臆:“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直接抒发了对自己享受富贵生活却未见百姓疾苦的自责。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间接表达”错,应是直接表达。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主要原因:“自惭居处崇”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指作者因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而惭愧;“未睹斯民康”指因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而感到惭愧。作者描写了自己的住处高大宽敞,地位尊贵,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却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
如何表现: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表现出自己因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内疚之情。
直抒胸臆:“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推己及人,居安思困,一饭不忘来处,这是他关心民情、搞好,政务的动力,直接抒发了对自己享受富贵生活却未见百姓疾苦的自责。
17.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唯见江心秋月白 泣孤舟之嫠妇 易错字有:袺、襭、作客、唯、嫠。
18.①重见天日②蛛丝马迹 ③一蹴而就
19.先分辨含化石的石料,再用地质锤敲开石块,然后反复筛洗鱼化石,最后用钢针把鱼“剔”出。
20.①将化石的分辨与修复比拟成“沙里淘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科研工作的难度之大、过程之繁琐;
②将科研人员的情绪比拟成能“拳打脚踢”的东西,幽默风趣地描述了科研人员因长期没有收获而无奈又崩溃的情绪;
③以生动有趣的口吻展现了科研人员工作之艰辛,突出了科研人员乐观、执着的科研精神。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句“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可知这次发现的内容是新的,以前人们对这类化石没有研究,发现以后才开始对这类化石有了研究,所以可填“重见天日”。重见天日:比喻摆脱了黑暗的环境,又见到了光明。
②处,根据空前句“研究人员把这些砂样分成一小撮一小撮,逐一放到显微镜下”可知,这里是指研究人员从挑取的化石上寻找非常小的鱼的痕迹,所以可填“蛛丝马迹”。蛛丝马迹: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③处,根据空前“专业人员修化石十分精细,少则一周,多则一两年”可知,这里是说专业人员修化石不容易,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可填“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语段内容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第二段内容是表述科研人员的工作流程的内容。“化石在石头上像一小块黑污渍一样,科研人员要用‘慧眼’和经验将它们分辨出来”是工作流程的第一步,即分辨含化石的石料;“我们是手持地质锤将石块一个个敲开的,如果用其他机械或者大锤子,一锤就砸碎了。”是工作流程的第二步,即用地质锤敲开石块;“一旦发现鱼化石,科研人员要将其拿回实验室修复,他们先把岩石分批泡进密密麻麻排列着的醋水池里,几天后用清水冲洗,再降低浓度进行二次浸泡,直到岩石里的胶结物被彻底腐蚀掉,剩下一堆砂子。这样反复筛洗,最终得到了300公斤可能夹杂着化石的砂样”是工作流程的第三步,即反复筛洗鱼化石;“研究人员把这些砂样分成一小撮一小撮,逐一放到显微镜下”“用细钢针一点点把鱼‘剔’出来。这个过程中不能划,不能锉,一针剔下的围岩最多也就一粒沙子那么大”是工作流程的第四步,即用钢针把鱼“剔”出。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分析可知,前文介绍了化石的分辨与修复这项科研工作的难度之大、过程之繁琐,“这场‘沙里淘金’的历练中”一句将化石的分辨与修复比拟成“沙里淘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科研工作的难度之大、过程之繁琐;“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恨不得从疲惫的大脑中拎出之前对古生物学的所有浪漫想象,一顿‘拳打脚踢’”,将科研人员的情绪比拟成能“拳打脚踢”的东西,“之前对古生物学的所有浪漫想象”“拳打脚踢”幽默风趣地描述了科研人员因长期没有收获而无奈又崩溃的情绪;此段话描写的口吻生动有趣,“沙里淘金”“一并带走”“一无所获”等词语展现了科研人员工作之艰辛,“浪漫想象”“拳打脚踢”等词语突出了科研人员乐观、执着的科研精神。
21.①练就几种神功 ②既容体积庞大之问天舱 ③实现减振降噪的效果
22.①使用第一人称解说。把“我”当成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进行拟人化解说,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②说理生动形象。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特点比喻成几种神功,将问天舱与空间站成功对接比拟成“太虚之吻”等,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③语言既严谨又幽默风趣。如“20.5米”“约6层楼房高”“直径5.2米”,精准地说明对象;“欲知问天秘籍,且听我一一道来”等风趣生动的解说。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面的“通过这些神功”可知,前面提到了“神功”,再结合前面的“经过潜心钻研和训练”可推知,第①处应补写“练就几种神功”。
第②处根据前面的“我为问天舱打造了超长横流罩”和后面的“又护之不焚毁于大气层”等信息可推知,第②处应补写“既……问天舱”与“又护之(问天舱)……”搭配,故可补写“既容体积庞大之问天舱”。
第③处根据前面的“通过颗粒体和阻尼器,迅速耗散动能”和后面的“让‘乘客’可以在‘下车’过程中感受到我的‘温柔’”等信息可推知,第③处应补写“实现减振降噪的效果”。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首先使用第一人称解说。以拟人化口吻进行解说,把“我”当成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进行拟人化解说,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另外,整篇解说词以比喻构成全篇,说理生动形象。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特点比喻成几种神功,将问天舱与空间站成功对接比拟成“太虚之吻”等,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其次,语言既严谨又幽默风趣。如“20.5米”“约6层楼房高”“直径5.2米”,精准地说明对象;“欲知问天秘籍,且听我一一道来”等风趣生动的解说。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确定”与“不确定”的辩证论述。材料第一段从疫情、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列举了2022年中的诸多“不确定”,最后总结,时代唯一的确定是充满不确定。不确定性带来的是无处不在的风险、危机以及无所适从的不安甚至畏惧。当然,也有稍纵即逝的机遇和柳暗花明的惊喜。确定性作为一种稳定状态,能够给人们带来走向远方的希望、自信、力量和坚毅。第二段呈现不同的人在面对“不确定”时的态度和做法,俞敏洪的认识是,在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事,比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张文宏则认为,要去行动,唯有行动才能把不确定变成确定。两个人分别从价值理念、行动两个方面对如何面对“不确定性”指明方向。题目要求回答如何才能在巨大的不确定中把握确定性,行文时可以明确在确定性状态中,应该怎样做,如永不自大、永不止步等等;或各种变化中,应该怎样做,如寻觅最佳路径、不迷失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或积极行动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在接受不确定性中历练成长。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面对不确定性,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乐观和积极;二、面对不确定性,要顺应趋势,把握规律,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三、面对不确定性,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淬炼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既应当在接受不确定性中历练成长。
立意:
1.坚守确定,图新求变。
2.暗潮涌动,我自屹立。
3.直面“变数”,化危为机。
4.立足确定,敢于不确定。
5.风雨若磐,自在随行。万州第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须知: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文字的古今定文字的死活,是提倡白话者的偏见。散在字典中的文字,无论其为古为今,都是死的;嵌在有生命的谈话或诗文中的文字,无论其为古为今,都是活的。我们已经说过,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它与情感思想的关联全是习惯造成的。你惯用现在流行的文字运思,可用它做诗文;你惯用古代文字运思,就用它来做诗文,也自无不可。从前读书人朝朝暮暮都在古书里过活,古代文字对于他们并不比现代文字难,甚至于比现代文字还更便利,所以古代文字对于他们可以变成活语言。不过这只是就作者说。如就读者说,用古代文字做诗文,对于未受古代文字训练的群众自然是一种不方便。这里我们又回到传达与社会影响的问题了。诗既以传达为要务,就不能不顾到群众了解的便利。还有一层,即从作者的观点看,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特殊情思,现代语言是和这种生活方式和情思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承认古文仍可用时,我们主张做诗文仍以用流行语言为亲切。
本来文字古今的分别也只是比较的而不是绝对的。我们现在用的文字大部分还是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所有的,并有许多字的用法,现代和二千年前也并没有多大分别。现在所有的字大半是古代已有的,不过古代已有的字有许多在现代已不流行。古代文字有的能流传到现在,有的不能,原因一半在需要的变迁,一半也在习惯的变迁。习惯原可养成,所以一部分古字复活是语言生展史中所常见的自然现象,欧洲有许多诗人常爱用复活的古字。现代中国一般人说话所用的字汇实在太贫乏,除制造新字以外,让一部分古字复活也未始不是一种救济的办法。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诘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炼,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无论在哪一国,“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都有很大的分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文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已应比说话精炼,诗更应比散文精炼。这所谓“精炼”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是文法,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纪律,做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是用字,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都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较“说的语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放弃陈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性,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中国诗现在还在“白话运动”期。欧洲文学史上也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期华滋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精纯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炼的土语”为做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借鉴。
总之,诗应该用“活的语言”,但是“活的语言”不一定就是“说的语言”,“写的语言”也还是活的。就大体说,诗所用的应该是“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时情思比较精炼。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习惯促成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联,惯用古代文字或流行的文字运思,都可以做诗文。
B.诗歌与散文在意境和语言两方面都很精炼﹐然而就精炼程度而言,诗歌应胜过散文。
C.“写的语言”和“说的语言”截然不同,前者讲究文法与用字,阅读时常需翻检字典。
D.“写的语言”常倾向保持陈规,但能在流动变化中抓住固定的基础,也是一种便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作品以流行语言表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特殊情思,显得亲切,也因此广为流传。
B.尽管需要和习惯不断变迁,古代的许多字至今仍然流行,展现了汉字旺盛的生命力。
C.复活一部分字符合语言生展史的规律,可有效解决现代国人表达字汇贫乏的问题。
D.日常情思经洗炼剪裁入诗,并以日常语言表达,就能达到“做诗如说话”的艺术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活的”语言或文字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汉语词典增收的新词 B.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名句
C.喜迎新春佳节张贴的对联 D.街头巷尾的防疫宣传标语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作者认为但丁使用“土语”的方式值得借鉴。请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活 着(节选)
余 华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
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
“爹,我走不动了。”
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
“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嗖嗖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
“娘,娘……”
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
文本二:
活 着(节选)
张 先 许绿伦
[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
福 贵 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得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
[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
福 贵 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我爹和我娘最先熟了,如果他们都算是枯黄的老叶子,那么有庆和凤霞,他们是还泛着青色光泽的嫩枝,他们怎么也像是被割下的稻谷一样,与田野断开联系,被踩进泥沼。而我,只能像一只傻头傻脑的青蛙……所能做的,只是围在他们身边呱呱地叫。(模仿青蛙叫)呱呱,呱呱!
二 喜 (停住脚步)爹,您上车吧。
福 贵 呱呱,呱呱!
二 喜 您怎么了,肚子疼?
福 贵 我太重,二喜,你都几天没合眼了,撑不住。
二 喜 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
福 贵 二喜呀,人世间有很多事都强求不来的,人要是有缘,就应该惜福了。
[抱在福贵怀中的苦根突然哭了起来。福贵手忙脚乱。]
二 喜 没娘的娃娃哭了!
福 贵 我上去,我上去。娃娃离他的娘近了,就不会哭。(上板车)
[苦根的啼哭停止,二喜艰难地拉车前行。]
[苦根的声音:“那天晚上,风吹得很冷,我被一个人紧紧地搂在怀里,脸上感到一滴滴的凉意,外公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落到我的口中。咸咸的,还带着烟味。”]
二 喜 爹,别再伤心了。
福 贵 我对不住你,二喜,我们都被老天爷骗了! 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就死在这,凤霞也死在这,是爹没找对地方。
二 喜 爹,徐家没对不住我,我们有了儿子,我们都算是有福的人,惜福,惜福哦!(蹲下)爹,我只是走不动了,腰疼得不行。
福 贵 你把腰哭疼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妻子凤霞难产之际,二喜向医生求救“大的”,可以看出他俩夫妻情感深厚,也表现出二喜在悲剧命运笼罩之下的无奈选择。
B.文本除了写凤霞的离世之外,还写到有庆的死亡,这种死亡元素的重复出现,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活着的艰难、生命的可贵。
C.“我”看到家珍在家眼睛呆滞,也不掉泪水,可见她的灵魂没有“活着”,对生无所依,对死无所惧,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
D.文本二开头福贵的两次独白,流露出福贵因凤霞突然去世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之情,也反映出福贵对二喜的同情与怜爱之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凤霞去世和埋葬的当天都出现雪,这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前后形成照应,显示出作者颇具匠心的构思。
B.两个文本的语言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充分体现出小说和戏剧的表达追求。
C.文本二中舞台说明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为福贵和二喜的对话提供时空和布景的说明,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
D.襁褓中的苦根会说话,这一内容并非实写,而是剧本的想象,剧本借助想象表现出凤霞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
8.结合文本一、二,从语言方面概括分析两篇文本的特点。(6分)
9.余华在《活着》的一篇序言中坦言:“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没有任何阻挡”的。(6分)
三、文言文阅读
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后为秦。恒成争地。汉高帝既克秦,获子婴,当王关中,项羽封高帝为汉王,帝不悦。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帝从之。及项籍弑义帝,高帝东伐,萧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萧何镇关中,资其众,卒平天下。高帝九年,以田叔为汉中守,属县十二。叔既馈以军饷,又致名材立宫室,帝嘉之。然以帝业所兴,不封藩王。自叔之后,世修文教,有俶傥之士,异人并挺:邓先抗言于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张骞特以蒙险远,为孝武帝开缘边之地,宾沙越之国;杨王孙应至人之概。自建武以后,群儒修业,汉之宰相当出坤乡。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于西州为盛、盖济济焉。安帝永初二年,阴平武都羌反,入汉中,杀太守董炳,没略吏民。四年,羌复来。太守郑廑出屯褒中欲与羌战主簿段崇陈谏以为但可坚守来虏乘胜其锋不可当廑不从战败绩崇与门下史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战捍廑,并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驰来赴难,冒寇殡殓廑。虏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陈禅为汉中太守。虏素惮禅,更来盘结。禅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困,乃矫诏赦之,大小咸服。既诛其乱首,天子善之,徙禅左冯翊太守。程信怨耻,乃结故吏冠盖子弟二十五人,誓志报羌。元初二年,羌复来,信等将其士卒力奋讨,大破之。自是后羌不敢南向。
(节选自《汉中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守郑廑出屯/褒中欲与羌战/主簿段崇陈谏/以为但可坚守/来虏乘胜/其锋不可当/廑不从/战败绩/
B.太守郑廑出屯褒中/欲与羌战/主簿段崇陈谏/以为但可坚守/来虏乘胜/其锋不可当/廑不从/战/败绩/
C.太守郑廑出屯/褒中欲与羌战主簿/段崇陈谏/以为但可坚守/来虏乘胜/其锋不可当/廑不从/战/败绩/
D.太守郑廑出屯褒中/欲与羌战主簿/段崇陈谏/以为但可坚守/来虏乘胜/其锋不可当/廑不从战/败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丞相即宰相,各朝代均有设置,是古代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B.三秦为古地名,泛指关中之地,王勃诗句“城阙辅三秦”的“三秦”意思与此相同。
C.太守是古代地方官职名,历代称谓不同,主掌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
D.“程信怨耻”与“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怨”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中郡曾是蜀国的附庸国,后常被秦楚等国相互争夺,再后来成为汉王朝的龙兴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B.刘邦攻克秦都有功,本应封王于关中,然而项羽却将他封为汉王,他虽对此不满,却最终听从了萧何的建议。
C.萧何才干卓越,在刘邦被封汉王时,萧何为他谋划,让刘邦认识到汉中优于关中;在刘邦东征时,萧何担当坚强后援。
D.汉安帝时羌人作乱,太守陈禅虽以安抚之法暂时平叛,却未能彻底解决,功曹程信率众奋力讨伐,才终于消除隐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于西州为盛,盖济济焉。
(2)禅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困,乃矫诏赦之,大小咸服。
14.请依据文本,简述汉中郡对汉王朝所作出的贡献。(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③。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③疆:古同“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有别于一般的燕集诗,既表现了诗人当时领袖东南诗坛的气度,又表现出闲雅雍容的创作个性。
B.本诗首六句写郡斋宴集。其中“兵卫”二句写郡斋,南宋刘辰翁评为“清绮绝伦,为富丽诗句之冠”。
C.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叙事、抒情、议论相间,结构井然有序。
D.最后四句,间接表达了诗人领悟到东南宏大并不仅仅是物产丰富、财力雄厚,还因为人杰地灵,文史兴盛。
16.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作者自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心理的?(6分)
五、理解性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莒》中,将收获时“打包”东西的情形表现得真切细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极写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借助月光侧面烘托琵琶声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借助人的反应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那么,这个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的“摇篮”是如何得以____①___的呢?
研究员朱幼安用手机展示了一张图片,里面是像小山一样高的石堆,这就是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化石在石头上像一小块黑污渍一样,科研人员要用“慧眼”和经验将它们分辨出来。“我们是手持地质锤将石块一个个敲开的,如果用其他机械或者大锤子,一锤就砸碎了。”一旦发现鱼化石,科研人员要将其拿回实验室修复,他们先把岩石分批泡进密密麻麻排列着的醋水池里,几天后用清水冲洗,再降低浓度进行二次浸泡,直到岩石里的胶结物被彻底腐蚀掉,剩下一堆砂子。这样反复筛洗,最终得到了300公斤可能夹杂着化石的砂样。研究人员把这些砂样分成一小撮一小撮,逐一放到显微镜下,寻找微体化石的 ____②____,用细钢针一点点把鱼“剔”出来。这个过程中不能划,不能锉,一针剔下的围岩最多也就一粒沙子那么大。专业人员修化石十分精细,少则一周,多则一两年,很难____③____。
这场“沙里淘金”的历练中,人的耐心和信念很容易被一并带走,在无数个一无所获的日夜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恨不得从疲惫的大脑中拎出之前对古生物学的所有浪漫想象,一顿“拳打脚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用几个较短的语句表述材料中科研人员的工作流程。(4分)
20.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做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的辞格。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家好,我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经过潜心钻研和训练, ① ,通过这些神功,可将问天舱准时准点送入预定轨道。欲知问天秘籍,且听我一一道来。
寒冰神掌。我采用液氢、液氧等低温推进剂。寒冰神掌自带寒冰真气,一掌击出,威力无穷,准点发射,准确入轨,助力问天舱与空间站“太虚之吻”。一阳指。我点火发射极为精准,指力迸发,疾如闪电。为练好这套功法,我优化射前发射流程,开展全套的可靠性提升工作,让每一步操作都更加安全稳妥,做到“分毫不差”。大力金刚腿。我习得大力金刚腿,将重达二十余吨的问天舱推送至站点,采用姿态控制增益优化和复合制导方法,提高了火箭姿态控制精度,也降低了制导误差对精度的影响。金钟罩。我为问天舱打造了超长横流罩,长20.5米,约6层楼房高,直径5.2米,宛若金钟罩, ② ,又护之不焚毁于大气层。太极掌。问天舱与我之连接口直径过4米,舱箭分离需考虑可靠性、冲击环境等因素。一则确保安全分离,二则将分离中出现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我练就颗粒阻尼技术的功法,通过颗粒体和阻尼器,迅速耗散动能, ③ ,让“乘客”可以在“下车”过程中感受到我的“温柔”。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上面这段文字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上的解说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特点。(4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确实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新冠疫情充满了不确定,奥密克戎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全球;中国经济充满了不确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所未有地连提了25次“稳”;国际政治关系充满了不确定,中美、中欧、中日、中印、中澳、中加关系不断变化……是的,这个时代唯一可确定的,就是它充满了不确定性。
俞敏洪说:“在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确定性的时代,我们依然要做确定的事情。”张文宏也曾感慨:“每当我们走过一个年代回头看,会发现走过的路,都是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过程。”
面对扑朔迷离的未来,我们如何才能在巨大的不确定中把握确定性?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第2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