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项突破:如何使作文立意深刻?
技巧指导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写文章时,是不是有时觉得立意肤浅,选材一般?我们能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就已经很不错了,却不能做到立意深刻。其实,从中考作文评价标准看,“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只是基础等级,而“立意深刻”属于发展等级,要做到立意深刻很不容易。那么,什么是文章立意?立意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立意,是一篇文章所确立的文意。即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文章的统帅、核心和灵魂。它包括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写作意图和动机等。“中心”“主题”“主旨”“观点”“态度和立场”“情感和倾向”“意图”“写作目的”等,某种意义上都属于“立意”或基本等于“立意”。
所谓“立意深刻”,是“健康”“明确”之后讨论的话题,是从“健康”“明确”发展提升而来的“深刻”。在发展层面来看,立意除了“深刻”外,还有“精警”“新颖”“独到”等多种样态。而这些样态我们习惯上统称之为“深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刻呢?
我们要做到立意深刻,需要关注叙议结合,尤其是关注叙事和议论、抒情之间的契合度和内在关联。下面,我结合统编语文教材,具体谈一谈。
一、 由表及里,透视本质。
就是指写作时,能从现象入手,然后深入到本质中去,注意,关键是抓住本质和要害。例如毛泽东主席的《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文中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立意深刻,论述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概述白求恩来中国的经历后,作者提炼出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作者还列举了“不少的人”工作拈轻怕重,见异思迁,与白求恩的表现进行对比论证,批评了不良作风,深入本质,教育全党,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迫切性。这种由表及里,透视本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和学习。
二、因果溯源,揭示关系。
就是指在写作时,能把现象或事物剖开,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注意,关键是找到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例如纪昀的《河中石兽》是一篇文言文,围绕着“如何寻找石兽”,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由因溯果,揭示关系。他先写寺僧们去下流找,“寻十余里无迹”,再写讲学家的自作聪明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谁知作者又引出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一番精辟的议论,谜底这才揭晓。作者的旨趣所在,不在于渲染寻找石兽的过程,而在于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然则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种先叙后议,因果溯源的写法,有利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值得我们好好体味与借鉴。
三、 形成观点,启发人生。
就是指在写作时,所持的立论、最后的结论或形成的核心观点对读者来说有启发作用,注意,关键是让人耳目一新,有生命的启迪意义、情感认知上的启发作用。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含蓄隽永的状物抒情散文,作者开头就一句话“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设置悬念。接着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展示了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然后通过回忆十多年前家门外“稀落”“伶仃”的紫藤萝花,隐喻家里曾遭受的不幸。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议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读后不觉耳目一新,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文章有了点睛之笔,新颖独到,就会有灵性和韵味,这一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模仿。
总之,我们平时写作时,应该努力做到立意深刻,叙议结合。我们需要关注所叙故事与议论抒情之间的表里、因果的契合度和内在关联,而不只是说出来的那句议论或抒情文字本身的所谓“深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素养的提升。
技巧运用与点评
这个冬天
双甸中学807 宗飞燕 同学
(★赏析:巧设悬念,引人思考。读到文题,你是不是觉得有一股逼人的寒气扑面而来?)
这个冬天,寒风凛冽,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再加上一场强大的暴风雨,菜市场里污泥泛滥,已开始缓慢地冻结。
(★赏析:文章开头,运用细腻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凄清的气氛。菜市场“污泥泛滥”,开始冻结,交代地点,再次突出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做铺垫。)
那一天,我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在菜市场入口处,看到了一个中年男子一手着地,一手托着一个旧瓷碗。一条弯曲变形的腿半裸在外,一半被一截旧轮胎包裹着。他穿着单薄的、早已破旧不堪的衣服,裸露在外的肮脏的皮肉上,被冻得已经出现了深红色的血丝,里面的血仿佛只有这层皮包裹着,很快就会冲破这层阻碍。他以手着地,半跪半爬着在烂泥中行进。人们很朴实,很多人都往那碗里丢钱。这乞丐连连点头道谢。
(★赏析:小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了一个身体残疾的中年男子形象,令人如同身临其境。有动作描写,如“一手着地,一手托着一个旧瓷碗”,写出他的吃力和艰难。尤其是外貌描写,细腻传神。如“弯曲变形的腿半裸在外,一半被一截旧轮胎包裹着”,让人不自觉地产生同情心。“单薄”、“破烂不堪”的衣服,被冻得出现深红色的血丝的皮肉,“半跪半爬着在烂泥中行进,很具有画面感。从人们的帮助,传达出人间的善意。)
我毫不犹豫地往那碗里丢了一元硬币,老妈见我如此“慷慨”,嗔怪道:“不是早就说过这是假的,骗钱的嘛,你总是不听!”
(★赏析:这里通过对比,写出了“我”与老妈的冲突,形成悬念。)
“不就是一元钱嘛!”我有些不悦。
(★赏析:“我”的不悦,加深了悬念。)
“一元钱也是钱嘛!”老妈回敬道。老妈的话不无道理。现在有很多人以残疾的身体为资本,赚取善良人的同情心。有的甚至连“残疾的身体”都是经过精心“包装”的。
(★赏析:我们俩关于一元钱的争论,引出小作者对于社会上假装残疾,骗取人的同情心的深思,让文章的立意走向了深刻。)
但是,我毫不后悔,毕竟做了件善事。
(★赏析:“但是,我毫不后悔”语气坚定,突出做善事的可贵)
这一元钱,给了别人“站”的机会。仔细想想,这样的天气,满身泥浆地爬着行进,即使是虚假的表演,也需要有一份勇气。假如这个男的真的有残疾,他可以用乞讨来的钱来医治残疾的腿,或许还有重新站立的机会;如果他的腿无法医治,他可以用这些钱为家人做些什么,不至于成为家人的累赘。如果这个男子是“包装”的残疾,无论他如何潇洒快活,一元钱的人格淹没在污泥里,永远也“站”不起来了。这个冬天对于他而言,也许是最后的尊严。
(★赏析:这一段,小作者对于一元钱的善念,进行了深度思考,条分缕析,令人遐想。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为什么“这一元钱,给了别人站的机会”。最后一句,照应文题“这个冬天”,“最后的尊严”,反思深刻,观点独到。)
一元钱,表达的是一份同情心。怜悯之心是人类最真的情感,世间也因此有友情和关爱。然而许多人却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骗取钱财,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铁石心肠”。我们经常在城市的大街上看到长跪博取他人同情的“病人”,跪了半天也不见分文。
(★赏析:小作者对于同情心及其人们表现的理解,由表及里,透视本质。怜悯之心是怎么会丧失的呢?作者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人们变得“铁石心肠”的深刻原因,就是因为有“许多人利用同情心骗取钱财”,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假作真时真亦假”,人们的同情心被无数次地亵渎后,闪亮的心变得越来越麻木。不过,我还是相信,许多乞讨者都是生活中一颗卑微的棋子,或被金钱驱使,或因金钱、病痛使然,无法主宰命运。用“残缺不全”的人生换取别人的同情并没有错。
(★赏析:这一段,小作者引用《红楼梦》中的名句,紧扣上文,再次思考真与假的问题。她把“乞讨者”比作“卑微的棋子”,形象地突出残疾人的身不由己,无法主宰命运的痛苦,表达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所以,在这种天气里,每每遇到乞讨者,我都会投入一元钱,就如买彩票一样,心里充满一份希望与满足。其实,一元钱的爱心,“拯救”别人的同时,也在拯救自己的心灵——始终拥有人之所以为的爱心。也许,这种爱心在这个冬天就似一缕阳光,可以温暖这些乞丐者。
(★赏析:这里小作者强调这种天气,每次遇到乞讨者,都会热心相助的深刻原因,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拯救别人就是拯救自己的心灵。观点新颖,启发人生。“这种爱心在这个冬天就似一缕阳光,可以温暖这些乞丐者”,这个富有诗意的比喻,与严寒的冬天形成对比,突出“爱心”的弥足珍贵。)
经过这个“冬天”,你是否也有许多感悟呢?
(★赏析:结尾运用反问,既发人深省,又余味无穷,引人遐思。)
总评:
小作者从生活中选材,以小见大,由一元钱帮不帮残疾人,引发思考:人们需不需要同情心?叙议结合,立意深刻。
开头,作者为读者展示了“这个冬天”的严寒,地点在菜市场,“污泥泛滥”,已开始缓慢冻结,有一种小说的味道。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
接着,小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乞讨的残疾人,从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他的艰难和痛苦。“我”毫不犹豫地投了一元钱,却遭到妈妈的提醒和反对。两人的冲突,形成悬念,叙述波澜起伏,让人读来富有趣味。“我毫不后悔,毕竟做了件善事”,难能可贵,让人欣喜。
中间,小作者反思:社会上需不需要同情心?人们怜悯之心是怎样丧失的?让文章立意走向深刻与独到。小作者对于残疾人的思辨,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如果他是虚假的表演,也需要勇气;如果他真的残疾,可以用乞讨来的钱治病或者为家人做点什么;他如果是“包装”的残疾,一元钱的人格淹没在污泥里,永远也“站”不起来了。字里行间,透露出小作者的思辨能力和悲悯情怀,让人感动不已。
最后,小作者经过深入思考,依然坚持遇到乞讨者,捐献一元钱,因为同情心太珍贵了,爱心就像冬天里的“一缕阳光”,可以温暖人们的冷酷心灵。首尾呼应,回味无穷。(指导老师:陆建胜)
佳作欣赏
读《简 爱》有感
如东县双甸中学 807班 曹玲玲 同学
书桌上的台灯闪耀着昏黄的光芒,照亮了桌面上静静躺着的那本书――《简 爱》,底色纯净的封面上,交织着醉人的酒红色,像晕染染开来的墨绽放了一朵朵华丽而高贵的花。
再度翻开这本书,便又一次被深深吸引住了。
《简 爱》是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了一个出身寒微、父母双亡的孤女成长的故事。童年的小简爱生活在盖茨黑德府,在那里,她受到了她的舅妈等的各种虐待和欺辱。后来,她被送进了洛伍德慈善学校,得到了朋友海伦和榜样谭波尔小姐的帮助,但是却仍然要忍受贫困的折磨和精神上的压抑。灵魂与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的简,正是因为这样,才拥有了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完成学业后,为了追求独立,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家庭教师的职位。故事的重点是地位低下的简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的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身份地位的悬殊和性格的差异,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重重的阻碍,但也因两人的心投意合,而迸发出绚丽的爱情火花。
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英国文学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等都采取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让读者眼前焕然一新。无论是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里对罗切斯特的表白,还是对她出走后的流浪乞讨的描写,都毫无惺惺作态的情调,而是有血有肉的表露了作者自己的真实内心,写出了她自强自尊的天性。
合上《简 爱》,我心中涌起的惊涛骇浪,却迟迟无法平静下来。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作者夏洛蒂 勃朗特是多么的果敢刚强,将万千女性心中的悲愤毫不夸张地显露了出来,实在让人钦佩。
原来人的价值等于尊严加上爱呀!因为这本书,我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因为生命中有书,我们人生的爱与美好,都有了存在的印记,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不再孤单……(指导老师:陆建胜)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请以《那一幕,让我 _______ 》为题, 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 “难以忘怀”、“懊悔不已”、“难过”、“感动”等词语。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2. 要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抒发真情实感。
3. 注意立意深刻,叙议结合,中心明确,内容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