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废名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废名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2 15:0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废名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叫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而照墙距“正堂”还有好几十步之遥。照墙外是杀场,自从离开十字街头以来,杀人在这上面。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但这时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墙看得见红日头,这是指西山的落日,这里正是西城。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
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
“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话这样说,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爱得觉着自己是一个小姑娘,清早起来辫子也没有梳!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爸爸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不是把背弓了一弓就要挨到树叶子。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天狗真个把日头吃了怎么办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天狗的日头,吃不掉的,到了这个时分格外的照彻她的天,这是说她的心儿。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她曾在一户人家院子看见一棵橘子树,那叶子真绿啊!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慢慢又一句: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她站在树下,抱着箩筐,看爸爸摘桃,林子外不像再有天,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是这个树吗?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桃花她不见得怎样的喜欢,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她还丢了一块石头到井里去了哩,爸爸不晓得!(这就是说没有人晓得)……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王老大走到了门口,低下眼睛看他的阿毛。
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
这时月亮才真个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凳脱草鞋,-一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阿毛,你手也是热的哩!”
阿毛心里晓得爸爸摸她的脑壳,又捏一捏手,枕着眼睛真在哭。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半个月亮,却也对着大地倾盆而注,王老大的三间草房,今年盖了新黄稻草,比桃叶还要洗得清冷。
其实,就王老大说,世上只有三间草房,他同他的阿毛睡在里面,他也着实难过,那是因为阿毛睡不着了。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
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叫阿毛叫小姑娘。尼姑的脸上尽是汗哩。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把桃子我吃吗?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只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到树上去摘!
现在这个尼姑走进了她的桃园,她的茂盛的桃园。
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突然一张,上面是屋顶。如果不是夜里,夜里睡在床上,阿毛要害怕她说了一句什么叫爸爸这样!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那里有桃子卖呢?”
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睡不着的是王老大。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
1927年9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事上选用了儿童视角,通过儿童纯真的眼睛展示了热闹而孤单、绚烂而萧索、茂盛而冷寂的桃园,给人以鲜明的真实感。
B.小说中尼姑走进桃园,对着生病的阿毛笑,叫阿毛小姑娘的场景描写,温暖纯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增添了作品的亮色。
C.王老大一生含辛茹苦,他爱女儿却没有照顾好女儿,爱家庭却没有留住妻子,他的人生际遇,让人咀嚼体会到生活的苦涩和伤感。
D.桃园在作品中不仅是故事的发生地,它还是和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处所。桃园的兴衰也演绎着王老大和阿毛一家生命的故事。
2.小说对女孩阿毛这一形象的刻画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并有着丰富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废名曾指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废名小说具有诗化特征,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抽。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读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宇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地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笆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辩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城墙,虽然总是日幕,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地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 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喽啰们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是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人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地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妈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 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地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战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来描写孩子们的喜悦,并照应上文“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轴”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写出了孩子们走进芭茅巷的微妙心理。
C.文章写毛儿笑着说“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意在表现毛儿并不理解坟头为什么坐不得,甚至也不懂得妈的坟头意味着什么。
D.文章引用“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是借小林之口形容孩子们的乘凉感受,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
5.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6.小说交代了家家坟的悲惨来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菱荡
废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不当心河边忽然站了一个人——陶家村人出来挑水。落山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上。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摆渡者,是指以大乌竹做成的笺载行人过河。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
菱荡的深,陶家村的二老爹知道,二老爹是七十八岁的老人,说,道光十九年,剩了他们的菱荡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网起来的大小鱼真不少,鲤鱼大的有二十斤。这回陶家村可热闹,六城的人来看,洗手塔上是人,荡当中人挤人,树都挤得稀疏了。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竭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这划子一个人背得起),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聋子进菱荡。聋子挑了菱角回家——聋子是在菱荡摘菱角!
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恰如菱荡在菱荡圩不现其水。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着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的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来吃,他的全副家伙都在腰边。聋子这个脾气厉害,倘是别个,二老爹一天少不了啰唆几遍,但是他的聋子(圩里下湾的王四牛却这样说:一年四吊毛钱,不吃烟做什么?何况聋子挑了水,卖菜卖菱角!)。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烟杆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嗳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1927年10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尾处的一幕乡间喜剧,发生于美丽的菱荡,朴实的生活气息、浓郁的人情味都浓得化不开,农村社会民情、人性的淳厚朴实,都印在我们脑海里,但也看出农村教化问题,言行的粗陋。
B.文中的“道光十九年,剩了他们的菱荡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网起来的大小鱼真不少,鲤鱼大的有二十斤”,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菱荡的水之深。
C.周作人曾经把废名的文章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平淡朴讷”,这个特点表现在文章的语言形式上。
D.“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所以可见村里的人都嫉妒厌恶他的不理不睬。
8.文章用片段式的情节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陈聋子的形象特点。
9.废名是三十年代颇具影响的京派作家,有人说看他的文章充满了诗境、画境和禅趣,也说陈聋子就是废名的化身。请结合文章分别挖掘文章的美和人生禅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名
我当然不能谈年纪,但过着这么一个放荡的生活。东西南北,颇有点儿行脚僧的风流,而时怀一个求安息之念,因此,很不觉得自己还应算是一个少年了。我的哀愁大概是少年的罢,也还真是一个少年的欢喜,落日西山,总无改于野花芳草的我的道上。
近数年来,北京这地方我彷徨得较久,来去无常,平常多半住客栈。今年,夏末到中秋,逍遥于所谓会馆的寒窗之下了。我不知怎的,实在的不要听故乡人说话。
我的故乡人似乎又都是一些笨角色,舌头改变不过来,胡同口里,有时无意间碰到他们,我却不是相识,那个声音是那样的容易入耳……唉,人何必丢丑呢?没有法,道旁的我是那么感觉着。至于会馆,向来是不辨方向的了。今年那时为什么下这一着棋,我也不大说得清。总之两个院子只住着我一人。
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一架葡萄,不在我的门口,荫着谁之门,锁上了,里面还存放有东西。平常也自负能谈诗的,只有这时,才甚以古人青锁对芳菲之句为妙了,多半是黄昏时,孑然一身,枣树、葡萄架下贪凉。
我的先生走来看我,他老人家算是上岁数的人了,从琉璃厂来,拿了刻的印章给我看。我表示我的意见,说,“我喜欢这个。”这是刻着“苦雨翁玺”四个字的。
先生含笑。先生卜居于一个低洼所在,经不得北京的大雨,一下就非脱脚不可,水都装到屋子里去了,——倘若深更半夜倾盆而注怎么办呢,梨枣倒真有了无妄之灾,还要首先起来捞那些捞什子,所以苦雨哩。
先生常说聊斋这两句话不错: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所以我写给先生的信里有云:“豆棚瓜架雨如丝,一心贪看雨,一旦又记起了是一个过路人,走到这儿躲雨,到底天气不好也。钓鱼的他自不一样,雨里头有生意做,自然是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以为惟有这个躲雨的人最没有放过雨的美。
……
这算是我的“苦雨翁”吟,虽然有点咬文嚼字之嫌,但当面告诉先生说,“我的意境实好。”先生回答道:“你完全是江南生长的,总是江南景物作用。”
我简直受了一大打击,默而无语了。
不知怎么一谈谈起朱舜水先生,这又给了我一个诗思,先生道:“日本的书上说朱舜水,他平常是能操和语的,方病榻弥留,讲的话友人不懂,几句土话。”
我说:“先生,是什么书上的?”
看我的神气不能漠然听之了,先生也不由得正襟而危坐,屋子里很寂静了。他老人家是唯物论者。我呢?——虽是顺便的话,还是不要多说的好。这个节制,于做文章的人颇紧要,否则文章很损失。
有一个女人,大概住在邻近,时常带了孩子来打枣吃。看她的样子很不招人喜欢,所以我关门一室让她打了。然而窗外我的树一天一天的失了精神了,我乃吩咐长班:“请她以后不要来罢。”
果然不见她来了。一到八月,枣渐渐的熟了。树顶的顶上,夜人不能及。夜半大风,一阵阵落地声响,我枕在枕头上喜欢极了。我想那“雨中山果落”恐怕不及我这个。清早开门,满地枣红,简直是意外的欢喜,昨夜的落地不算事了。
一天,我知道,前院新搬进了一个人,当然是我的同乡了。我望见他,心想,“这就是他了。”这人,五十岁上下,简直不招我的反感。——唉,怎么说反感呢?我这人是那样的,甚是苦了自己,见人易生反感。我很想同他谈谈。第二天早晨,我正在那里写字,他推开我的房门进来了。见面拱手,但真不讨厌,笑得是一个苦笑,或者只是我那么的觉着。倒一杯茶,请他坐下了。
他很要知道似的,问我:“贵姓?”
“姓岳。”“府上在哪里?”“岳家湾。”“那么北乡。”
这样说时,轮了一下他的眼睛,头也一偏,不消说,那个岳家湾在这个迟钝的思索里指定了一遍了。
“你住在哪里呢?”
“我是西乡,——感湖你晓得吗?你们北乡的鱼贩子总在我那里买鱼。”
失礼罢,或者说,这人还年青罢,我竟没有问他贵姓,而问,“你住在哪里呢?”做人大概是要经过长久训练的,自以为很好了,其实距那个自由地步还很远,动不动露出马脚来了。后来他告诉我,他的夫人去年此地死了,尚停柩在城外庙里,想设法搬运回去,新近往济南去了一趟,又回北京来。
唉,再没有比这动我的乡愁了,一日的傍午我照例在那里写字玩,院子很是寂静,但总仿佛不是这么个寂静似的,抬起头来,朝着冷布往窗外望,见了我的同乡昂着他的秃头望那树顶上疏疏几吊枣子想吃了。
一九二九年一二月二九日
(选自《枣》,1931年,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用凝练跳跃的语言交代了自己的生活近况,同时抒写了自己的心境,从中看出“我”是一个情感细腻、多愁善感、对生活有独特感悟的人。
B.小说中“我”和先生的对话以及“我”的书信内容,既增添了文人之间充满雅趣的生活气息,又为小说营造渲染了诗意优美的意境。
C.“这个节制,于做文章的人颇紧要,否则文章很损失”,“我”的意思是说写文章如同做人,“不要多说”,要含蓄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否则文章意蕴会损失。
D.小说中写到“我”对故乡人的口音不满,结尾处又写到自己动了乡愁,可见“我”对故乡人和故乡的情感是爱恨交加、矛盾复杂的。
11.小说中多次写到“枣”,请分别分析其对塑造“我”这一形象所起的作用。
12.“散文化”是废名小说最明显的特征,请结合作品分析其“散文化”特点。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牛
废名①
今天小林要接到一匹牛儿,紫绛色的牛儿,头上扎一个彩红球。
照习惯,孩子初次临门,无论是至戚或好友,都要打发一点什么,最讲究的是牛儿,名曰“送牛”。即如我,曾经有过一匹,是我的外婆打发我的,后来就卖给那替我豢养的庄家。
刚好小林新从病愈,特地趁这日子送去贺喜他。
送牛的自然也是三哑②,他打扮得格外不同,一头蓬发,不知在哪里找得了一根红线,束将起来。牵牛更担一挑担子,这担子真别致,青篾圆箩盛着二十四个大桃子。然而三哑的主意却还在底下衬托着的稻草,他用了一下午的工夫从稻草堆上理出了这许多嫩黄草来,才想到去买桃子。他这样的心计,史家奶奶是明白的,见他赤着脚兜了桃子回来,说道:
“你也该洗脚了。”
他弯着腰,对奶奶的眼睛看,笑道:
“牛到哥儿家,两天要停留罢,吃什么呢?我办了许多草去。”
“是的。”
“挑草不好看,我挑一担桃子去。”
“是的,谢谢三哑叔。”
牛儿进城,不消说,引起个个观望。还没有走过桥,满河的杵声冷落了下去,只见得循着河岸,妇人家,姑娘们,有的在竹篙子撑着的遮阳之下,都已经抬起身子了。是笑呢,还是对了太阳——总之拿这时的河水来比她们的面容,是很合适的罢。
史家庄的长工,程小林的牛,知道的说,不知道的问。
三哑——他是怎样的欢喜,一面走,一面总是笑,扁担简直是他的翅膀,飞。但他并不回看人,眼睛时而落在箩筐,时而又偏到牛儿那边去。城门两丈高,平素他最是留意,讲给那不惯上街的人听,现在他挤进去了也不觉得。
走过了火神庙,昂头,正是那白白的门墙——
“三哑叔!”
“哈,哥儿。”
小林跳出来了,立刻放炮。他早已得了信,竿子上挂了一吊炮等着。三哑喝了酒才回去,预备一两日后又来牵牛,牵到王家湾去,因为他买的时候也就代为约定了一个豢养的人家。
小林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牛儿就拴在石榴树下。邻近的孩子们三三五五地走进来看,同小林要好的小林引到屋子里去,看桃子,二十四个大桃母亲用了三个盘子盛着摆在堂屋正中悬挂的寿星面前。
“寿星老头子手上有桃子,还要把我的桃子给他,让我们偷他一个罢。”
小林自己这么说,别个自然没有不乐意的。然而他的姐姐躲在背后瞄着他,他刚刚爬到几上,伸手,姐姐一声:
“吓,捉贼!”
小林回转身来笑了——
“我要偷寿星老头子手上的桃子。”
“那个桃子你偷,你只不要动他的这个。”姐姐笑。
“怎么是他的这个呢?是我的!”
“不管是你的是他的,你且偷那个桃子我看看。”
“画的怎么偷法呢?”
最小的一个孩子说。小林笑得跑来倒在姐姐怀里了。
“我们还是去看牛儿。”孩子们说。
牛儿站在那里,动也不动一动。他们用尽种种法子逗它。小林拿草伸到它的口边,它也不以为这是主人。有一个去拉它的尾巴,他是名叫铁牛的,用了那么大的力,牛突然抱着树碰跳碰跳了,吓得大家退后好几步,石榴的花叶也撒了一阵下来,撒到牛身上,好看极了。
然而大家气愤——
“真是个铁牛!”
铁牛一溜烟跑了。
到了天快黑了,牛儿兀的叫几声,只有小林一个人在院,他也随着叫声,起初是一惊,立刻喜得什么似的,仿佛这才放心。他午饭没有吃,虽然被母亲迫着在桌上坐了一会,一心守着看牛吃不吃草。
姐姐提了水到院子里来浇花,他说:
“我忘记了!三哑叔告诉我天黑的时候,把点水牛喝哩。”
姐姐笑道:
“你牵到河里去喝。”
“好,我把它牵到河里去喝。”
说着去解绳子,但母亲也已经走出来了——
“姐姐说得玩,你就当真的了,——舀一钵水来它喝。”
小林背着牛,就在牛的身旁,站住了。
“这时候城外人多极了,你牵到河里去喝,要是人家问你是哪个送你的牛,你怎么答应呢?”
“三哑叔送的。”他斩截地说。
妈妈姐姐都笑。
石榴树做了一个大翅膀,牛儿掩护下去了,花花叶叶终于也隐隐于模糊之中——一定又都到小林的梦里去出现罢,正如一颗颗的星出现在天上。
(节选自长篇小说《桥》,有删改)
①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北黄梅。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②三哑:原为乞丐,被史家奶奶收留,遂为史家长工。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哑叔一出场,与平时打扮“格外不同”,用红线将“一头蓬发”束起来,可爱的形象呼之欲出。
B.作者擅长用简练的文字状物写情,如“扁担简直是他的翅膀,飞”,一个“飞”字写出轻快喜悦。
C.文章看似笔触平静,实则波澜起伏,主人公小林的心理随着牛儿的活动大起大落,引人入胜。
D.一场“送牛”活动,窥见人物活动的风俗背景,小说主题及审美追求在这风俗画中得以体现。
14.请简析“偷桃”一节中加点的“笑”字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15.废名的小说具有明显的诗化特点,请结合文本情节及环境简要分析。
【答案】
B “小说中尼姑走进桃园,对着生病的阿毛笑,叫阿毛小姑娘的场景描写”错。尼姑与阿毛的交流是阿毛的回忆,不是当下的场景,那时的阿毛也不在病中。
①阿毛纯真的心灵世界与她生病的身体形成对比,寓意她向往的美好事物却面临生命走向衰亡的现实;②阿毛想栽橘子树的愿望和“橘子连根拔掉了”形成对比,寓意阿毛对家庭幸福的向往和失去母亲家庭不幸的忧伤;③阿毛伏在桌上睡觉与在床上睡不着形成对比,寓意青春少女生命的自然形态为现实所困扰的窘境;④阿毛生活在满是桃树的桃园,却没有桃子吃,二者形成对比,寓意表面充满美和爱的现实世界,实则蕴含生活的大悲苦。
3.①意境的诗化。优美的意象,如夜里的月光,营造了凄美、冷寂的意境;春天绚烂的桃花等静美景象,营造了纯静、优美的意境;②情节的诗化。小说的情节安排遵循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跳跃的情节结构凸显了诗化特征;③人物形象的诗化。小说主要人物阿毛童真未泯,她爱树,爱花,爱鲜艳的色彩,更爱人,质朴纯美。④语言的诗化。文中语言含蓄蕴藉,阿毛的瘦与太阳的颜色、橘子与病色、张眼与落幕,富于跳跃性与暗示意味。
4.D “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于文无据,过度解读小林的人物形象。
5.①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②第三人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③双重叙述视角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6.①环境上,坟地的阴冷与蓬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反差;②情节上,为下文孩子找名字做铺垫;③人物上,反衬出孩子们的单纯不谙世事;④主旨上,引起对于死与生的感悟。
7.B
A项,“看出农村教化问题,言行的粗陋”分析错误,结合原文“‘把人热死了怎么办?’‘嗳呀——’‘我道是谁——聋子。’”这样的对话体现出的是人与人关系的亲近。
C项,“这个特点表现在文章的语言形式上”不全面,不仅表现在语言中,更表现在乡村的民风民俗中和人性中。
D项,“可见村里的人都嫉妒厌恶他的不理不睬”分析不当。结合原文“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这是描写人们对他的信任以及人们之间自然纯朴的关系。
8.①率真。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朴实、率真。②善良、不计较。陈聋子帮二老爹卖菜从不起贪财之心,洗衣女问他要萝卜吃,他挑最大最好的给别人。别人逗趣他,他也从不回话。③勤劳、知足。帮东家经营十几年的菜园,尽心尽力,并无怨言。④憨厚,不太爱说话。
9.美: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人性美;禅趣:陈聋子对世俗的不计较,淡然处之,坚守本心。
10.D“爱恨交加、矛盾复杂”错误,从文中来看,对故乡人口音的不满不能简单理解为“恨”,最终动了乡愁,表达的恰恰是对故乡的依恋和深沉的爱。
11.(1)“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枣树下贪凉”:交代了“我”的居住环境,暂居于此的身份,表现了“我”独处于此的诗意心境。
(2)不许女人来打枣:表现“我”对这个女人厌恶的情感(结合下文对同乡的不反感),突出了“我”爱憎分明、任性直率的性格。
(3)枣熟、枣落后我的欢喜:烘托出“我”诗情画意的生活心态和充满禅意的心境。
(4)见了同乡望着枣子想吃了:表现“我”闲静的日常生活状态,烘托了“我”的乡愁。
12.(1)淡化情节。小说只写到“我”和先生对话、“我”赶走打枣女人、“我”和同乡交谈等简单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且都属于片段式生活的叙写,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2)虚化人物。小说主人公“我”的形象只写其神韵,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得充实饱满,其它人物更是淡化的形象。
(3)营造意境。小说中对于枣树的三次描写,“我”和先生的对话,书信的内容,诗句的引用等都营造了一种恬淡如画,充满禅味的意境。
(4)抒情味浓(诗化的语言)。小说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充满诗情画意。
(5)“形散神聚”。小说三个故事貌似没有关联,互相独立,但都集中表达了“我”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呈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3.C “波澜起伏”“大起大落”不妥,小说中孩子的心理虽有起伏,但全文来看,情节是平缓的。
14.第一处小林“笑”,是偷逃被发现后,有点不好意思;第二处姐姐“笑”,是明了小林心思,幽默打趣的笑;第三处“笑”,是小林因最小的孩子不明所以、把玩笑当真的天真有趣而笑。
15.①情节选择平凡的日常生活,节奏平缓,反映人与人之间真挚、简单的人情美;
②情节多从孩童视角叙写孩子们的生活,体现了天真浪漫的诗意;
③环境选择典型的乡土风物,有桥、城门、院子、石榴树、星星,呈现出安静而又富有生趣的田园牧歌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