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贾大山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好人的故事
贾大山
后街里住着一个退休老人,姓石,人们都说那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人们不大清楚他的历史,只爱谈论他的故事。那年他在一个工厂里当收发员时,负责卖邮票,谁买邮票只许一张一张地买:
“老石,买张邮票。”
“八分。”
“再买一张。”
“八分。
“再买一张。’
“八分。”
你若一下买三张,不卖。——他怕弄错账目,给国家造成损失。
“四清”的时候,街上来了工作队,他家的西屋里也住了两名工作队员。工作队撤走那天,他拿着一个小纸包,追了半道街:
“同志,你们丢东西了。”
“什么东西?”
工作队员一看,是两片四环素,就笑了说:
“我们不要了,扔了吧。”
“真不要了 ”
“真不要了。”
“真不要了,我就吃了。”
“你又没病,吃药干什么?”
“有病没病,吃了总没坏处——国家造的东西。”
脖子一仰,真的吃了。——他不昧人东西,也不糟蹋东西。
那年县里成立了火化场,没人愿意到那里工作,领导上就把他调去了,让他烧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心里很不平静,一夜没睡好觉,大清早就去问领导:
“一个人,得烧多大时辰?”
“一个钟头吧。’
“胖人呢?”
“也是一个钟头。”
“瘦人呢?”
“你看着烧吧!”
倒把领导问烦了。
一天下着雨,一个死人正要入炉,一个活人把他叫到一边叮嘱:
“烧好点儿,这是个局长!”
他愣了一下,放下扒拉钩子,又去请示领导:局长怎么烧 领导大笑,他便请了另外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一同去烧,自己不敢烧。干了两年,领导看他忠诚可靠,想培养他入党。一天领导和他谈话:
“一个人入了党,得听党的话。”
他点点头。
“党指向哪里,得奔向哪里。”
他又点点头。
“是刀山也得上。”
他吃了一吓,眼都直了:
“哎呀——”
“怎么了?”
“做不到,做不到。”
他不欺骗自己,更不欺骗领导,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那年他退休了,文保所下属的天宁寺雇清洁工,把他雇去了。白天让他打扫寺院的院落,晚上让他在寺院里睡觉。所长向他交代:这座寺院是国宝,一定注意防火防盗,睡觉也得睁一只眼。干了两天,他就瘦了,所长问他:
“老石,病了?”
“没有,睡不着觉。”
“怎么睡不着觉?”
“睁一只眼睡不着觉。”
其实他是不敢睡觉。
有一天,他上街买笤帚,看见商场卖彩券,他也买了一张,不料竟然中了奖,得了一辆摩托。他被吓坏了,推着那辆摩托,一定要给了所长。
所长当然不要,他就急了,急得满头是汗地说:
“那钱不是我的!”
“你中的彩,是你的。”
“买彩券的钱不是我的!”
“不是你的,是谁的?”
“那是买笤帚的钱,公款!”
所长望着那辆摩托,倒被愁住了。
后来,天宁寺里招收了一些待业青年,他就不干了,彻底歇了。
彻底歇了,但是日子并不寂寞。街上死了人,总是请他去给死者穿衣服、净面。他给死者穿衣服,手儿很轻,像给婴儿穿衣服;他给死者净面,鼻孔、耳孔都净,手指甲、脚趾甲也要细心剪一剪。他还会用金纸银纸马粪纸给死者糊个电视,很像。街上的老人们都很尊重他,见面就说:“老石,我死了,也得劳动你啊!”
“好的,好的,没有问题。”他总是这么说
他给死者穿了衣服,净了面,丧事办完了,死者的家属便要酬谢他。
给他酒,不要,他不会喝酒;给他烟,也不要,他也不会吸烟。别的礼物,更不收。他看人家实在不落意,就说:“走,我到你家吃碗杂烩菜吧。”
无论谁劳动他,都是一碗杂烩菜。
我看见这位老石,是在他很老了的时候。那年夏天奇热,晚上人们爱到开元寺里歇凉,他也去。他个子偏矮,稍胖,脸很大,没有胡子,不笑,见了人不打招呼。他总是坐在距离人们稍远一点的地方,瞅着天空听人们说话,偶尔也插一句嘴,像是自语。人们说物价又涨了,他说工资也涨了;人们说现在的东西尽假的,他说京九铁路是真的。不喜不怒,散淡安闲,一副天下什么事也没有的样子。
一天晚上,我提起关于他的一些故事,问他是否真有其事 他笑了,举起手里的棍子,象征性地打了我一下说:“没有的事。”
去年冬天,他不能出门了,街上的人们天天去看他。人们称颂他的德行,埋怨社会风气,都说,假如人人都像他这么活着,该多么好啊,哪里会有假冒商品,哪里会有车匪路霸,哪里会有卖淫的、嫖娼的、买官的、卖官的……他听着听着,笑了,他笑着说了一句颠三倒四的话: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
那天后半夜,他就死了——这也是传闻,不知真假,但是那辆好像应该属于他的摩托确实还在天宁寺里扔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没有主线情节,而是将生活的片段组合在一起,写了一个“好人的故事”
B.小说除了大量使用语言描写,还通过侧面描写精细地刻画老石的形象。
C.“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体现了老石对生活的理解。
D.本篇小说体现了现实主义塑造人物的创作风格,传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2.本篇小说叙述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老石的“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有着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5.“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请结合全文谈谈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智 县 委
贾大山
他姓智,那时人们不叫他智书记,而是叫他智县委。
夜晚,我和我的伙伴们打戏院门口的电灯泡玩儿,看谁能打中。我正瞄准,忽然有人揪住我脑后的小辫子,伙伴们立即就跑散了。扭头一看,揪我小辫儿的是个生人,中等个儿,白净脸儿,穿一身灰军装,戴一副眼镜,我挣脱他的手,撒腿就跑,他一把又揪住我的小辫儿,揪得好疼。我骂他的娘,他也不理睬,终于把我揪到父亲面前去了。
“这是你的小孩 ”生硬的外地口音。
“噢,是我的孩子。”父亲是个买卖人,开着一个杂货铺,一向胆小怕事。一见那人,赶忙捻亮罩子灯,显得很惊慌:
“智县委,请坐……”
我也一惊,他就是智县委!
智县委没有坐,眼睛忽然盯住桌上的一片字纸。那是我写的一篇大楷: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哪个写的 ”他问。
“他写的。”父亲指指我说,“瞎画。”
他立刻瞅定我,脸上竟然有了喜色,眼镜也显得明亮了:
“几岁了?”
“十岁了。”
“十岁了还留小辫儿 ”
父亲赶忙解释:当地的风俗孩子们留小辫儿,要留到十二岁,成人。
智县委听了哈哈大笑,说:“好哇,那就留着吧!”
智县委夸了一番我的毛笔字,就和父亲说起话来。他问父亲的年龄、籍贯,又问这个小铺值多大资本,生意如何,纳多少税。我站在他的背后,并不注意他们的谈话,眼睛一直注视看他的衣襟下面露出的那块红布——那是一把盒子,真家伙!
他和父亲谈着话,忽然仰着头,望着货架子说:
“怎么,连个字号也没有 ”
“没有。”父亲笑着说,“小本买卖,还值得立字号 ”
“怎么不值得 ”智县委好像生气了,脸色红红的,说:,“城里买卖家,哪个没字号 ‘亨茂号’‘文兴成’‘荣泰昌’‘广顺正’,都有字号嘛!你也赶快立个字号!”
父亲想了一下,说:“叫‘贾家小铺’ ”
“不好,小气!”
“叫‘万宝店’ ”
“也不好,俗气!”
父亲就笑了:“智县委赏个名儿吧!”
“‘复兴成’,怎么样?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一切都要复兴的,你也要复兴嘛!”
父亲说好,行,不错。
后来我才知道,智县委对买卖家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脾气也很暴躁。
他不但要求买卖人做到“秤平斗满,童叟无欺”,而且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夏天不搭凉棚不行,门口不设“太平水缸”不行,没有字号也不行……谁家不按他的要求去做,就把掌柜的叫到街上,当众吹一通。买卖人都很怕他,暗地里叫他“智大炮”。
买卖人怕他,心里又很敬重他。有一天,我看见一个胖胖的、歪戴着帽子的醉人,从周家烟摊上拿了一盒“大婴孩”香烟,说是“赊账”。周掌柜不认识他,刚刚说了一声“不赊账”,醉人口里便冒出一句惊人的话:
“老子打过游击!”
话音刚落,智县委刚好走到这里,啪啪就是两个耳光!醉人急了,拍着胸脯大叫:
“好哇,你敢打………”
醉人认清是智县委,放下香烟,赶紧走了。买卖人哈哈笑着,故意说:
“智县委,你们八路军,可是不兴打人呀!”
“这种东西不是人!”
“他喝醉了……”
“我也喝醉了!”他说。
寒假里,刚刚下了一场雪,街上冷清清的,没有人买东西。我正趴在柜台上写大楷,一个青年来买松花,买二十个。父亲看看玻璃缸里,只有十来个松花了,便说:“买那么多?”“有多少要多少吧!”青年笑着说,“前天晚上,智县委来买松花,没有敲开你家的门。今天我想多买几个,给他预备着。”
“你是……”
“我是他的通信员,叫小马。”小马说,“智县委睡觉前爱喝两口酒,最喜欢吃松花。”
我想起来了,正是下雪的那天晚上,父亲正在灯下“碰账”,外面有人啪啪地敲门,父亲没有理睬。又敲,父亲便一口吹灭了灯……“那是智县委?”父亲吃惊地望着小马。
小马笑着点点头。
“我不信。”父亲摇摇头,也笑了,“半夜里,那么大雪,他来买松花,你干什么 ”
小马说:“黑夜里买东西,他总是自己去,从不使唤我们,买到就买,买不到就回去。他怕我们狐假虎威,打扰睡下了的买卖人。”
从那以后,不管天多晚了,只要听到敲门的声音,父亲就赶紧起来去开,但是哪一次也不是智县委——智县委调走了。
他走了,好像是在一个春天,满街古槐吐新芽儿的时候。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革命年代一位八路军地方干部的故事,智县委这一陌生化的称谓,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B.“他就是智县委”使情节发生变化,在“我”会吃苦头的预设下,智县委的“哈哈大笑”又使情节舒缓下来。
C.“智县委”睡前爱喝两口酒,他趁着酒劲掌掴不守军纪、欺榨百姓的醉汉,语言、动作描写精彩传神,读来大快人心。
D.小说结尾写智县委悄悄调走,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意境,表达了“我”对智县委的尊敬、思念和深情祝福。
8.“智县委”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加以简析。
9.文中写到父亲与小马的对话,有哪些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担水的
贾大山
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①,是他吃饭的家当。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都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浓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力气很充足,千活利落又热闹。朝井里“放筲”的时候,他的手不挨辘轳②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担起水来,他的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
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
“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
“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结算完了 ,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儿里,让我们喝水。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再去打一担。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
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料地重见天日了。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
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那些游手好闲的人,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
“是。”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
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
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像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原因是雇人担水,像雇“洋车”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声音了。
(有删改)
【注】①筲:水桶。②辘轳:利用滑轮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用具,流行于北方地区。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魏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担水也是一个职业”,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
B.小说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祭神香火的旺盛,侧面表现了老魏对水井的敬重心理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C.小说中老魏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是在强调只要肯出力气,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鄙夷。
D.小说通过人物对比的方法塑造了老魏的形象,并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升华主题。
11.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2.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容膝
贾大山
东门里有个大觉寺,寺内有一方青石,上刻两个大字:“容膝”;又刻一行小字:“晦翁书”。原来这块石刻放在一个大殿的角落里,尘封垢染,无人问津。到了八十年代,寺内的工作人员把它拓片装裱,先是文人墨客喜爱,后来平常百姓也争着买。于是“容膝”拓片除了在寺内零卖,也批发到“四宝斋”。
“四宝斋”就在大觉寺的对面,卖文房四宝、名人字画。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一个叫文霄,一个叫玉素,一个能写,一个爱画。
“四宝斋”的顾客并不多,卖绿萝卜的老甘却是这里的常客。老甘是个种田人,认不得几个字,但是非常喜欢“四宝斋”。他说全城里的买卖,哪一家也不如“四宝斋”的买卖做得文雅,买的文雅,卖的也文雅。每天,他把放着半笸箩绿萝卜的小车儿朝“四宝斋”门口一撂,就钻到店堂里去了,一边取暖,一边瞅摊,一边看文霄夫妇做买卖。
老甘望着装裱精致的“容膝”拓片,问了一句:“那个黑片子,卖多少钱?”
“七十。”文霄告诉他。
“呀,好贵也!”老甘吐吐舌头,悄悄说。
“写字的人贵。”文霄也很喜欢老甘,生意不忙了,爱和老甘聊天。他说“晦翁”不是别人,就是朱熹,南宋的大哲学家。
“老朱有两下子!”老甘说,“这两个字,写得是不赖!”
“其实,‘容膝’是陶渊明的话。”老甘正赞叹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走进来。玉素在后面的小屋里说:“对,是陶渊明的话。”
“‘倚南窗以寄傲……’”眼镜背诵道。
“‘审容膝之易安。’”玉素在屋里接了下句。文霄一拍手说:“对,是有这么两句!”
柜台里面一句,柜台外面一句,屋里一句,三个人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他们越谈越投机。
眼镜问到“容膝”拓片的价钱时,文霄十分友好地说:
“别人买七十,你买……”
“我买一幅,也优惠优惠吧!”文霄还没说完,走进来一个胖老头,淡淡的眉毛,疏疏的胡子,披一件细毛羊皮袄,玩两个健身球儿。他说他最喜欢名人字画,客厅里挂了一幅“难得糊涂”,卧室里挂了一幅“吃亏是福”,书房里想挂一幅“容膝”……
“三间房屋?”眼镜问。
“四间,吃饭屋里就不挂什么了。”
“几口人?”
“两口,我和老伴。孩子们,我谁也不跟,他们那里人来人往,又有电话,麻烦!”说完笑了,笑得十分得意。
文霄正要取货,“没货了。”——玉素从屋里走出来,似笑非笑地打量着胖老头说,“这位先生也有书房?”
“有啊,人老了没事做,就爱读一点书!”
“读什么书啊?”
“刚读完了《笑话大会》,最近在读《麻衣相法》。”
文霄、眼镜都笑了,玉素指着一幅国画说:
“我看你不如买了这幅《八骏图》吧,你看这八匹马,奋蹄扬鬃,一匹一个模样儿,多么精神!”
“多少钱?”
“一百。”
“行,它更名贵!”
胖老头买了《八骏图》,刚刚走出店门,玉素就把嘴儿一撇,说:“哼,两口人四间房屋,好大的膝盖儿呀!”几个人都哈哈大笑。
玉素望着眼镜说:
“您在哪儿工作?”
“县政府。”
“什么机关?”
“小机关。”
“机关再小也有名字。”
“地名办公室。”
“噢——”玉素看看文霄,“还有这么个办公室?”
“无权无势,清水衙门!”眼镜的脸红了,通红通红。
“住哪儿?”玉素又问。
“梁家胡同。”眼镜的脸又白了,寡白寡白,“一家三代五口人,住在两间平房里,一间不到九平方米……”
“看看看。”老甘两手一摊。
“这就叫苦乐不均!”眼镜嚷了一声。然后对玉素说,他也想买一幅朱子珍迹。玉素笑了笑说:
“真的没货了。”
“这一幅……”眼镜指指挂着的拓片。
“那是样品,不卖。”
眼镜望着那拓片,待了一会儿,只好走了。
老甘看看文霄,看看玉素,奇怪地问:“怎么,两位都不卖给?”
“一位有贪心,一位有怨心,都不适合挂‘容膝’。”玉素说。
“谁挂才适合呢?”
“你挂最适合了。”玉素笑笑说,“你们老两口,两间小茅屋,屋前一棵垂柳,屋后一片菜畦,无忧无虑无争无求地过日子,多么安闲快活?‘审容膝之易安’,最不容易做到的是那个‘安’字,你做到了。”
“不也不也,我也没做到!”老甘摇摇手,咧着大嘴笑了,“天一暖和,我也要盖新房了,不要那么大,也不能那么小,客厅、书房用不着,只能‘容膝’也不行。老伴嚷着买洗衣机哩,买了放在哪儿?人生在世,贪心不可有,怨心不可有,但是哪能无所求呢?你看我现在就有所求了——”
外面过来一群红男绿女,老甘慌慌走出,野着嗓子吆喝起来:
“绿萝卜!又甜又脆的绿萝卜!”
文霄和玉素,听着那洪亮的叫卖声,相对无语。听了一会儿,两人一齐说:
“老甘,大觉人也!”
(有删节)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由大量简短而鲜活的人物对话构成,整体语言质朴自然,如“好大的膝盖儿呀”“寡白寡白”“不也不也”“慌慌走出”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四宝斋的主人不肯将“容膝”拓片卖给有贪心、怨心的顾客,反而认为老甘最适合拥有拓片,是个“大觉人”,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C.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如志得意满而又附庸风雅的胖老头、知书达理但满腹怨言的“眼镜”等,塑造形象鲜明生动。
D.这篇小说以“容膝”为线索,围绕买卖“容膝”拓片展开情节,各个人物在四宝斋轮番登场,对“容膝”有各自的理解,整篇文章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14.小说的标题“容膝”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5.老甘说:“人生在世,贪心不可有,怨心不可有,但是哪能无所求呢?”你赞同老甘“哪能无所求”的观点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究分析。
【答案】
B小说并没有“精细地刻画老石形象”,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属于白描。
①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使用对话方式展开情节,人物语言凸显人物性格。③叙述故事过程中,加入作者的评论性语言,使故事简洁质朴。
3.①工作严谨、认真。认真研究每一个工作细节。②不贪财物。不糟蹋东西,中奖的摩托不肯占为己有。③为人诚实,对生活充满善意。善待逝者,别人抱怨生活和世界的时候,他说“京九铁路是真的”“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对生活充满善意。
4.C
A项,“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错,“老人不愿买电视”不仅体现了老人的清贫、节约,更表现了老人的睿智和豁达;“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错,老人“先占坟头后又平”行为表现了他的淡然和洒脱,而并非自私。
B项,“心理描写”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心理描写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无中生有。
D项,“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错,“讽刺”词义过重,曲解了原文意思,小说表现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5.①恪尽职守,毫不懈怠。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这一行为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章末段更体现了这一点。②淳厚朴实,知足常乐。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四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③幽默达观,洒脱淡定。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
6.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①从题材来看: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②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在对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③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通俗易懂,生活味浓,比如“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等对话表现了平常人的生活态度。
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①从题材来看:选材典型,情节紧凑,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凸显人物性格。②从主题来看: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的莲池老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③从语言来看: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
C “他趁着酒劲掌掴不守军纪、欺榨百姓的醉汉”错误,由“智县委,你们八路军,可是不兴打人呀!”“这种东西不是人!”“他喝醉了……”“‘我也喝醉了!’他说”可知,当时智县委并非真的喝醉了,只是以此为借口,教训醉汉。
①尊重文化。他见“我”练习书法,非常高兴,原谅了“我”的淘气;他反复推敲杂货铺的字号。②疾恶如仇。他怒打欺负老百姓的“醉人”。③忠于职守。他维护治安,事无巨细,常工作到深夜。④尊重他人,细心体贴。他不忍打扰通信员和小商户。
9.①形象塑造上,通过对话塑造了工作到深夜、不忍心打扰通信员和商户的人物形象,使“智县委”的形象更丰满。②叙事手法上,在正面叙述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安排小马的侧面转述,使叙事方式有所变化。③情节设置上,通过对话,让“父亲”完成对“智县委”由“怕”到“敬”再到“亲”的转换,把小说情节推到高潮。④主题表达上,通过对话颂扬了“智县委”这类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的优秀品质。
10.B
A项,“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错误,“担水也是一个职业”交代了老魏的职业。
C项,“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鄙夷”错误,“鄙夷”用词过重,这里表现了老魏靠力气吃饭的自豪感。
D项,“通过人物对比的方法”于文无据,“对比”手法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文章刻画老魏的形象主要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没有对比。且“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错误,文中没有直接议论,“直接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文章中没有体现这一特征,小说行文舒缓,叙事平淡,升华主题。
11.①勤劳朴实。干活利落,担水价钱远近相同,自己从不记账。②乐于助人。把水给放学口渴的孩子们喝,义务帮人捞筲。③热爱生活。靠自己的力气吃饭,敬重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④坚持原则。只伺候人,不伺候花。
12.示例一 同意。①都聚焦于社会底层具有传统美德的普通民众,塑造了有着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人物形象;②都诗意总地描写了古老的风俗习惯,展示了一幅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富有文化意蕴;③都表达了对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钟情与赞美,暗示了对浮躁、污浊的时代风气的拒绝;④都坚持把真的、苦的、美的世界升华开来,形成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在人性与人生方面给人以启示。
示例二 不同意。①本文重在描写老魏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积极的生活方式,《边城》重在叙述祖孙、兄弟及男女青年之间的情感;②本文描绘了北方小城宁静祥和的日常生活,《边城》突出了湘西地方特有的风土人情;③本文重在塑造社会底足劳动人民的个体形象,《边城》重在刻画城乡普通民众的群体形象;④本文意在表达对旧日生活的依恋,《边城》意在表达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期待。
13.C“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错,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14.①“容膝”代指居所,对其态度满足者、贪者、怨者皆有,尽显世间百态。②“容膝”出自陶渊明的作品,为朱熹书写。其拓片蕴含文雅之意,乐为世人在居所张贴。③“容膝”体现了一种人生境界,突出了追求顺其自然。不贪不怨。安闲快活的文本主旨。
15.示例一:赞同,人生应该有所求。老甘不贪不怨,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菜贩子,他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没有远离生活实际的空谈,不走极端,“不要那么大,也不能那么小,客厅、书房用不着,只能‘容膝’也不行”显示了老甘生存的智慧,即将自己的人生所求立足在符合自我实际的基础之上,把控好分寸,怀揣梦想,立足现实去追求和营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示例二:不赞同,人生可以无所求,人在人世间的生活。应该以精神快乐为最终的标准,对于物质的追求没有止境,不能片面去追求物质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要做一股无欲无求的清流,既不贪也不怨,抛却物质的羁绊,打造属于自己的超越物质享乐的精神家园,去享受无欲无求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