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刘建超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家就在岸上住
刘建超
老街临着洛河。
旧时的洛河少有治理,洛河有波平如镜行船放排的季节,也有河水暴涨泛滥肆虐的时候。尤其是秋季,雨水多,洛河黄水滔天,波浪翻滚,河水漫过堤坝冲塌屋舍卷走人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避免天灾,老街人都居住在离开河滩五六里地的上沿。
在河堤岸居住的人家并不多,大都是在洛河上捕鱼做河运的人。
水生家居住在洛河堤岸旁。水生听父亲洛老大说过,洛家祖辈住在洛河滩旁。那时的茅草房不知道被泛滥的河水冲垮了多少回,常年的家当就是一条木船,一口铁锅,一床铺盖。
水生爷爷跟着老街船队跑河运,积累下一点儿家底,在河堤旁盖起了三间瓦房。瓦房比茅草屋结实,也被咆哮的河水淹过,院墙浸泡塌陷了重垒,再塌陷了再垒。洛老大掌家后,除了捕鱼种地,还做些小买卖,把三间瓦房扩建成了大小十六间的四合院,一辈子的剩余都折腾在木料砖瓦上了。
水生没有想到,河滩以前无人问津的茅草地,居然随着城市发展建设,成了大大小小房屋开发公司眼里的香饽饽。水生家里经常有房地产开发商来拜访,透露若想开发、要拆迁的意思。水生听都不听,扭头就走人,把来客晾在屋里。
邻居老巴的儿子巴豆,晚上拎着两瓶杜康酒看望水生。
水生笑了,说:“豆豆啊,我想喝酒直接就去找你爹了,还用得着你孝敬啊。”巴豆说:“叔,我不是刚找到个新差事,来给叔报个喜嘛。”
“娃子出息了,找了个啥差事,说来叔听听。”
“一家房地产公司,聘我当副总,每月给五千。”“每月给五千?可不翻。你会弄啥?
“董事长说,我就负责给咱这一片签协议,拆迁。”
“我就说嘛,好事能轮到你娃子?他是雇你来拆家呢。”
“叔,人家说了,要盖河景豪宅,搬迁费够几辈子花销呢。”“祖辈用血用命换来的家当,那是钱能买来的?你爹咋说?”
“他说,咱这片人都听你的,你签,他就签。”
“呵呵,他就知道我不会签。娃啊,好好经营你的小饭馆吧,把咱老街小吃浆面条做地道喽。你那浆面条啊,总是差点儿火候,不专心哩。我还去河边转转,你赶紧爬走回家吧,跟你爹说,我在堤上等他。”
水生和老巴坐在河堤上,两人叼着烟,皱巴的脸颊被烟火映照得忽明忽暗。
老巴说:“水生,又在想稻花妹子了?人都走了两年了,放下吧。”
“巴哥,稻花的骨灰就撒在洛河里了,每次来河边就像陪着她散步呢。”
“我还能不知道?给你座金山也搬不走家。”
“那你还让娃子来找我?”
“娃那圪料脾气,也就你能镇住他。你嫂子奶水不济,娃从小就在稻花怀里拱奶吃,他就听你的。老祖宗就给咱留下这点儿家业,能从咱手里败了?我可是打听过了,要搞开发的那主也不是个善茬,啥手段都会用上,你也当心。”
水生还真是被盯上了。
水生骑着三轮车给南岸几个建筑单位送点小货,多少年的生意了。人家忽然就不让水生送货了,问其原因,人家支支吾吾挺为难。
水生也就明白个八九分,货不送了,歇着。
水生摇着木船在河上捕鱼,有驾着快艇的人在船边冲来冲去,差点儿把木船掀翻了。水生拴了船,晒了网,在家里听戏、喝茶。
晚上就有人往院子里扔砖,丢死猫死耗子。
水生还就是不信邪,把院墙刷了白石灰,用红色涂料写上:我家就在岸上住,一百年不搬家!
有人把拍摄的短视频发在网上,水生家的院子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听水生讲洛河的故事。据说把开发商气吐血,住院了。
刚入秋,洛河边的夜晚已是凉意贴身了。
老巴的儿子巴豆,晚上拎着两瓶杜康酒看望水生。
“豆豆,你娃子又要鼓捣啥事儿啊?”
“叔,这次你可要顶住啊,市里说咱这片是啥湿地,要规划着建保护区,说是人要搬走,留给鸟住。拆迁费给少了,咱可不能搬,不能搬啊叔!”
“哪儿都有你娃子操心的事儿。爬走回家吧,跟你爹说,我在堤上等他。”
水生和老巴坐在河堤上,两人叼着烟,皱巴的脸颊被烟火映照得忽明忽暗。
“水生,你是动心了,真要签字搬迁?”
“巴哥,这洛河湿地是咱古城人的,是咱老街人的,不是咱自家的,是吧?”
“你就舍得搬走了?听说给咱换的地方可是离洛河老远,再看洛河不方便哩。”
“稻花说过,心里装着洛河,走到哪儿都是家。”
巴哥知道,水生的根就在洛河上,当年洛老大是从大河漂下的木盆里把水生抱回家的。
月光下,河水平缓安静。
水生忽然扯开嗓子,含泪吼着稻花唱过的歌:“八月里来是中秋呦,小女子一双好白手呦,想起了小情哥呦,打死也要跟哥走呦。”
老泪在水生、巴哥脸上肆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述旧时洛河的泛滥、洛家祖辈在洛河边的生活,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点出主要人物,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文中水生对巴豆所说的话,旅有父辈的慈爱与威严,体现出人物个性:“不瓤”“圪料”等方言的运用使语言鲜活生动。
C.“月光下,河水平缓安静”,景物描写简约有诗意,并暗示出水生经过内心冲突作出选择后的轻松心情。
D.小说大量采取短小段落的形式讲述故事,这样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迅速推进情节的发展,灵活切换叙事场景,可以更简明地叙写两次征地事件。
2.小说中水生与老巴在河堤谈心的情节出现了两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月下水流、月下吼歌、兄弟流泪结尾,试分析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父亲变成了一名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失落。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母亲干瘦的脸,自己的眼角却淌下了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划横线的两个“没啥说的”;是父亲回答首长问话时的质朴语言,也显示出父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B.排长给父亲交代任务,并见证了父亲的婚礼,虽是次要人物,但与主要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也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
C.作者善于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文中“浓雾翻滚,暴雨雷鸣”,巨浪咆哮等描写,表现了父亲牢记使命,挺身而出的勇毅和奉献精神。
D.结尾处写父亲“欣慰地笑了”,却又“淌下了泪水”,这一细节看似矛盾,实则意蕴丰富,父亲为母亲的理解而笑,也为母亲的良苦用心而流泪。
5.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起名这一细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小说以“灯塔”为标题,有什么寓意?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朋友,你在哪儿
刘建超
贾兴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如一辆笨重的坦克向我扑来。
“老刘啊,你好啊!久闻大名,心仪已久,一见如故啊,老朋友。”
我被他粗壮的双臂箍得紧紧的,他那生猛海鲜般的胡茬子脸还贴在了我的腮帮子上。四十好几了,我还从没有跟个大老爷们儿如此亲密过,从后背到屁股根儿都觉得发麻,身上起鸡皮疙瘩。
贾兴对招呼签到的人说:“把我们俩安排到一个屋,我们痛痛快快聊聊。”
贾兴长得五大三粗,整个儿一个圆。走路时先要摆两下手臂,否则就发动不起来。这副模样实在是和文字联系不到一块儿,偏偏他也写小说。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这次应邀来参加笔会也是因为我俩又在《烂漫》杂志上同时发表了中篇小说
三天的笔会,我几乎被贾兴给承包了。我去跟一位从前笔会上认识的关系有点儿暧昧的朋友见面,他也跟着。在会上,贾兴逢人就说,我和老刘是老朋友了,连我老婆和儿子都知道他,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缘分啊。
笔会结束后,贾兴意犹未尽,跟着我又到了洛阳。我陪他游了龙门、白马寺,吃了洛阳水席、浆面条。分别时,他眼圈发红,说我够朋友。他那胡茬子脸就又让我起了回鸡皮疙瘩,真受不了。贾兴说:“朋友,有机会到我那里去啊,我请你品尝大龙虾,哈哈哈。”火车开动了,他还探出头可着嗓门儿喊:“你一定来啊,不然我可跟你急!”
其实,笔会上热热闹闹嘻嘻哈哈,过后新鲜劲儿也就风吹云散,谁也不会把几天笔会上承诺的事太当真。贾兴可不这样,每个月都要给我打一次电话,正经不正经地东拉西扯一番,挂线时总要强调一句:“朋友,有机会来玩啊。”我也打着哈哈说,一定一定。
事有凑巧,半年之后,单位还真把我派到贾兴所在的城市办事。公事很快就办利索,剩下的时间就是游山玩水。原本不打算跟贾兴联系,自己转转省事还自在。可是来了一趟滨海,如果不同贾兴见一见,日后他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我便拨通了贾兴的手机,电话里传出贾兴咋咋呼呼的声音;“喂,朋友,你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最近可没见你发表什么东西啊。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什么什么?你来滨海市了?”
我说,是呀,来品尝你的大龙虾啊。
电话里的贾兴迟疑了一下;“咳,朋友,太不巧了,我刚好出差在外地。你在滨海能待几天?”
我说,两天,星期二就得回去,票都订好了。
贾兴嗓门儿又高了:“不行,朋友!你等到星期三,我星期三无论如何赶回去,咱哥儿俩得喝一杯。”
我说,你别管我了,忙活你自己的事吧,有机会我再来。
我又给滨海一家报社的朋友打电话,这位朋友听我说贾兴出差了,说,不可能啊,上午还见他来报社送稿子呢。贾兴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来电话,问我都去哪儿玩了,吃什么好东西了,并热情地给我推荐游玩的地点,还说去了之后呢就找谁谁谁,就说你是我贾兴的朋友,他们不敢不给面子的。星期二上午,我正躺在宾馆房间的床上看新闻。
贾兴又来电话:“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忽然就坏坏地说,贾兴啊,我已经在回洛阳的火车上了。
电话里的贾兴急了:“喂,老刘,你不够意思嘛,说好了你等到星期三啊,我就怕你着急,事没办完就提前赶回来了,刚刚下飞机,正在回城的路上。中午的饭我都订好了,海天大酒楼噢。老板是我哥们儿,专程给搞的新鲜的龙虾啊。你这不是害我嘛。”
我说,哈哈,我和你开玩笑呢。没见你,我怎么能走啊。我就在迎宾馆328房间等你呢。
电话里的贾兴声调又低了:“啊?啊,那好那好。一个小时之后,我们不见不散啊。”
我忽然觉得自己挺没意思,干吗嘛,两人一见面反而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我打车直接去了车站。北上的列车缓缓启动了,我的手机又响了。
贾兴真的急了:“喂,我就在迎宾馆门口。朋友,你在哪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了初见的亲切热烈、别后深情牵挂的互致问候与不愿见面便谎言推脱三个片段,以我与贾兴交往的时间为序,却自然形成对比,意蕴深远。
B.小说多处使用夸张手法刻画人物,或者通过夸张的话语,展示人物言过其实的本性;或者通过夸张的动作,刻画人物过分热情、虚情假意的嘴脸。
C.小说善以细节刻画人物,比如“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但贾兴却说成“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细微差别,表现人物心思。
D.小说展现了某类人的待人处世之道,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凭借着对人物极具个性特点的话语和情态的敏锐捕捉,具有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8.贾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朋友,你在哪儿?”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建超
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
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蜒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
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位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曹操却将此女指于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惨死的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才思泉涌,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
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
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
当年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飘下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
兵荒马乱的时期,洛老大估摸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
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飘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
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带把的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
孩子看到洛老大,咧开小嘴笑了。
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俩有缘啊。
洛老大给孩子取名叫水生。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来找你呢。
水生连连点头。
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
九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
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鲢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吃不住力,水生跳进水中,扑腾着把鱼儿抓上船,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
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要哭。
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划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
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
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
巴义说,嗯,不说。
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
巴义说,嗯,欠着。
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
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
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
水生不说话,挨着巴义坐下。
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
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
就你能,就你势张是吧?咱娃子的饭店你也敢去封?
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
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锨?亏不亏?活该不活该?
不亏,活该。
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上两次就好了。
水生脱掉上衣,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
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
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扑腾大,扑腾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
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扛住几铁锨?
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
巴哥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
水生指着洛河说,不萦系了。咱这洛河就是我亲爹亲妈。
巴义收拾起渔具。
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
巴义夺过网兜,你想球的透美啊,我还请你喝酒?
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
巴义笑了,娘们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那还癔症啥,走。
走。
夕阳坠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
巴义哥,咱洛河老是美啊。嗯,美着哩。
大河缓缓东去。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植写《洛神赋》的传说,增强了文章的传奇性和洛河的神秘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水生的故事。
B.“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两人年少时的深厚情谊,和后文两人产生隔膜形成对比。
C.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咋恁厚”“咱娃”等词语的使用,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文章显得质朴而亲切。
D.小说以“大河缓缓东去”的景物描写结尾,既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11.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12.文章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桥
刘建超
将军离休后,不顾子女的反对,执意回到了他出生的山区饮马村居住。
山,还是那两座山,东西两座山夹着饮马村;河,还是那条河,饮马河水还是清澈甘甜。
将军伫立在吱吱作响、栏断板裂的木桥上,脸庞如同木桥般沧桑斑驳。
饮马河水翻涌咆哮,将军的思绪被扯回到硝烟弥漫的岁月。
秋分后的一个傍晚,区小队接到上级任务,掩护部队后撤。
为了阻止敌军的围追堵截,区小队要保证在部队安全渡过饮马河后,将桥炸掉。
炸桥的任务交给了将军和他同村的民兵石头。
传说是当年项羽带兵征讨,千里驰骋兵困马乏,项羽的“踢云乌骓”依旧马不停蹄,将队伍带到了河边,大军补给水源,安顿休整恢复了士气,这条河故名饮马河。
饮马河四季旺水,天再旱,河水也不见少。饮马河上有座古老的石桥,不知道老祖宗啥时候留下的,将军的爷爷的爷爷都说,从生下来就有这石桥。石桥也是村子联结外乡的唯一通道,没有桥,全村的人都要翻山越岭多走半天的路。
现在要炸掉这座石桥,怎么会舍得?
将军和石头对视着,谁也不忍点燃炸药。
远处,追来的敌军已经人影憧憧。
将军说,炸吧。以后过上好日子,咱再建桥,比这还要好的桥。
将军和石头抱在一起哭了,两个人一起点燃了导火索。
在映红半边天空的火光中,将军跟随部队北撤,石头因为父母病重留在了山村。
将军找到村主任大桥,说要在饮马河上建一座能跑车的石桥。
大桥兴奋地说,老叔,建桥是咱村里人的盼想啊。咱村依山靠水,有城里人稀罕的土特产,可就是路远桥不顺,出村要绕山路,好东西运不出去啊。我去找过乡里,说咱这穷乡僻壤,没有钱啊。
将军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交给大桥,这是启动资金。钱不足,我再想办法,你带着大家把桥建好。
将军找专家设计了图纸。将军倾囊建桥的消息,燃起了村民希望的火花。村民家家捐钱出力,工地上每天都热闹得像过年。
盲奶奶把自己陪嫁的一对玉手镯,塞到将军手里,说,我盼着饮马河上能修座宽敞的桥,都盼瞎了眼睛啊。我那小孙女,要抄近道去学校,就是在这破烂的木桥上,掉进了饮马河,再也没有回来。
将军紧紧攥着盲奶奶的手。
饮马河桥就要合龙了,关键时刻,村主任石大桥却找不到了,好几天都没有音讯。
问大桥的媳妇,大桥媳妇也不清楚,说是大桥告诉她去县城采购材料了。
工地停工待料,将军嘴上都起了血泡。
几天后,县派出所来电话,说石大桥跟人打架被拘留了。
将军去县城把石大桥领回了饮马村。
烈日下,石大桥赤背跪在河边,腰间插着几根荆条。村里人心软,可无论谁劝他都不起来,大桥媳妇哭着去求将军。
石大桥垂着头,说自己该死。他起了贪心,挪用购买材料的钱,在县城酒店不仅狂吃海喝犒劳自己,而且还去歌舞厅,争风吃醋动手打了人。
夕阳悬在西山头,余晖把饮马河映衬得金光闪闪。
将军缓缓走到石大桥身旁,伸手抽出一支荆条,手一扬,荆条在大桥黝黑的脊背上印出一道血印。
……
1948年年初,将军带着独立团回到了饮马村。将军告诉石头,好日子就要来了,要组织人力在饮马河架起一座桥,迎接主力部队南下。
将军和村长石头站在石桥的残垣旁。石头说,当年石桥虽然被炸了,可是几个石桥墩还在,俺们可以用木料在旧石墩上搭建一座桥,保证让大部队安全通过。
全村人动员起来,伐木运料,还有的村民拆掉门板用来建桥。
大部队渡河那天,敌军为阻止大部队过桥,派出飞机对河桥狂轰滥炸。
将军和石头抱着圆木支撑在桥下,冰冷的河水浸湿了身体。爆炸的弹片击中了石头腰部,浑身染满鲜血,肠子都流出来了。将军让石头赶快下撤,石头却死死地顶着圆木,脸上还挂着笑。
石头告诉将军,媳妇就要生了,他就要当父亲了。不管是生男娃还是生女娃,名字早就想好了,就叫大桥。等孩子长大了,让他们建桥,给咱饮马河上建一座新桥。
石头就抱着圆木睁着渴望的眼睛死在桥下,那年他才二十五岁。
大桥号啕大哭,把头磕得咚咚作响。
将军望着奔流远逝的河水,说,大桥啊,你若真心悔悟,就带着乡亲们把这座桥建好,建结实。这河水里有我的战友的英魂,这桥下有你父亲在看着。等桥建好了,我带你去自首。
将军返身而去。
石大桥疯了一样拼命干活儿,抱着一条被子就睡在石料上。
夜里,将军来到桥边,将一瓶白酒放在正鼾声如雷的大桥身边。
10月金秋季节,新建的大石桥竣工通行。
锣鼓声中,将军拉着大桥的手,一起走上新桥。
将军说,石头兄弟,我和大桥代你过桥了。
大桥跪在桥上,给将军磕了三个响头。磕完,大桥转身。
宽敞平展的桥头,警车上的警灯闪闪发亮。
将军去世后,骨灰就撒在了饮马河中,虽然桥头刻着“饮马河大桥”,但是村民都亲切地把这座桥叫“将军桥”。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离休后拿出全部积蓄修桥,在他的感召下,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文章由点到面写出饮马村村民对建桥的全力支持。
B.“余晖把饮马河映衬得金光闪闪”属于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黄昏时饮马河的壮美,同时烘托将军光辉的形象。
C.从“夜里,将军来到桥边,将一瓶白酒放在正鼾声如雷的大桥身边”可知,将军已经原谅了大桥,送白酒体现了对大桥的认可。
D.题目“将军桥”既点明了文中串联故事、人物的重要事物“桥”,也与结尾相呼应,突出了将军在人们心中具有的崇高地位。
14.小说中画横线句两次写到石大桥磕头的细节,请分别简要分析石大桥内心的情感。
15.该篇小说将过去(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
C “并暗示出水生经过内心冲突作出选择后的轻松心情”错误,联系下文水生高唱情歌可以看出水生的心情并不轻松。
2.①两次河堤谈心构成小说“搬不搬离洛河”的主体情节,构思巧妙。
②在不搬与搬离的对比中,多角度塑造水生的形象,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③两次谈话都选在洛河堤上,暗示了洛河对洛河人的特殊意义,耐人寻味。
④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能不为金钱所动、愿为社会民生慨然付出的精神风貌,深化了主旨。
3.小说结尾以月下水流、月下吼歌和兄弟流泪结尾。
首先,表现出老一辈洛河人对洛河的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其次,水生即将搬离时对家园、对曾经撒下妻子稻花骨灰的洛河的不舍,表达出水生对稻花的深切思念,对过去美好的无比怀念。
再次,这种以描写场景的方式结尾,也表现了水生和老巴之间彼此理解、慰藉的兄弟之情。
最后,这是在和洛河、和稻花的一种告别,尽管不舍,但是为了保护洛河,还是决定离开,表现了老一辈洛河人为古城人、老街人的长远发展而牺牲个人利益的情怀。
D “也为母亲的良苦用心而流泪”说法有误,父亲是被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而流泪。
(1)三代人的名字都与海有关,寄托了上辈人对下辈人的期望,很好地塑造了一个爱国情怀代代相传的爱国家庭的群体形象;(2)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3)强调了起名中蕴含的深意:保卫海洋,护卫国家领土的爱国情怀必将代代相传,使得小说主题更加深广。
6.(1)一语双关,灯塔是航标灯,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2)父亲守护灯塔,体现了父亲恪尽职守、不畏艰苦、坚强乐观、爱国奉献的精神;(3)父亲的精神就像灯塔指引儿子守护海洋护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4)暗含儿子对父亲的敬意。(“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
7.A“互致问候”错,只是贾兴“每个月都要给我打一次电话”;“深情牵挂”也不准确,只是虚情假意的套近乎。
8.①虚荣心强:主动接近我,与我套近乎,四处宣扬与我的关系,意在抬高自己。②待人热情:主动招呼,主动联系,为我推荐游玩地点,有热情的一面。③为人虚伪:先许下诺言,但我真到了滨海,却谎言推脱不愿见面。④吝啬小气:舍不得花钱请客。
9.①照应题目;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引出贾兴知道“我”到滨海后编谎话欺骗“我”的情节,“我”初步认清贾兴的面目;第二次出现,引出“我”捉弄贾兴的情节,贾兴虚伪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刻画;第三次出现,将情节推至高潮并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③反复出现,暗示主题,引发了对“朋友”问题的思考,表达对真情的呼唤。
10.B“和后文两人产生隔膜形成对比”分析错误,从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巴义只是假装生气,和水生并没有产生隔膜。
11.①全知视角。小说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可自由切换,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②插叙手法。老年水生讲述洛河的故事,自然地插入水生婴儿时被救、水生年少时与巴义的故事,使小说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③线索明晰。文章围绕洛河,叙述了水生婴儿、少年、老年的三个场景,表达洛河给予水生生命和滋养、水生尽力保护母亲河的主题。④对比手法。少年时巴义尽力帮助水生捞玉,老年时水生通知环保导致巴义儿子的饭店停业整顿,两人截然相反的做法背后,彰显了两人的深厚情谊。
12.①描绘出洛河美丽的自然景观。②反映出洛河厚重的文化积淀。③意味着洛河为老街百姓提供着丰富的生活和生命滋养。④象征着洛河百姓朴实、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怀。⑤暗含着主人公对洛河、对家乡深沉的爱。
13.B“突出黄昏时饮马河的壮美,同时烘托将军光辉的形象”错,“余晖把饮马河映衬得金光闪闪”的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为下文写石头的牺牲做了铺垫,暗示文章主题。
14.第一处:悔恨、内疚。
①大桥深感对不起死去的英雄父亲;
②因辜负了父亲、将军、乡亲的期望而悔恨;
③对自己挪用公款行为的内疚和悲痛。
第二处:对将军的感激之情。
①是将军的无私付出才最终在饮马河建起了石桥,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②将军为村里修了石桥,沟通了饮马村与外界的联系,为村民致富打开通道;
③将军给了大桥改过的希望,拯救了大桥的精神和灵魂。
15.①文章中将军、石头、饮马河之间的故事横跨历史与现实,打破了单一叙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情节。
②通过过去与现实交织穿插,把将军与饮马河桥、将军与石头、将军与大桥等人、物联系起来,在今昔对照中,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可感。
③历史与现实交织,增加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
④以时空变换的方式串联内容,小说的主题思想贯穿情节始终,将军对饮马河、乡亲、人民、国家始终满怀一腔热血,这样写突显了对将军无私奉献品质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