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刘庆邦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
刘庆邦
雪是在村里人吃晚饭时开始下的。
在冬季,村里有的人家吃晚饭,有的人家不吃晚饭。不吃晚饭的人家早早就睡了,他们说,肚子是盘磨,躺着不动就不饿。吃晚饭的人家总是吃得晚,通常是打稀饭。有的人家打稀饭时舍得撒一把黄豆,一般人家舍不得放黄豆,黄豆虽说不是金豆,但他们习惯把黄豆与钱与房子联系起来,有一句谚语说,打稀饭十年不放豆,可以盖个瓦门楼。瓦门楼关乎门头高低,关乎男孩子能不能找到老婆,那就得攒豆成金。
对于这场雪的大小,这家的大男孩是感觉出来的。他习惯端着碗,到院子里吃晚饭,刚把饭碗端到雪地里时,喝第一口,还热乎乎的,喝第二口,就不热了,他转身回灶屋里去。
娘、姐姐、妹妹和弟弟都正在灶屋里吃饭。灶屋里垒有锅灶,放有水缸、案板、柴草等,空间十分狭小。屋里连一个小板凳都没有,全家人站着吃饭。煤油灯光和雪光形成了对比,灯光的颜色较黄,因此有了些许暖意。这晚的稀饭只放了一些红薯,红薯已被煮碎在锅里,按他们的说法,红薯碎得连魂都没有了。喝这样的稀饭,连筷子都不用,只需对上一张嘴。
天黑了,地白了,吃过晚饭干什么呢?马上钻进被窝,被窝里的热气可以把雪气抵消掉,只要半夜里不起来撒尿,可以一觉睡到大天明。
娘不能马上睡觉,她还要挑灯纺花。不管是打雷、下雨,还是刮风、下雪,娘每天雷打不动,都要纺花纺到深夜。这家的大男孩不在家里睡觉,他把一条棉被搭在肩上,要到外面去睡。家里只有一张大床,他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意跟全家人挤在一起。他们家六口人,一共只有三条被子。大男孩拿走一条,家里每两个人摊不到一条被子。从他上初中开始住校,家里就不得不单独分给他一条被子。如今他毕业回家当农民,那条被子还是属于他,每天手扯脚蹬,用的时间长了,被子已经有些破旧,被表和被里都打了补丁。尽管如此,可以把一条被子抱来抱去,还是显示出他在这个家庭地位的优越。
大雪铺天盖地,他到哪去呢?他本打算去村外饲养室盛草的小屋里去睡,已经走到饲养室的粪池边,却犹豫起来。倒不是因为粪池的问题,下了大雪,积雪已经把粪池覆盖得严严实实,没有了难闻的气味。大雪就是这般神奇,不仅可以冰封肮脏的东西,使一切变得干净,还可以抹杀难闻的气味,使天地间充满清新的冰雪之气。之所以犹豫,是他想起,每到冬天,总会有一些逃荒要饭的人为躲避严寒,到草屋里去睡。要是他硬挤去睡,对他的自尊有影响。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社员,要啥没啥,可毕竟还没沦落到乞讨的地步。
雪越下越大,有那么一刻,他感觉自己好像在大雪中迷失了,不知是迷失在天上,还是迷失在人间。他突然想起,队里的麦秸垛一侧掏有一个洞,洞子里不正是一个可以睡觉的去处嘛。这真是,大雪茫茫疑无路,脑洞开处现草洞。他记得洞子的大小跟一个瓜庵子的空间差不多,睡两三个人都不成问题。不知道草洞子是不是已经被别人占去,要是被别人抢先占去的话,他在这个雪夜真的无处可去了。他一路蹚雪行走,一路默默祝愿,老天爷,把草洞子给我留着吧。
来到麦秸垛一侧,他根据大概的记忆,上上下下摁,果然把有洞口的地方找到了。他掏掉洞口塞着的麦草,一股麦草的香味从里面涌出,还好,草洞里没有人,真是谢天谢地!他顺直身子躺下,厚厚的麦草让他十分舒服,身上舒服,心里也舒服,像是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他对雪夜有些留恋,舍不得马上就睡,趴在洞口,向外张望。外面可真静啊,静得大地都在沉睡,漫天的雪花像是在轻轻地拍抚着大地,让大地好好休息,不要太累了。这样的宁静,与夏天打麦场的热闹形成了极大反差。作为劳动社员,他对夏天的热闹记忆犹新。白天,社员们头顶炽热的阳光,在场院里放滚、翻晒、扬场,热气腾腾。夜晚,村里的男人差不多都到场院里睡觉,睡觉前他们下进场院边的水塘里扑腾,洗完澡躺在麦草上望着星空说笑,风吹得地里玉米叶子哗哗为他们鼓掌,还有在夜空中掠来掠去的布谷鸟的叫声,使打麦场变成了不夜场。特别是到了队里垛麦秸垛那一天,热闹便达到了高峰。麦秸垛是一个标志,哪个生产队的麦秸垛垛得高大,标志着他们队里的麦子长得好,麦子打得多。这样一来,垛麦秸垛本身就有了炫耀的性质,使参加垛麦秸垛的每一个男劳力都欢欣鼓舞,干劲倍增。
雪还在下,他环顾月光下雪地里的一切,铺天盖地的雪白使整个世界仿佛变成了虚幻的世界,披了一身银装的麦秸垛显得更高大,在月光的照耀下,每朵雪花里似乎都有一个月亮,都散发着月光。他想到了几个词,有琼楼、玉宇,还有仙境。所谓仙境,不过就是这个样子吧。
明天夜里,他还会来这里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晚饭吃与不吃、稀饭里黄豆放或不放的选择,揭示出村中物质资源贫乏的现状。
B.大男孩习惯到院子里吃晚饭、到家外面睡觉,暗示着他的家庭地位特殊,亲属间有隔阂。
C.娘每天在夜里挑灯纺花这一细节,既表现出劳动的辛劳,也显现出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担当。
D.小说将读者代入特定时代去感受体会生产队生活,情节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意境优美。
2.小说中的麦秸垛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重点写雪夜,插入对夏天的回忆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的萤火
刘庆邦
雨停后这天下午,闲不住的堂叔有了新的动议,要组织我爹他们去东河堵鱼。那年我五六岁吧,高兴得几乎欢呼起来。关于堵鱼,事情是这样的。十户人家联合起来,用纳鞋底子所用的那么粗的棉线绳子,织成一张大网。大网的面积有多大呢,可以把整个打麦场网得到边到沿,连麦堆、麦秸垛和硕大的石磙,都能网罗其中。
刚走出我们的村庄,我远远就望见了东河高耸的河堤。在天际的灰云压顶之下,河堤是青黛色,像是一条巨大的黑鱼的脊背。我爹像提溜一只羊羔子一样,把我弄到河堤的堤面上。我往河里一看,惊得禁不住直往后退。河里的水太满了,满得溜边溜沿。一棵玉米秆子从上游漂下来了,快得像一支箭一样,嗖地就射了过去,眨眼就不见了。
爹把秫秸箔折叠成双层,铺在满是泥泞的堤面上。我在箔上坐下,一动都不敢动。不敢往河里看,我就转过脸去,往河堤外面看。河堤下面离我最近的地方,种的是一片高粱。如果说每一粒高梁米都是一只斑鸠眼的话,斑鸠已经睁开了眼,并露出红红的眼圈儿。
随着水面啪的一声,还有堵鱼人的一阵叫嚷,我看到大网已投进河中,爷爷和叔叔们正在往揳在河两岸的两根木桩子上固定网纲。网纲是一根比较粗的绳索,穿在大网后背的边沿。一条大鱼游了过来,大鱼可能碰到了网纲,噌的一下跳将起来,跃出了水面。
我爹大喊一声:快拉!有的双手拽着绳子,身子向下打着坠,倒退着往前拉。有的把绳子背在背上,弓着身子,像纤夫拉纤一样向前拉。我不知不觉从箔上站了起来,双手攥紧,眼睛瞪大,向网里看去。让人失望的是,只有几条身材苗条的白条,在网里蹿了几下,闪过几道银光,尾巴一翘,就从网眼里钻了出去。大网又起了两次,还是没有逮到鱼。
天黑下来了。天黑得很快,没有渐渐之说,说黑就黑了。爹过来摸摸我的头,说:要是困了你就睡吧。我爹问我:我说不让你来,你非要来,现在后悔了吧?我没说后悔不后悔,在箔上躺下了。耳朵离地面近了,我似乎听到了河水流动的呼呼声。流水带风,而且带来的是长风。风从我的脖子那里掠过,一直掠到我的肚子上、腿上、脚上,还有指甲盖儿上。爹把他的汗褂子脱下来,盖在我的肚子上和光腿上。
瞌睡总是和黑暗联系在一起,那些堵鱼的人强打精神,要求我爹给他们讲故事。我爹当过二十多年兵,去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地方,肚子里装的故事是很多的。我爹讲的故事有些遥远,他讲故事的声音好像也有些遥远,一点儿都引不起我的兴趣。我的眼皮开始发涩,真的要合上了。
在我似睡未睡之际,迷蒙中我看到有星星从天空落下来,一颗、两颗、三颗……奇怪呀,月黑头加阴天,天上一个星星都没有,怎么会有星星落下来呢?看见有星星在漆黑的夜空闪烁,我欣喜地向爹报告:星星,星星!
爹说:那不是星星,是萤火虫。
我是第一次听说萤火虫,也是第一次看见萤火虫。什么是萤火虫?我问爹。
萤火虫是一种会飞的虫子,样子跟蜜蜂差不多。只不过,蜜蜂不会发光,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天越黑,越能显出它身上萤火的光明。
萤火虫会蜇人吗?
萤火虫不会蜇人。
那,它身上的火烧手吗?
不烧手。
我想逮一个萤火虫玩。
那不太容易,还没等你伸手逮它呢,它就把身上的萤火熄灭了,你就看不见它了。
我在我们家的院子里数过星星,星星越数越多,怎么也数不过来。萤火虫好像比星星还难数。萤火是明明灭灭,灭灭明明。你看见它是明的,它忽而灭了。你以为它灭了,它忽而就明了。萤火虫的火没有火苗,发出的光也没有光芒,就那么淡淡的、莹莹的,有时像橘黄,有时像柿红,有着梦幻般的色彩。把萤火虫看了一会儿,我就进入了我自己的梦乡。
我爹他们在半夜的喊叫声把我惊醒,大概堵到了鱼,有人喊大家伙,有人喊乖娘子,有人喊还有一条呢,干死它,干死它!我没有爬起来,我又看到了在夜空中飞舞的萤火虫。萤火虫似乎对人类堵鱼的事不感兴趣,它们该怎么飞,还怎么飞。我也是,我对看萤火虫更有兴趣。有些萤火虫飞得很低,几乎碰到了我的眼皮。有的萤火虫飞得比较高,高得有些缥缈。多层次的萤火,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我自己也仿佛成了童话世界中的一员。
那天夜里,我不记得被惊醒了多少次。反正每次醒来,我都看到了萤火虫。萤火虫飞着飞着,还会落下来。有的停在高粱穗子上,有的停在蓖麻棵子上。一只萤火虫竟然停在了我爹的背上,把我爹的脊背照出了一片黄晕。我告诉爹:萤火虫爬到你背脊上去了!
我爹说:不要管它。
天亮了,我才看到我爹他们堵到的鱼。这些各色大鱼被集中放到河堤外面的一个水洼子里,金一块,银一块,铜一块,铁一块,加起来恐怕有好几百斤吧。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堵鱼的动议开篇,以堵鱼的收获结束,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使人感受到一份独特的辛劳与欢喜。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堵鱼环境的恶劣,满溢的河水、泥泞的堤面、漆黑的夜晚都写出了堵鱼的危险。
C.小说以“黑鱼的脊背”比喻河堤,以“斑鸠眼”比喻高粱米,于新颖别致之中,也洋溢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D.小说是一首劳动者的赞歌,主旨是通过描写挑战大自然的冒险活动,来歌颂农民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勇气。
5.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描述“堵鱼”,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小说关于萤火虫的描写和对话都富有童真之趣,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母亲和小扣子没有马上回家,女画家接着又说到了荞麦花。女画家说,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好像看见过荞麦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一夜之间全都开了。她早上起来,觉得西边的天怎么那么明呢,跑到村边往西地里一看,啊,啊,原来是荞麦花开了。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荞麦花的花是不大,但经不住荞麦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她钻进密密匝匝的花地里,一呆就是半天。她记得荞麦地里蜜蜂和蝴蝶特别多,像是在花层上又起了一层花。连蜜蜂和蝴蝶似乎都变成了白的。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小扣子看见,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母亲知道小扣子盼望什么,她帮着小扣子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C.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8.“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9.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酒之后
刘庆邦
项云中喝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自己的酒量,一口气喝了小半瓶。酒下去了,心底的痛苦和委屈却翻了上来,肺腑里发出压抑很久的哭声。这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自习,初二班的同学听见了项老师的哭声,吃惊之余,难免从教室里溜出来,挤在老师门外。不料老师的门是虚掩的,同学们一挤一拥,竟把老师的门推开,蜂拥到屋里去了。
项老师不只是哭,还在诉:太绝情了!说好的你等我三年,我调到市里,咱们就结婚。这才一年多,你咋就不理我了呢!
当晚,校长专门安排食堂为项老师做了他最爱吃的酸汤面叶儿。校长说,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项老师是到我校来的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我们指望项老师能挑起学校的大梁呢!
项云中低着眉,懊悔地苦笑一下,摇了摇头。他想:不能再待下去了,该写一份请调报告了。
次日上课,项老师发现同学们变了。以往每天第一节课,总有同学迟到,而今天全班齐刷刷的。以前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把王大牛的光头打得啪啪响。王大牛学习不咋样,但他把自己当成同学们的开心果,一点儿都不介意同学们打他。可今天,同学们不再打了。
还有,班长余红霞带着值日的同学,到项老师宿舍打扫卫生了。项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对卫生不是很讲究。余红霞在扫床底时看到一双翻毛皮棉鞋。因地面有些潮湿,鞋底上还沾有黄泥巴,棉鞋已经发霉,翻毛上面像是又长了一层毛。
一天晚上,一位家长给项老师打电话,一上来就给项老师道辛苦。家长说,这几天孩子回家挺晚,说是在学校上晚自习,谢谢项老师啊!项老师并没安排学生晚自习,他很警惕地说:您的孩子学习挺自觉的,表现挺好的,放心吧。
第二天,项老师一走上讲台,就又发现了新情况:王大牛的脸是肿的,肿得像一只小面盆一样,肿得把眼珠子都包住了。他问:王大牛,你的脸怎么回事儿?
王大牛站起来了,说没事儿。
要不要去医院看一下?项老师走到王大牛课桌旁边,要看得更仔细些。
见老师向他走来,王大牛赶紧低下头:老师,真没事儿,我就是不小心被马蜂蜇了一下。
王大牛说被马蜂蜇了一下,若搁以前,不知同学们会笑成什么样呢!可眼下竟一个笑声都没有。
一下课,项老师就对余红霞说:最近放学后,同学们都能按时回家吗?
余红霞脸上红了一下,又白了一下,说:这几天放学后,有一些同学到山上采中草药去了。采到药材卖给收购点,攒点儿钱交下学期的学杂费。王大牛爬到山崖上摘一只马蜂窝,就被蜇到了。
项老师对同学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提了两条要求:一要注意安全,二要跟家长说实话。
周一早上,余红霞和几个班干部提着一样用绿方巾包着的东西来到项老师办公室,对项老师说:我们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您一样东西,请您一定收下。
项老师说:我怎么能要同学们的东西呢!
余红霞不容分说,解开方巾,打开纸盒,里面放的是一双皮鞋。皮鞋是黑色的,闪着亮光。当皮鞋呈现在老师面前时,同学们的眼睛无不亮闪闪的。他们想,项老师的女朋友之所以不理他了,是因为项老师没有城里人最爱穿的皮鞋。有了这双皮鞋,说不定他们就会重归于好。
当晚,项云中把已经写好的请调报告撕掉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0.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学生符合其年龄特征,比如开篇写孩子们听项老师哭时,又“溜”又“挤”又“拥”,写出了孩子们喜新奇、爱热闹的特点。
B.校长让食堂做项老师喜欢吃的酸汤面叶儿,语重心长地劝导项老师要担当重任,说明校长是通情达理的,对项老师也充满了期望。
C.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但也释放了项老师的精神压力,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D.发生在项云中身上的故事,也揭示了山村教育的困境,促使人们思考山村教育的未来和出路,在温情的背后,人们也应有冷峻的理性反思。
11.结尾写同学们将一双新皮鞋送给项老师,这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王大牛这一人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于等来了一封信
刘庆邦
七月十五定年成,是说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当年秋庄稼的收成如何,基本上就定了盘子。这年还不到七月十五,高粱还在孕米,玉米还在吐缨,芝麻还在开花,年成如何尚未确定,方喜明的亲事却定了下来。所谓定亲,是方喜明得到了男方的认可,男方家已经托媒人给女方送了彩礼。方喜明得到的彩礼没有现金,只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和一方包布料的红围巾。因那个人所在的村庄叫张楼,如果嫌只说那个人不是很明确,她顶多在那个人前面加一个定语,说成张楼的那个人。
他们两个定亲不久,张楼的那个人就到一个山区煤矿当工人去了。临去当工人的头天晚上,那个人和方喜明约了一个会,会面的地点是在一座小桥上。半块月亮在薄云中忽隐忽现,不知是月在走,还是云在走。桥下的流水静静的,反映着碎银子一样的月光。遍地的庄稼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向上生长,一片苍茫连着一片苍茫。庄稼地里虫鸣十分繁密,有着千翅万翅齐弹奏的绵长悠远效果。他们两个在桥上站了一会儿,说了几句话。方喜明送给那个人一双她亲手做的鞋,那个人握了一下方喜明的手,两个人的相会就结束了,一个走向桥东,一个走向桥西。
那个人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回还,方喜明心里难免空落落的。那个人在家时,他们见面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可他们毕竟同属一个大队,偶尔看见那个人的机会还是有的。比如大队在一个打麦场上召开全体社员大会,方喜明会在会场上看见那个人。她还能要求什么呢!那个人这一远走,她想看到就不容易了,不光夏天看不到,秋天看不到,冬天看不到,恐怕到明年春天都不一定看得到。直到这时,方喜明还从没想到过,那个人会不会给她写一封信,那个读过中学的人会不会给她写信说说在煤矿下井的情况。她只想到,她每天想那个人,不知那个人会不会想她。要是她只想那个人,那个人并不想她,那就不好了。
立秋之后,第一个被人们打上标记的日子是七月初七。在以前,她就算偶尔想起来,也是因为娘的提醒。娘的说法是老一套:今天是七月七,喜鹊又该去天河上搭桥了,牛郎和织女又能见面了!听了娘的提醒,方喜明虽说知道了那天是七月初七,也想起了传说中的放牛郎和七仙女的故事,但她觉得那样的故事遥远得很,隔着千层云,也隔着万里风,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可今年可不一样了,这个日子让方喜明心里突地一跳,就一下接一下跳了下去。她有点儿欢喜,还有点儿发愁;有点儿想笑,还有点儿想哭……
这天下午,女劳力的活儿是钻进高粱地里打高粱叶。打高粱叶子是为了避免营养分散,把养分都集中供应给高粱的穗头。中间休息的时候,她一个人登上高高的河堤,在河堤上整理了一下头发,想到应该以水为镜照一下,就沿着河内侧的堤坡,下到水边去了。方喜明一到水边,就把映在水中的自己的脸看到了。按理说,她对自己的脸应该最熟悉。可不知为什么,她每次看到自己的脸,都觉得有些陌生似的,想看,又不敢多看,好像多看一眼就有些不好意思。在她静静地看自己的时候,一些小鱼游了过来,在她“脸上”游来游去。西边的阳光透过水面,照在小鱼身上,小鱼呈现的是斑斓的色彩。小鱼干什么呀!她觉得小鱼这样的表现不是很好,就以手撩水,把小鱼赶跑了,赶到对岸去了。
这条河也是一道分界线,河对岸的河堤就是张楼的河堤。从河堤的外侧往下走,就是张楼生产队的庄稼地。方喜明相信,这条河不是天河,只是一条地河,河不能把她和她的那个人分开。这样想着,她就顺着河向北边望,一眼就望到了那座小桥。那个小桥不是喜鹊的,而是用石头砌的,结实得很。那天晚上,她和那个人的约会,就是在那座石桥上,她送给那个人一双鞋,那个人拉了她的手。想到这里,方喜明的心一下子柔软得不行,眼里顿时充满了泪水。
七月七这天,方喜明仍没有想到那个人会不会给她写一封信。人虽然已经长到了十八岁,从一个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但因她没有收到过别人写给她的信,她自己更没有给任何人写过信,脑子里几乎没什么信的概念。直到中秋节那天,方喜明在路上碰见了孟嫂,孟嫂一上来就问她:张东良走后给你来信了吗?
没有。
这个张东良,他怎么还不给你写信!他走了都有两个多月了吧?
两个月零十九天。
你看你记得多清,有整又有零。你是不是每天都在想他?
谁想他,我才不想他呢!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庄稼的收成如何”“打麦场”“打高粱叶”等这类词语的大量出现,更增添了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以“一封信”为中心谋篇布局,既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也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C.“两个月零十九天”和“谁想他,我才不想他呢”这两处文字,在内容上看似矛盾,却能够形象逼真地描写出人物的复杂心理。
D.小说擅长用平淡常见的景物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文章第二段中普通的乡村夜晚景象也因两人的初次约会而更富有诗情画意。
14.请以方喜明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5.小说中“这条河也是一道分界线……”这段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B“亲属间有隔阂”说法有误,由“他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意跟全家人挤在一起”可知大男孩长大了,希望独立,不是亲属间有隔阂。
①为雪夜中无处可去的大男孩提供安眠之所;②标志着队里劳动生产的收获成果;③雪夜里的麦秸垛让主人公感觉置身仙境,寓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①情节方面:能丰富情节内容,同时起到调节作用,雪夜的宁静与夏天的热闹有较大的色彩反差;②人物方面:能塑造人物群像,充满干劲、欢欣鼓舞的劳动场面有助于表现劳动热情;③主题方面:由冬及夏的回忆结束后,再书写由夏入冬的观察与思考,能丰富艰苦条件下劳动人民的精神底色。
4.D“主旨是通过描写挑战大自然的冒险活动,来歌颂农民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勇气”错误,描写挑战大自然的冒险活动只是小说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歌颂农民的智慧和勇气不能说是小说的主旨。
5.①通过描述堵鱼过程进行蓄势,为下文描写萤火虫做铺垫,强化小说艺术张力;②表现堵鱼人面对艰险的智慧、坚韧和乐观,以及父亲指挥堵鱼的精明干练;③表达对大自然伟力的敬畏、对人们艰辛劳作的赞美,以及对乡情和亲情的怀念;④以成人劳作的现实场景映衬儿童眼中的诗意世界,凸显萤火虫超越现实的美好。
6.①小说以儿童视角描写萤火虫如星星般的闪烁、梦幻般的色彩和自由自在的飞舞,诗意的描绘富有童真之趣;②小说中“我”询问萤火虫是否“蜇人”“烧手”、想要“逮一个萤火虫玩”,纯真的心理富有童真之趣;③小说借童真之趣完成对日常艰苦生活的超越,寄托对美和理想的向往,赋予成长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7.D“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属于无中生有,文本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文本中只是体现了农民的淳朴。
8.①充当线索人物,串起几个场景。②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衬托出女画家高超的画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小扣子欣赏画作、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被逐步唤醒,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9.①开满的大面积的荞麦花;②富有震撼力的美;③给人以希望的光明;④对美的感知可以感染更多的人;⑤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人性美。
10.C“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分析错误,项云之所以醉酒是因为自己的女朋友和他分手了,这并不能损害项云人民教师形象;醉酒并没有“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而是学生对他的关心让他“把已经写好的请调报告撕掉了”,从而“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11.①同学们送皮鞋给项老师,表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由衷的敬爱和他们淳朴的心愿。②揭示了上文中一些同学放学回家晚、王大牛被蜇的真正原因。③为结尾项老师撕掉请调报告做铺垫。
12.①学习落后,但开朗洒脱,不计较同学打他的光头。②敬爱老师,勇敢无畏,为攒钱给老师买鞋,不避凶险摘马蜂窝。
13.B“也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错误。文中第一次出现“信”是在第二段,在前文交代了方喜明和“那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个人”外出工作前两人的会面,“那个人”走后方喜明的思念等内容,故事层层推进,再引出对一封信的叙写,表达了方喜明对“那个人”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因为“一封信”而省去不必要的叙述。
14.①用特征鲜明的心理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如“她每天想那个人”、“有点儿想笑,还有点儿想哭”等部分文字,表明她复杂的思念之情。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小说结尾部分她和孟嫂的对话,体现了她那种口是心非的娇羞之态。③用典型化的环境烘托人物,如约会夜晚的环境,衬托了她幸福喜悦的心情。
15.①这段文字写到的小桥、喜鹊,与开篇两人在小桥约会、鹊桥会等情节相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②“眼里顿时充满了泪水”体现了方喜明对“那个人”深刻的思念之情,强化了人物形象。③“河不能把她和她的那个人分开”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有利于主旨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