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刘慈欣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运
刘慈欣
我们是在距地球180万公里处发现那颗小行星的,飞船上的计算机显示,它的轨道与地球相交,再过18天,这块太空巨石就要坠落在墨西哥湾附近了!
地球的监视系统应该在一年前就注意到它了,但我们没有听到过任何这方面的消息。我们同地球联系,在应有的5秒钟延时后,耳机中仍是一片寂静,而就在10分钟前我们还与地球通过话。这件事比小行星的出现更令我们震惊。
20天前,我和爱玛租了这艘老式的传统动力飞船在太空中度蜜月。就在我们即将返回时,一切突然变得如此诡异。
但那颗小行星就在我们前方50公里处,凸现在太空漆黑的背景上,像放在黑天鹅绒上的展品那样现实,我确信自己不是在噩梦中。
“我们得做些什么!”我说。
同以前一样,一旦我做出行动的决定,爱玛总能想出行动的细节:“我们可以把飞船上的一台发动机向它发射出去,这样可以把它炸离轨道。”
计算机的模拟表明这是可行的,但必须在24分钟内完成,如果小行星再向前运行一段的话就晚了。我们没有再犹豫,驾驶飞船与小行星拉开100公里的安全距离,然后向计算机发出指令。
“变轨成功,小行星将不会撞击地球表面,它将在58037公里轨道被地球捕获,成为一颗地球卫星。”
带着救世主的喜悦和自豪,我们用剩下的一台发动机向地球飞去。飞船加速很慢,小行星超过了飞船,很快消失在地球方向。一直在屏幕上观察小行星的爱玛突然惊叫起来:
“天啊,地球!你看地球!!”
爱玛让我看屏幕上放大的图像,我扫了一眼后立刻大惊失色:地球上的大陆都变成了我从未见过的形状。我们向计算机求助,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白垩纪晚期地球的大陆形状和分布。”
“白垩纪?距现在有多长时间?!”
“约6500万年。不过您的问题的提法可能有误,各种迹象表明,现在就是白垩纪了。”
计算机是对的,我们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地球方向一片寂静,因为人类还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时代,人类利用时空跃迁方式进行恒星际的航行要特别小心时间蛀洞,如果不慎误入它,则会在瞬间被抛到几万光年的远方,时间也会向前或向后跳跃很漫长的一段。我们就是误入了这样一个时间蛀洞,当时竟丝毫没有感觉到。
怀着对人类文明进化的自信,我们选择再次穿过时间蛀洞。我们用小飞船上仅有的一台发动机向地球飞去,两天后进入近地轨道。我们降落在靠近澳洲的太平洋上,靠一个小救生筏浮在海面上。在海上漂了半个小时后,远远看到了一艘大船,我们打信号弹呼救,那船便向这个方向驶来。
“啊,真的还有人类!”爱玛喊道,眼中涌出激动的泪花。
“我说过人类是万物之灵,总会登上地球文明之巅的。”我说。
大船驶到我们近前,停了下来,从船舷抛下一个绳梯,我和爱玛沿梯爬上了船。我们看到船员都皮肤黝黑,看不出是什么人种,穿着粗糙的很有沧桑感的衣服。我向他们说话,他们不回答,其中一位示意我们跟他走。
我们沿着长长的台阶登上了船中央的一个塔形建筑,这里是全船的制高点。那名船员把我们领到一位体格强壮、有着银色胡须的老人面前,并向我们说了一句话,我们听不懂他的语言,但我戴在胸前的计算机听懂了,它说:“这是一种类似于古拉丁语的语言,意思是:这是我们的船长。”船长也向我们说了一句话,计算机翻译道:“你们怎么敢独自在海里漂?不怕被吃掉吗?!”
“吃掉?被什么?”我不解地问,计算机把我的话翻译过去。
船长指指前面的海面,刚才还十分平静的海面上涌现出一个个大浪包,浪包很快破裂,一头体形巨大的怪兽跃出海面,接着又钻出一头,随着哗哗的水声,海面上很快出现了一大群怪兽。现在,我和爱玛都明白了我们在6500万年前干的那件事的后果。
恐龙一直活到现在。
这时,一只恐龙向我们的船游来,在船边停住了。爱玛浑身颤抖着紧紧贴住我。
“不要怕,它不会伤人的,这儿是动物园。”船长说。果然,这条恐龙盯着我们看了一会儿,转身游走了。
“你们驯化了恐龙?!真了不起!”爱玛兴奋地说。
我也十分激动:“是啊,我们原以为,恐龙生存下来会对人类的进化造成威胁,现在看来这反而使人类文明更加强大!”
计算机把我们的话都翻译了,船长呆呆地看着我们,似乎有些迷惑,“这儿是动物园,它们不伤人的。”他又喃喃地说。
这时我又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天海连线处,有一片高大的柱状物,那些巨柱的高度是惊人的。我问船长那是什么。
“楼群,岸上的高楼群。”船长淡淡地说。
“伟大的文明,伟大的人类文明!”我欢呼起来。
“那些高楼是游客建的。”船长说。
“游客?是啊,您说这里是动物园,可是游客呢?你们显然不是游客。”我问。
“可能是时间还早,动物园还没有开门吧。”爱玛说。
船长用惊诧的目光看看我们,又转头看看远处海面上那些恐龙。这时,从那群恐龙那边发出了一阵吼叫声,这声音我们感觉很熟悉,这是我们在太空中从地球发出的无线电波里听到的声音。我的脑海中炸响了一声惊雷,爱玛在旁边惊叫一声瘫倒在地,她也一定同我一样明白了这一切。
宇宙并没有选择人类,在我们的时间里人类文明在地球上达到巅峰,不过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而我们以人类的自负把偶然当成了必然。现在,大自然掷出的进化硬币翻到了另一面。我们确实处于地球文明的动物园里,但恐龙是游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列举了多个数字,创设出一种紧张的叙事氛围,激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船长曾两次说到“这儿是动物园”,这是为了警示“我”和爱玛误解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
C.小说语言简洁生动,故事充满悬念和想象力,巧妙地把科学幻想和人文思考交织在一起。
D.小说的标题含义丰富,既指向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又指向自然进化中整个人类的命运。
2.本篇小说充满科幻创意,情节设置多有意外之处,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
3.作者认为“与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传统文学不同,科幻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像一个符号”,请以小说中“我和爱玛”这对夫妻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火
刘慈欣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知道我上面的印象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参观了煤炭博物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件事:居然有固体的煤炭!
我们首先穿上了一身奇怪的衣服,那衣服有一个头盔,头盔上有一盏灯,我们还穿上了高高的雨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早期矿工的井下服装。
我们上了一串行走在小铁轨上的铁车,车开动起来,很快钻进一个黑黑的洞口中。
风很大,在我们耳边呼啸,我们好像在向一个深渊坠下去。艾娜尖叫起来,讨厌,她就会这样叫。
“同学们,我们下井了!”老师说。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车停了,我们由这条较为宽大的隧洞进入了它的一个分支,这条洞又窄又小。我们头灯的光圈来回晃着,但什么都看不清楚,艾娜和几个女孩子又叫着说害怕。
过了一会儿,在对面,我看到许多光点,也是我们头盔上的这种灯发出的,走近一看,发现那里有许多人在工作,他们有的用一种钻杆很长的钻机在洞壁上打孔,那钻机不知是用什么驱动的,声音让人头皮发炸。有的人在用铁锹把什么看不清楚的黑色东西铲到轨道车上和传送皮带上,不时有一阵尘埃扬起,把他们隐没于其中,许多头灯在尘埃中划出一道道光柱……
“同学们,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采煤工作面,你们看到的是早期矿工工作的景象。
“老师,那时的中国煤矿全部雇用黑人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真实地体验一下当时采煤工作的空气,注意,只是体验,请大家拿出呼吸面罩戴上。”
一片黑尘飘过来,我们的头灯也散射出了道道光柱,我惊奇地看着光柱中密密的尘粒在纷飞闪亮。这时艾娜又惊叫起来,好几个女孩子也跟着她大叫起来,再后来,竟有男孩的声音加入进来!我扭头想笑他们,但看到他们的脸时自己也叫出声来,所有人也都成了黑人,只有呼吸面罩盖住的一小部分是白的。这时我又听到一声尖叫,立刻汗毛直立:这是老师在叫!
“天啊,斯亚!你没戴面罩!”他同那些全息矿工一样,成了最地道的黑人。
警报声响起,一辆水滴状微型悬浮车无声地停到我们中间,这种现代东西出现在这里真是煞风景。从车上下来两个医护人员,他们拉住斯亚往车里走。
“孩子,”一个医生盯着他说,“你的肺受到很严重的损伤,至少要住院一个星期。”
“等等!”斯亚叫道,手里抖动着那个精致的全隔绝内循环面罩,“一百多年前的矿工也戴这东西吗?”
“不要废话,快去医院!”老师气急败坏地说。
“我和先辈是同样的人,为什么……”
斯亚没说完就被硬塞进车里。悬浮车同来时一样无声地开走了。
我们继续参观,沮丧的老师说:“井下的每一项工作都充满危险,且需消耗巨大的体力。随便举个例子,这些铁支柱,在这个工作面的开采工作完成后,都要回收,这项工作叫放顶。”
“放顶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因为在撤走支架的过程中,工作面顶板随时都会塌落……”
这时我们头顶发出不祥的摩擦声,我抬起头来,在矿灯的光圈中看到头顶刚撤走支架的那部分岩石正在张开一个口子,我没来得及反应它们就塌了下来,大块岩石的全息影像穿透了我的身体落到地上,发出一声巨响,尘埃腾起遮住了一切。
“这个井下事故叫做冒顶。”老师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话音未落,我们旁边的一面岩壁竟垂直着向我们扑来,一声巨响后我们的头灯全灭了,在一片黑暗和女孩儿们的尖叫声中,我又听到老师的声音。
“这个井下事故叫瓦斯突出。”
所有人的头灯又亮了,大家长出一口气,这时我听到了一个奇怪的声音,有时高亢,如万马奔腾,有时低沉,好像几个巨人在耳语。
“孩子们注意,洪水来了!”
正当我们迷惑之际,不远处的一个巷道口喷出了一道粗大汹涌的洪流,整个工作面很快淹没在水中。
“井下的洪水有多种来源,可能是地下水,也可能是矿井打通了地面的水源,但它比地面洪水对人生命的威胁大得多。”老师的声音在水下响着。
水的全息影像在瞬间消失了,周围的一切又恢复了原样。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像一个肚子鼓鼓的大铁蛤蟆,很大很重,我指给老师看。
“那是防爆开关,因为井下的瓦斯是可燃气体,防爆开关可避免一般开关产生的电火花。这关系到我们就要看到的可怕的井下危险……”
又一声巨响,但同前两次不一样,似乎是从我们体内发出,冲破我们的耳膜来到外面,在一股灼人的热浪中,我们都淹没于一片红色的光晕里,这光晕是周围的空气发出的,充满了井下的每一寸空间。移时,红光迅速消失,一切都陷入无边的黑暗中……
“很少有人真正看到瓦斯爆炸,因为在井下遇到它的人很难生还。”老师的声音像幽灵般在黑暗中回荡。
“过去的人来这样可怕的地方,到底为了什么?”艾娜问。
“为了它。”老师举起一块黑石头,在我们头灯的光柱中,它的无数小平面闪闪发光。就这样,我第一次看到了固体的煤炭。
老师在回顾这座煤矿的历史时,说一百多年前这里被失控的地火烧毁过,那火烧了十八年才扑灭,那段时期,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草木生烟,日月无光,人民流离失所……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节选自刘慈欣《地火》,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关于众人下井参观前的叙述,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过去煤矿工人的工作条件,也流露出现代人对过去境况的不解。
B.小说几次写到艾娜等人的惊叫,既表现出众人参观煤矿时的紧张心理,也间接反映了过去煤矿工人生存处境的艰难。
C.小说对发生危险时的煤矿环境有多处描写,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D.科幻小说中的“幻想”立足于“科学”,文中出现的防护面罩、水滴状微型悬浮车、防爆开关等就有一定科学依据。
5.为什么说“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地火》中“我”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刘慈欣
深夜,故宫笼罩在玫瑰星云的蓝光中,午门上盘旋的那一群夜鸟早已飞回巢。在无边的寂静中,这座古老的宫殿睡着了,做着幽深的梦。
晓梦沿着长长的展厅慢慢地走着,文物从她身旁缓缓移去,古老的青铜和陶土在星云的蓝光中变暖了,变软了,她甚至觉得有细细的血管在它们上面显现出来,那是凝固了的古代的生命和灵魂;那无数的铜器和陶罐中,似乎已注满了像血液那样充满活力的液体;玻璃柜中长长的《清明上河图》在星云的蓝光中模糊一片,却有隐隐约约的喧闹声飞出来;前面的一尊兵马俑发出蓝白色的荧光,仿佛不是晓梦向他走去,而是他向她飘浮过来……晓梦从最南面的近代部分开始,向北走去,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展厅,时间和历史在星云的蓝光中从她身边向后流去,她踱过了一个个朝代,走向远古……
晓梦走到文物展厅的尽头,这是上古时代展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前面那些时代的东西精雕细琢,她感到敬畏,但难以理解,似乎有堵无形的墙把她同那些时代隔开来。当走进近代展区时,这种陌生感更深,使她几乎丧失了向前走的勇气。既然不算遥远的清朝对她来说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难道还指望理解前面那些遥远的时代吗?但出乎晓梦的预料,越向文明的上游走,她的陌生感就越少,当走到那无比遥远的文明源头时,她仿佛置身于一个熟悉而亲切的世界!就像一次遥远的旅行,走过的全是陌生的不可理解的地域,遇上的全是陌生的不可能理解的大人,他们说着听不懂的语言,过着另一种生活,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但当她走到天地的尽头时,竟发现一个同自己一样的孩子世界!那些近代精致华美的文物不属于孩子们,创造出那种文物的人类已经长大了;人类的童年虽然更加遥远,但与孩子们是相通的。晓梦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仰韶文化的遗留物:一个陶土罐。看着那个粗糙的制品,她想起了幼年时在雨后彩虹下用泥巴做的那个东西。她看着的时代是盘古开天地的时代、女娲补天的时代、精卫填海的时代、夸父追日的时代。后来的人类长大了,胆却小了,再也没有创造出如此惊天动地的神话。
晓梦打开陈列柜上的玻璃,小心翼翼地把那个陶土罐捧出来,她觉得那东西是温热的,在她手中发出微微的震颤,那是一个包含着巨大能量的生命体!她把耳朵贴到罐口上,有声音呢,好像是风声,那是远古原野上的风声。晓梦把陶罐举起,对着明亮的玫瑰星云,陶罐在蓝光中泛出淡淡的红光。她盯着上面的一条鱼的图案,那几根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线条微微扭动起来,那一个小黑圈所表示的鱼眼突然变得有神了;有许多影子在陶罐粗糙的表面上浮动,看不清楚是什么,只觉得那是一些赤裸的形体,在同什么比他们大得多的东西搏斗着;远古的太阳和月亮都盛在这个罐里,把金色和银色的光芒洒向那些形体。陶罐上的那些图案,那些鱼呀兽呀,全像一双双眼睛,越过了上万年的漫漫岁月。晓梦和第一位祖先的目光相遇了,那目光把一种狂野的活力传给她,使她想大叫,想大哭大笑,想什么衣服都不穿在狂风呼啸的原野上奔跑。晓梦终于感觉到了自己血管中先祖的血液。
晓梦穿过星云照耀下的古老宫殿,她的手中捧着那只远古的陶罐,她想把它带到南方的新首都去。她小心翼翼,走得很慢,就像捧着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生命。当她走到金水桥上时,古老宫殿的最后一道大门在身后轰然闭上。
与乘飞机早早回国的戴维不同,华华和眼镜仍同中国船队一起颠簸在海上。
刮了两天的大风终于停了,但浪仍未减,夜空阴云密布,深夜中的洋面上只能看见一条条滚动的白浪。
这是中国孩子从南极撤出的最后一支船队,有一百多艘军舰和运输船。船队从阿根廷启航已有二十二天了,在航程将尽时遭遇到一场大风暴。昨天风最大时,走在后面的两艘吨位较小的运输船被巨浪吞没了。从另一艘军舰上起飞的两架直升机也无声无息地掉进大洋,四千多个孩子葬身于漆黑的太平洋中。剩下的三十八艘船继续在大风浪中艰难地航行。在这之前,孩子们早已领略了航程的严酷:先是受恶劣的舱内条件和晕船的折磨,然后是食品短缺,每人每天的定量只够一顿吃饱,蔬菜更是没有,维生素药片也数量有限。有一半的孩子患了夜盲症,败血病患者也越来越多,回家的渴望支撑着每一个人。
浪终于开始减小,为在风浪中采取最安全的迎浪行驶方式,船队已偏离航线行驶了两天,现在整个船队正在试着艰难地转向。
这时,大洋上空乌云散去,玫瑰星云把光芒洒向大海,波浪接住了光芒并把它撕碎,太平洋仿佛变成一片壮观的蓝色火海!孩子们纷纷跑上甲板,晕船和饥饿使他们步履艰难,他们梦游般地涌向船边,长时间地凝视着玫瑰星云下的茫茫海天,直到东方现出第一缕曙光。
“海岸!”有人大喊了一声。
海天连线处,祖国的海岸已在曙光和玫瑰星云的光芒中隐现。
(节选自《超新星纪元》,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梦在文物展厅中观看时,觉得那些文物似乎注满了血液般的液体,应该是暗示文物也有生命,需要人类呵护。
B.近代展区的文物让晓梦感到陌生,而上古时代的文物让晓梦觉得熟悉而又亲切,这说明那些文物寓意简单明了。
C.小说采用平叙的记叙方法,在叙述完晓梦的故事后,以“与乘飞机早早回国的戴维不同”来衔接不同的故事情节。
D.小说从“深夜”写起,以“祖国的海岸已在曙光和玫瑰星云的光芒中隐现”收尾,既前后呼应,又意味深长。
8.小说为什么要详写晓梦参观故宫文物展厅的过程?请简要分析。
9.作为科幻小说的标题,“回家”看似平常,实则寓意深远。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在那儿
刘慈欣
前情梗概:一心想要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他决定从此远离陆地,一辈子不登山。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人类大难临头……
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四十五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想起了大副的话。
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十三公里左右,如果是在海平面,他的体力游出这么远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被自己丢弃在山脚的救生艇,他离艇之前已经落下了帆,此刻却见小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围,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和大副都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冯帆继续向上游,越来越感到轻松,主要是头部出水换气的动作能够轻易完成,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变轻了。重力减小的其他迹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这时大海阳刚的一面消失了,呈现出了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
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
他突然想到了蓝水号,意识到船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应该将船径直驶向海水高山,既然水坡上的重力分量不存在,蓝水号登上顶峰如同在平海上行驶一样轻而易举,而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想到这里,冯帆急忙掏出救生衣上的步话机,但没人回答他的呼叫。
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二十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被一道近三十米高的薄浪送上半空,那道浪在他脱离的瞬间就被疾风粉碎了。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当缺氧的晕眩缓过去后,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球形的空间中,这是他再一次进入由水围成的空间。他感觉自己是在乘着一个水晶气球升上天空。上方的蓝色波光越来越亮,最后到了刺眼的程度,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大气泡破裂,冯帆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帆负罪逃离登山,后因机缘巧合而攀登海水珠峰,尽管成功登顶的可能性极小,但能因此而赎罪,所以不后悔。
B.“纵身一跃”,既写出了冯帆跳入水中时的敏捷,也显示出他要登上峰顶、征服海水高山的毅然决然的坚定信心。
C.“海水高山是他的了”一句,写出了冯帆在察觉被丢弃的救生艇及自身的情况后重新燃起了登上峰顶的希望之火。
D.结尾“不管怎么样”颇有韵味,结合上文看,既蕴含了冯帆的“攀登”经历与内心的冲突,又体现了他此时的释然。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安排情节,符合人们对事件的一般认知过程,让读者对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整个过程了解得详细透彻。
B.作者想象丰富在行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将低重力下的海浪写得形象生动,也将冯帆在海水中前行的行为烘托得更加壮美。
C.作者善于通过典型动作细节增强小说感染力,浪尖飞跃这一动作既体现了海水高山的特殊性,又赋予了登水山过程非凡的动感。
D.结尾处写冯帆在危险时回想起曾经攀登珠峰的经历并最终脱困,结构上前后呼应,同时传达出人不能被过去束缚的核心主旨。
12.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朝闻道(节选)
刘慈欣
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
一切都在庄严与宁静中进行,真理祭坛下面,预料中生离死别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全世界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人类在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灵魂洗礼。
一个白天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太阳已在西方地平线处落下了一半,夕阳给真理祭坛撒上了一层金辉。物理学家们开始走向祭坛,他们是人数最多的一批,有八十六人。就在这一群人刚刚走上坡道时,从日出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寂静被一个童声打破了。
“爸爸!”文文哭喊着从草坪上的人群中冲出来,一直跑到坡道前,冲进那群物理学家中,抱住了丁仪的腿,“爸爸,我不让你变成火球飞走!!”
丁仪轻轻抱起了女儿,问她:“文文,告诉爸爸,你能记起来的最让自己难受的事是什么?”
文文抽泣着想了几秒钟,说:“我一直在沙漠里长大,最……最想去动物园,上次爸爸去南方开会,带我去了那边的一个大大的动物园,可刚进去,你的电话就响了,说工作上有急事,那是个天然动物园,小孩儿一定要大人带着才能进去,我也只好跟你回去了,后来你再也没时间带我去。爸爸,这是最让我难受的事儿,在回来的飞机上我一直哭。”
丁仪说:“但是,好孩子,那个动物园你以后肯定有机会去,妈妈以后会带文文去的。爸爸现在也在一个大动物园的门口,那里面也有爸爸做梦都想看到的神奇的东西,而爸爸如果这次不去,以后真的再也没机会了。”文文用泪汪汪的大眼睛呆呆地看了爸爸一会儿,点点头说:“那……那爸爸就去吧。”
方琳走过来,从丁仪怀中抱走了女儿,眼睛看着前面矗立的真理祭坛说:“文文,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但他真的很想去那个动物园。”
丁仪两眼看着地面,用近乎祈求的声调说:“是的文文,爸爸真的很想去。”
方琳用冷冷的目光看着丁仪说:“冷血的基本粒子,去完成你最后的碰撞吧,记住,我绝不会让你女儿成为物理学家的!”
物理学家们走上了真理祭坛那圆形的顶面,在圆心,排险者微笑着向他们致意。突然间,映着晚霞的天空消失了,地平线处的夕阳消失了,沙漠和草地都消失了,真理祭坛悬浮于无际的黑色太空中,这是创世前的黑夜,没有一颗星星。排险者挥手指向一个方向,物理学家们看到在遥远的黑色深渊中有一颗金色的星星,它开始小得难以看清,后来由一个亮,点渐渐增大,开始具有面积和形状,他们看出那是一个向这里漂来的旋涡星系。星系很快增大,显出它磅礴的气势。距离更近一些后,他们发现星系中的恒星都是数字和符号,它们组成的方程式构成了这金色星海中的一排排波浪。
宇宙大统一模型缓慢而庄严地从物理学家们的上空移过。
……
当八十六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升起时,方琳眼前一黑倒在草地上,她隐约听到文文的声音:
“妈妈,那些哪个是爸爸?”
……
十五年之后的一个夜晚,在已变成草原的昔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有一对母女正在交谈。母亲四十多岁,但白发已过早出现在她的双鬓,从那饱经风霜的双眼中透出的,除了忧伤就是疲倦。女儿是一位苗条的少女,大而清澈的双眸中映着晶莹的星光。
母亲在柔软的草地上坐下来,两眼失神地看着模糊的地平线说:“文文,你当初报考你爸爸母校的物理系,现在又要攻读量子引力专业的博士学位,妈都没拦你。你可以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甚至可以把这门学科当做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但,文文,妈求你了,千万不要越过那条线啊!”
文文仰望着灿烂的银河,说:“妈妈,你能想像,这一切都来自二百亿年前一个没有大小的奇点吗?宇宙早就越过那条线了。”
方琳站起来,抓着女儿的肩膀说:“孩子,求你别这样!”
文文双眼仍凝视着星空,一动不动。“文文,你在听妈妈说话吗?你怎么了?!”方琳摇晃着女儿,文文的目光仍被星海吸住收不回来,她盯着群星问:
“妈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啊……不——”方琳彻底崩溃了,又跌坐在草地上,双手捂着脸抽泣着,“孩子,别,别这样!”
文文终于收回了目光,蹲下来扶着妈妈的双肩,轻声问道:“那么,妈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像一块冰,使方琳灼烧的心立刻冷了下来,她扭头看了女儿一眼,然后看着远方深思着,十五年前,就在她看着的那个方向,曾矗立过真理祭坛,再远些,爱因斯坦赤道曾穿过沙漠。
微风吹来,草海上涌起道道波纹,仿佛是星空下无际的骚动的人海,向整个宇宙无声地歌唱着。
“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呢?”方琳喃喃地说。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较多笔墨叙写丁仪和家人告别的情节,以点带面,极富典型性,生动感人地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
B.小说中“夕阳”“金色星海”“草海”等场景描绘,烘托了“真理祭坛”的崇高感,表现了“真理祭坛”对于科学家们的吸引力。
C.面对妻女的挽留,丁仪选择了毅然离去,作者也借此批判了有些科学家过于理性以至于自私无情的性格特点。
D.结尾文文的提问,说明她成长为与父亲志趣相同的人,投身于物理学研究,把探寻科学真理当成人生目标。
14.“方琳”这一人物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15.这篇现代科幻作品以中国儒家传统人生格言“朝闻道”为题,有什么内涵与作用?
【答案】
B“这是为了警示‘我’和爱玛误解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说法有误。文中船长两次说的话:“不要怕,他不会伤人的,这儿是动物园”“计算机把我们的话都翻译了,船长呆呆地看着我们,似乎有些迷惑,‘这儿是动物园,它们不伤人的。’他又喃喃地说”展现的是船长对我们两人行为的不解之态。
①“我”和爱玛在太空度蜜月时,意外地发现小行星要撞击地球,后来为了保护地球而改变了陨石走向,却意外地使恐龙存活了下来;②“我”和爱玛意外地误入时间蛀洞,来到了白垩纪的地球,又再次穿过时间蛀洞,意外地来到了现代的地球;③地球文明的历史意外地被改变,人类成为了动物园里被观赏的动物,恐龙统治了世界。
3.①本篇小说更注重对故事情节的构造,“我和爱玛”是为了串联情节而塑造出来的线索人物;②“我和爱玛”的个性特征不突出,作者只是将其作为事件的参与者、亲历者来整体塑造,没有对其外貌、衣着等方面的描写;③“我和爱玛”具有高度的象征性,象征了人类在大自然进化过程中的盲目自负。
4.C“夸张、对比”错,小说写发生危险时的煤矿环境时,没有使用夸张、对比手法。
5.参考答案:
真笨:①工作装备笨重,开采方式原始;
②现代人对过去人使用固体煤炭的不解。
真难:③工作环境艰苦,矿下生存艰难;
④现代人对过去人生存方式的理解与同情。
6.参考答案:
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事,使得参观活动更为真实可信;
②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叙述故事,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⑧借“我”的感触揭示出现代人对过去煤矿工人理解和同情的主旨。
B“这说明那些文物寓意简单明了”错误,依据原文“她想起了幼年时在雨后彩虹下用泥巴做的那个东西”,可知晓梦与远古时代的文物有相通之处,也就“觉得熟悉而又亲切”,而不是因为文物“寓意简单明了”。
(1)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2)通过对文物进行梦幻般的描绘,激发读者对人类与文物的关系进行思考;(3)借晓梦对文物的不同感受来暗示小说的主旨;(4)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故事情节的科幻性。
9.(1)表面上是说晓梦想把文物带回南方的新首都,孩子们历尽艰难终于从南极回到自己的家、自己的祖国;(2)实际上寄寓了人类要传承自己的文明,回归精神家园,继续建设充满希望的文明家园。
10.A“但能因此而赎罪,所以不后悔”错误,文中说的是“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是登山梦想的超值满足而不后悔,不是“赎罪……不后悔”。
11.D“同时传达出人不能被过去束缚的核心主旨”错误,应该是传达出要想成功不仅要不畏险阻,勇于探索,还要战胜自身的负罪感,要勇敢面对新的挑战这一主旨。
12.①作者在文中想象了外星飞船入侵,引发了海水的上升,形成了海水高山,而冯帆在重力减小的情况下最终登上峰顶的艰辛过程,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②冯帆在攀登海水高山顶峰的过程中,战胜了自身对死亡的恐惧,也战胜了羁绊自己已久的负罪感,体现出人性之美。③宇宙科学之美展示的是想象中的神秘的事物,颇有诡谲意味;冯帆身上的勇敢、善良的人性之美让其登顶过程显得非常壮观,二者自然融合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出一种壮观的诡谲。
13.C“作者也借此批判了有些科学家过于理性以至于自私无情的性格特点”错误,作者是借此来衬托科学家追求真理而勇于献身的高贵精神境界。
14.①线索人物,串联情节。丁仪与文文父女两代人先后投身物理学研究事业,作为妻子与母亲,她都是他们事业的密切关联者,多次出现在关键的情节中。
②典型人物,象征意义。作为妻子和母亲,她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家庭幸福,并不理解丈夫与女儿的事业追求,代表着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
③衬托主角,突显主旨。她的思想与言行衬托了丈夫丁仪和女儿文文为追求真理、追求卓越而勇于献身的高贵精神境界。
15.内涵:“朝闻道”出自《论语》中孔子的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一般用于形容对真理、信仰追求的执着与献身精神。小说中丁仪等科学家执着探索宇宙真理、不惜以生命去交换的精神正是这一中国儒家精神的体现。
作用:凸显了小说中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执着与献身精神,彰明了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的一致性,揭示了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