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范小青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蜜蜂圆舞曲
范小青
一只离群的蜜蜂飞到老乔家的饭桌上,停下来,也不吭声。老乔看了它一眼,说:“你不说话,就以为我不知道要起风了 ”客人惊奇地看着老乔。乔世凤说:“他就是这样,他和蜜蜂说话,我们听不懂,它们听得懂。”乔世凤为她的男人骄傲,从她的口气里能听出来。客人连连点头,“果真是这样的,我们在外面就听说老乔的蜜不一般。蜜蜂听老乔的话,酿的蜜肯定是不一般的。”
这个客人带着十斤蜜跟着风一起走了。经历了返程时湖上的惊涛骇浪之后,惊魂未定的客人对船家说要在湖上建桥,采购老乔的蜜。
桥竟然就真的建起来了。有人欢喜有人忧,船家失业了,老乔发达了。
一只蜜蜂飞到了老乔家的饭桌上,停下来,也不吭声,老乔有一点异样的感觉,他回头看了它一眼,顿时变了脸色,你是谁?蜜蜂仍然不说话。
老乔知道,有人进岛了,不是一般的人,是一个养蜂人。
没那么容易的,岛上有些人家也曾经养蜂,可他们屡试屡败,他们不会像老乔那样和蜜蜂说话,他们不知道蜜蜂在想什么,最后他们都放弃了养蜂的想法。
老乔见到那个进岛的养蜂人,他在村东头面湖的空地搭了自己的窝,老乔用眼角的光一扫,知道他有二十箱蜂。
养蜂人是个老头,北方人,他告诉老乔,他叫朱小连,让老乔叫他小连。老乔如果愿意,也可以叫他小连。老乔笑了笑,说:“你比我年纪大,我叫你老朱吧。”
朱小连早就听说笠帽岛上遍地奇花异草,从前他就来过,可是半路上被大风大浪打回去。我还以为我和这个岛没有缘分呢,朱小连想,哪里想到竟然有桥了。
桥,真是个好东西。但有时候也不见得。
朱小连的蜂体格强壮,采蜜本领大,再加上朱小连的采蜜成本又低,他的蜜价就低一点。别人来买蜜,总是冲着老乔来的,但他们看到朱小连的蜜便宜,却还是跑到朱小连那里买蜜。
一只蜜蜂停在老乔的肩膀上,老乔甩了一下肩膀说:“你不用跟我套近乎。”老乔听见了蜜蜂的嘲笑。老乔竟然真的错了,连自家的蜂都认不出来了。老乔从来没有出过错,自从朱小连来了之后,老乔就开始出错,老乔心里有什么东西被搅乱了,乔世凤也越来越沉不住气了,她只知道跟老乔煽风说,他要是不走,我们怎么办?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他是谁,我是谁
但是,朱小连的蜂在一个很深的山坞里找到了南山蜜梅,而且赶在蜜梅凋谢之前酿出了传说中的梅蜜。一个客人打走了朱小连所有的梅蜜,他还在岛外到处告诉别人,朱小连让南山蜜梅的蜜从传说来到了现实。
乔世凤带回来一群蜂,悄悄地让它们停在桌子上,慌慌张张跟老乔说:“蜂来了,天气也预报了,要变天了,要大变天。”老乔看了看那些赌着气的蜂,又看了看天,老乔跟它们说:“你们以为不出声,就能骗得了我 ”
乔世凤赌咒发誓说:“要来暴风雨了,大的暴风雨,老乔你三天之内无论如何不能放蜂。”
“你什么意思 ”老乔问乔世凤,“明明好天气,你说要变天,你想干什么 ”老乔去看乔世凤的眼睛,乔世凤避开了,老乔看不见她的眼睛,他忽然就感觉到一阵心慌,跟着心就掉下去了,掉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找不到了。
老乔是会看天的,天不会变,根本就没有暴风雨,但是老乔竟然听了乔世凤的话,他没有放蜂。我只关一天。老乔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肯定只关一天,这么好的天气,不放蜂采花粉,罪过的。
可是,接连两天,老乔为什么仍然找不到乔世凤的眼睛
乔世凤的眼睛正在山坞里,她眼睛里长满了死去的蜜蜂。朱小连的蜜蜂全死了。它们的肚子胀得像一面面小鼓朝天翻着。乔世凤笑了,笑着笑着,忽然间,她哭了,嚎啕大哭。她的哭声震荡着整个山坞,整个小岛。
这时候老乔的蜂正在蜂箱里探讨,这么好的天气,老乔怎么会叫我们歇着呢?后来乔世凤的哭声就震荡过来了,它们在片刻间就听懂了乔世凤的哭声,它们震惊了,它们在蜂箱里暴动,它们轰开了箱盖,像子弹一样射了出去。
朱小连空着身体走了。
他没有坐车从桥上走,来的时候他是从桥上来的,他走的时候,不想再过桥,那是他的伤心桥。朱小连找到了船家,他要坐船走。
有了桥以后,船家就没活干了。可是后来船家又有活干了。没有桥的时候,大家想桥,有了桥,又有人不要走桥,要坐船。现在的船费比从前贵了,比过桥费还贵。但是人家还是要坐船,要不然他们挣了很多钱,怎么花得掉呢
湖面上风平浪静,船家总是在跟朱小连说话,他总是在隐隐约约地告诉他什么,他说朱小连的蜂不是胀死的。船家说:“如果用南山蜜梅的蜜拌上农药,蜜蜂就闻不出药味了。”朱小连仍然没有听明白。他只是在想,他还要养二十箱蜂,他还要到岛上来,老乔说的不错,岛上遍地奇花异草,是养蜂的好地方。老乔是个好人,他的女人也是个好人。
一只蜂飞到了老乔家的饭桌上,老乔不看它,它喊了老乔几声,老乔仍然不回头。蜂生气了,上来蜇老乔。老乔曾经跟它们说不要蜇人,因为你蜇了人,你就会死。但是现在老乔的蜂蜇人了,而且蜇的是老乔。
这只蜂蜇老乔的时候,他的几十万只蜂,正在村子里疯狂地蜇人。老乔跌跌撞撞跑来了,“你们别蜇了,你们会死的。”老乔的蜂正在一只一只地死去,小小的身子直落落轻飘飘地往下掉,像洒落了一地的花粉。
老乔朝着满天遍野疯狂的蜂哀求道:“求求你们了,别蜇了,我答应你们,我们马上就走!”
老乔打点了行装,收起蜂箱,他没有过桥,却去找了船家。船到了岸,船家看到老乔往北走了。船家以为老乔走错了,往南走,才有蜜源,但是老乔却往北去了。老乔从来都是正确的,但这一次,老乔往错误的方向去了。这时候,老乔正在想,朱小连,他为什么要别人叫他小连,我从来没有叫过他小连。
附记:当一只工蜂发现一处丰富的蜜源时,它就在蜂箱里跳舞,以这种方式向其他蜜蜂通报它的发现。
舞姿不同,通报的内容就不同。如果蜜源就在附近,它就跳圆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客人”形象的设置,引出了养蜂人老乔的形象特点,又自然引出了“桥”,推动情节发展。
B.朱小连的蜜蜂全死了之后,乔世凤“笑着笑着”又“嚎啕大哭”,这一处细节刻画是乔世凤复杂心情的体现。
C.朱小连坐船离开时,船家的话已经揭示了谜底,但他“仍然没有听明白”,可见他内心的单纯善良。
D.结尾处“老乔往错误的方向去了”,“错误”一词意味着老乔在人性的深渊中无法找到救赎之路。
2.蜜蜂在表现小说的主题上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和附记部分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朋友胡三桥
范小青
父亲的后事是堂叔代办的。公墓管理处的门始终没有开,他们可能想不到今天还会有人来上坟。王勇决定独自地往山里走了,每一个墓碑上的名字,他都认真地看一看,墓区很大,一眼望不到边,要想在这么大的墓区里找到父亲的坟,几乎是大海捞针。王勇正在考虑是不是应该放弃独自寻找父亲的念头回到公墓管理处去,就在这时,他看到了胡三桥。
胡三桥穿着一件旧迷彩服,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红漆的瓶子,好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忽然间就站在了王勇面前,说,这个公墓大,有人来过好几趟都找不到。王勇说,我是头一趟来。胡三桥说,你找谁?王勇说,找我的父亲,他叫王齏缃。胡三桥说,是三横王吧,后面是哪两个字?王勇拿出笔和纸,将父亲的名字写下来交给胡三桥,胡三桥看了一眼,马上就说,我知道了,是几年前的一个坟,姓王,后面那两个字很复杂。胡三桥的普通话说得不错,虽然也有本地的口音,但基本上可以算是普通话了,他至少没有把王念成黄。
胡三桥带着走到了坟前,坟地周边很干净,没有杂草,树长得壮,也长得直,明显是有人在修护着的,只是墓碑上的字已经依稀不清。胡三桥说,我想替你描的,可是我不认得这两个字,怕描错了。这几年,我一直没有见到你们来上坟,就更不能描了,万一描错了,你们来了,就找不到他了。王勇掏钱给胡三桥,胡三桥说,你不用给我钱,我就是公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王勇说,你就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忙,没有来看望父亲,却是你天天在陪着他,我的这种心情,你应该理解、应该接受的。胡三桥说,我理解的,我把你这张纸条留下来,我会用心替你描,你下次再来的时候,就是清清楚楚的“王齏缃”了。胡三桥向王勇要了一张纸,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交给王勇。他说,以后有什么事情,你就到山脚下的公墓管理处找我。
王勇在父亲的坟头点了香,烧了纸钱,然后三鞠躬。他鞠躬的时候,胡三桥就默默地站着,跟在他身边。等王勇做好了这些仪式,胡三桥说,你不是本地人,本地人都要带点菜啦,点心啦,都是家里烧了带来的,这是风俗习惯。你是北方人吧,我部队里的战友,也有很多北方来当兵的,也跟你这样,个子高。我在老山前线打仗的时候,我的好多战友死了,他们就葬在那个地方了,再也回不来了。我那时候想不通,思想上有点不正常,老是钻牛角尖,昨天还好好的活着的人,活蹦乱跳的,今天就没了,就躺到地底下去了。我在他们的墓地里走来走去,我想也许他们没有死,会爬起来。那个墓地很大,我走来走去,看到的名字都是我的战友,都是熟悉的名字。但这些名字,后来被风雨吹打,浙渐地看不清了,我就拿了笔和红漆,去替他们描名字。后来他们就叫我复员了。我知道,他们以为我的神经出了问题,其实我心里清楚,不是神经问题,只是思想上有疙瘩,后来我就回来了。我离开家乡的时候,白鹤山还是一座长满了树的山,我回来的时候,它已经做了公墓。我当公墓管理员,替住在这里的人描他们的名字,其实你大概能猜到,我可能是在完成我的一个心愿。
王勇要走了,胡三桥说,你放心去好了,我会在这里陪着他们,我会拔草修枝描字,让这个坟看上去很清爽。明年清明的时候,你有空再过来看看,没有空的话,也不用年年来的,过几年来看看也行。王勇的心,忽然就放了下来,踏实了,胡三桥就是他的一个朋友,一个亲人,一个可以把任何事情托付给他的可靠的人。
清明时节,王勇带着女儿来白鹤山扫基。石碑上的字已经描过了,很醒目,很鲜艳,也很有力。
可是胡三桥始终没有出现。最后王勇来到山脚下的公墓管理处找胡三桥。胡三桥说,你找我吗?可王勇说,我找胡三桥,不是找你。那年我来的时候,碰到胡三桥,他还替我描了字。胡三桥说,他收你钱吗?王勇说,他是公墓管理处的,就是做这个工作,不能额外再收钱。但是我硬给了他,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胡三桥告诉王勇,附近的一些农民,老是冒充公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坟地里拔几根草骗人的钱。你上当了,他不是胡三桥,我才是胡三桥。
王勇心里明白,他应当相信眼前的这个胡三桥是真的胡三桥,但是在他的意识深处,却又觉得他不应该是胡三桥,那个在墓地里描字的人才是胡三桥,王勇甚至觉得,只要自己能够见到他,他就还是胡三桥。但是王勇见不到他,他也许正在墓地里,但是墓地太大,王勇找不到他。
女儿在农民的摊子上买了做成蜜饯的梅子和杏子,农民给了她一张名片,女儿拿那张名片过来给王勇看,女儿说,笑死人了,他说他姓万,我一看这上面,明明是姓范,他非说姓万。这里的人,范和万分不清的?
就在这一瞬间里,在王勇沮丧灰暗的心头忽然地闪过了一点光亮,王勇又惊又喜,大惊大喜,他知道了,公墓管理处的那个人一定是叫吴三桥,穿迷彩服的才是真正的胡三桥!这个地方,吴和胡是不分的。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王勇找不到父亲的坟,除了墓地太大,还因为他是第一次来。小说借此暗示人与人之间变得淡漠的现实。
B.胡三桥身份扑朔迷离,他自述是公墓管理员,但后来被公墓管理处的人否定,小说结尾仍未交代其真实身份,形成留白。
C.小说多处前后照应,如“拿着装着红漆的瓶子”与“石碑上字描过了”照应,“范和万分不清”与“吴和胡不分”照应。
D.小说叙述了胡三桥多年来自愿在白鹤山公墓拔草、修枝、描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细致热心、重情重义的退役军人形象。
5.请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几点了
范小青
梅新是新来的医生,今天是她到这个地方上班的头一天。
她刚坐下来,一个看似八十多岁的老人走进来了,手臂搁在桌子上,她以为他要开始诉说自己的病情,等了一会儿,老人说了一句,现在几点了?八点半。她回答的时候,看了老人一眼,她是有经验的,所以已经有了一点预感。果然,老人又说,现在几点了。
这回梅新基本判断出来是“阿尔茨海默症”了。老人其实并不是在提问,或者说,他并不知道自己在问什么。
她试着转移他的思路,拿起听诊器说,我听听你的心肺。听诊器触到了老人衬衣口袋里的一个硬物。梅新探看了一眼,那是一块旧式的怀表,老人的情绪焦虑起来,他嚷嚷着说,我的表不见了,我的表不见了。梅新无奈地从老人口袋里取出怀表,递到老人面前。但是老人视而不见,焦躁地说,我的表不见了。
老人站了起来,我没有时间跟你说话了,我要回家找我的时间。
梅新扶着老人走出诊室,坐在门诊大厅负责分诊的护士小金看到梅医生陪着老人出来,就冲着外面的不知什么地方喊,小英,小英子,走啦——
那个叫小英的保姆一头冲了进来,说,现在几点了?今天怎么这么快?
一老一小走了出去,小金仍然小心着说,梅医生,基本上,以后每天你都能看见他,他很准时的,每天都来。
她们正说着话,小金的手机响了。小金一看来电,张开嘴巴,脸也红了,还没接电话就叫嚷起来,哎哎呀。我差点忘了——哎呀呀,现在几点了?明明手机上有时间,但她又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更加着急了,又说,哎呀,时间有点紧了,可能来不及了,都怪我,都怪我,今天病人好多——她一边捂紧电话,一边对梅新说,说好要去看一条柯基犬,约好九点的,现在已经——哎哟,现在已经——唉,我这个人,太没有时间观念了,人家都批评我的,这个我承认的。
一边说一边跑了出去,梅新看着她往马路对面跑,背影也是很着急的样子。
梅新回到自己的诊室,里边的长椅上已经坐了三个病人,依次排着,虽然都坐着,但是梅新能够感觉到他们身上散发着的都是着急的气息。
排在第一个的是一个面带怒气的中年男人,他正在嚷嚷,医生也不看看现在几点了,跑到外面瞎聊天,浪费我们时——忽然看到梅新进来了,他顿时尴尬了,话说到一半,嘴张着,脸涨红了。
排在第二的那位妇女本来就只在长椅上坐了半个屁股,好像随时要抬起来,况且她一直就是一脸焦急的样子,现在见这个男人有点犹豫,她赶紧说,让我先看吧,我马上要去什么什么什么哇啦哇啦哇啦——我时间来不及了——
脾气不好的男人又不高兴了,说,你时间来不及?就你忙?现在谁不忙?再忙也有个先来后到,不要不讲规矩。这么说着,他一屁股坐到梅新面前的凳子上,仍然气呼呼的。
排在最后的那个老先生看起来是个老烟枪,一直在咳嗽,而且满脸不耐烦,抱怨说,喂,咳咳咳,你们为什么要到八点半才开门呢?我四点钟就起来了,要来看个病,要等四五个钟头。
小金已经看过狗回来了,够速度的。梅新听到外面那个妇女配了药,叽叽咕咕说来不及了什么的,好像赶紧要走了,却又停下来问小金,金护士,这个新来的医生,面孔板板的,干什么,很了不起吗?
小金说,大医院下来的,当然了不起。可是,她不会笑吗?小金口气呛呛地说,她干嘛要笑?有什么好笑的?那女子“哦”了一声,说,我知道了,肯定是出医疗事故了,搞下来了,难怪不笑。嘘——小金责怪女病人说,去去去,没有医疗事故,你不是很忙吗?有时间在这里废话。
确实没有医疗事故。那一天梅新和科室主任丁医生一起值夜班,晚上八点十分,她给丈夫打个电话,问他接到她妹妹没有,丈夫的手机里却传过来电视机里的声音,丈夫“咦”了一声,随口说,现在几点了?
那时候是八点十分,丈夫居然还没有出门。听了丈夫的话,她咬紧嘴巴,满脸通红。算了算了,不用你去了!她挂断电话,和丁主任打个招呼,就火急火燎跑出去,开车到地铁口,接了妹妹,把妹妹送到开会的宾馆,再返回医院。
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丁主任主治的一个病人病危、抢救、死亡,等她回到医院,家属已经在号啕大哭了。
抢救无效,没有医疗事故,和梅新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偏偏当时她脱离了岗位,医院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恰好需要轮派医生去社区医院支持工作,但像她这样的骨干派下去,也就是不处分的处分了。只是事后想想,真有那么急吗?
第二天上班,那个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又准时来了,他坐下来,手臂搁在梅新的桌子上,梅新以为他又要问几点了,不过这回他换了个思路,问:你是梅医生吗?梅新说,是的。
老人又问,你是梅医生吗?梅新说,是的。你是梅医生吗?是的。
梅医生,现在几点了?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是本小说贯穿全篇的线索,围绕这一线索,小说串连起了“老人、护士、医生、保姆、男人、妇女、丈夫”等诸多人物在时间中的各自状态。
B.小说中所写排在第二的妇女只在长椅上“坐了半个屁股”,与那个“一屁股坐到凳子上,气呼呼的”男人虽情态动作不同,但都表现了“着急的气息”。
C.老人的病始发何时?众人忙乱是因为什么?没有一一给出答案。小说中此类“留白”不少,都交由读者自己去填充,是这篇小说的特色魅力之一。
D.小说中轮番出场的人物及这些人物的各种事件,都与时间挂上钩,都是没有了时间,显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种时间对于人生的无情,发人深省。
8.文中安排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两次出场,在布局谋篇与主题表达上有独到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文题“现在几点了”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文中的人物与故事,谈谈你的认知。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乡简史
范小青
①自清喜欢买书。可书越来越多,就有了许多不便之处。自清打算把书处理掉一部分。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正好有了去处。
②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但其实该花的钱还是照花。很多年过去了,账本一本一本地叠起来,倒也壮观。自清清闲的时候,随手抽出其中一本,看到是某某年的,他的思绪便飞回这个某某年。
③改革开放后,日子过好了,自清曾想停止记账的习惯。但只是想想而已,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那就继续记账吧。每年年终的那一天,自清就将这一年的账本加入到无数个年头汇聚起来的账本中,按年份将它们排好,放在书橱下层的柜子里。书橱上层玻璃门里的隔板上摆满了自清买来的书,那是一种无声的炫耀。
④这天自清打开柜门,竟发现少了一本账本。自清找了又找,想了又想,最后他想到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
⑤自清想,这本账本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用处的;但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少了这本账本,他就觉得心脏那里少了一块什么。
⑥自清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至于自清的书,最后到了哪里,因为没有记录,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大方向是知道的,运往了甘肃省。
⑦王才认得几个字,他这一茬年龄的男人,大多数不认得字,王才就特别光荣,所以他更督促王小才好好念书。
⑧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王才难得有书读,忙翻开一看,生气地说,错了,这不是书,分明是一个账本。王小才好像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却不知其意的词:香薰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薰精油 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
⑨王才就沿着这个“香薰精油”看了下去,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一看,就对这本账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是某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去美容院做测试,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薰精油,拇指大的一瓶东西,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475元,某年月日记于某市。
⑩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 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王才生气了,说,王小才,你是嫌你娘老子没有本事
王才叫王小才去向校长借了一本字典,但是字典里没有“香薰精油”。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王小才说,我好好念书,等大学毕业,就接你们到城里去住。其实王才对王小才一直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这本账本将王才的心弄乱了,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拖着两条鼻涕的王小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
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王才想,我要到城里看一看“香薰精油”。王才的老婆不同意王才的决定,她觉得王才发疯了。
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3块钱,欠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其实王小才应该指出王才纸条上的错误,但王小才还没这个水平。
自清去了一趟甘肃。他和王才一家走的是反道。他在甘肃省的西部找到了小王庄,找到了小王庄小学,知道了自己的账本是到了小王庄小学,分到了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手里。
自清最终没有找回自己的账本。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破旧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
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下晚的时候,自清又经过这里,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 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为照顾王才的生意,常把清理出来的书卖给王才。
自清不知道现在王才每天晚上空闲下来,就要看他的账本,而且王才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
一个星期天,已在民工子弟小学上学的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在一家美容店的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薰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10毫升的,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这种东西,只会越来越贵,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清生活拮据,后来生活好过了,但他没有摒弃节约的美德,加上闲时读账本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他保持着记账的习惯。
B.出于对香薰精油的强烈好奇和由此引发的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王才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定举家迁往城市生活。
C.王才纸条上的错误,显示了王才文化水平不高,却让自清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让自清未找到账本的失落一扫而空。
D.进城的王才干着收旧货的辛苦工作,住着堆满废物的闷热车库,可他觉得“到底城里好”,但又不能忘记自己乡下人的身份。
11.小说是如何刻画王才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2.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了非凡的容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赤脚医生万泉和(节选)
范小青
其实早先后窑大队也是有两个医生的,一个就是土生土长的我爹万人寿,靠家传的秘方和医术,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再加上长期在农村和病人打交道的经验,方圆几十里,也算是个名医了。另一个是从乡卫生院自愿下乡来支持农村合作医疗的涂医生。他叫涂三江,念过五年医科大学,在城里的医院工作过两年,又到公社卫生院工作,然后又到大队的合作医疗来了。他自己说,人家是人往高处走,我总是人往低处走,走到最后,走得和万医生一样了。其实涂医生和万人寿还是不一样的,他是带薪到合作医疗来工作的。万人寿是赤脚医生,没有工资,看病记工分,每天记十分人工,是队里的最高工分。
奇巧的是,万医生和涂医生都擅长伤科,虽然在农村的合作医疗站什么病都得看,但伤科医生是最受欢迎的。万涂两个医生一土一洋,一中一西,如果配合得好,真是天衣无缝。可是万医生和涂医生合不来,先找万医生看了的,下回涂医生就不给看,先找涂医生看了的,下回万医生也不给看,两个人顶着牛,谁也不服谁。你守在医疗站,我就出诊去,我守在医疗站,你就出诊去。
后来县里搞赤脚医生模范评比,万医生报名,涂医生也报名。万人寿说,你不可以报名的,你不是赤脚医生。涂三江说,我怎么不是赤脚医生,我在大队合作医疗站上班,我就是赤脚医生。万人寿说,你是穿鞋医生,你还是穿皮鞋的医生,一个月拿四十几块钱工资,算什么赤脚医生。涂医生说,四十几块钱算什么,我大学同学,在县里市里的医院,加工资都加到五十几了。我主动要求到合作医疗站来,结果加工资也没轮上。万人寿说,你哭什么穷,我一个工分才一毛三分钱,你替我算算,你做一年,我要做几年?涂医生说,我们做医生的,是治病救人,不谈钱不钱。万人寿说,好,我们不谈钱,就谈治病教人。涂医生说,谈治病救人我就怕你吗?你连医学院的门朝东朝西都不知道,江湖郎中,市井之徒,还谈什么治病教人。万人寿就冷笑说:“昔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涂医生听不懂,朝万人寿翻眼睛说,你这东西能治病吗?万人寿说,听不懂了吧,说的就是治病。涂医生说,你翻老黄历?那我也跟你翻翻你的老黄历。三小队沈毛英明明得的是美尼尔氏综合症,你说人家神经病,害得沈毛英要投河,多亏了我的诊断,她才没有投河。万人寿说,你诊断?你光打雷不下雨,你治好她没有?你给她吃了多少西药,有用没有?最后还是我让她吃独活煮鸡蛋,吃了八个鸡蛋就好了。涂医生说,那是你治好的?那是鸡蛋补好的,人家几年都没见过一点蛋花星子了,一下子八个鸡蛋夯下去,营养到了,别说头晕眼花,连肺痨都治得好。
万人寿和涂三江就这样互相揭短,互相拆台,还自我吹嘘,最后谁也没评。上模范。评选结果出来以后,后窑大队的干部因为比兄弟大队少拿到一面锦旗,少到县里登一回主席台,很不高兴,大有责怪他们的意思。可万人寿和涂三江都说,锦旗有什么用,又不能当药吃。他们是医生,在他们的思想中,药比饭还重要呢,何况锦旗乎?平时他们两个你争我斗互不相让,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一致了,他们宁可不要锦旗,要药。
涂医生是大队合作医疗刚刚成立的时候下来的,两个人顶了一年多,最后我爹到底把涂医生给气回去了。涂医生现在坐在公社卫生院的门诊室里,有病人来,他先看一看病历的封面,看看是不是后窑大队的人,如果是,他就问,给万医生看过吗?甚至是后窑邻近队里的人,他也要问清楚。起先有的农民还不知道这一套,说找万医生看过的。涂医生就说,万医生看过的,我就不看了,你还是请万医生继续。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里边的秘密,都统一口径说没看过,一伤了,就赶紧来找涂医生了,知道涂医生科班出身,医术高,讲科学。涂医生听了,笑着说,知道就好。
后窑大队的合作医疗站就剩下我爹万人寿孤家寡人,找万人寿看病的病人吹捧他说,科班出身有什么用,还是万医生经验丰富,拿眼睛一看就抵得。上公社卫生院的X光。万人寿说,X光你们照去拍。病人说,我们不拍,只要万医生说不拍,我们就不拍。万人寿微微含笑。其实顶走了涂医生后,万人寿有好一阵适应不过来,心里若有所失,觉得很无聊,蔫不拉叽的。
文本二: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在范小青的作品中,并非只是一味地赞扬人性的光明与美好,只是她的文字,似乎沾染着某种魔力,人性中恶的一面虽有涉及,可也是避重就轻,鲜有大恶,很少将人物写得罪不可恕,令人恨得牙痒。施战军曾评价她为“当代世情之翘楚”,“她甚至对社会和人生哲学全无特意的凝眉苦索之状,而是本然地带出了对生存境遇的亲近关切的体察、对生命本体的多趣而善意的关照。”
(摘编自邵新宇、房萍《范小青笔下的乡村书写》)
13.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作者极力渲染万人寿和涂三江的医术,交代两人都擅长伤科等内容,为下文矛盾冲突做铺垫。
B.大队干部对万人寿与涂三江都没有评上模范不满,两人决定为此放下个人恩怨,暂时达成一致。
C.涂三江被排挤走后,万人寿心里很是失落,他对涂三江也在“敌对”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感情。
D.本文作者在平静详实的叙述中,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刻画了真实质朴又个性十足的小人物形象。
14.施战军评价范小青是“当代世情之翘楚”,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当代世情之翘楚”的主要表现。
15.“本然地带出了对生存境遇的亲近关切的体察、对生命本体的多趣而善意的关照”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
D“‘错误’一词意味着老乔在人性的深渊中无法找到救赎之路”错误,“错误”一词表现老乔人性的复苏。
①从老乔“听得懂蜜蜂”到“认错了自家蜜蜂”再到“被蜜蜂蛰”的变化中,勾勒出了人类渐渐走向贪婪、狰狞的人性深渊的过程,也表现出恶有恶报的主题。②“老乔的蜂正一只只地死去”,蜜蜂的悲壮行为,是对人类的警醒。③以蜜蜂跳圆舞来互助的行为,为人类走出精神困境指引道路。
3.①“老乔没有过桥,却坐了船”“老乔往错误的方向去了”,表现老乔人性的复苏,他放弃功利,回归本心。“朱小连让别人叫他小连”也表现小连内心的单纯。②结尾又回到“(朱小连)让别人叫自己小连”这个初始情节上,情节呈现出一种周而复始的形式,结构首尾圆合。③结尾没有充分交代老乔到哪里去等信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
4.A“小说借此暗示人与人之间变得淡漠的现实”错误,小说并未借此暗示人与人之间变得淡漠的现实,而是为下文“胡三桥”的出场做准备。
5.(1)这句话写出了王勇经历公墓管理处人员的介绍,心情由失望、担忧到又重新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过程。(2)“沮丧灰暗”足因为公墓管理处人员的话破环了原来的胡三桥在王勇心中的美好形象,王勇又找不到原来的胡三桥,心中沮丧郁闷。(3)“闪过了一点光亮”是因为女儿的话让王勇想到这个地方胡和吴不分。联系胡三桥前面一系列的行为(如为王勇父亲、战友、公墓其他人的墓碑描字),确认自己以前所遇到的胡三桥仍然是一个值得托付的朋友,“光亮”也是人性美好带来的温暖。
6.(1)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情书清晰紧凑,叙事更加集中。(2)突出人物形象。通过讲述胡三桥的经历,突出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物身上的温情的一面;王勇的讲述以及其对穿迷彩服的才是真正胡三桥的坚信,突出对人性美好的坚信。(3)增强小说情境的真实感。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使故事真实可信。
7.D “时间对于人生的无情”错误,从文中来看,老人是没有了时间,其他许多人是忙不赢,也是关于时间的焦虑症,并非表现“时间对于人生的无情”。
8.布局谋篇上:
①以老人不同寻常的发问出场引出众多关于时间的故事,吸引读者。
②以老人同样的发问结束故事,发人深思。
主题表达上:
①以老人故事为开端和结束,引人深思主旨:老人由于生理疾病忘记了时间,现代群体在时间面前遭遇沉重的心理压迫。
②启迪读者思考:在时间面前该怎样生活?
9.①进入人生暮年,如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对时间、生命充满困惑与迷失,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怀。
②在现实生活中疲于奔命,如梅医生、小金护士、妇女等,感觉时间紧迫、事情紧急的焦躁与茫然,(再如沉溺于生活的庸常,如小说中让梅医生生气的丈夫,对时间的茫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③以疑问句“现在几点了”为题,通过琐碎却生动的故事,整体表达出现代人“时间焦虑”的群体心理,引人思考。
A “自清生活拮据”于文无据。根据文本第2段“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可知,自清记账的目的是约束自己的花费,并非是生活拮据。
①心理描写:因为“香薰精油”产生带领全家来到城市的想法,说明王才充满生活激情;②行为描写:离家时候不忘自己要还债,说明王才淳朴、有责任感;③语言描写:在城里条件艰苦但是很满足,表现了王才的勤劳和乐观。
12.城镇简史经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城里的自清沿着账本的流向去查寻误捐出去的账本,乡下的王才又因这册账本成为另一端的主人公,并循着账本的来历去探寻城里人的生活。这种看似简单其实大巧若拙的技法,使小说凭借当代小说技术取得了非凡的容量。
13.B “两人为此决定放下个人恩怨,暂时达成一致”错,结合原文“平时他们两个你争我斗互不相让,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一致了,他们宁可不要锦旗,要药”,他们达成一致并非因大队干部,而是因为他们都认为治病救人比名利重要。
14.①并非一味赞颂人性的美好,对善恶描写适度,反映人性的真实。②体察人的生存境遇,关照多趣而善意的生命本体。
15.①本文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生存境况,特别是乡村医生的生活境遇,表现对他们的关切。②作者笔下的万人寿和涂三江互相揭短,互相拆台;很多事上又非常默契,富有趣味;③两个人虽然有性格弱点,但作者没有过多批判,而是善意地理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