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高效备考】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全解复习(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高效备考】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全解复习(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5 20:38:21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析
全解复习课件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历史时序
思维导图
主题线索
主题线索归纳
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书法艺术 北方农业技术的成
就。
课程标准
2022年课标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
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
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
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第16课 三国鼎立
考点梳理
1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发展生产,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使北方的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
(3)军事上,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考点梳理
2.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 袁绍与曹操
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图片解析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
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
称雄北方。200年,双方在
官渡进衣块战。曹操采取声
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
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
相关史事
历史时空
考点梳理
3.赤壁之战
(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
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经过: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周瑜指挥联军
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3)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梳理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曹操与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在赤壁大败曹操(以少胜
结果 多),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影响 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问题思考
【答案】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作
者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一些文学创
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
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
《三国演义》有机结合起来,又应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
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生活节俭,不
好华服;但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却被描写成反
面人物的代表。
图片解析
“三顾茅庐”
知识拓展
图片解析
孙刘联军设计火烧连营,乘
势猛攻,曹军兵败赤壁,带领残
部从华家小道向江陵迅跑。道路
泥淳,病疲交加,曾军残兵败将
择荒而逃,彼此践踏,死了很多
人。刘备与周瑜见曹揉败逃,从
水陆两路进军,追击曹军,直到
江陵,曾军已有一太半死于战场,
疾病和饥饿。曾操引军北还许都。
赤壁之战形势图
图片展示
材料研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
——杜牧《赤壁》
杜牧认为如果不是东风给予孙权便利,赤壁之战曹操就有可能获
胜,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为什么?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是
什么?
【答案】
1.曹操自恃兵多将广,骄傲轻敌。
2.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疾病
流行。
3.孙刘联军团结抗敌,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正确。
以史为鉴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
局中吸取了什么教训呢?
【答案】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考点梳理
3.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
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
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
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考点梳理
3.三国经济发展
造船业
卫温
诸葛亮
方法技巧
“三国鼎立”
名师点拨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1.【答案】(1)《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敞、人口减
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
战乱不断。
(2)诗中的“壮心”指的是统一全国。没有实现。因为曹操在
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没能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2.【答案】 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包括交战双方的战略战
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重点剖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及其原因和认识
1.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重点剖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及其原因和认识
2.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从力量基础看,是东汉末年地方军政力量发展军事割据势力的结
果。从当时军阀力量格局看,没有能一统天下的强有力的军阀势
力,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另
外两方以实现统一。从社会环境看,东汉政权后期,皇权旁落,
黄巾大起义又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更加剧了地方军政势力的分
裂割据。也就是说,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力量维系统一,于是
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重点剖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及其原因和认识
3.认识
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微,出现了很多割据一
方的军阀势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军阀割据,形成了
魏、蜀、吴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2)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
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重点剖析
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1)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的原因: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
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
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在战争过程中又采用正确
的战术,采纳了许做的建议,火烧了袁绍军队的全部粮草,动摇了袁绍的军心。所以,在
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
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合并采取正确的战术。
典例剖析
官渡之战
(2022年湖南怀化)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
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郾城大捷
【答案】C
【解析】根据 所学知识,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项
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
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排除B项;郾城大捷是指岳飞指挥岳家军将士以少胜多,在平
原旷野地区大败完颜 宗弼(兀术)所统率的金国女真军队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排除D项。故选C项。
典例剖析
赤壁之战
(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
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8年赤壁之战,孙吴联军打败曹操军队,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
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战役,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
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交战,处于两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典例剖析
三国鼎立
例3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
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丞—洛阳③蜀国-221年一刘备一成都
④蜀国-221年一诸葛亮一成都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9年—孙权一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课时归纳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
各族的内迁
考点梳理
2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
南地区的开发。
1.两晋的建立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
蜀 。
2.曹魏中期,司马懿控制魏国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
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66 年, 司马炎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史称 西晋 。 司马炎 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 吴 ,统一了全国。
图片解析
考点梳理
2.八王之乱
1.晋武帝的儿子 晋惠帝 昏庸无能,八个封王为了争
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史称“ 八王之乱 ” , 历时
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2.西晋末期,中原幸存人口大量逃往 南方 ,形成我国
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潮。
考点梳理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 东汉 、 魏 、 晋 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西北的 氐族 和 羌
族 ,
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蒙古草原上的 匈奴族 和 羌族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而 鲜卑族 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
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 4世纪 初到 5世纪 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
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 成汉 ,总称为“ 十六国 ”。
3.前秦建立: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 黄河流域 。前秦
皇帝 苻坚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
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 提倡儒学 。前秦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图片解析
考点梳理
问题思考
【答案】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分封诸王是有关系的。一方面,从制
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皇室,但
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从具体
实施过程来看,晋武帝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封就
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
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分封诸王是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
原因,八王之乱使西晋从此衰落,加速了西晋政权的灭亡。
材料研读
【答案】 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
的背景下,西晋社会整体呈现出唯钱至上的混乱
黑暗的风气。
历史时空
课后活动
1.【答案】周朝、汉朝。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
统治;诸王争霸,容易导致国家分裂,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2.【答案】 内迁民族想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重点剖析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一以后,皇室和许多大臣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
(2)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
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
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
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3)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
(4)民族矛盾激化。西晋政府对内迁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激起
了各族人民的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重点剖析
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及作用
原因
(1)汉族政权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战争不断,躲避战争是原因之一。
(2)各政权和各种势力对游牧民族力量的利用,尤其是汉族政权的
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不足而对各游牧民族的招
诱。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严寒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迁徙。
(4)根本原因是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
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形成高潮。
重点剖析
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及作用
作用
(1)迁居中原的游牧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
了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
(2)内迁的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学习,推动了中华
民族文化的不断进步。
(3)在当时的黄河流域形成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对祖国北方经济文
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典例剖析
西晋的建立
他266年称帝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社会出现了一
片繁荣景象;他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又一位统一
全国的皇帝。“他”是(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
【答案】B
【解析】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
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故B项正确。
典例剖析
八王之乱
西晋时期,中原人口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
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此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黄巾起义 B.八王之乱 C.三国鼎立 D.淝水之战
【答案】 B
【解析】西晋时期,中原人口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的人口迁徒高潮。与此紧密相关的事件是八王之乱。晋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
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
乱”,西晋从此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迁往南方。故选B。
典例剖析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
A.促进了我国民族交融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 D.帮助迁入地人民进行压迫斗争
【答案】A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杂居相处,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大融合。
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落后于中原,C项说法错误;B、D两项明显不属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最突
出的历史作用。A项符合题意,故选A。
课时归纳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
的开发
考点梳理
3 东晋兴亡 南朝政权的更替及南朝政治的特点 江南地
区的开发
课标:了解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东晋的建立
1.建立: 316 年,内迁的 匈奴人 灭掉西晋。317年,镇守
长江下游的皇族 司马睿 重建晋王朝,以 建康 为都城,史称 东
晋 。
2.特点: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 王导 ,在军事上依靠 王敦 。时人称
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考点梳理
3.兴盛: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获得了相对稳
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
象。
4.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 年,东晋灭亡。
图片解析
考点梳理
2.南朝的政治
1.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 宋 、
齐 、 梁 、 陈 城都在,历史上统称为“ 南朝 ”。
2. 宋 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3.梁武帝之后,南朝政治混乱。在南北实力对比中, 南朝
处于明显劣势。
图片解析
图片解析
齐武帝
图片解析
图片解析
相关史事
考点梳理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 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江南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2.人口迁徙: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
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区输送了大量的 劳
动力 ,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 生产工具 和 生产技术 ,从
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 迅速发展 。
考点梳理
3.江南地区的开发
3.农业成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进犁耕,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水稻 由原来的直播变成 育秧移栽 ,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
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还出现了双季稻。此外还发展 种桑养蚕 、
培植果树 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4.手工业成就:在 缫丝 、 织布 、 制瓷 、 冶铸 、 造船 、
造纸 、 制盐 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5.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 城市 的繁荣。南
朝时的 建康 ,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图片解析
南朝青瓷莲花尊 东晋越窑青釉双系盘口瓶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图片解析
图片解析
图片解析
锦质护膊 红地云珠日天锦 蜀锦
图片解析
人口流动示意图
方法技巧
历史解释
材料研读
【答案】(1)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南方地区输送
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当
时南方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
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课后活动
【答案】《史记》中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
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地区开发后的景象:物产
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重点剖析
东晋的兴衰
材料 东晋建立之后,虽然皇室及大多数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而爱国将
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失土为己任。东晋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
温、刘裕等人的多次北伐行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探究 东晋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
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重点剖析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1)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淝水之战
东晋的胜利,再次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南方经济的发展进程没有被
打断。
(2)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
(3)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4)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5)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
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流域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典例剖析
东晋的建立
(2022年湖南张家界)“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
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
该古都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从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
“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D项正确;元明清定都北京,大顺定都 西安 ,东汉定
都洛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典例剖析
南朝的政治
(2018·广东中考)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
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A
【解析】从东汉桓帝到西晋统一前,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所以导致了全国人口的大
量减少。B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之一,故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事实;南宋时期,经
济重心完成南移,D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故选A。
典例剖析
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2年江苏连云港)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
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条件优越 B. 大量人口南迁
C. 民族交融加深 D. 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B
【解析】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得出是指南方经
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北民大量南移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发,B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
但不是主在原因,排除A项;C项是北民南迁的表现,排除C项;当时海外贸易并没有拓展,也不是
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课时归纳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
交融
考点梳理
4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
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起来的前秦,与南方的 东晋 形成对峙的局面。
2. 383 年,前秦的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
27万,挥师南下。东晋以8万精兵应战,双方在 淝水 隔岸对峙。最终前秦失败,
苻坚逃回北方。
3. 淝水之战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次战役之后,很快
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图片解析
解读:肥水之
战是中国古代
又一次以少胜
多的著名战役。
陷入分裂和混
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形势图
思维拓展
1.淝水之战中实力强大的前秦失败的原因
(1)从前秦方面看:
①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高,其他民
族不满建立前秦的氏族贵族的统治,希望前秦军失败,以摆脱氏
族贵族的控制,前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
赢这场战争;
②北方军队不擅长水战;
③前秦军事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
①东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
②东晋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考点梳理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建立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方
改革 (1)494年迁都洛阳;(2)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
措施 汉语);(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4)改鲜卑姓为汉姓;
(改汉姓);(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通汉婚)
性质 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图片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鄂伦春鲜卑族 嘎仙洞刻石拓片
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图片解析
北魏帝王出御图
思维拓展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北魏建立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合作为都城。经济上:
平城土地贫府,交通不便,在都城人口剧增的情况下,粮食供应经常发生困
难。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北部的柔然经常南下骚扰,威胁都城安全。政
治上:北魏以平城为中心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十分不便;北魏统治下的阶级矛
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2)北魏统治者急需推行汉化措施,而平城作为都城,鲜卑贵族集中于此,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推行汉化措施。
(3)当时的洛阳,社会经济、文化均很发达,交通便利且地处中原,迁都于
此,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
文化。
方法技巧
图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逻辑关系
考点梳理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状况: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
过着定居的生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 矛盾激化 但在总体
上,民族隔阖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 和缓 。北朝后期,我国
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 交往 、 交流 与 交融 ,为中华民
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物质文化
和 精神文化 ,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片解析
北魏陶俑
思维延伸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问题思考
【答案】各族人民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
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封建制度;思想文化
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
族心理上民族隔阖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课后活动
【答案】1.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2. 削弱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知识拓展
重点剖析
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启示及给我们的借鉴
(1)原因
①从前秦方面讲,前秦军队人数众多,苻坚先后征集了80多万
兵力,但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如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
士兵不愿为前秦打仗,甚至希望前秦失败,加上苻坚骄傲轻敌,
指挥失误,以至于草木皆兵、一溃再溃。
②从东晋方面看,虽只有8万兵力,军队数量远少于前秦,但统
治阶级内部意见较一致,同时又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军队战斗
力强,所以取胜。
重点剖析
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启示及给我们的借鉴
(2)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民
族团结、内部统一对于一个政权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3)借鉴: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战
争的本质、规律和基本要素不会变,因此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
不会变,所以古代的战争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如军队将
士应齐心协力、将领应指挥得当、应顺应民意等。
重点剖析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早,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平城地理
位置偏北,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优
越;迁都洛阳能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影响: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汉族文
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都城迁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义的行动。迁都在朝中引起
强烈反响,遇到重重阻力。可以说,迁都成功是孝文帝同保守势力斗争的
一次胜利。
典例剖析
淝水之战
(2022年山东聊城)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
一时代特征的是( )
A.全国文字的统一 B纸的发明与改进C科举制度的创立D雕版印刷的成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了造纸术,有利于文明的保存和传播,
B项正确;全国文字的统一是在秦朝,排除A项;科举制的创立是在隋朝排除C项;雕版印
刷的成熟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典例剖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2年云南昆明)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C. 《本草纲目》 D. 《伤寒杂病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
的医药学著作《伤寒杂病论》,D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编著的农书、《天
工开物》是明宋应星编著的工艺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明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著作,排
除ABC项。故选D项。
课时归纳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考点梳理
5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书法艺术 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
课标: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书法艺术,农业技术的成就。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北朝的 贾思勰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
有《 齐民要术 》一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
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2.《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
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研读
【答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
教导人民要掌握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
进行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
作物的关系。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
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
成。(言之有理即可)
图片解析
《齐民要术》书影 贾思勰故里山东寿光的现代浮雕
考点梳理
2.科学家祖冲之
1. 祖冲之生活在 南北朝 时期,他在 数学 和 天文历法 和机械制造方面都
有重大成就。
2. 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七 位数字,
即 3.1416 和 3.1415927 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3.他还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
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大
明历 》,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4.在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 水锥磨 千里船等。
图片解析
祖冲之生活在南北朝时
期,他在数学 和天文历法
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
就。
祖冲之像
图片解析
月球上以祖冲之命 以祖冲之命名的小
名的环形山 行星
考点清单
3.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汉代 造纸术 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
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曹
魏时期的书法名家有 钟繇 和 胡昭 。钟繇的楷书被后人称为 绝
世之作 。东晋的 王羲之 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 天下
第一行书 ”他被后人誉为“书圣”。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图片解析
钟繇楷书《宣示表》
图片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我之与谢安等41位
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旗”,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图片解析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魏碑张猛龙碑
考点清单
3.书法、绘画与雕塑
2.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 佛教 占了主
要地位。代表人物是东晋的 顾恺之 ,流传下来的作品有《 女史
箴图 》和《 洛神赋图 》,均为摹本。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
山水画开始形成。
3.雕塑: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 云冈石窟 和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
窟 。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
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
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图片解析
画中以一组仪
态典雅、长裙
曳地的妇女形
象,真实反映
了贵族妇女的
生活情景。
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摹本
图片解析
《洛神赋图》取材于
曹植名篇《洛神赋》。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
在山川景物描绘上,
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局部
图片解析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历史记忆
名师点拨
课后活动
【答案】1.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
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
朝,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人民南迁,
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
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很多北方的农
林品种就出现在了南方。这反映出魏
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
时代特征。
课后活动
【答案】
2.祖冲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
面均有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主要著作是《缀术》,创制出当
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
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
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课时归纳
重点剖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上取得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1.成就:
(1)科技成就
①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
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
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
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重点剖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上取得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2)文化成就
①书法:曹魏的钟繇和胡昭擅长行、草、隶书,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
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东晋的王羲之,著有《兰亭集序》,他被后人誉
为“书圣”。北魏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矿
雄浑。
②绘画: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③雕刻: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里面的佛像堪称宏
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重点剖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上取得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2.原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
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吸收了异城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
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点剖析
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书在国内外的地位如何?
提示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
丰富。《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
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典例剖析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2022年海南)《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
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表明范围广泛,各方面
的内容都有,D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典例剖析
科学家祖冲之
( 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再结合所学可知,祖
冲之 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圆周率是数学领域的,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
谢谢欣赏!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130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析 全解复习课件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历史时序
思维导图
主题线索
主题线索归纳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书法艺术 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
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
2022年课标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第16课 三国鼎立
1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发展生产,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军事上,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考点梳理
时间 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 袁绍与曹操
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考点梳理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衣块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
图片解析
相关史事
历史时空
(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经过: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3)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梳理
时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曹操与孙刘联军
结果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在赤壁大败曹操(以少胜多),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影响 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梳理
【答案】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一些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起来,又应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但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却被描写成反面人物的代表。
问题思考
“三顾茅庐”
图片解析
知识拓展
孙刘联军设计火烧连营,乘势猛攻,曹军兵败赤壁,带领残部从华家小道向江陵迅跑。道路泥淳,病疲交加,曾军残兵败将择荒而逃,彼此践踏,死了很多人。刘备与周瑜见曹揉败逃,从水陆两路进军,追击曹军,直到江陵,曾军已有一太半死于战场,疾病和饥饿。曾操引军北还许都。
赤壁之战形势图
图片解析
图片展示
【答案】
1.曹操自恃兵多将广,骄傲轻敌。
2.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疾病流行。
3.孙刘联军团结抗敌,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正确。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杜牧认为如果不是东风给予孙权便利,赤壁之战曹操就有可能获胜,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为什么?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研读
【答案】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教训呢?
以史为鉴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考点梳理
造船业
卫温
诸葛亮
考点梳理
方法技巧
“三国鼎立”
名师点拨
课后活动
1.【答案】(1)《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敞、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2)诗中的“壮心”指的是统一全国。没有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没能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2.【答案】 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包括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课后活动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及其原因和认识
1.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重点剖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及其原因和认识
2.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从力量基础看,是东汉末年地方军政力量发展军事割据势力的结果。从当时军阀力量格局看,没有能一统天下的强有力的军阀势力,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另外两方以实现统一。从社会环境看,东汉政权后期,皇权旁落,黄巾大起义又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更加剧了地方军政势力的分裂割据。也就是说,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力量维系统一,于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重点剖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及其原因和认识
3.认识
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微,出现了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军阀割据,形成了魏、蜀、吴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2)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重点剖析
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1)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的原因: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在战争过程中又采用正确的战术,采纳了许做的建议,火烧了袁绍军队的全部粮草,动摇了袁绍的军心。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合并采取正确的战术。
重点剖析
(2022年湖南怀化)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郾城大捷
【答案】C
【解析】根据 所学知识,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排除B项;郾城大捷是指岳飞指挥岳家军将士以少胜多,在平原旷野地区大败完颜 宗弼(兀术)所统率的金国女真军队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排除D项。故选C项。
官渡之战
典例剖析
(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8年赤壁之战,孙吴联军打败曹操军队,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战役,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交战,处于两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赤壁之战
典例剖析
例3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丞—洛阳③蜀国-221年一刘备一成都
④蜀国-221年一诸葛亮一成都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9年—孙权一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三国鼎立
典例剖析
课时归纳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 蜀 。
2.曹魏中期,司马懿控制魏国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66 年, 司马炎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 西晋 。 司马炎 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 吴 ,统一了全国。
考点梳理
图片解析
1.晋武帝的儿子 晋惠帝 昏庸无能,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史称“ 八王之乱 ” , 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2.西晋末期,中原幸存人口大量逃往 南方 ,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潮。
考点梳理
1. 东汉 、 魏 、 晋 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西北的 氐族 和 羌族 ,
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蒙古草原上的 匈奴族 和 羌族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 鲜卑族 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 4世纪 初到 5世纪 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 成汉 ,总称为“ 十六国 ”。
3.前秦建立: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 黄河流域 。前秦皇帝 苻坚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 提倡儒学 。前秦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考点梳理
图片解析
考点梳理
【答案】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分封诸王是有关系的。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皇室,但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帝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封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分封诸王是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八王之乱使西晋从此衰落,加速了西晋政权的灭亡。
问题思考
【答案】 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西晋社会整体呈现出唯钱至上的混乱黑暗的风气。
材料研读
历史时空
1.【答案】周朝、汉朝。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诸王争霸,容易导致国家分裂,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2.【答案】 内迁民族想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课后活动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一以后,皇室和许多大臣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
(2)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3)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
(4)民族矛盾激化。西晋政府对内迁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重点剖析
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及作用
原因
(1)汉族政权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战争不断,躲避战争是原因之一。
(2)各政权和各种势力对游牧民族力量的利用,尤其是汉族政权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不足而对各游牧民族的招诱。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严寒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迁徙。
(4)根本原因是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形成高潮。
重点剖析
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及作用
作用
(1)迁居中原的游牧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
(2)内迁的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学习,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进步。
(3)在当时的黄河流域形成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对祖国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重点剖析
他266年称帝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他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又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他”是(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
【答案】B
【解析】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故B项正确。
西晋的建立
典例剖析
西晋时期,中原人口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此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黄巾起义 B.八王之乱 C.三国鼎立 D.淝水之战
【答案】 B
【解析】西晋时期,中原人口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与此紧密相关的事件是八王之乱。晋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迁往南方。故选B。
八王之乱
典例剖析
“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
A.促进了我国民族交融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 D.帮助迁入地人民进行压迫斗争
【答案】A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杂居相处,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落后于中原,C项说法错误;B、D两项明显不属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A项符合题意,故选A。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典例剖析
课时归纳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3
东晋兴亡 南朝政权的更替及南朝政治的特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了解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建立: 316 年,内迁的 匈奴人 灭掉西晋。317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 司马睿 重建晋王朝,以 建康 为都城,史称 东晋 。
2.特点: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 王导 ,在军事上依靠 王敦 。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考点梳理
3.兴盛: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 年,东晋灭亡。
考点梳理
图片解析
1.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 宋 、 齐 、 梁 、 陈 城都在,历史上统称为“ 南朝 ”。
2. 宋 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3.梁武帝之后,南朝政治混乱。在南北实力对比中, 南朝 处于明显劣势。
考点梳理
图片解析
齐武帝
图片解析
图片解析
图片解析
相关史事
1.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 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2.人口迁徙: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区输送了大量的 劳动力 ,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 生产工具 和 生产技术 ,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 迅速发展 。
考点梳理
3.农业成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进犁耕,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水稻 由原来的直播变成 育秧移栽 ,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还出现了双季稻。此外还发展 种桑养蚕 、 培植果树 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4.手工业成就:在 缫丝 、 织布 、 制瓷 、 冶铸 、 造船 、 造纸 、 制盐 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5.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 城市 的繁荣。南朝时的 建康 ,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考点梳理
南朝青瓷莲花尊
东晋越窑青釉双系盘口瓶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图片解析
图片解析
图片解析
锦质护膊
红地云珠日天锦
蜀锦
图片解析
人口流动示意图
图片解析
方法技巧
历史解释
【答案】(1)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当时南方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材料研读
【答案】《史记》中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地区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课后活动
东晋的兴衰
材料 东晋建立之后,虽然皇室及大多数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而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失土为己任。东晋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北伐行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探究 东晋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重点剖析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1)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再次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南方经济的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
(2)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4)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5)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流域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重点剖析
(2022年湖南张家界)“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从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D项正确;元明清定都北京,大顺定都 西安 ,东汉定都洛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东晋的建立
典例剖析
(2018·广东中考)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A
【解析】从东汉桓帝到西晋统一前,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所以导致了全国人口的大量减少。B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之一,故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事实;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故选A。
南朝的政治
典例剖析
(2022年江苏连云港)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条件优越 B. 大量人口南迁
C. 民族交融加深 D. 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B
【解析】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得出是指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北民大量南移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发,B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在原因,排除A项;C项是北民南迁的表现,排除C项;当时海外贸易并没有拓展,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江南地区的开发
典例剖析
课时归纳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背景:强大起来的前秦,与南方的 东晋 形成对峙的局面。
2. 383 年,前秦的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挥师南下。东晋以8万精兵应战,双方在 淝水 隔岸对峙。最终前秦失败,苻坚逃回北方。
3. 淝水之战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次战役之后,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考点梳理
解读:肥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形势图
图片解析
1.淝水之战中实力强大的前秦失败的原因
(1)从前秦方面看:
①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高,其他民族不满建立前秦的氏族贵族的统治,希望前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控制,前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赢这场战争;
②北方军队不擅长水战;
③前秦军事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
①东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②东晋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思维拓展
建立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统一北方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改革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2)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4)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通汉婚)
性质 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考点梳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鄂伦春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图片解析
北魏帝王出御图
图片解析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北魏建立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合作为都城。经济上:平城土地贫府,交通不便,在都城人口剧增的情况下,粮食供应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北部的柔然经常南下骚扰,威胁都城安全。政治上:北魏以平城为中心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十分不便;北魏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2)北魏统治者急需推行汉化措施,而平城作为都城,鲜卑贵族集中于此,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推行汉化措施。
(3)当时的洛阳,社会经济、文化均很发达,交通便利且地处中原,迁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思维拓展
图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逻辑关系
方法技巧
1.状况: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 矛盾激化 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阖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 和缓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 交往 、 交流 与 交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物质文化 和 精神文化 ,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梳理
北魏陶俑
图片解析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思维延伸
【答案】各族人民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封建制度;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阖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问题思考
【答案】1.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2. 削弱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课后活动
知识拓展
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启示及给我们的借鉴
(1)原因
①从前秦方面讲,前秦军队人数众多,苻坚先后征集了80多万兵力,但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如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士兵不愿为前秦打仗,甚至希望前秦失败,加上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以至于草木皆兵、一溃再溃。
②从东晋方面看,虽只有8万兵力,军队数量远少于前秦,但统治阶级内部意见较一致,同时又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军队战斗力强,所以取胜。
重点剖析
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启示及给我们的借鉴
(2)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民族团结、内部统一对于一个政权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3)借鉴: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基本要素不会变,因此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不会变,所以古代的战争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如军队将士应齐心协力、将领应指挥得当、应顺应民意等。
重点剖析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早,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优越;迁都洛阳能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影响: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都城迁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义的行动。迁都在朝中引起强烈反响,遇到重重阻力。可以说,迁都成功是孝文帝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胜利。
重点剖析
(2022年山东聊城)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全国文字的统一 B纸的发明与改进C科举制度的创立D雕版印刷的成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了造纸术,有利于文明的保存和传播,B项正确;全国文字的统一是在秦朝,排除A项;科举制的创立是在隋朝排除C项;雕版印刷的成熟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淝水之战
典例剖析
(2022年云南昆明)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C. 《本草纲目》 D. 《伤寒杂病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伤寒杂病论》,D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编著的农书、《天工开物》是明宋应星编著的工艺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明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著作,排除ABC项。故选D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典例剖析
课时归纳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5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书法艺术 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
课标: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书法艺术,农业技术的成就。
1.北朝的 贾思勰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 齐民要术 》一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2.《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考点梳理
【答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教导人民要掌握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作物的关系。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研读
《齐民要术》书影
贾思勰故里山东寿光的现代浮雕
图片解析
1. 祖冲之生活在 南北朝 时期,他在 数学 和 天文历法 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 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七 位数字,即 3.1416 和 3.1415927 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3.他还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大明历 》,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4.在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 水锥磨 千里船等。
考点梳理
祖冲之像
祖冲之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他在数学 和天文历法 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图片解析
月球上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以祖冲之命名的小行星
图片解析
考点清单
1.书法:汉代 造纸术 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有 钟繇 和 胡昭 。钟繇的楷书被后人称为 绝世之作 。东晋的 王羲之 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 ”他被后人誉为“书圣”。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钟繇楷书《宣示表》
图片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我之与谢安等41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旗”,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图片解析
魏碑张猛龙碑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图片解析
考点清单
2.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 佛教 占了主要地位。代表人物是东晋的 顾恺之 ,流传下来的作品有《 女史箴图 》和《 洛神赋图 》,均为摹本。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3.雕塑: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 云冈石窟 和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窟 。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摹本
画中以一组仪态典雅、长裙曳地的妇女形象,真实反映了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景。
图片解析
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名篇《洛神赋》。全卷分为三个部分,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图片解析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图片解析
历史记忆
名师点拨
【答案】1.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很多北方的农林品种就出现在了南方。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课后活动
【答案】
2.祖冲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主要著作是《缀术》,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课后活动
课时归纳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上取得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1.成就:
(1)科技成就
①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重点剖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上取得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2)文化成就
①书法:曹魏的钟繇和胡昭擅长行、草、隶书,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东晋的王羲之,著有《兰亭集序》,他被后人誉为“书圣”。北魏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矿雄浑。
②绘画: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③雕刻: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里面的佛像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重点剖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上取得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2.原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吸收了异城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点剖析
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书在国内外的地位如何?
提示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剖析
(2022年海南)《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表明范围广泛,各方面的内容都有,D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典例剖析
( 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再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 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圆周率是数学领域的,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
科学家祖冲之
典例剖析
谢谢欣赏!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真题链接(原卷版)
一、选择题:
1.(2022年四川内江)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 C.吴 D.晋
2.(2022年湖北襄阳)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
钟灵毓秀 名人辈出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刘秀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
A.诸葛亮 B.徐庶 C.皮日休 D.米芾
3. (2022年湖南怀化)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郾城大捷
4.(2022年湖南衡阳)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
A.《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 B.《三国志》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
C.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D.《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
5.(2022年湖南湘潭)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 )
6.(2022年浙江湖州)《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7.(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2022年广东)十六国时期,氏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B.体现“无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9.(2022年湖南张家界)“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10. (2022年江苏连云港)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条件优越 B. 大量人口南迁 C. 民族交融加深 D. 海外贸易拓展
11.(2022年山东临沂)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12.(2022年江苏盐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13.(2022年河南)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14.(2022年江苏扬州)《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民南迁 B. 南方条件优越 C. 对外交往发达 D. 民族交融加强
15.(2022年湖北荆州)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16.(2022年北京)下图文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17.(2022年湖北宜昌)《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民族的大交融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8.(2022年广西河池)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意义是( )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A.实现了南北统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增强了军事力量 D.削弱了北魏实力
19.(2022年重庆A卷)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20.(2022年四川成都)舞剧《五星出东方》自2021年首演以来,受到观众热捧。该剧以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护臂(图)为构想之源,运用舞蹈的艺术想象力,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精妙结合。该舞剧( )
A.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 B.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
C.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
21.(2022年山西)观察下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
22.(2022年湖南邵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发展了畜牧经济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
23.(2022年湖南郴州)下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佣,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这种“胡人汉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商鞅变法 B.前秦的统一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4.(2022年湖北黄冈)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25.(2022年新疆建设兵团)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A. 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 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 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6.(2022年山西晋中)“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会盟 D.澶渊之盟
27.(2022年湖南湘西)某校学生以“民族融合”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收集到某个王朝推行“说汉话、穿汉服、行汉制”等措施的资料。请问这个王朝的国君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秦始皇 D.北魏孝文帝
28.(2022年湖南益阳)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29.(2022年浙江温州)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举(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开发了江南地区 C.加强了中外交流 D.削弱了军队实力
30.(2022年四川广元)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31.(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32.(2022年黑龙江大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 )
A.实现了全国统一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激化了民族矛盾
33.(2022年四川广安)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34.(2022年四川内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 )
A.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C.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35.(2022年四川广安)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与“冰丝带”“雪如意”(河北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 )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文化自信 D.制度自信
36.(2022年山东临沂)下图所示的书法,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称“真书”“正书”。该字体的创始人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颜真卿
37.(2022年湖南株洲)如图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 )
A.柳公权 B.王羲之 C.欧阳询 D.颜真卿
38.(2022年云南昆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A. 《兰亭集序》 B. 《张猛龙碑》 C. 《颜氏家庙碑》 D. 《九成宫醴泉碑铭》
39.(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40.(2022年海南)《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41.(2022年福建)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42.(2022年内蒙古包头)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C.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
43..(2022年江西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宋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七个主题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
(1)请补全笔记一内容。
44.(2022年甘肃天水节选)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45.(2022年湖南湘潭节选)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本组材料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请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真题链接(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22年四川内江)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 C.吴 D.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吴政权正式形成,三国分立局面正式形成,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C项正确;魏在北方, 蜀领有今天四川等地方, 晋266年~420年,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2022年湖北襄阳)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
钟灵毓秀 名人辈出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刘秀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
A.诸葛亮 B.徐庶 C.皮日休 D.米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古明相指的诸葛亮,正因他对刘备的辅助,才避免了刘备被曹操剿灭的危险,正因他的谋划,刘备、孙权结成联盟,并通过赤壁之战,打败曹操,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A项正确;徐庶与诸葛亮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但其未担任宰相,排除B项;皮日休是唐朝诗人,排除C项;米芾是宋代词人,排除D项。故选A项。
3. (2022年湖南怀化)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郾城大捷
【答案】C
【解析】根据 所学知识,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排除B项;郾城大捷是指岳飞指挥岳家军将士以少胜多,在平原旷野地区大败完颜 宗弼(兀术)所统率的金国女真军队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年湖南衡阳)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
A.《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 B.《三国志》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
C.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D.《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无意史料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志》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属于无意史料,故B符合题意;《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属于有意史料,排除ACD。故选B。
5.(2022年湖南湘潭)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 )
【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为史称曹魏,位于北方地区,D的位置是“曹魏”政权区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B的位置是“蜀”的政权区域;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A的位置是“东吴”的政权区域。故选D。
6.(2022年浙江湖州)《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公元208年”“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公元208年是3世纪初,排除A项;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的是淝水之战,排除B项;赤壁之战并没有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8年赤壁之战,孙吴联军打败曹操军队,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战役,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交战,处于两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2年广东)十六国时期,氏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B.体现“无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明氏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政权也吸收汉族儒生参政。这中措施显然有利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中举措不是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是有为而治,排除B项;重用汉族人,不是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2年湖南张家界)“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从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D项正确;元明清定都北京,大顺定都 西安 ,东汉定都洛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 (2022年江苏连云港)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条件优越 B. 大量人口南迁 C. 民族交融加深 D. 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B
【解析】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得出是指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北民大量南移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发,B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在原因,排除A项;C项是北民南迁的表现,排除C项;当时海外贸易并没有拓展,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2年山东临沂)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该上书反映了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B项正确;题干材料阐述的兴办学校从重要性,没有涉及健全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东晋重视教育,没有涉及轻视武将,排除C项;王导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不是平民,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2年江苏盐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北方是十六国时代,与十六国并存的是东晋,B项正确;西晋是统一王朝,排除A项; 北魏与北齐都是北朝时期与南方宋、齐、梁、陈并存的,排除CD项。故选B项。
13.(2022年河南)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由火耕水耨这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环保意识增强、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优越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2022年江苏扬州)《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民南迁 B. 南方条件优越 C. 对外交往发达 D. 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得出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北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及大量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并不断发展,A项正确;B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南方发展与对交往无关,排除C项。太选A项。
15.(2022年湖北荆州)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正确;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没有体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外贸易不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2年北京)下图文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南朝青瓷莲花尊”、“《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排除B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2年湖北宜昌)《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民族的大交融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C项正确;ABD项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2022年广西河池)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意义是( )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A.实现了南北统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增强了军事力量 D.削弱了北魏实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其中要求改鲜卑姓为汉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项正确;北魏没有完成南北统一,排除A项;表格反映的是改汉姓与增强军事实力无关,排除C项;这一做法没有削弱了北魏实力,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2年重庆A卷)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答案】B
【解析】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迁都洛阳的措施。材料中描述洛阳的“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虽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是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C项;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是隋朝时期,排除D项。故応B项。
20.(2022年四川成都)舞剧《五星出东方》自2021年首演以来,受到观众热捧。该剧以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护臂(图)为构想之源,运用舞蹈的艺术想象力,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精妙结合。该舞剧( )
A.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 B.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
C.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
【答案】D
【解析】根据“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可知,该舞剧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D项正确;材料没有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排除B项;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2年山西)观察下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
【答案】B
【解析】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材料中“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体现出少数民族服饰汉化特点,这一现象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材料属于服饰变化,不是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图示不能说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民族政权的分立,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22.(2022年湖南邵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发展了畜牧经济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畜牧经济的发展和北魏实力的增强,排除B、D项。故选C项。
23.(2022年湖南郴州)下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佣,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这种“胡人汉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商鞅变法 B.前秦的统一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时期、胡人汉服”可得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他推行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C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排除A项;前秦的统一使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朝政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24.(2022年湖北黄冈)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表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这三项的“消解”、“完全消除”、“彻底淡薄”表述太绝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2022年新疆建设兵团)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A. 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 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 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文明,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融,不是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不是边疆开发、 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D二项。故选C项。
26.(2022年山西晋中)“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会盟 D.澶渊之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干中涉及的这些措施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所以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孝文帝改革,与五胡内迁、唐蕃会盟以及澶渊之盟无关,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7.(2022年湖南湘西)某校学生以“民族融合”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收集到某个王朝推行“说汉话、穿汉服、行汉制”等措施的资料。请问这个王朝的国君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秦始皇 D.北魏孝文帝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说汉话、穿汉服、行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这个王朝的国君是北魏孝文帝,D项正确;汉武帝、唐太宗、秦始皇都是汉族建立王朝的皇帝,与“说汉话、穿汉服、行汉制”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8.(2022年湖南益阳)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可知,这是汉族接受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可知,这体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服饰;“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可知,这体现的是汉族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这些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交融,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少数民族的汉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排除BC项。故选D项。
29.(2022年浙江温州)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举(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开发了江南地区 C.加强了中外交流 D.削弱了军队实力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A项正确;材料和开发江南地区、中外交流和军队实力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0.(2022年四川广元)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北魏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秦国为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治世,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治世,排除C项。故选D项。
31.(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该措施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汉化进程,A项正确;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而不是长安、北京、建康,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2022年黑龙江大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 )
A.实现了全国统一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激化了民族矛盾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时期统一了黄河流域,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排除A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激化了民族矛盾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3.(2022年四川广安)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答案】B
【解析】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是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有利于民族融合,不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了科举制以及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34.(2022年四川内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 )
A.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C.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答案】A
【解析】依据作品信息:“《兰亭集序》(摹本·局部)”可知,王羲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正确;贾思勰所著《齐民要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排除B项;祖冲之制定《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35.(2022年四川广安)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与“冰丝带”“雪如意”(河北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 )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文化自信 D.制度自信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可知,“雪飞天”的造型融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中“飞天”,突出中国文化元素,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C项正确;题干中国元素没有涉及道路、理论、制度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36.(2022年山东临沂)下图所示的书法,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称“真书”“正书”。该字体的创始人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颜真卿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知,与钟繇有关。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A项正确;胡昭擅长隶书,排除B项;王羲之擅长行书,排除C项;颜真卿擅长行书和楷书,排除D项。故选A项。
37.(2022年湖南株洲)如图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 )
A.柳公权 B.王羲之 C.欧阳询 D.颜真卿
【答案】B
【解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观察题干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作品是《兰亭集序》,其作者是王羲之,B项正确;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都是唐朝的书法家,与题干图文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38.(2022年云南昆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A. 《兰亭集序》 B. 《张猛龙碑》 C. 《颜氏家庙碑》 D. 《九成宫醴泉碑铭》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性的行书作品,A项正确;《张猛龙碑》是北魏时的作品、《颜氏家庙碑》是唐颜真卿的作品、《九成宫醴泉碑铭》是唐欧阳询的作品,排除BCD项。故选A项。
39.(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再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 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圆周率是数学领域的,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
40.(2022年海南)《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表明范围广泛,各方面的内容都有,D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41.(2022年福建)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可知,小满的时候就要赶紧锄麦种杂粮,如果过了小满,十天不种就不能收获了,所以这体现了先民强调不误农时,A项正确;材料给到的信息是锄麦种杂粮,没有提到主张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具革新,排除C项;材料与因地制宜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2.(2022年内蒙古包头)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C.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可知,这些因素都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实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南宋,排除A项;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说法太绝对,差异没有消除,排除B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吴国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43..(2022年江西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宋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七个主题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
(1)请补全笔记一内容。
【答案】(1)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笔记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出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
44.(2022年甘肃天水节选)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答案】(1)影响:为汉族社会注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解析】
(1)影响:根据“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得出为汉族社会注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得出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根据“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得出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45.(2022年湖南湘潭节选)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本组材料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请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1)贡献:教百姓耕种粮食作物和制造陶器。有科学依据。举例: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稻谷的遗存和大量的生产工具。
(2)相同之处:都使用牛耕。说明:图2“魏晋嘉峪关墓葬壁画《胡人牛耕图》”说明中原农耕技术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解析】
(1)贡献:根据“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神农耕而作陶”得出教百姓耕种粮食作物和制造陶器。这些传说有科学根据。根据材料可知,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如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稻谷的遗存和大量的生产工具。
(2)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得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是都使用牛耕。说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图2“魏晋嘉峪关墓葬壁画《胡人牛耕图》”说明中原农耕技术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