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放号》《红烛》《雪峰》《致云雀》联读上课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放号》《红烛》《雪峰》《致云雀》联读上课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2 17:4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 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致云雀》 雪莱
“青春的价值” ——新诗,从欣赏到写作
——新诗,从欣赏到写作
感受新诗魅力
擦亮青春底色
总任务:
(1)编辑一部“飞舞青春”诗集。每人创作一首短诗,全班结集。
(2)拍摄一部“你好青春”短视频。选择一首诗歌或一段文字,配图朗诵,录制成短视频。
知识支架:
1.什么是新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
熟悉的新诗:《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爱这土地》《再别康桥》《远和近》《断章》《从前慢》.......
2.新诗的特点。
(1)形式自由,分行排列,有和谐的音乐性。
(2)内容新颖,内涵开放,有高度的概括性。
(3)意象重于修辞,有鲜明的形象性。
(4)语言白话易懂,有浓烈的抒情性。
    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
常常忘了回家
 了解四首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1919年)
闻一多(1923年)
昌耀
(1962年)
雪莱
(1820年)
注意:括号内的时间点为本课四首诗歌的创作时间。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有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有诗集《红烛》、《死水》。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作品《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
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踏上其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代表作有《西风颂》《致云雀》等。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红烛》写于1923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作于1962年。当时王昌耀在青海生活一段时间。峨日朵雪峰在青海和甘肃交界的峨堡附近,青海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在峨日朵雪峰的西南方向。这首诗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
《致云雀》:这首诗作于1820年。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一首好的诗歌应该言近旨远,真情实感,意境阔大,情景交融。
1. 意象
  诗词都是用意象说话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诗人在表现意象时常用比喻、移就、象征的修辞手法将事物和语言陌生化,读之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2. 哲理
  好的诗歌除了需要用意象说话,还需要有哲理,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曲径通幽。
3. 情趣
  诗歌不仅要有意象,有哲理,还要有情趣——脱俗之趣。这情趣,要超脱凡俗,能让读者暂时“活在别处”。
4. 节奏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音韵,它分行排列,主要是为了体现音乐美,产生一种一唱三叹、多变而和谐的艺术魅力
篇目 重要意象及其特点 意象传达的情感
(青春的底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任务一:找意象
阅读四首诗歌,完成以下表格
四首诗运用的意象有何异同?
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
特点:巨大的奔腾的力量
核心意象:红烛
燃烛自己(灰)、燃烧时流泪(泪)
意象:雪峰、太阳、山海、深渊 蜘蛛
特点:壮阔肃杀的自然
特点:渺小、平凡而坚持的生命(蜘蛛)
核心意象:云雀
烈火的轻云、昼空里的星星、银色星光的利箭、诗人、高贵的少女、金色的萤火虫、玫瑰……
表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要求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追求力量与自由解放
燃烧自我、献身祖国的赤诚奉献精神
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渺小而又坚韧的歌颂
热情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诗歌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
如“红烛”“云雀”
如“滚滚的洪涛”“雪峰之侧的景象”
如“巨人形象”
任务二:诵读
在诵读品味中把握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形象美、情感美。
闻一多诗歌创作的“三美”
音乐美: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
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在诵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
所谓音乐美,主要就是指诗歌在诵读中展现出的音韵节奏的魅力。诵读诗歌,是感受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一环。
要求:四人小组合作,任选四首诗中的一首(《红烛》和《致云雀》可以任选几节),、
诗歌中的青春对话——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
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你的青春又该是什么颜色?
(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多彩)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青年朋友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创作一首关于“青春”的诗,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看法,展现自己的青春颜色。
如果把这种色彩变成一个物象或一种意境,你会联想到什么呢?
作者:八音魔琴
学写诗歌
抒发真情实感

提炼适合意象

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

展现诗歌的音律与节奏感

目录

锤炼诗歌的语言
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

单击添加标题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
修 辞
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
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
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
象征手法,则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这是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
象征手法
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象征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传播欢乐、爱与光明。
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核心意象,象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
展现诗歌的音律与节奏感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可以通过诗句的分行与排列来实现,还可以押韵。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雪莱的《致云雀》充满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是协调一致的。
锤炼诗歌的语言

诗的语言超越一般的语法规律,
它具有跳跃性、显著性和超常性的特点。
组合灵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不同官能的修饰语进行交错搭配,可以说“乌黑的叹息”“浮着油沫的梦”“温暖的寂静”“乳白色的歌声”等等,用这种常规上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代人复杂的情绪(当然这也是修辞中的一种叫做通感的手法)。
词性的转用也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常规手法。“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我们风过霜过”这儿就是把名词用作了动词,不仅能激起读者相应的形象感觉,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经验体会。“荷”字给人以热烈与衰败的感觉,“蝉”字给人以浮躁与凄凉的形象,“风”“霜”二字,给人磨难与成熟的人生体验。
学习任务三:青春的语言,诗歌的语言
诗歌要运用怎样的语言呢?
“命运给了董宇辉颗粒无收的脸,知识却给了他五谷丰登的灵魂。”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是指在内容上违反习见、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惯性、俗常、重复、老旧,以情思和形式的新异与独特,使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和麻木中惊醒,从而对世界获致全新的认知和感悟。
在伤口里。沉醉
风,打开殷红的那支
五天里,涂唇,涂心,涂指甲
二十天里,沉然,失血,一点点溃破
………
——来小兮的《花瓣》
一、陌生化体现在语言上,与自动化相反。写诗,就是一场与习惯语言(自动化语言)的搏斗,语言的痛苦与突围,是诗人恒久的,一刻也不能擅离的艺术宿命 。
二、 陌生化根植于意象创造。 每一个诗人身上都应该有一颗勇敢的种子,致力于同意象的陈旧、僵化做斗争,不断地创造出醒人心目的奇特的意象,以使诗歌别开生面。
快渴死的金鱼
一池火焰嘶咬着
脱不掉紧身的红鳞
——傅天琳的《迪斯科·在西柏林布达舞厅》
三、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还来源于情感的极化和意念的精深。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自然状态的原生情感,而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异性。变异,即极化。或强,或弱。诗中情感只有极化,才能以超常的力量,打动人心。
一次分手,一次小小的死亡。
——王渝(台湾)
啊,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舒婷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韩瀚的《重量》
四、诗歌的陌生化,关涉到它的整体与全部,并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层面。然而,其艺术构成和艺术表达的一个总的原则,是“反常合道”。即以外在的不合常识、常理的新颖、奇突,而合乎内在的至情至理,从而产生奇趣和奇妙。正如布莱克所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他什么时候来?”
“他说,他夏天来。”
“现在不是夏天了吗?”
“不是,因为她没有来。”
“他要是不来了呢?”
“那就没有夏天!”
——李勇进的《因为他没有来》
以上几个例子中,徐志摩把女子的低头比作水莲花的娇羞;冯至把“寂寞 ”形象化为“蛇 ”;北岛把“不可触摸 ”的“抽象时间”变成了可见可闻可感会枯萎的玫瑰,这是具象化的物品。 在方法上,陌生化 经常运用通感、比喻、 拟人等手法 来使原有的诗歌意象变形,从而使 事物变得新奇,充满诗意。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鲲鹏之后
已经没有我的天空和飞翔
抱起昆仑的落日
便不会有我的第二个日出
在孔子的泰山下
我很难再成为山
在李白的黄河苏轼的长江旁
我很难再成为水
晋代的那丛菊花 一开
我的花朵
都将凋谢
——任洪渊《我只想走进一个汉字,……》
创造陌生化艺术不是容易的事情。诗人面前到处是惯常化的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跌入这个陷阱。诗人任洪渊表达了他的苦恼与困惑。他以诗的形式,写出了他遭受语言文字围困的焦灼状态: